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英学社
唐英研究的内容里面,重中之重当推唐英私物。何为唐英私物?就是唐英自己使用的器物,赠送师长友人的礼物,供奉寺庙神灵的贡品,这包括唐英亲制的瓷器,亲绘的书画、书法作品,自用的砚台与印章,《陶人心语》、《陶人心语续选》等稿本文集。
其落款常见为唐英、隽公、俊公、叔子、陶成居士、蜗寄、蜗寄居士、蜗寄老人、古柏、古柏堂、陶榷、榷陶、御赐郁金积翠、玉音郁金积翠等,往往直接体现唐英个人独有的属性。
俊 公
因此研究唐英,必须要通过对唐英相关物品进行系统了解,准确界定唐英私物的范畴,至为关键。若界定过宽,失之严谨,则无法真实还原唐英的性情心境和生平诸况。
唐英学社自创设以来,尤为重视匡正和确立唐英私物认定标准,曾于2017年金秋在景德镇举办《榷陶使者——唐英纪念特展》,是次特展荟聚唐英私物近三十件,内容异常丰富,彼此交相辉映,也是唐英私物第一次如此集中展示,极大拓展了研究的视野,助推研究的深入。
如今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再通过整理过往海内外出版资料和近年公私典藏最新公布的资讯,秉承最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方法,对过往数十年里出现的唐英私物实行全面甄选、仔细识别。除去一部分唐英重要私物早已为大众所熟知故不重复收录之外,本文汇辑出最重要的三十余件与同好分享,并对展品内涵进行解读,以期为大家深入研究唐英提供丰富而可靠的实例和诠释唐英私物的界定标准。
尺寸:长85cm 宽65cm
展览:《瓷纸兼善——榷陶使者唐英诞辰339周年纪念特展》,第1号展品,唐英学社,2021年景德镇唐英学社藏
1、试向南枝望,方知青帝恩。莺花空紫陌,雨露早江村。香孕滋三素,羹调兆一元。不争群卉艳,清气自乾坤。元旦试笔赋得雨中梅。
2、淮海西江道路长,又歌行役过浮梁。寒滩清澈臣心水,晓日温承帝阙光。山色解留人自远,树荫无定客同忙。来参一木当门意,云鏁空堂澹夕阳。冬日于役淮阴过宋佛印 道场宝积寺。
3、百岁浮沉半已过,少年场里哽婆娑。风光动眼闲情少,筋力违心老病多。鸟倦云归时若此,亲酬图报事如何。茫茫大化无须问,秋树鸣蝉共放歌。深秋病榻口占 。
4、数椽陶署抱山中,执卷公余蜡炬红。雨过寒蟹鸣地籁,夜深踈竹撼天风。但思力为君亲竭,不分心因老病空。指日登高重九日,飞腾云表看冥鸿。迢迢山漏欲敲残,箕局拥书兴未阑。窗外雨侵灯晕暗,庭前风落叶声寒。漫夸蔗境浓于酒,未必秋山淡似官。犬马酬知心正切,非关五斗易鱼竿。清灯格影漏迟迟,远客深秋独坐时。几载陶渔惭事业,半生辛苦胜须眉。冷香未透黄花雨,噩梦先胎静夜思。如漆前程凭造命,倥偬食息笑支离。秋雨病榻抒怀
5、飞渡钱塘夜,春阴接海濆。帆冲千嶂雨,风乱一江云。渔火沙头见,潮声浪里闻。中流犹仿佛,白马素车军。春夜乘潮渡钱塘江。(出自《陶人心语》卷之二“雨夜随潮渡钱塘江”)
6、庚也汝来前,贻谋宜勉㫋。拙宁同老父,巧勿逐时贤。志苦堪移命,心诚可格天。从龙家训在,忠孝外无传。父子在天涯,新凉夜坐花。趋庭惭我训,跨灶望谁夸。名利浮沉客,存亡浪荡家。庚乎知月否,万古仰清华。月底与庚儿闲话。(出自《陶人心语》卷之二“语文儿”)
7、玉立新生竹,云堆半吐花。笙歌时换鸟,供养又评茶。尘境清炎雨,乡心淡客家。乾坤容此寄,随分乐无涯。炎雨蜗亭即事。
题款:丙辰炎夏雨窗,戏录旧作数章,沈阳唐英书课。
钤印:唐英之印、俊公、唐英图章、隽公、秋园、珠山、醉心不在酒、陶冶赖诗篇、书己不求人、好饮方为戒工诗不在吟
唐英图章
陶冶赖诗篇
唐英此幅书法作品是丙辰年(西元1736年)所作。这一年恰好是乾隆元年。唐英时年54岁,正值其艺术和人生的鼎盛时期。作品有三个特点却是应当说明的。其一,是作品的书法。本件作品一共分为七个部分,651字。由内容以及小注可以看到,是作者在极为放松的情况下写成的行书。书法面貌丰富多变,因此是研究唐英行书书法的可贵资料,同时其使用各式印章多达二十二枚,闲章的内容也极为丰富,在唐英目前所遗书法作品之中,独一无二,由此皆可洞见隽公大人之文人品性。其二,是作品的内容。此幅作品一共包含了唐英的七件诗作。是唐英在54岁时自己整理重写的。这些作品目前仅可在《陶人心语》及续选的各个版本找到二首(第五首、第六首),其余五首并没有查到。因此有可能是唐英已经佚失的作品,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其三,是作者的心境。作者在这七件作品中,表现的并不是春风得意事业有成的心情。更多的是回忆,缅怀,感慨,甚至感伤的心态。唐英官居高位,事业有成,却是如此的平静,安宁,令人赞叹。因此该幅诗文作品还可以帮助我们研究这位三百年前艺术大师的心路历程,至为难得。
尺寸:引首30×106cm 书心30×302cm 题跋37×153cm
题签:唐隽公遗墨 引首:陶成居士书卷,觯斋 钤印:郭葆昌印
题识: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诵诗闻国政,讲易见天心。位窃龢羹重,恩饕醉酒深。载歌春兴曲,情竭为知音。岁庚午五月,蜗寄唐英。 钤印:唐英之印、隽公
鉴藏印:墨盦、巩伯眼福、郭氏觯斋秘笈之印
郭葆昌旧藏
此为目前所知唐英存世的唯一一个手卷,隶书飘逸虚灵,古趣可挹,郭氏得之,重新装裱,并亲题引首:陶成居士书卷,再请民国名贤好友瞿鸿禨、张一麐、黄侃、翁文灏、王世杰等题跋,可见郭氏对其万般珍视,其尊崇唐英之情处处流露。
此手卷之唐英用章皆属标准私章,可作为鉴定隽公墨宝之典型依据。
尺寸:长118cm 宽54cm
展览:《榷陶使者唐英纪念特展》,第002号展品,唐英学社,2017年香港永宝斋藏
引首章:“玉音郁金积翠”
诗文:“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署款“蜗寄唐英”
后钤:阴文“唐英之印”,阳文“俊公氏”方形印章。
闲章:“陶冶頼詩篇”
唐英隶书传世作品,除此之外,尚知二件,一为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唐英隶书临乙瑛碑轴 ,一为前述郭葆昌旧藏隶书手卷。
其隶书飘逸虚灵,活脱洒丽,与郑谷口类近,源出华山碑。引首章:“玉音郁金积翠”与闲章“陶冶頼詩篇”经常搭配出现在唐英纸本书法之上。
尺寸:长52cm 宽27cm
日本近代装裱
景祥学术基金藏
款识:丙辰炎夏,沈阳唐英书。 钤印:子孙保之
鉴藏章:阮龛珍藏、蓉峰宝玩
蓉峰宝玩,为刘恕(西元1759—1816)书画典藏之章。
刘氏字行之,号蓉峰,又号寒碧主人。吴县东山人。刘恕早慧,弱冠能文章,声誉著於乡里。乾隆五十一年中举。后辞官归里后移家至苏州城西花步里,自筑寒碧庄,饶泉石花木之胜,意匠经营,擅胜吴下。平时无声色之好,惟性嗜花石,著有《牡丹新谱》、《茶花说》、《石供说》,又喜藏法书名画,仿清河书画舫之例,集成十卷,曰《挂漏编》,又集古今石刻,环所居壁间,朝夕相对以自娱。
阮龛珍藏,为况周颐(西元1861—1926)书画文物典藏之印。
