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初探

2022-08-17 02:04辽宁省建平县第三小学宫文宇
华夏教师 2022年3期
关键词:品德道德儿童

辽宁省建平县第三小学 宫文宇

我们知道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以基本道德教育为主要任务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新课程标准注入品德教育以新的生命,教条古板的说教方式已随着课改热潮的掀起而悄然逝去。作为课改实践的一线教师,回首凝望课改路上的每一步,无不充满着艰辛的探索。我深知:对于这一新设学科,单单掌握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充分考虑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特殊性质,采取符合活动型综合课程的指导策略,积极有效地组织教育活动,才能达到课程标准要求。

一、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一)创新使用教材

新课标指出: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在小学品德学科教学内容中,引导学生对生活的基本认识内容占了相当的数量。而孩子对生活的认识不能靠传统的教师讲授的方法来实施教学,要倡导孩子开展交流活动,让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碰撞中,在愉快的合作沟通中,在切身的体验中,掌握知识、陶冶情感、发展能力。对于施教教师来说,教科书便是一个支架或台阶,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载体。完全可以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或方式处理教材。也就是由“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比如《我们的学校》一课,我抛弃了以往那种单凭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古板地讲述校园的授课方式,采用参观、访问、现场调查等方式来组织教学。让孩子们从课堂中走出来,用自己的方法去认识学校、了解学校。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们认真观察,情绪饱满,有不懂的地方就现场询问老师、同学、高年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他们便树立了怎样去认知新事物的意识,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弹性地使用教材

四月份,按教学进度该讲《感受春天》的内容,可当时并没到那种柳绿花红、春耕农忙的时令,也根本感觉不到春天的气息。于是,我便灵活地将这一段内容后移,先教学其他单元的内容。而后,在万物复苏的时候,我们再学此课,一同感受了春意盎然、勃勃生机的春天。孩子们高兴极了,也像春天一样散发着朝气。在保证实现课程目标的前提下,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创造性使用教材,改变了“以教材为中心”的观念,为儿童获取知识储备资源。

二、密切联系儿童生活

(一)模拟儿童生活

儿童对世界的认识,首先是从其面对现实生活开始的。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情感,道德就会成为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伪君子。”可见,情感在品德课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情感是一切行为的生命线,作为经验中最亲密的体验,行为中最复杂的感受,尤其在品德课堂教学中对道德知识的传授起着制约性影响。它渗透在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动之中。教师只有唤起学生的真情,才能享受充满和谐美的品德课。教材设计的生活性要求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在教学《我家的生活》时,我着力挖掘了一些与家庭生活有关的内容,使孩子们在课堂上也能感受到家的温馨与甜蜜。教材中有一幅插图描绘的是在家做家务的内容,于是我随机地问:“你们做过哪些家务呢?”孩子们都自豪地举起了小手,有的说,做饭、扫地、擦玻璃;有的说,整理书包、洗衣服;还有的说,帮家长做农活。我又不失时机地让孩子们展示自己会做的家务并教一教其他同学。孩子们的兴致很高。

(二)规范儿童行为

又如《我们的约定》一课,我根据孩子们年龄小、纪律性差、上课好说话等生活实际,组织孩子们发现问题,制定《班级公约》。结果,《班级公约》竟在很大程度上感召了学生们,他们好像一下子长大了许多,懂得遵守我们的约定。于是,班级生活在孩子们的成长中又温暖了许多。

(三)品质教育要渗透进学生日常生活中

小学阶段是学生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和思想品德逐步形成的时期。由于年龄小、知识少、阅历浅和缺乏社会生活经验,他们是非观念模糊,对人对事缺乏明辨能力,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很强的模仿性,同时又有很大的可塑性,容易接受外界的各种影响。正如俗话说的“嫩枝易弯也易直”。品质教育必须从小学生抓起,加强对学生道德品质教育,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抵制不健康的消极思想对学生的侵蚀,使他们能健康成长。例如:在《我们小点声》教学中,说话声音的大小在很多人看来是一件很小的事,但是越是小事越能体现一个人的品质和素质。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来播放两个课前的教室场景:一个是乱哄哄的教室,一个是学生安静学习的教室,让学生回答更喜欢哪个教室的环境。所有同学都选择那个安静的教室,因为每个人都不希望自己被打扰。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说话声音的大小是由具体的情境决定的。像遇到岁数大的爷爷奶奶,说话的时候就要大声一点;而在图书馆的时候,说话就要小声一点,以免影响别人学习。教师对学生的品质教育,要从小事做起,从一件件实际的小事中,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一)精心设计自主活动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学生在讨论中交流思想、互补互助学习的一种教学活动。小组学习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活动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加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小组成员搭配要合理,根据男女性别、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等差异进行分组,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使每位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张扬,实现有效学习,在合作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社交技能、领导意识和价值观。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纯粹是为了考试而教学,违背了以小学生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道德与法治健康发展的要求。新课改的实施,要求广大教师一改传统课中堂教学方式,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新型互动课堂。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组员之间明确分工,互相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例如:在学习《我的生活好习惯》时,我引导学生分组进行交流,探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好习惯。组内学生轮流说一说自己的好习惯,一个学生在说的时候,其他的学生注意聆听,做好记录,最后小组成员要对组内每一位学生的“好习惯”进行评价,评完以后委派代表汇报评价结果。教师给学生布置小组合作学习任务时,要求分工明确,让每一个学生都清楚自己的任务和职责,在合作学习之前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时间,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充裕的合作学习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互相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和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二)活动中教师角色要转变

要切实提高小学道德和法治课堂质量,应考虑学生学习实情,创新现有教学模式,给学生更多学习空间及时间,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总结,对熟悉的问题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自主理解能力,开阔学生思维,进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让学生打破单调思维模式桎梏。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活动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主要形式,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的活动与行为实践实现的。教师不仅是知识传授者,还是儿童生活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在教育过程中,作为组织者的我为儿童的学习提供支架,为他们的活动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在组织与合作中,为儿童提供必要且适宜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品德,拓展学习的方法,逐步建构自己的科学知识和概念等,实现对儿童的引导。比如:在教授《我家的生活》时,我和孩子们一起表演情境剧《妈妈病了》。在表演时,我们是朋友、是亲人。于是,我与孩子们的距离近了,师生关系好了,我能更好地了解孩子们,从而进行更为恰当的因材施教。

(三)活动评价要尊重差异

在活动评价时,我更加尊重差异。在我执教的班级中有一潜能生,平时沉默不语,性格孤僻,活动时不喜欢与他人交流。于是,我便启发同学们去帮助他,主动与他交流。几次下来,他也能勇敢地与别人合作学习了。不管他能力高低,只要他进步了,便应肯定。活动的丰富多彩和自主参与使每一个同学都有进步,我觉得开展这样的活动才有质的意义。

总之,实施课改以来,我深切地感知到品德与生活这一学科的教学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素质能力,创新开放地使用教材,灵活多样地设计教学。让孩子们在熟知的生活基础上,开展各种各样的综合活动,让孩子们结合实际说一说、做一做、演一演、画一画、展一展,让他们亲自感悟、体验,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从而使学生得到更好的锻炼和发展。

猜你喜欢
品德道德儿童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跟踪导练(五)(2)
好学者贤
道德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道德
品德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