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金梅
(广东省英德市中医院,广东 英德 513000)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指腺体、间质等子宫内膜组织在宫体腔以外种植生长,导致患者出现痛经、慢性盆腔炎、不孕、月经不调等临床症状,在育龄期妇女中发生率较高,其中痛经的发生率高达90 %,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严重的影响[1~2]。目前,临床主要以雌激素阻断药物和腹腔镜手术治疗为主,但是长期临床实践发现西医治疗EMS存在一定的局限和副作用,尤其是1 a后的复发率在50 %以上,5 a的复发率在40 %以上[3],近年来,中医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旨在探讨分析少腹逐瘀汤联合温针灸八髎穴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8年2月~2020年3月收治的112例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就诊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观察组中,年龄21岁~40岁,平均(35.90±5.22)岁;病程1 a~6 a,平均(3.88±1.90)a。对照组中,年龄23岁~41岁,平均(35.56±5.15)岁;病程1 a~6 a,平均(3.56±1.63)a。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经临床及超声等诊断符合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诊断标准,中医辨证符合寒凝血瘀型,知情同意并自愿参与研究。
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疾病,脑血管严重疾病,半年内接受激素治疗,盆腔感染、恶性肿瘤、精神障碍、认知障碍以及对研究药物过敏的患者。
给予米非司酮(上海新华联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0950202,规格:25 mg/次)1次/d,月经后第1天开始服用,连续3个月。
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基础上给予少腹逐瘀汤联合温针灸八髎穴治疗。①少腹逐瘀汤:延胡索15 g,当归12 g,赤芍、生蒲黄、五灵脂、没药各10 g,川芎6 g,肉桂5 g,小茴香、干姜各3 g。随症加减:腹痛加牛膝、路路通各10 g;盆腔包块加桃仁、莪术各9 g,皂角刺、三棱各10 g;月经多加仙鹤草20 g,乌贼骨15 g,三七3 g。②温针灸八髎穴:取俯卧位,分为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两侧)共8个穴位,以泻法捻转得气后在针柄上插上艾条并点燃,留针20 min,注意皮肤隔热以免烫伤,连续治疗1个月,月经来潮第1天开始进行针灸。
①VAS评分:首次治疗期间VAS评分,分为服药前,治疗后10 min(针刺)、20 min(针刺)、30 min(起针)、60 min(起针后30 min);疗程各阶段VAS评分,分别为治疗前、治疗后1、2、3个月VAS评分。计分0~10分,0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难以忍受剧痛。②实验室指标:检测患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受激活调节正常T细胞表达和分泌因子(RANTES)水平,检测方法:酶联免疫吸附法,试剂:伊艾博(武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检测试剂盒。③中医症状积分:主要包括主症:腹痛、腰骶痛、畏寒,计分按照无、轻、中、重度分别计分0、2、4、6分,次症:月经延期、月经量少、血块、肛门坠胀、面色苍白,计分按照0、1、2、3计分[4]。
参照《中药新药治疗指导原则》[5]判定。临床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盆腔包块等完全消失,中医症状积分下降90 %以上;显效:临床症状显著改善,病灶缩小>50 %,75 %≤中医症状积分下降<90 %;有效:临床症状有所改善,病灶缩小30 %~50 %,50 %≤中医症状积分下降<75 %停药3个月以上未加重;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临床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3.4.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94.64 %,对照组总有效率82.04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3.4.2 两组患者首次治疗期间腹痛情况比较
首次治疗期间,治疗10、20、30、60 min观察组VAS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首次治疗期间腹痛情况比较
