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康明 黄恒臻
近日,偶得两篇清代督陶官唐英撰写的序文,一篇为黄姓故友之妻撰的六十寿辰序(以下简称序文一),另一篇为浮梁梅潭吴氏撰的宗谱序(以下简称序文二),这对于了解唐英督陶之余的生活状态、交游范围及其心境有一定的帮助。两篇序文均未录入《陶人心语》、《陶人心语续选》,也未见有其他公开刊布,故录于此,以飨同仁。
予自奉命督陶以来驻景镇历年,嗣榷淮关有年,今理浔阳关务又三年,予年不觉忽忽六十矣。回思初驻景镇,与邦人士晋接风流如昨,未尝不叹日月之易逝也。今三月三日,复自浔阳抵景镇阅陶,旧游亦多零落。适纶老大弟进谒,予喜迎之。叙饮于珠山署内,刻烛联吟,挥毫草书。予两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矣。且予两人素性乐山水、爱对月,乃于三月望夕相谈于月下,时夜已过半,忽叙及年庚。纶老为今岁除夕六十,予为今岁五月六十。快哉,同庚手足之谊!予两人须鬓皓白萧萧略同也。纶老诗礼传家,略叶科甲相继。高祖小崖公声名在耳,令嗣君联科并辔,泮水同游。是岁,乡期伊迩,争看三凤齐鸣。孙男女已举十人。家庭之乐,怡怡集顺。予仅子三孙一,且倥偬税务,驰驱奔走,劳逸何如也!又知今清和十一日,为元配李太君六秩设帨之辰。太君系陶堂先生女弟,其先君耦石先生自康熙癸亥(1683年)许婚,己卯(1699年)于归,贤声播焉。尤笃孝,姑常疾,侍汤药床席,废寝忘餐,秉性淑慎。前处富贵如固有,后处贫贱无怨言,诚贤妇哉,诚邦媛哉!余元配早遭弦断,继配亦颇称贤。以视大弟鸿案同举四十余年。景福何如也!大弟采芹于癸巳(1713年),中道撄害祸,破坠遗禄。今陋巷瓢饮乐书乐诗,笑傲林泉不辍,其所得有深焉矣。太君食贫自甘,非贤而能如是耶?乃因所处清淡不言寿,凡亲友之馈固辞。余笑曰:余陶人,语心不可无言也。因质序其梗概,以为寿。独惜浔阳装速,先为拜手陶堂先生。诸嗣君其尚为余称一觞乎?是为序。
钦命督理江西九江钞关税务,仍管理景镇窑务。养心殿总理造办事务内务府员外郎兼总领加三级愚庚兄唐英顿首拜撰。
乾隆辛酉年
图1 唐英《纶老庚大弟尊阃李太君六秩寿序》浮梁县三龙乡治前《黄氏宗谱》卷之五“寿序”民国七年本秩祜堂刻本
该序文辑自存于浮梁县三龙乡黄姓家中的民国七年版浮梁治前秩祜堂《黄氏宗谱》。
据谱载,浮梁治前黄氏由始祖黄志鹤于南宋乾元年间自浮梁勒功街迁入。序文一中的“高祖小崖公”为志鹤公下十二世孙黄乔,“乔公,行宜二十九,字德升,号小崖公,嘉靖癸卯举人,官山西道监察御史……”道光版《浮梁县志》卷十三·人物·贤良(以下简称《浮梁县志》)载有黄乔传记。传记称:黄乔为官有道,扬善除奸,受到百姓称颂,专立牌坊纪念。他教子有方,“平生训诫子弟,严毅有法”。辞官回乡后创义学,免费教育当地后辈,成为族中一代儒学之宗。受良好家风的熏陶,黄乔裔孙中的儒学子弟,代不乏人,多为县学、州学、国子监学子或举人。
至其重孙黄家诏,即为唐英好友,亦即序文一中的“纶老大弟”。
黄家诏亦是县学学子。谱载,“家诏公,行桂百,考名鼎,字纶友,号经山,邑庠生。生于康熙癸亥(1683年)正月初一日,殁于乾隆乙丑(1745年)八月十九日。娶东隅李氏,生于康熙壬戌(1682年)四月十一日,殁于乾隆己巳年(1749年)十二月初六日。合葬上义茶培山诏美公墓右。生子三家、安、定,次子安出继相舜,女三”。由此可知,家诏公享年62岁,夫人李氏享年 67岁,夫妇相濡以沫40多年且子孙兴旺。家诏公是晚唐英一年的正月初一出生的,也可称“老庚大弟”。
序文一中的“陶堂先生”是谁呢?