况氏,清广西临桂人,字夔笙,号阮庵,蕙风,光绪五年举人。清末任内阁中书,后漂泊扬州,武昌,南京等地,担任两江总督端方等人的幕僚。入民国后,流寓上海,以遗老自居,鬻文为生。工词,为晚清四大词人之一。所著《蕙风词话》在词学史上影响巨大。《阮庵笔记五种》为况周颐笔记作品代表作。
故此画经刘氏与况氏递藏,前后清晰,传承有序,可见后世雅士对隽公才情之珍视。
尺寸:全长161厘米,宽37厘米
心长142厘米,宽32厘米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诗文为“无翅而飞寺从风雨中来何年回去,如布而挂瀑自峰峦间出甚日卷开。”
上联补注“乾隆壬申首春峡山寺口占一联留识”
下联落款:蜗寄唐英撰并书,后钤“唐英之印”、“隽公”,引首章“玉音郁金积翠”,此三章为唐英纸本书法常备的基本印章组合。
其书用笔流畅,雅俗共赏,实有士人之风范。作于乾隆壬申,即是十七年(西元1752年)。乾隆十六年十二月乾隆皇帝将唐英从粤海关重新调回九江关兼管陶务。次年正月十七日唐英一家自粤起程回九江,峡山寺乃必经之处。此书法正是见证了唐英重返浔阳的重要人生事件,至为可贵。
峡山寺,即现在清远飞来寺,飞来峡自古就叫峡山,飞来寺自古也叫峡山寺,其位于飞来峡北岸,靠近飞来峡出口处。飞来寺为岭南著名古刹,始建于梁武帝普通元年(西元520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古寺在北禺半山中。宋大观后,为方便老弱善信进香礼佛,于江边另创殿宇,最初的殿宇很小,建在今方丈楼的地方。到元代天历二年重修时大规模扩建,因而成为岭南巨刹。时人称梁代建在半山的为“旧寺”,也叫“飞来禅寺”;称元代在江边扩建的为“新寺”,也叫“飞来寺”,总称为“清远峡山寺”。两寺原出于一僧座主管,不分门户,游寺者轮流参拜,香火同样鼎盛,历代重修,新旧兼顾。
尺寸:长129cm 宽30.5cm
诗文:对人惟坦率,无事不风流钱镜塘先生旧藏
此对联字体硕大,是目前私人收藏领域仅见一副唐英亲笔纸本对联,其墨色深沉,力透纸背,书写挥洒,飞白尤为神妙。诗文内容雅致文气,阐明世事道理与立身之本,达至心态的洒脱。其引首章“诗书琴酒之欢”首次见于唐英书法作品之上,后钤印:唐英之印、隽公,皆见于现在存世的多幅唐英书法作品中,可互相印证。落款为蜗寄唐英,为典型的唐英署款写法。
右下方为鉴藏印 :海昌钱镜塘藏。可知此联曾为民国书画收藏大家钱镜塘所藏,钱氏收藏书画曾名震一时,其旧藏向为人所珍重,由此联亦可鉴钱氏鉴藏审美之独特。
尺寸:长118cm 宽59.4cm
展览:《小莽苍苍斋藏清代学者法书展》,第040号展品,中国国家博物馆,2011年10月
著录:吕章申主编《小莽苍苍斋藏清代学者法书》,第52页图版040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6月
田家英小莽苍苍斋旧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现藏
引首章:“玉音郁金积翠”
诗文:“霜抱琅玕熱,烟籠環珮過,翹天飛彩勝,春色湧金波。”
署款“蜗寄唐英”
后钤:阴文“唐英之印”,阳文“俊公”方行印章。
闲章:“陶冶頼詩篇”
此幅行书四印俱全,皆能力证此书法出自隽公之手,其风格挥洒不羁,拙中藏秀,体现唐英书法的多面性。引首章“玉音郁金积翠”与闲章“陶冶頼詩篇”经常搭配出在唐英纸本书法之上。
尺寸:长161cm,宽44cm
诗文:几点梅花添逸兴,数声鸟语助吟怀
著录:《清朝乃瓷器》,日本田路周一著,博宝馆刊行,1976年
展览:《榷陶使者唐英纪念特展》,第001号展品,唐英学社,2017年香港永宝斋藏
结体宽博深稳,运笔酣畅圆润,可谓骨力坚凝,神味渊永。引首为阳文“御赐郁金积翠”篆章, 落款“唐英书”,后附阴文“唐英之印”和阳文“隽公”章。此处三方篆章皆是涩胎无釉(见封三图2)。日本近代藏家田路周一先生旧藏。
相比于制瓷、文学成就,唐英书法一项,亦毫不逊色。《历代画史汇传》谓之“工宋人山水人物,能书”,载瀛《绘境轩读画记》、李放《八旗画录》皆云唐英“其画无体不工,兼擅分隶书。”时下所知有其多幅翰墨传世,所具诗文书法,神采奕奕,行笔遒劲洒脱,以行、隶二书为主。现残存的《陶人心语手稿》汇集唐英诸体书法,内容尤其丰富,更为我们展现唐英书法造诣多姿多彩的一面。
雕字施纯白釉,镶嵌漆地,引首章偏爱使用“御赐郁金积翠”,署款私章“唐英之印”与“隽公”关联使用。
无论是引首章还是唐英名号私章,皆以瓷胎为之,其中田路周一藏品的做法,更为考究,是以雕出阴阳文的木质或陶质印章祖模,压印在瓷坯上入窑烧造而成,涩胎无釉,在屏对制作完好之后,往往抹上朱砂,摹拟出红章的效果,至今在部分瓷章中尚残存朱砂痕或红漆痕。2009年珠山御窑厂整修北侧保护工棚时出土“隽公”印章一枚,模印成型,与传世所见一致。
尺寸:长168cm 宽32cm
诗文:“水边城市烟中画,雨后莺花世外情”
展览:《榷陶使者唐英纪念特展》,第03号展品,唐英学社,2017年
景德镇颜山美术馆藏
此瓷对联原为香港出版界马氏旧藏,是为最新出现的重要唐窑标准之物,此前一直未曾公开,故颇为引人瞩目。其以红木为框,红漆洒金为地,镶嵌白釉瓷板文字,书法体势开张潇洒于外,笔力劲健凝练于内,字字皆可以玩味,不愧书家之笔。引首章为“御赐郁金积翠”,落款“蜗寄唐英”,后附红彩阳文“唐英之印”。白釉莹然温润,闪现出十八世纪雍乾瓷业独有的光泽。景德镇陶匠精湛的技艺,将字体的笔势、结构及笔触都发挥得淋漓尽致,连干笔游丝的情境都以瓷器表达出来,十分逼真,观之一如于纸帛所书,丝毫不减(见封三图1)。
诗文所描绘的内容应该是在九江烟水亭里远望九江城的景象与内心收获的感受。烟水亭位于九江市长江南岸的甘棠湖中,相传为三国时名将周瑜的点将台故址。唐代诗人白居易始建亭湖中,取其《琵琶行》诗句 “别时茫茫江浸月”,称“浸月亭”。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在九江讲学时,又在湖堤上另建一亭,取“山头水色薄笼烟”诗句,名“烟水亭”。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亭皆毁。至明末,重建烟水亭于浸月亭旧址。
烟水亭是历代文人骚客宴游之地。亭内有风格各异的楹联匾额,或叙事绘景,或写意抒情,联由景出,文景交融,游亭观联,雅趣盎然。唐英出任九江关监督后,尤喜游历寻访浔阳胜景古迹,烟水亭位近九江城边,应为必到之处。此诗句正是抒发唐英静坐烟水亭赏景时内心的无限惬意。
该瓷联两处印章的细节处理更胜常见者,体现如下:
一、引首章表面施白釉,非涩胎,釉面描金,字体篆文韵味更足,结构更加丰盈,“郁金积翠”以阴刻螭龙围饰,更具宫廷气息,故此引首章是目前所见最为精致者,由此可证唐英对此挂屏制作的重视程度。
二、“唐英之印”表面施白釉,阳文,凹凸效果明显,描金装饰,印文篆体端庄圆润,工整犹如于书画所钤,全然不同于先前数者。
因此,从制作工艺的精致程度与当前的保存状态而言,本联当为唐窑瓷制雕字对联流传至今品质最佳者!
