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成龙 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教 授
鲍春晓 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硕士研究生
毕琳博 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硕士研究生
每座城市中的历史文化街区都承载着这座城市的文化,它是这座城市生命的一部分,如果不能将其进行正当的保护与再生,将会使城市失去文化的传承从而失去活力。随着现代城市的开发与建设,我国出现了多处质量较低的历史文化街区。它们有些是由于大改大拆而面目全非,有些是布局混乱、功能复杂而与现代建设不相符。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如何实现对这些街区的保护与再生,并传承该区域的文化,使其成为符合现代生活方式的、有文化记忆的历史文化街区,让中华传统文化薪火相传,是当下需要思考的问题。
建筑再生就是运用各种手法和操作使建筑再度得到新的生命。它不仅仅是外在形式上的保留,更得以延续了记忆和文化。再生是尽可能合理地改造原有空间和特色,而非一成不变地全盘保留,这是一种创造行为,通过一些手法保留人的感觉和历史记忆,对建筑实体进行设计,赋予其新的生命。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积累,再生建筑学逐渐形成一门独立而完整的技术科学。
城市更新是指,一种将某些不适合现代城市生活方式的地区,利用整改、扩建、拆迁、再利用等一些方式有规划地改造过程,这么做可以使城市中的土地得到更好的使用,增强城市的功能利用率。石成球提出:“目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工业化进程开始加速、经济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社会进行全方位变革的关键时期,城市更新改造的实质就是基于这一宏观背景下的物质空间和人文空间的大变动和重新建构……其总的指导思想应该是:提高功能,达到城市结构调整,改善城市环境,更新物资设施,促进精神文明。”[1]为了能让城市重新焕发出应有的活力与价值,城市内旧城区的改造与保护是现在必然需要做的。
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有一定规模的区域[2]。在城市的最初建设中,有人认为历史遗留会影响城市的长远发展,想将其进行优化与改造,需要人们对传统的观念有一定的改变,将历史所遗留的问题去掉,给人们的新生活提供基础。但随着社会的建设与开发,人们在观念上有了很大的改观,认识与了解到了历史遗迹对现代人起到的教育作用与文化价值,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见证,对于后人在精神层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开始对历史街区进行了保护与再生。
长春市新民大街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它的形成和发展与日本殖民历史有很大的关系。1931 年,“九一八”事变爆发,长春沦为了日本殖民地。日本人将新民大街变成了主要的行政中心。新民大街街区建成于1933 年,街区内分布了伪满洲国的“国务院”“八大部”等一系列行政大楼。1946 年,依据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将其改名为“民权大街”。1948年,长春解放,最终将其改名为“新民大街”并沿用至今。
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吉林省长春市区内,北起解放大路与新民大街交汇处,南至新民大街与自由大路交汇处,东至自由大路与同志街交汇处。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内遗存了多处伪满时期的历史建筑遗迹。建筑风格为“伪满式”建筑,即中式建筑风格、日式建筑风格和西式建筑风格相结合的综合建筑风格,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大屋顶,圆广场,双排树”的长春建筑特点。主要历史建筑遗迹包括:伪满军事部、伪满国务院、伪满经济部、伪满交通部等“八大部”。长春市解放纪念碑也屹立于这个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内。街区现在也活跃于繁华的商圈内,新民大街也是长春主要的干道。
新民大街道路以文化广场、新民广场、南湖公园、“御花园”为起止,街道两侧的建筑呈对称规划及分布,体现了一个规矩又清楚的布局。街区的肌理以新民大街为主轴线,新民广场呈放射状并以方格网道路向整个城市发散。整个街区受到中国传统城市的规划思想,使得街区的三维空间呈现了较强的庄严感与纪念性。而纵向伸展的路网、左右对称的建筑分布、丰富多彩的绿化铺装都使长春呈现出了一种近代西方的规划布局。宽敞宏伟的道路系统、两侧分布的官厅建筑和放射性广场的布局,是长春“舒朗、大气、通透、开放”的城市总体风貌的重要体现(图1)。
图1 新民大街旧肌理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由于新民大街位于老城区内,在城市开发建设中历史街区可能会受到破坏,且由于在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方面缺乏整体的保护系统、缺少完整的法律法规作为支撑、指导性的政策不够完善,使得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体系很难得以实现。历史街区的街道尺度、建筑尺度、肌理、布局、景观环境等在城市的开发建设中也渐渐地消失在大众视野。
新民大街由于位于长春市的老城区,虽为历史文化街区,外部核心街道看似更新重建,但内部的服务设施并未更新与重建,有些还是多年前的老旧设施,使社区居民生活极其不便,卫生与绿化整体也偏差,社区周边的娱乐设施也过于陈旧老化,并没有使街区周边的居民得到良好的居住环境。