据《浮梁县志》载:“李教文,字观二,昭之子。才识通达,敏于学问,雍正丁未(1727年)进士。知永福县,甫两月,念母老,道阻艰于迎养,请就近任职,补铅山教谕,奉母之官。清介,矢以振万士习为己任。辟馆曰‘陶堂’,萃邑彦亲课之,文教兴起,见于课录,修学宫置祭器,焕然一新,年五十九卒。著有《陶堂文集》”由此,结合李教文和唐英对应的时间关系可以推定,李教文即为陶堂先生,家诏夫人“李太君”为其姐姐。
图2 《黄氏宗谱》所载“黄家诏”
实际上,李教文家族也为世代书香官宦之家。他的高祖李大钦是浮梁东隅人,明代万历八年进士,曾知福建南靖县,后任南京刑部员外郎升郎中、福建兴化知府。在政期间李大钦“洁己、爱民、兴学”,并严格法律而“政声大著”,他以“律身要严,处事要宽”为家训,教育裔孙而家风大振。至其以下四代,家族人才辈出。包括孙子李思谟、元孙李教文高中进士,儿子李日滋、李日修,孙子李思中,曾孙李炳、李昭均中举人,且多人入仕。其中,李昭为李教文之父,即序文一中的“耦石先生”。
以上人物在《浮梁县志》中均记录在案。
大家知道,唐英,汉军正白旗人,属于“包衣人”。所谓“包衣”源自满语音译,是指“家奴”的意思。唐英在《陶人心语续选·可姬小传》中就有“予幼孤且贱”的自白。他7岁时读过一段私塾,16岁以“包衣人”身份供役于朝廷养心殿,成了皇帝的家奴。
尽管他忠于君王“清白而忠孝”,早期甘愿“汩没于车尘与马足间”20余年,官至内务府员外郎,后外放景德镇、淮安、九江和广州榷关,又“栉风沐雨、水陆舟车”几十年,并取得辉煌业绩,官至三品大员,领奉宸苑卿衔。唐英在事业上无疑是成功的。他是我国清代杰出的陶瓷大家、艺术家、诗人、戏曲作家。但是他的家庭生活却颇多曲折磨难。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奔波在外,与家人聚少离多。几任妻子“弦断”,29岁时原配夫人张氏早逝,续配马氏与唐英相守18年后病故,就连最怜爱的小妾张氏可姬也只陪伴他7年便因产子后“疾殇”离他而去,张氏幼子又不幸夭折,唐英心中的痛楚可想而知。
比较之,作为同庚的纶公黄家诏和李氏夫妇出身书香门第,相伴终身,儿孙绕膝,生活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所以在序文一中唐英很自然地留下“纶老诗礼传家……家庭之乐,怡怡集顺”、“大弟陋巷瓢饮乐书乐诗,笑傲林泉不辍,其所得有深焉矣”,且夫妇“鸿案同举四十余年,景福何如也”等羡慕和称美之辞,也是唐英心境的真实写照。
大哉!古圣造家何其流远而能被也,盖人受天地之中以生,迎休倡咎各以类致。事之得失,亦在为子孙者自勉之。此无他,知其有本与不知其有本而已。子之于父其为本近也,其性亲而易感也。至孙之于祖则稍远矣,由孙而至于曾元则愈远矣。而况由曾元至于十世至于无穷乎?若乃十世之后求其相亲如兄弟而不至视为路人,非合之以谱牒安能使之然哉。是族之有谱,善承家者之所当先也。延陵吴氏以国为氏,若鹜之莒君山乃其苗裔也,迨其后支分派别,散而他徙者所在皆有。