尺寸:长141.7cm 宽26.7cm
诗文:“雨树晴山分画谱,春花秋月换诗题”
著录:黄清华《被遗忘的唐窑佳器——唐英瓷制对联与挂屏初探》
《故宫文物月刊》2013年第363期,第110页—119页,台北
展览:《榷陶使者唐英纪念特展》,第06号展品,唐英学社,2017年
山西籀云室藏
诸瓷字白釉莹润似玉,书法体丰骨劲,圆转遒丽。引首章为“御赐郁金积翠”, 落款“唐英书”,后附阴文“唐英之印”和阳文“隽公”章。此处三方篆章皆是涩胎无釉,表面尚较好地保留了一层暗红漆(见封三图3)。
后二者书法风格、印章、尺寸皆与日人田路周一旧藏对联相同,落款为“唐英书”,三方篆章“御赐郁金积翠”、“唐英之印”、“隽公”的制作技法和特征高度一致,可知此三副对联的印章皆出自同一祖模。
瓷字对联是唐英督陶期间的创新之作,唐英首次用瓷器来立体地表现文人书法,既具瓷器工艺之美,亦见书法人文之雅,这一创新与其本人深刻的文人修养有着密切的关系。所选唐英的诗文内容皆与文人生活有关,多是抒发书斋雅事,追慕诗情画意的逸趣。
清道光彭蕴灿《历代画史汇传》记载:“唐英,……工宋人山水人物,能书,诗有清思,榷两淮、九江,珠山昌水见之笔墨者为多。曾主官窑事,制器甚精,今称唐窑。尝亲制书、画、诗,付窑陶成屏对,尤为奇绝。”其中特别提到唐窑所制瓷器对联与挂屏,并且以“尤为奇绝”来加以赞叹,足见其在清代备受推崇。因此,瓷制对联与挂屏是中国陶瓷史上第一次将书法艺术与制瓷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也是唐窑最具文人秉性的作品。
尺寸:长156厘米 宽31厘米
诗文:“书田菽粟皆真味,心地芝兰有异香”
香港私人家族藏
此联书法与日人田路周一旧藏者相同,结体圆润,飞白潇洒,同出一人之手。引首为阳文“御赐郁金积翠”篆章,后附阴文“唐英之印”和阳文“隽公”章,皆是涩胎无釉(见封三图4)。其落款“蜗寄唐英”上下气韵连贯,颇见唐英运笔时之惬意。
诗文内容契合文人意境,寓义惟有读书方可提升个人涵养和气质,让自己心灵的境界更加高尚,才能感染到别人,犹如芝兰芳香,沁人心脾。
检视前述三副对联,皆有“御赐郁金积翠”引首章,为目前所见此类瓷制对联共有的特征,况且唐英诸类文集和唐窑作品中皆未见出现,可谓独特。
“御赐”当然表明唐英所用此章内容是得到清朝皇帝(顺治或康熙)的恩赐,“郁金积翠”则是御赐的内容,往往多是御书赐字。
据黄清华先生考证,“郁金积翠”乃来源于唐家“古柏堂”之称号,“郁金积翠”正是柏树特点的写照。郁金是指柏树的内在品质,色黄而味芳香,积翠是指柏树的外观特点,终年翠绿,凌霜而不凋。
郁金,为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色,有香气。中医以块根入药,古人亦用作香料,泡制郁鬯,或浸水作染料。《艺文类聚》卷八一引晋·左芬《郁金颂》:“伊此奇草,名曰鬱金。越自殊域,厥珍来寻。芬香酷烈,悦目欣心。”在此引申为柏木类似郁金一样,色泽金黄,具备浓郁的芬香,致人心神舒畅。
积翠,乃指翠色重迭,形容草木繁茂。唐·杜甫《玉台观》诗之一 :“中天积翠玉臺遥,上帝高居絳节朝。”宋·范成大《谒南岳》诗:“浓嵐忽飘荡,积翠浮云端。”此处借喻为柏树枝叶繁茂,可谓翠色重叠,令人视之悦目舒心。
尺寸:长 136.5cm 宽26cm
展览:《榷陶使者唐英纪念特展》,第26号展品,唐英学社,2017年
西畴山房藏
诗文:满地绿阴飞燕子 一帘晴雪卷梅花
落款:唐英,后钤“唐英之印”、“隽公”二章。引首章不清,暂无法释读。
该联以螺钿粉为地,以大漆勾勒成字,运笔遒健潇洒,一气呵成,锋芒外露。其诗文内容彰显出唐英的文人本性,流露对文人书斋生活的向往和回味。此联把绿荫与燕子、晴雪与梅花巧妙且自然地融为一体,抒发了文人雅士恬淡清高的生活追求,给人以无尽的遐思和无穷的韵味,读之感知四季更迭,世间孕育着勃勃的生机,充满着诗情画意。
诗文出自明人钱逊《春词(二首)》:
红杏萧墙翠柳遮,重门深锁属谁家。
日长亭馆人初散,风细秋千影半斜。
满地绿阴飞燕子,一帘晴雪卷杨花。
玉楼有客犹中酒,笑拨沉烟索煮茶。
其中“一帘晴雪卷梅花”之句有梅花于杨花之异,未知何故。然其构建之意境不变,依然文气荡漾,扑面而来。
尺寸:不详
出处:不详
此联虽然尺寸和出处不详,然其书法则是唐英所书无疑,多半是《曹全碑》笔法,风神逸宕,隽妙自然,清新之气,油然而生,属于非常典型的唐英隶书风貌,引首章为双螭形,章文不详。落款“蜗寄唐英”,后钤二章。
此联诗文化裁于唐代谭用之《山中春晚寄贾员外》:
不随黄鹤起烟波,应笑无成返薜萝。看尽好花春卧稳,醉残红日夜吟多。高添雅兴松千尺,暗养清音竹数科。珍重仙曹旧知己,往来星骑一相过。
上联诗文与原文有所变动,将原文的“尽”改为“遍”,“卧稳”变为“睡足”,大概文意不变,或者当时所据版本各有差异所致。
尺寸:长11.6cm 宽10.6cm 厚1.7cm
展览:《榷陶使者唐英纪念特展》,第31号展品,唐英学社,2017年
景德镇唐英学社藏
端石,细腻莹润。外形如瓜,砚首雕琢瓜、叶与藤蔓。瓜陷入砚体,作为墨池,并有瓜棱突起,四周浮雕叶蔓,叶蔓伸展或自然下垂,或侵入墨池,生动有趣。浮雕与挖刻互相呼应、对比,技艺娴熟,彰显十八世纪工艺的典雅和细腻。砚背铭 :“温润如玉,不盈一掬,何以置之,石渠天禄”,落款:“蜗寄唐英”,后钤“唐英之印”篆章,书法镌刻深峻,刀锋凌厉,气息流畅简约。
所用“唐英之印”篆章,与唐英纸本书法所钤者无异,可知其砚背所刻诗文,乃是依据纸本书法移置砚石上。原为日本世家旧藏,现存原装紫檀盒及日本包装木盒。
尺寸:长12.6cm 宽12.6cm