3.4.3 两组各疗程阶段腹痛情况比较
两组治疗前VAS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1、2、3个月观察组VAS评分较对照组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各疗程阶段腹痛情况比较
3.4.4 两组患者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实验室指标RBP4、HMGB1、MCP-1、RANTES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RBP4、HMGB1、MCP-1、RANTES水平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患者RBP4、HMGB1、MCP-1、RANTES水平改善更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4.5 两组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中医症状积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症状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4 两组患者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子宫内膜异位症属于我国传统中医学“痛经”“癥瘕”的范畴,寒客相冲,血乃寒凝,淤阻于脉,气血不畅、淤则痛,机体属阴,经期和产后血室开,外寒、外邪、阴寒侵入,胞宫、胞脉阻滞,寒气凝于下腹则痛,且两精结合受阻,导致不孕,经血逆流进入腹腔,血不归经则月经紊乱,经血在胞宫外,阻滞下焦少腹,冲任失调,致痛经、月经失调[5~6]。寒伤肾之阴阳,气血阴阳亏虚,脾土温煦亏乏,心肝受损,腰骶酸痛,久之则全身气血瘀滞,邪气盛行,病情难愈,故治疗当以温络通脉为主要治疗原则。
少腹逐瘀汤是临床上用于调经的经典方剂。当归、川芎、赤芍共为君药,具有养血、活血、逐瘀、行气、止痛之效;没药、延胡索、五灵脂、生蒲黄共为臣药,其中没药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之效,延胡索行气活血,理气助阳,五灵脂温经通络、散瘀止痛,生蒲黄止痛;小茴香、干姜、肉桂共为佐药,小茴香祛寒、温肾,干姜回阳、温中、通络,肉桂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诸药合用,共奏温经止痛、活血化瘀之效[7]。本研究中采用少腹逐瘀汤联合温针灸八髎穴治疗患者,疗效显著提高,中医症状评分显著下降,首次治疗过程中治疗10、20、30、60 min及治疗后1、2、3个月VAS更低,说明少腹逐瘀汤联合温针灸八髎穴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效果显著,可以改善患者腹痛、腰骶痛、畏寒、月经延期、月经量少、血块、肛门坠胀、面色苍白等临床症状,尤其缓解痛经效果显著。《素问·调经论》记载:气血喜温畏寒,寒则不行,温则消之。本研究所采用的温针灸则是以活血化瘀、温肾助阳为主要原则,八髎穴归属膀胱足太阳之脉,肝肾脾等与之关系密切,是强肾壮腰、调经理气、活血散瘀之要穴,是治疗生殖系统疾病的重要穴位[8]。现代解剖学研究认为,八髎穴位于臀大肌起始部,第二骶神经后支从此经过,针刺该穴位则可对副交感神经进行调节,阻碍疼痛的传递,从而缓解患者的疼痛[9]。
EMS痛经的发生、进展与患者机体的免疫失衡、炎症反应密切相关,以往研究主要对CRP、IL-6等炎性因子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但缺乏一定的特异性[10],本研究主要对RBP4、HMGB1、MCP-1、RANTES等炎性因子进行研究,RBP4是一种球蛋白,与炎症反应相关,与受体结合后介导炎症的发生,HMGB1是非组蛋白核蛋白的一种,参与细胞增殖及机体炎症反应,抑制异位内膜细胞凋亡,诱发异位病灶的形成与复发。MCP-1属于单核-巨噬细胞的特异性激活因子,促进细胞的聚集、增生及浸润,与盆腔粘连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RANTES由T淋巴细胞分泌,趋化作用强,激活细胞因子,刺激生长因子的分泌,与组织炎症、宫颈内膜增生等发生密切相关[11]。本研究显示:少腹逐瘀汤联合温针灸八髎穴治疗的患者RBP4、HMGB1、MCP-1、RANTES指标水平改善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少腹逐瘀汤联合温针灸八髎穴治疗EMS痛经患者可抑制机体炎症趋化因子的活性,控制炎症反应,从根本上打破EMS发病过程中炎症反应机制,从而有效控制病灶发展,缓解患者的病情。
综上所述,少腹逐瘀汤联合温针灸八髎穴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可显著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控制患者炎症反应,提高临床疗效,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