余奉命监督关厂于江右几二十年。浮梁为江右巨邑,多吴氏,其源率出干莒君山,而居水龙口及白梅潭者为尤著。自宋及本朝,科第冠盖,后先济美,而世守其诗礼门阀不替焉。今梅潭裔孙大学生季逊等,以谱牒未修与莒君以下迁者之子孙各考质为之。或亦族大人繁合谱为艰,乃宗欧阳文忠公纂辑之法,来征予序。予与生先人慕袁先生有一日之雅,深悉其甘贫力学、修身励行、卯辰联捷,由县令历郎署以成其家。生复能从事谱牒,叙长幼亲疏之分,以明其族,可谓得所当先。知其有本而不愧为名裔之后矣。自非然者,迎休未能,且将倡咎,虽造家有自其流之远被者,不且于是而塞乎?若生者可以为有家者之劝矣。
时 大清乾隆八年岁次癸亥仲月冬 吉旦
钦命督理九江关税仍管窑务 内务府员外郎兼佐领加五级
诰授通议大夫前总理淮宿海三关税课
沈阳唐英撰并书于古珠山之环翠亭
图3 (清)浮梁梅潭《吴氏宗谱》清嘉庆十五年刻本,景德镇市档案馆藏
该谱序文辑自存于景德镇市档案馆浮梁清嘉庆十五年版《梅潭吴氏宗谱》。
据谱载,浮梁梅潭吴氏由始祖吴灵四自元初从景德镇迁入,传至十三代吴从至,即为序文中的“慕袁先生”“吴应瑞,行宜八十,字又李,号慕袁,册名从至,生于康熙癸丑(公元1673年)四月二十四日,卒于乾隆庚申(公元1740年)”,享年67岁。《浮梁县志》也有他的传记,传记载:吴从至,康熙三十年进士,知太康,后擢升工部都水司主事。在政期间,他恩威并施,体恤百姓,赈灾抚民有方;不畏权势,断狱执法公正。因而“政声卓著”,百姓为其立碑颂德,后丁忧辞官,隐居故里。他先后迎娶九房夫人,育有七子。
唐英《陶人心语续选》卷七“浔江著”中收录有《浮梁吴太君寿序》。此处吴太君为吴从至第五房夫人胡灯姑(1687-1755年),杭州人,出身名裔。“德容恭貌集于一身”“事姑以孝,驭下以宽,相夫循礼,教子有方”。长年随夫打理内务,主持家业,是吴从至的贤内助。在其六十寿辰时,作为吴从至“交久且善”的好友唐英欣然为之作序。
序文二中的“季逊”系吴从至三子,吴太君胡灯姑己出长子,国学生。康熙壬辰年(1712年)生,享年53岁。
上述两篇序文及《陶人心语》、《陶人心语续选》收录的唐英为多个家族和名人作的序文和大量诗文都表明,唐英在雍正六年外放督陶榷关的二十多年中,广交地方贤达与儒学名流。这既是他个人价值取向和兴趣爱好使然,也是为督陶榷关营造良好环境的需要。
这一次唐英所撰的两篇序文的发现,启迪我们需要加强对地方史料的整理和利用,特别是本地族谱之类,信息异常丰富,具有不可替换的优势,往往可补方志正史之不足,为深入研究提供新资料。
[1] (道光)乔溎等《浮梁縣志》卷十三“人物·贤良”之“黄荞”条,清道光十二年补刻本
[2] (民国)治前《黄氏宗谱》卷之二,民国七年浮梁三龙乡秩祜堂刻本
[3] (道光)乔溎等《浮梁縣志》卷十三“人物·贤良”之“李教文”条,清道光十二年补刻本
[4] (道光)乔溎等《浮梁縣志》卷十三“人物·贤良”之“李大钦”条,清道光十二年补刻本
[5] (道光)乔溎等《浮梁縣志》卷十三“人物·贤良”之“吴从至”条,清道光十二年补刻本
[6] (清)唐英《陶人心语续选》卷七“浔江著”第六十二页《浮梁吴太君寿序》,清乾隆十二年古柏堂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