展览:《榷陶使者唐英纪念特展》,第30号展品,唐英学社,2017年
地方国营文物商店旧藏 香港永宝斋现藏
砚端石质,砚堂方正平阔,琢水线一周,外挖石渠墨池,四周起宽棱,背铭:“方虽不方,圆亦不圆,静以研精,厚以永年。久矣履端之友,诚哉种玉之田”。落款:“戊申春日唐英铭”,并钤印“唐英”、“隽公”、“一片云”。书法极佳,气韵如行云流水。阴刻,局部仍保存明显的朱砂痕。整体包浆古旧自然,见证了陈年墨香的沉积。
石渠之砚式,取汉石渠阁建筑特点,于砚堂周围环以水槽,形状各异,除圆形外皆称石渠式。石渠砚寄托了文人对石渠阁这一兼具谈经论道与典籍收藏功能的学术文化场所的推崇。
戊申,乃雍正六年,西元1728年,该年九月唐英才接到命令来景德镇协助督陶。目前所知唐英砚台,除了此石渠砚,还有铭文瓜形小砚,公私典藏只有此二例。
尺寸:长34.2cm 宽18.8cm
山西省博物馆藏
所绘为江南初春牧童放牧而归的情景。田间小径,一老牛蹒跚而来,一童子骑于牛背上,一手牵缰绳,一手持伞,而朝观者。垅陌间,芳草萌生,柳吐新枝,景致疏淡简洁。
左上方大片空白处自题词一首:“柳雨花风,春郊可爱,连天芳草黄畦菜。红尘飞不到山家,牧童归路横牛背。叩角堪歌,五羖不碍,饱帆骏马夸时辈。到头快意稳难期,输它巢父牛儿在。”
词后有跋曰:“己酉春日,偕伴里村花下修褉陇陌间,见牧子跨牛,意致踈旷,境界恍入桃源,而茂林丰草间,想不觉为之一动迄阅数月犹似留连于心目间。因绘斯图,并缀以踏莎行小词志慨也。时本岁冬至后十日 唐英”,后钤“唐英”白文朱印一方。
此画作于雍正七年,西元1729年,诗文收录于乾隆六年《陶人心语》五卷本之卷四《题自画牧牛图 》(调寄踏莎行)。它记录了唐英初来景德镇的生活点滴,在历经三百年风霜后如今依然存世,并可与《陶人心语》记载一一对照,幸甚也!
尺寸:长167.5cm 宽88cm
来源:北京翰海拍卖公司千禧拍卖会《中国书画(古代)》第691号拍品,2000年01月08日
此画尺幅恢弘,所绘冬雪初霁,天地苍茫,数间茅庐屋舍,隐于其中,苍松遒劲独立,傲雪凌霜。山野之中,主仆相随,踏雪寻梅正归途。所绘人物虽小,却是点睛之处,呼应文人欣喜追求寒梅的清雅意境。
题跋 :江南春意到寒梅,曲崦迥汀几树开。铜井铜坑风云里,曾欹乌帽跨驴来。
乾隆丁卯十月写于浔阳官舍。落款:唐英,后钤二章
乾隆丁卯为乾隆十二年,西元1747年,唐英绘画于九江关的官舍住处。此画与北京故宫博物院典藏的【唐英山水轴】(典藏号新00071391 )风格非常接近,题写书法也一致,二者创作时间应相近。
尺寸:不详
著录:《中国名画第三十四集》,上海有正书局印行,1926年
题款:仿吾家六如居士原本 癸亥端午后二日。
蜗寄老人唐英,后钤“叔子”、“唐英”二章
鉴藏章:时氏子孙保之
狄氏平等阁旧藏
此幅《听泉图》仰之弥高,望之有观者不觉入画之感。由近及远,依次有坡石小桥,策杖老者,最远处有高山峻岭。水墨把握极佳,苍润兼济,耐人回味。善用墨法,枯湿浓淡兼施并用。画作予人亲切自然之感,从中我们就可以感受到自然的淙淙流水,静寂的小桥人家,不知岁月的苍松老树,悠然自得的居士贤达,唐英在构筑自己的精神世界,也向世人展示着自己的山水理想。得之者精神灿烂,出之纸上。
癸亥,为乾隆八年,西元1743年,唐英时年62岁,此画作于其62岁生日的后二日。此画原为平等阁主人狄平子所藏,今不知所踪,尺寸未详。
狄平子(1872-约1942),祖籍江苏溧阳人。原名葆贤,字楚青,一字楚卿,别号平情居士、平情客,室名宝贤庵、平等阁。擅长书画及古画鉴定,后在上海创办《时报》、《民报》和有正书局,首开复印精品之先河。他倾全力经营这家很具规模的出版社。为使印刷精良,不惜高薪雇用了两名日本技师专门负责古画印刷并带教几名艺徒。有正书局首创用珂罗版印名画和汉魏六朝碑刻,精心结构,不惜向收藏书画的名家征集印行。尤其复印的精品几可乱真。狄平子的书法刚劲清逸,颇负时誉。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唐英 墨龙诗文笔筒】原为狄氏所藏,后入胡惠春先生暂得楼,1980年代再获捐赠入藏文物馆。故狄氏独具慧眼,对唐隽公私物情有独钟。
尺寸:高10.3cm
引首章:古柏、片玉
后钤章:陶、榷, 翰、墨
展览:《榷陶使者唐英纪念特展》,第07号展品,唐英学社,2017年
香港永宝斋藏
(正面)
(背面)
此墨彩诗文笔筒融汇唐英的制瓷技术与书法功力于一体,成为唐窑最具特色的艺术典范,彰显出浓郁的文人气息。唐英富具艺术才华,与唐英一样出身、后官至文渊阁大学士的高斌为《陶人心语》所写序言中说道:「唐俊公先生自少与予同侍内廷,长予一岁,顾先生之书画,法皆臻绝妙,又能诗善属文,才情掞发,声望卓然。」
楷书:
(片玉)善谎必假于真,善谀必假于诤,
善贪必假于廉,善深必假于浅。(陶、榷)
篆书:
轻信人不必多疑,而多疑人每易轻信(翰墨)
隶书:
人有甚耻我贵养之如补漏船一点破则崩决矣。(陶、榷)
楷书:
(古柏)狮子捉兔如捉象是以捉象如捉兔。蜗寄居士制。(陶、榷)
书法一项,唐英四体兼善,时下所知有其多幅翰墨传世,不光喜爱纸帛上挥毫,更擅长以其书法入饰瓷器,文雅别致,洋溢书卷气息。例如此笔筒所具诗文书法,神采奕奕,行笔遒劲洒脱,是为唐英文人本性最具说服力的明证。各式书法与印章搭配,也是异常考究,数寸之间,文人意趣与范式,处处彰显和流露。
尺寸:高21cm
展览:《榷陶使者唐英纪念特展》,第18号展品,唐英学社,2017年
著录:英国Sydney L Moss 艺廊.1974年,编号20
山西籀云室藏
