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公民志愿精神的培育路径研究

2022-08-17 09:00:22袁秋菊
科教导刊 2022年18期
关键词:志愿公民志愿者

袁秋菊,王 博

(汉口学院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志愿精神是指在促进社会进步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主动、自愿、不计回报的参与和奉献精神。它是一种建立在个人经历和背景的基础上,从社会的整体层面来思考,通过和社会的积极互动而产生的对自我的积极定位,表达的是一种积极向上、摒弃个人私利、追求社会公共利益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国上下涌现出了规模空前、数量可观的志愿者,在他们的行动引领下,更多公民的志愿精神被全面激发。志愿者体现出来的这种公共力量、维护社会与全民利益的精神,不仅使人们积极配合、参与,而且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对培育全国整体的公民志愿精神具有划时代的作用。

1 志愿精神的内涵

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志愿精神予以阐释。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将志愿精神描述为一种不为自身利益和酬劳、自觉自愿地参与社会工作、促进人类发展与进步的精神。眭依凡则认为,志愿精神是一种存在和理想,是一种通过人们自身努力和付出,让生活的世界更加美好的理想。李倩从志愿服务实践的角度认为,志愿者在持续进行志愿服务活动时,在群体中会逐渐沉淀并表现出一种价值判断。志愿精神是对价值判断并认同之后作出的具体行为选择。在沈建良和傅忠道看来,志愿精神是在现代化进程中呈现出来的一种文化。张耀灿进一步指出,志愿精神体现出了实践性、自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组织性、价值性与融汇性这七个方面的特征。根据不同学者的观点,志愿精神的内涵特质基本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志愿精神应该是一种主动自觉,不以求利为目的的利他精神;第二,志愿精神是一种追求世界更加美好的人生理想与态度;第三,志愿精神是基于自身的价值判断与认同后,进行的一种行为选择;第四,志愿精神是一种发挥道德引领作用、推动社会发展的文化。在参加社会事务的过程中,当志愿者将志愿实践服务当作一种自觉选择时,“志愿者”这三个字将不仅仅代表着一种称呼,更代表志愿实践者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内涵;志愿精神也不仅仅代表志愿者群体的一种价值认同,更是志愿者在志愿服务实践中,逐渐内化为个体的内在道德品质。其中,个体意识的自觉和社会公众的支持与认同,是志愿精神框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志愿精神在公民精神中的价值

公民精神是公民以一定的价值取向为基础,产生的内在信念和信仰,是基于公民信念和信仰的行为表现。因此,它既具有主体性,即公民能够自由、平等、自主地作出价值判断以及行为选择;同时,它又具有公共性,即能够反映公民行为中的公共取向。志愿精神作为一种主动追求美好的精神内涵、价值认同与内在思想道德,在当今时代已被视为一种社会责任、文化与价值导向,能够直接引导公民的公共取向,并促进其实际表现。

2.1 促进公民积极参与社会治理

在当前越来越强调社会治理的时代,治理创新需要更多社会力量的参与,只有公民广泛参与,才能保证治理的效果和良好秩序。其中,在志愿精神的引领下,公民自愿加入相关服务组织,开展志愿服务实践活动,便是广大民众在国家整体治理框架下,依法参与管理社会、经济、文化等相关事务的表现,是政府组织与市场主体紧密配合、协同管理的重要环节。同时,青年志愿者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作为重要的中坚力量,共同参与基层治理,化解公众矛盾、培育公民的社会责任,引领广大民众独立思考、判断并选择参与公益活动,对当代社会发展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2 凝聚公民集体价值追求

英国学者凯兹·卡恩认为,社会系统的基础与人们的心理因素息息相关,从知觉到态度、动机、期望等,将个体凝聚起来的主要是一种心理的力量。志愿者在实际的志愿服务过程中,通过自身行为,凝聚人们意志,统一各方行动,培养集体情感,这便是志愿精神凝聚功能的体现。志愿精神作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在引领人们积极认同、主动参与的过程中,一旦被共同认可,便会形成一种心理合力。这种心理合力使人们在社会服务与实践过程中能够增进团结,统一价值追求,促进行为动力。在国家出现自然灾害时,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不同地区的志愿者,便会像一条纽带一样,在志愿精神的统一引领与感召下,共同参与到各种需要志愿服务的场域,为解决共同的社会问题、回归美好生活而奉献力量。新时代的志愿精神,不仅会感染身边每一个人,还会成为社会大众的关注和思考点,在全社会产生强烈的道德认同和民族向心力。

2.3 引导公民自我教育与成长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人存在多层次的需要。其中,自我实现乃是最高层次的终极追求。志愿精神是一种主动奉献自我的力量,追求公共利益,并涵盖了理性价值观的一种生活方式,在志愿者帮助社会与他人的过程中,不断被外界称赞、肯定、感谢,能使志愿者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它在人们不断提升自我需求层次的过程中,对自我实现是一种有力的推动。同时,由此激发出的巨大成就感以及力量源泉,使志愿者进一步强化服务理念,在处理和他人的关系中,有了更多的理性诉求,以及平等、尊重、参与和责任意识。当人们的内心世界逐渐丰富时,尤其是受过良好教育的这类人,就会有意识地进入社会的公共领域,在公共服务中,寻找、发现、表现、证明自我存在的力量。这种融合志愿者内部的自我感知,以及外界的认同与支持,使志愿者内心产生的满足感和力量,是无法用物质来衡量的。