新民大街是一条活力很高的城市主干路,内部道路复杂,且交错着多种类型的建筑,如:历史建筑、商业建筑、民用建筑、医疗建筑等,各种功能复杂交错,缺少合理的规划和明确的功能分区。同时,在城市的开发建设中,建筑多建设在城市核心路段,虽然主要街道观赏性较好,但却导致街区内部的道路、布局过于混乱,缺乏观赏性。
目前新民大街街区的文化要素不足且较为单一,核心价值的定位不清晰,使得街区缺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文化核心价值不仅局限于建筑本身,也应该挖掘街区的历史价值。历史文化街区的一个重要作用便是体现这个城市的历史文脉,使人们能够充分了解、保护、传承其中的文化精髓。然而目前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价值并没有很好地展现出来。
对于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再生,不仅仅是对街区中遗留的历史建筑进行保护,还应该对街道进行更进一步的划分,包括街区的景观节点、小品、铺装等一些能增强街区层次感、统一性的要素,消除现有街道的单一性。历史街区保护与再生的一切措施和策略都应该基于整体性与统一性来进行。
4.1.1 功能上的统一
由于新民大街街区现有的功能过于杂乱,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功能分区,在功能划分上应该有一个很好的协调统一。在满足消防、交通、安全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保留传统文化、历史建筑等一些文化遗存,同时将这些遗存的历史功能与现代功能形成一个有机的融合,在对历史街区的保护过程中,平衡这两者的功能关系就显得尤为关键。
4.1.2 立面上的统一
新民大街街区内现存很多伪满时期的历史建筑,它们有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我们可以通过对历史建筑色彩上的提取,与周边建筑形成一个很好的联系,更好地体现出历史街区的建筑风貌。同时对一些临街面的店铺招牌进行一些多元化的设计,引入一些虚实对比、新旧对比的设计手法,使历史街区的建筑风貌不会过于单调,又能有一个很好的协调统一。
通过对历史街区内建筑环境与景观环境的改造与设计,最大程度保存历史街区原真性的同时延续历史街区的人文特色,促进历史街区的精神价值,增加历史街区的活力与体验。
4.2.1 建筑环境的设计策略
建筑环境的改造与设计在历史街区的保护中起关键作用。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再生并不需要“大拆大建”“千城一面”,而是应该考虑文化的传承、新老建筑的有机融合,将现代建筑与历史建筑很好地联系在一起,保留传统建筑特色的同时做一些创新。这就需要通过对建筑外立面风格、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建筑形式、建筑色彩等多方面要素进行建筑环境的改造。建筑结构、建筑材料等要素是一个历史街区所独有的元素与符号,它代表了一个时期的特有文化,是这个历史建筑的历史价值所在。在保护与设计的过程中应该遵循“整体保留,局部创新”的方式,从而达到建筑内部多样化。建筑环境又能与整体的街区风格协调统一,与整个城市肌理和谐共生。
4.2.2 景观环境的设计策略
景观环境的改造对历史街区的保护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可以通过街区内的景观小品、绿地公园、路灯形式、休闲座椅、广场铺装、城市雕塑等元素使历史街区的文化特色最大程度地表现出来。例如做一些与长春电影有关的雕塑、设计一些与伪满建筑相呼应的景观节点、铺装形式与历史建筑的色彩相结合等一系列做法,可大大提高历史街区的整体审美、传承街区的文化记忆、重现历史节点,使历史街区与本地特色完美结合,打破历史街原有的古板,焕发特色与活力。
4.3.1 有力的法律体系保护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再生的做法应当基于一套完整且强有力的法律体系支撑,并且具有相关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逐步地建立了有关建筑遗产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并逐年进行了完善与补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再生可以得到更多人的支持与重视。
4.3.2 增加对历史街区的宣传力度
长春市新民大街历史街区是长春的一个重要历史文化街区。作为“中国十大历史名街”,它代表了长春的一个“伪满时代”,具有很强的时代特色与建筑特征。在现在这个互联网发达的时代,我们需要通过多媒体、网络平台、报纸杂志等多种方式将我们的历史街区宣扬出去,使更多的外来游客、投资方等了解长春市,增加长春市的知名度,并且应该对它进行一个更为准确的定位,抓准街区的文化核心,展现这个街区所特有的民族情结与精神价值。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开发与建设,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再生得到了政府与人们的重视。它不仅是物质与建筑本身的改造过程,而更是让历史街区的文化文脉得以传承与创新再利用,我们在不运用“大拆大建”的方式下,尽可能地保护与再利用这些历史环境要素。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再生在近些年的探索中已经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可靠的理论,但由于各地的文化背景不同、气候条件不同,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再生也应该充分地考虑到地域差异性等一系列因素,应该运用完整、全面的保护措施,合理、积极、有效地解决城市更新的问题,并在建筑再生理论的基础上,使历史建筑遗迹重新焕发出它的活力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