此笔筒通体以仿石纹釉为饰,如行云流水般畅酣,环视之,幻境迭现,意趣无限。腹部书诗文“一榻清风书叶舞,半窗明月墨花香”,末钤白文“陶”,朱文“榷”篆书印。全器搭配和谐雅致,诗、书、印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唐英亦是一位多才多艺的饱学之士,公余之暇,以诗书画自娱,诗、书、曲都自成一家,倡导文人之雅融入瓷艺之中,是清代文人瓷画的重要先行者。
“榷”、“陶”二章是唐英除了蜗寄、隽公、古柏堂以外最重要的自身指代,特别是在乾隆朝督陶期间,见此二章,即是等同见唐英本身,故研讨唐窑历史诸事,不可忽略此处之意义。
(正面)
(背面)
“榷”、“陶”二字互用,常见于《陶人心语》之中,例如《深秋于役浮梁道中即事》之“榷使兼陶使,昌南于役頻”,《冬夜雨窗四首之二》之“榷陶衔命驻江干,冬尽春回天地宽”,《甲子重阳七言诗》之“陶榷年华迟暮春,西风雅集古江湄”等多处。
所录诗文“一榻清风书叶舞,半窗明月墨花香”展示文人书斋的惬意生活,清风明月相伴,读书写字怡情,此番意境自古为文人所仰慕,因此,除了此笔筒之外,尚见于隽公自制的数件器皿之上,皆用此诗句,足见其钟爱之情。笔筒虽小,可鉴人文,它承载了一代陶艺大师丰富的内心情感,折射出隽公过人的艺术造诣和清逸脱俗的审美品位,令文人之雅臻于无穷之佳境。
尺寸:高13.8cm
展览:《榷陶使者唐英纪念特展》,第17号展品,唐英学社,2017年
英国伦敦河洛山房旧藏
(正面)
(背面)
此洋彩进宝图诗文笔筒乃唐英亲制之雅物,堪称上乘文房佳器。其通体施白釉,清润宜人。外壁主题彩绘「进宝图」,庭院栏杆之中,石润茂林,傲然挺拔,山花绽放,掩映其中,三名外族使者持宝前进,居前绿衣者头戴蕃帽,双手捧托一枝红珊瑚树,枝干丰硕,回首对于语身后二人,蓝衣者双手举西洋钟表和欧式金属烛台,红衣者肩负象牙,彼此相顾。所绘人物红发碧眼,高鼻深目,束身着靴,俱西洋装扮,挤眉弄眼,憨态可掬。整体彩绘异常精细,山石迭嶂为乾隆早期之画风,皴法俨然,古树苍雅,诸人面貌以红彩勾勒,须眉眼珠则以墨彩点缀,清晰可辨,神态丰富。彩衣华丽,斑斓夺目,诸彩洗染深浅有度,质感如真。
画面留空处配以行书诗句「坐想高风清入骨,况吟佳句健生神。」后钤「榷陶」红章。所具诗文书法与郭葆昌先生旧藏「清乾隆 唐英亲制仿官釉诗文水盂」一致,神采奕奕,行笔遒劲洒脱。二者的诗句内容皆展示出文人惬意悠闲的书斋生活,深深流露出隽公儒雅淡泊的心境。
所署「榷」「陶」二章是唐英私物之重要标志,往往与唐英名号一起配伍出现,或者单独使用。与唐英名号一起配伍出现者,说明此物属于唐公馈赠亲友之用,若单独使用,则表示此物归唐公自用,故无需署名,以「陶榷」或「榷陶」一词指代。
陶榷、榷陶,是唐英自己独有的专用名词,带有深刻的皇家背景,同一时代其他人不可能使用,绝对不同于「陶铸」「翰墨」等闲章。陶榷二字是唐英身肩皇命的体现,二者皆服务于皇帝。
(正面)
(背面)
尺寸:直径19.8cm
展览:《瓷纸兼善——榷陶使者唐英诞辰339周年纪念特展》第2号展品,唐英学社,2021年
山西籀云室藏
此笔筒端庄硕大,胎釉精良,外壁以墨彩绘云龙三现图。画中苍龙翻腾于云雾之间,俯首下探,口吐海水,气势磅礴。整幅画面极富动感,张弛有度,扣人心弦,风格凌厉恢弘,虽为瓷胎彩绘,却有不输水墨国画之造诣,画意直透瓷胎,酣畅淋漓,此等艺术水平为有清一代制瓷业所罕见。其画借鉴南宋画龙名家陈容之技法,以“一身三显”描绘龙身四段及背鳍、龙爪等,工致精细,毫芒毕现,再以墨彩烘染云层,层次渐变,若有若无,如聚如散,体现出唐英深谙中国水墨绘画技巧之运用,驾轻就熟地挥毫发墨于细腻光滑的釉面上。画面空隙处墨书行楷七律诗:“指日春雷震太空,甲鳞头角动英雄;乘云带雨飞千里,吸雾呼风上九重。掷杖葛陂仙法大,点睛僧壁巧人同;恩波桃浪溶溶暖,一任遨游四海中。蜗寄唐英并题。”下钤“唐英之印”抹红白文章和“隽公”阳文篆章,引首为“玉音”朱文长方章。此为唐英自书、自画、自制的文房雅器,融汇其制瓷技术与绘画、书法功力于一体,成为唐窑最具特色的艺术典范,彰显出浓郁的文人气息。
唐英擅长书法与绘画,平生尤喜作墨龙画,朋友中来求画墨龙者甚多。这在唐英的诗文记述中多有反映,前后曾赋诗七首皆涉及画龙一事,例如《陶人心语》卷五·五言绝句《偶画墨龙并缀小诗》、《题画龙赠九峰僧》,七言绝句《画龙寄钱集斋通政》。今日虽不见唐英所绘墨龙书画实物,但可以肯定其水平绝非平庸,正因为具有如此高超的功底,唐英将其别出心裁移至瓷胎之上绘画,并非难事,故以墨龙入饰瓷器是为唐英之首创,由此足见其对墨龙画厚爱之深。
该笔筒引首章则舍常见的“片月”不用,改钤“玉音”亦为仅见之例,堪为独特。所书的底款规制巨大,亦为同类所不见,其结构的规整严谨程度一如官窑,但写法却有别于常例,字体折迭堆曲,均匀对称,多有九迭篆之遗风。
本品所书之七律诗,唐英《陶人心语》稿本有载,后注“旧人诗”,可知并非唐英自己的诗作,乃是前人所遗。举凡所见唐英墨彩云龙器皿,如有诗文相饰,必录该诗,可知唐英对其颇为欣赏。
检视当今所存唐窑私物,与本品所绘主题和诗文最一致者,为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典藏的【清乾隆 墨彩云龙纹诗文笔筒】,原为民国狄平子先生旧藏,后入利氏北山堂,再经利公捐赠入藏,著录于林业强先生《台阁佳器》图版14,可资参考。
尺寸:高20.3cm
展览:《榷陶使者唐英纪念特展》,第28号展品,唐英学社,2017年
香港永宝斋藏