3 高校公民志愿精神的培育

3.1 志愿精神培育的实现通道

一是从课堂教学上体现。首先,教师要将自身的价值判断融入教学设计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认同;其次,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角色扮演、协同与竞争等方式,在小组间进行相互交流和讨论,增进知识的同时也培养能力。教师采取评价集体或团队的方式,而不是评价学生个人,更能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二是在日常交往中体现。首先,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如果把公共的利益或者他人的利益放在主要的位置,对学生集体主义意识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如果教师自身在各类关系处理中能够相互尊重、支持,在团队的教学或科研任务中赢得集体荣誉,对学生而言,也是一种集体意识的示范。三是在社团实践中体现。社团作为一种实践活动的组织载体,在推进主流价值观与文化建设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社团的发展需要凝聚集体意识,集体价值的实现又来自个人支持。因此,社团需要确立自身的价值方向,以此凝聚、吸引成员,同时,成员也在社团的价值引领下,提升自身集体意识与志愿精神。四是在共情传递中实现。志愿精神的产生需要共同的价值取向,以及日常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信念,规范人们的行为。更多的志愿者在扎根一线服务广大民众的公益服务实践,理性分析社会困境,真正感知群众需求,主动寻找发展路径,从而带动更多的志愿者。

3.2 志愿精神培育的具体路径设计

3.2.1 社会化:搭建志愿服务与精神培育平台

一是与地方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启动各类大讲堂、乡村行、公益行等活动,引导志愿者发挥专业所长,定期奔赴社区、乡村,深度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并参与相关事务的治理。二是成立“志愿服务合作联盟”,发动更多的志愿服务群体,集中力量,提升服务社会的整体优势,围绕专业特色,开设针对性的志愿服务课程,在定向、持续的志愿服务实践中,让志愿服务变为一种日常习惯。三是校内外搭建全覆盖的志愿服务阵地。校外通过在街道、社区、企业等地建立志愿服务基地,将各项专业志愿服务转化为实践课堂;校内建立集管理、教育与服务于一体的志愿服务基地,将志愿服务精神融入常规工作及学校未来发展中。同时,建立志愿者信息平台,对志愿者的基本信息、专业特长、服务意向进行登记,分类统计志愿服务的活动时长、内容、对象;建立志愿者项目管理平台,主要承担志愿服务需求调研与志愿服务项目招募、志愿服务供求衔接;建立志愿者信息咨询平台,宣传志愿服务文化与理念,进行志愿者人才库信息统计,志愿者风采展示等。

3.2.2 专业化:创新志愿服务与精神培育内容

一是聘请各级模范、社会知名人士担任学生生涯教育导师,定期为学生开展报告、交流,深化校内日常志愿服务活动。二是以项目为依托,整合各方资源,提升志愿服务活动质量,按照“专业背景支持志愿服务、志愿服务反哺专业建设”的思路,充分发挥专业产业群特色。志愿服务内容围绕三大理念来进行:首先要服务国家战略,围绕国家不同时期的战略发展需求设计服务项目,如近几年国家大力提倡与推进的“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其次是对革命展览馆、博物馆、纪念馆等红色文化场所的宣讲,满足文化培育的目标;最后是保障社会基本需求,例如,进社区进行便民助民服务,安全与法律知识普及、艺术展览与演出等,或是进行城市旅游与文明交通指引服务。

3.2.3 制度化:构建志愿服务与精神培育机制

首先,成立志愿服务领导组织,负责确定志愿者管理、志愿服务制度与措施,制订志愿者分类服务计划,进行志愿者及志愿组织日常管理,保障志愿服务专项基金。

其次,构建志愿者服务体系。一是设置志愿者服务工作站,建立志愿服务组织;二是进行志愿需求普查、志愿项目与活动策划、专业人才吸纳;三是加大志愿者组织引导力度,按照志愿者的专业、兴趣、优势与志愿需求进行匹配;四是采取就近和属地管理原则,以团队为单位,进行网格化管理、项目化组织;五是对志愿者进行培训,提升志愿服务水平与能力。

再次,建立志愿服务激励机制。一是通过志愿服务章程、志愿档案与台账、社会影响力等对志愿服务组织进行评定,创建优秀志愿服务组织;二是根据志愿者的服务时长与服务质量,多维度、定量与定性结合评价志愿者服务的实际效果;三是对表现优良的志愿者进行星级评定并公布,增强其内心荣誉感;四是结合个人、团队、企业的志愿服务信息数据库,强化对志愿服务的社会尊重,联合企事业单位分层次、分类型给予针对性的政策倾斜;五是在志愿者自身遇到困难时,进行人道关怀,以及志愿服务奖励回馈。

最后,营造志愿服务良好氛围。一是定期公布志愿服务活动进展与志愿服务经验;二是开展志愿服务主题座谈、研讨,强化志愿者与服务对象、志愿者之间的经常性沟通,增强志愿组织归属感与社会责任感;三是组建优秀志愿者事迹报告会;四是创作志愿服务文化作品与宣传短片;五是多渠道宣传志愿服务感人事迹,扩大志愿服务影响;六是开展“志愿文化节”,倡导志愿文化,传承志愿理念,扩大志愿影响,引领道德风向。

猜你喜欢
志愿公民志愿者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志愿者
环球时报(2022-10-14)2022-10-14 10:50:25
论公民美育
我志愿……
我是志愿者
少先队活动(2021年1期)2021-12-02 16:45:06
为志愿者加油
商周刊(2018年15期)2018-07-27 01:41:28
我是小小志愿者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电影(2015年4期)2015-11-29 07:3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