窑变釉观音像曾是明清北京城的重要古物,供奉于北京报国寺,传为明万历年间御赐之物,被誉为“都门八古迹”之一,目前所知最早见于明末方以智《通雅》的记载:“北京报国寺有窑变观音像一座,高尺余,瓷质五彩,眉发如漆而丝丝清楚,唇丹色,面淡粉色,含笑意。首带兜披,蓝如翠。身着鹅黄袍,披朱红袈裟,凡衣边俱黑色篆花纹如绣,诚神功也。”清中期《郎潜纪闻》初笔·卷八记载:“都门八古迹·乾嘉间,诗人多赋都门八古迹。……。一为报国寺窑变观音像,高尺余,宝冠绿帔,手捧梵字轮”。“窑变观音像,昔高宗临幸,曾镌铭词,见御制集。”另外,乾隆《钦定目下旧闻考》录有朱彝尊据孙国敉《燕都游览志》对报国寺观音的记述:“寺后毗卢阁甚高,望卢沟桥有行骑历历可数,阁下瓷观音高可尺余,宝冠绿帔,手捧一梵宇轮,相好美异,僧云得之窑变,非人工也。”《光绪顺天府志·京师志十六·寺观一》亦有:“明神宗时,李太后崇礼大士,欲得一瓷相奉之,举念间,景德镇窑中诸器化一庄严法像,绿衣披体……献之阙下,命供于寺。今瓷观音奉于正殿之后,北向,龛座周镌高宗御制《窑变观音像记》”。
乾隆皇帝对此尊窑变观音颇为重视,曾为之赋诗《窑变观音像记》,并赐制神龛,龛座镌刻有《御制窑变观音像记》。龛内御书“慈竹数竿”,题修寺诗于上,并跋。龛左右御书联:“觉海化身现金粟;普门香界涌青莲”。
正因为乾隆皇帝对报国寺窑变观音像印象非常深刻,内心十分认同,以致他内心也非常期待此等灵瑞之物也可以在他执政期间可以重现,所以他就下旨唐英负责烧造。据《清宫造办处活计记事档》记载乾隆十二年(1747年)四月十六日“太监胡世杰交观音木样一尊,随善财、龙女二尊,传旨:交唐英照样造填白观音一尊,善财、龙女二尊,尽力烧造窑变更好……送到京时装严安供。于十三年七月十二日烧造得……持进”。十三年(1748年)“太监胡世杰传旨:着江西照现烧造的观音菩萨、善财、龙女再烧造一份,得时在静宜园供”。
目前所见甜白釉涂黑发坐观音,洁白莹润,。传世品见有三件,一落天津,现藏天津博物馆,背后刻篆书“唐英敬制”;一落上海,后者由北京故宫征集入院,无款;一为北京喜山堂藏,无款。但是唐英恭造的窑变观音,至今未见公立机构典藏,仅此一件存世,殊为珍贵,为研究唐英榷陶成就增添重要的新材料,同时对乾隆皇帝本人的宗教信仰也作出一个强有力的诠释。
尺寸:高20.2cm
展览:《瓷纸兼善——榷陶使者唐英诞辰339周年纪念特展》第9号展品,唐英学社,2021年
北京喜山堂藏
此观音像罩施白釉,釉面匀润光泽,质如凝脂。面型饱满丰润,神态慈祥,低首垂目,似在俯瞰尘世众生。脖颈及上胸袒露,胸前坠矾红彩宝珠璎珞。头戴披风,发施墨釉。身着天衣,衣褶垂拂流转,半露赤足,呈游戏坐姿。天津博物馆庋藏一例“唐英敬制款”白釉观音,原被供奉于皇室佛堂,是乾隆皇帝内宫礼释的圣物。据《乾隆朝唐英督陶纪略》记载:十二年(1747年)“太监胡世杰交观音木样一尊,随善财、龙女二尊,传旨:交唐英照样造填白观音一尊,善财、龙女二尊,尽力烧造窑变更好……送到京时装严安供。于十三年七月十二日烧造得……持进”。十三年(1748年)“太监胡世杰传旨:着江西照现烧造的观音菩萨、善财、龙女再烧造一份,得时在静宜园供”。之前传世品仅见两例,一落天津,带暗刻款,一落上海,后者由故宫征集入院,无款。三者的造型及手法细节均如出一辙,当是出自同期同匠之手,详见《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瓷》,文物出版社、两木出版社,图164。
底部为涩胎,垫烧痕迹明显,中心挖制一个卡扣式孔洞,为佛教仪轨装藏专门预留的,也是烧造过程当中出气所必需,一般民窑之物,往往是在底部或后背挖出方形或圆形孔洞,形制不同,此类观音造型官气十足,非民窑可比拟。
尺寸:高21cm
展览:《榷陶使者唐英纪念特展》,第16号展品,唐英学社,2017年
山西籀云室藏
此件壁瓶制作考究,颇见匠心,外壁以铜绿彩为地,部分呈赭色,营造古铜锈蚀斑驳的质感,减地浮雕夔龙纹,纹饰描金彩,华丽古雅。器身中央开光施仿石纹釉,所仿石纹流水之效果,宛若天成;中间墨彩行书诗文“一榻清风书叶舞,半窗明月墨花香”,末钤白文“陶”,朱文“榷”篆书印。器底刻“乾隆年制”金彩阳款。纵观今日公私收藏,此种仿古铜青绿描金开光装饰形式的唐窑壁瓶存世稀少,其间又以仿石纹釉诗文作主题者更甚。
此瓶最为独特之处在于其属于唐公自制自用之物,意义非凡。所署“陶”“榷”二章是唐窑私物之重要标志,往往与唐英名号一起配伍出现,或者单独使用。与唐英名号一起配伍出现者,说明此物属于唐公馈赠亲友之用,若单独使用,则表示此物归唐公自用,故无需署名,以“陶榷”一词指代。
陶榷、榷陶,是唐英自己独有的专用名词,带有深刻的皇家背景,同一时代其他人不可能使用,绝对不同于“陶铸”“翰墨”等闲章。陶榷二字是唐英身肩皇命的体现,二者皆服务于皇帝。
陶,承皇命而督陶,乾隆二年唐英正式出任御窑厂督陶官,在景德镇珠山为皇家烧造御用瓷器。
榷,承皇命而征税。乾隆四年,唐英奉弘历谕旨从淮安关调任至九江关监督,督陶以外的时间在九江为皇家征收过往商船的关税,
因此,一陶一榷,既是唐英的工作内容,也是唐英的生活状态之反映。
尺寸:长36cm 宽17.8cm
展览:《瓷纸兼善——榷陶使者唐英诞辰339周年纪念特展》,第7号展品,唐英学社,2021年
此瓷板釉色凝润,胎质洁白,四周边缘导槽处露胎,瓷板背部亦有粘砂现象。瓷板绘法一如宣纸之绘事,淡赭渲染,墨彩勾勒山石之轮廓,于皴擦点染之法,无一不率真自然。此绘画中远景为两峰对耸,崖壁间点缀松枝。近景中绘虬松两棵相互缠绕,松枝错落,别有逸趣。坡地以淡绿色渲染,加以苔点。两隐士分着紫衣、蓝衣对坐于石案之侧,似有所语,后有修篁数枝铺陈于山石间。
瓷板之侧以淡红彩篆书“陶”、“铸”两印章,一阴一阳。
唐英的陶瓷私物印章或落款使用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唐英独有的常例,例如“陶榷”、“榷陶”、“隽公”、“隽公氏”、“俊公”、“蜗寄居士”、“古柏堂”、“古柏”等,第二种则是闲章,不为唐英独有,其他文人皆可使用,例如“陶铸”、“片月”、“翰墨”等。
本品即为当中的一款“陶铸”款。瓷板之绘风文雅,层峦之中掩映古松,颇有错落千丈松,虬龙盘古根之意味。与传统之官窑纹饰不同,毫无匠气,更具文人之趣,与北京故宫典藏《唐英杂画手卷》(典藏号新00092653)之局部“泛舟图” 所绘的山石树木画法一致,当出自隽公大人之亲绘,可见此物乃唐窑之私物,置于案头陈设,亦或馈赠文友之用也。
后世所谓浅绛彩文人瓷之兴起,绝非晚清没落文人之流开启,乃是源于唐英榷陶以来影响的结果。唐英引领了文人之雅融入瓷艺创作之中,令当时景德镇文人瓷画有了更重要的实践,把文人瓷艺推至更高的发展阶段。目前存世所见,有一批时代特征属于典型的乾隆时期的墨彩设色瓷器,其风格与此砚屏一致,故宜重新审视所谓浅绛彩瓷器之议题的内涵与起源。
尺寸:长70cm 宽46.5cm
展览:《榷陶使者唐英纪念特展》,第26号展品,唐英学社,2017年景德镇唐英学社藏
此彩绘双清图挂屏构图富具文人的巧思,清新雅致。所见呼应秋菊数朵横欹而出,盛开中摇曳生姿,下有翠竹依洞石而生,彼此呼应。写生写意并重,设色秾丽,笔调雅逸。左下方为白瓷矾红书写“唐英之印”和“隽公”阴阳文二章。
陶渊明爱菊,使得菊花成为文人传统中高洁淡泊的隐士的象征。唐英对于“隐逸君子”菊花同样表现得情有独钟。唐英私物的创作内容皆与文人生活有关,多是抒发书斋雅事,追慕诗情画意的逸趣。秋天时节唐英喜与友人一起喝酒、赏菊、写诗,他最多的时候写了30多首关于菊花的诗文,收录在唐英的《陶人心语》中。唐英还经常画菊花送给朋友,可惜的是,唐英所绘的菊花题材的纸本没有保存下来,目前只能在这种镶嵌的瓷板画中看到唐英眼中的菊花。
唐英是一个才情十足的人,他在内务府造办处任职期间,所创造的雅物具有宫廷设计感,深受皇帝所喜爱。而此种镶嵌瓷板的工艺的创作灵感来源是受百宝镶嵌工艺的影响,唐英又利用了自己在景德镇制瓷的优势,把一般百宝镶嵌中的螺钿、碧玺、宝石等替换成瓷器,而且瓷器本身可以作为载体去绘画,效果更为凸显。
此种镶嵌瓷板的制作,需要首先在纸上画出样本,然后按照纸本的绘画内容进行局部分割和瓷板雕刻,比如此挂屏则用了八块瓷板拼接,雕刻好的小瓷板入窑烧成白胎,在白胎上再进行釉上彩绘画,画好后再入窑烧制,再将烧好的瓷板根据需要嵌入木板内或用鱼胶粘附在木板上,最后用大漆将整幅作品融为一体。整个过程非常精细,效果惊艳,故用“尤为奇绝”来形容不为过。
尺寸:长65cm 宽40cm
展览:《瓷纸兼善——榷陶使者唐英诞辰339周年纪念特展》,第15号展品,唐英学社,2021年
诗文:
风扬茶烟袅山阴,青一楼,
夕阳山外磬春风,渡遥舟。
较奕逢元保论诗,得隐候,
晚成清课歇百生,数沙鸥。
落款:唐英书 钤印:唐英之印 、隽公
雍正六年至乾隆二十年,在唐英长达二十八年的榷陶生涯当中,不但为清宫烧造过许多精彩绝伦的旷世佳器,亦有署款唐英斋室名号之文人雅物,常见署款有“陶铸”、“隽公”、“蜗寄居士”、“古柏堂”等,本品即为当中的一款,文雅而精巧,藉此可鉴唐英之文人性情与意趣。唐英一生才华横溢,除榷陶外,诗词、戏剧、书画均造诣非凡,只是为榷陶盛名所掩,少人提及。正如高斌为《陶人心语》作序中所书:“唐俊公先生自少与予同侍内廷,长予一岁,顾先生之书画,法皆臻绝妙,又能诗善属文,才情掞发,声望卓然。”又叶氏《再续印人小传》称:“唐英,工宋人山水人物,能书,诗有清思,榷两淮、九江,珠山昌水见之笔墨者为多。曾主官窑事,制器甚精,今称唐窑,尝亲制书、画、诗,付窑陶成屏对,尤为奇绝。”
尺寸:长107.5cm 宽66cm
展览:《瓷纸兼善——榷陶使者唐英诞辰339周年纪念特展》,第11号展品,唐英学社,2021年
景德镇唐英学社藏
此挂屏所饰梅者屈曲斜袅,横欹生姿,枝头吐萼含苞,各具意态,风姿绰约,与四雀高低呼应,一动一静,生动传情,饶添逸趣。画笔清秀细腻,设色淡雅佚丽,雀鸟细处妙入毫颠,寒梅画为五瓣单层,花蕊以胭脂红彩点染,花瓣以绿彩敷染,两者对比鲜明,朵朵粉嫩宜人,极为清雅,尽显梅花的劲峭冷香、丰韵傲骨。更以丹青妙笔皴染出灰褐的枝干,生出苍雅浑厚之感,质感如真,传出片片瑞意。其以多块瓷片组合而成,设色入炉之后,镶嵌入木漆上。现所见俱在一整片硬木之中,此为岭南近代改造处理之手法。
其诗文为行草:“梅插水晶瓶如画”,署款“半痴”,后钤“唐英之印”、“隽公”二章。其书法极为飘逸潇洒,典型的唐英书风。
尺寸:长70.5 cm 宽47 cm
展览:《瓷纸兼善——榷陶使者唐英诞辰339周年纪念特展》第10号展品,唐英学社,2021年
北京喜山堂藏
该挂屏画面作“五子夺魁”,五子嬉戏,寄托“登科夺魁”之美好寓意。 诗文:“宁馨自稚非凡种,夺得春魁应是元”。 左边钤印:“唐英”矾红篆章。所绘五子憨态可掬,传神生动,衣饰设色华丽,盛世贵气扑面而至。题诗书法流畅挥洒,典型的唐英书风。
瓷片釉面细皙温润,十八世纪标准的气息,其所敷设的彩料属于西洋体系的熟料,后世所谓的浅绛彩,正是西洋颜料传入景德镇之后匠人掌握其物理料性和技法后的结果。西洋颜料是熟料体系,这也是其得以产生的技术前提条件。中国传统的红绿彩、五彩、斗彩属于生料体系,颜料在烧造前与烧造后存在鲜明的颜色反差,而17世纪西洋传入的洋彩(珐琅彩和近代所谓粉彩),则属于熟料体系,颜料烧造前后不存在鲜明的色差。所以,所谓的浅绛彩品类,在雍乾之际完全具备可出现的一切技术条件,并非只能到了晚清才可以出现。
尺寸:长74.2cm 宽51cm
展览:《榷陶使者唐英纪念特展》,第19号展品,唐英学社,2017年西畴山房藏
此墨彩设色踏雪寻梅图案几,几面装饰踏雪寻梅图,画意清雅,为乾隆时期文房之佳器。构图以墨彩设色绘出踏雪寻梅的典故,画面表现了踏雪寻梅归来之场景,其中所绘头戴风兜、骑驴前行的文人雅士当为孟浩然,其后二位书童各肩负一剪梅枝,行于皓雪之间。张岱的《夜航船》里记载,孟浩然情怀旷达,常冒雪骑驴寻梅,曰:“吾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背上”,尔后“踏雪寻梅”便作为形容文人雅士赏爱风景苦心作诗的情致。
雍乾之际,唐英榷陶江西,开创了瓷器艺术与文人意趣高度融合的新境界,各类书卷气浓重的文房雅器与陈设花器纷纷得以烧造成功,引领一时之风尚,故效仿者甚众,各见风骚。此墨彩设色踏雪寻梅图案几正是唐英此番才情的显著见证,更有“唐英之印”、“隽公”二章为凭。
雍乾时期,一些文房瓷器多流行墨彩与浅淡薄彩绘画,主要的目的就是追求摹仿中国传统文人水墨画与浅绛画的艺术效果,而绘画内容往往是文人钟情的题材,例如此案几正面所绘踏雪寻梅之类便是最佳的选择之一。其绘画水平颇高,文气荡漾,以小写意的水墨韵味分别展现主人寻梅而获的喜悦,仆童负梅而归的坚毅,骑驴雪中迈步的振奋。画中主人开脸奇古,面部抹以极为淡薄的赭色,衬托严寒之冻,人物衣褶线条于简练之中极见水墨功力,构图处处流露出浓厚的文人画意趣。
正面
正面
古人看花,惟独对梅花是个例外,不但看,还要赏,还要探,还要寻。雪中探梅,踏雪寻梅,自古而然。而且,对观梅、赏梅的环境氛围还极其讲究。明人张镃《梅品》中一共列出二十六条“花宜称”:清溪小桥,篱边松下,绿苔铺地,明窗对花;花下或有珍禽为伴,仙鹤为侣,远离尘嚣,别有清境,等等。此几面所绘踏雪寻梅图正体现了唐英所仰慕的传统雅士的精神世界,梅的品格,人的精神,融汇贯通,升华为一种高雅清纯之气,弥漫天地,飘溢古今。
背面
侧面
尺寸:高19.5cm,口径11.4cm,足径6.4cm
著录:Soame Jenyn著《中国清代瓷器》,封面彩照,1971年,伦敦
Soame Jenyn's Later Chinese Porcelain: the Ch’ing dynasty, 1644-1912
展览:《中国清代彩瓷特展》,第155号展品,英国东方陶瓷学会,1951年,伦敦德国汉堡艺术和工艺美术博物馆藏
此瓶为唐英罕见的佳器,以“一器一花一诗”的造物组合付之成器,使得一物之内,诗画相映同辉,书法印章各见真味,成就有清一代文人瓷艺创造的非凡篇章。
开卷延展,画诗书印皆俱,犹如一幅赏心悦目的工笔花卉画,荡漾出一份婉约的文人意趣。前面所绘盛放的芙蓉花瓣,近花心处白中微带黄绿,瓣尖则如美人绛唇胭脂轻注,花朵底铺玻璃白,又以尖器依花瓣伸展的方向刮刻出透明的筋脉痕迹,使花朵顿添生气宛然如真。绿叶意在衬托花朵,但每一片之形态、色泽、向背皆不相同,或青翠欲滴,或微泛黄绿,看去优雅自然,丝毫不觉矫揉造作。
后面书写诗文为:蜀国芙蓉名二色,重阳前后始盈枝。画调粉笔分妆处,绣引红针间刺时。署款:榷陶,后钤“榷陶氏”、“翰墨”,引首章为“片月”。“翰墨”与“片月”皆为闲章,文人士子皆可用,唯“榷陶氏”乃唐英独有之标记。诗文书法飞洒流畅,笔锋外露,与多处唐英书写于瓷胎之上的书法气韵一致。
所引诗文出自宋诗人文同的《和吴龙图韵五首·二色芙蓉》
蜀国芙蓉名二色,重阳前后始盈枝。
画调粉笔分妆处,绣引红针间刺时。
落晚自怜窥露沼,忍寒谁念倚霜篱。
主人日有西园客,得尔方于劝酒宜。
秋水芙蓉者,又名木芙蓉,其花晚秋始开,霜侵露凌却丰姿妍丽,占尽深秋风情,因而有诗说其是“千林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尤宜于配植水滨,开花时波光花影,相映益妍,分外妖娆,故《长物志》云:“芙蓉宜植池岸,临水为佳,若他处植之,绝无丰致”。宋人“冰明玉润天然色”之诗句,吟咏木芙蓉丽质天成,形容其如冰一样明净无瑕,似玉一般润泽生辉。
尺寸:高19.4cm
著录:伦敦苏富比拍卖,1963年11月5日,第212号拍品海外私人藏
背面
此瓶与德国汉堡艺术和工艺美术博物馆藏品互为姐妹之作,皆为隽公私物佳器。
正面彩绘隆冬时节,寒梅盛放,虬曲多姿,南天竺相欹而出,硕果累累,梅花淡雅之色与南天竺的妍丽浓重,彼此呼应,画面层次感丰富,次第展开。
后面引首章“半山”,题诗为:“尘外冰姿世外心,宜晴宜雨更宜阴。收回疏影月初坠,约住寒香雪正深。书旧句于昌江陶署之西园 榷陶。” 后钤“翰、墨”二章。
诗文出自宋代贾似道《梅花》,为后世文人所喜。其画笔清秀细腻,构图颇得虚实之妙,图中生气盎然,乍看幽雅婉柔,隽秀蕴藉,与诗文两两呼应。
前述曾提及「榷」、「陶」二章、落款是唐英除了蜗寄、隽公、古柏堂以外最重要的自身指代,特别是在乾隆朝督陶期间,见此二字,即是等同见唐英本身,而「陶榷」或「榷陶」印章或落款的使用,应该是乾隆四年以后,唐英奉旨「兼管江西陶政九江关税务」才具备榷的职责,所以,使用上限不早于乾隆四年,本品当之无愧属于典型的唐英私物,烧制于乾隆四年之后,而且更是隽公自制自用之物,意义非凡。
尺寸:长28.5cm 宽17.5cm 2函10册 竹纸 线装
展览:《瓷纸兼善——榷陶使者唐英诞辰339周年纪念特展》,第3号展品,唐英学社,2021年
孙孟延旧藏(附翁连溪题字)鉴藏章:山左古任城孙氏孟延鉴赏书籍字画印,济宁孙氏兰枝馆藏,孟延秘玩,孟延戊戌考阅
景德镇唐英学社藏
此书为唐英自刻诗文集,全书五卷续选二卷附可姬小传一卷,二函十册全。书名“陶人心语”者,盖因唐英在江西景德镇督陶政最久。卷一古体诗十七首;卷二五言律诗六十六首;卷三七言律诗六十一首;卷四七言绝句二十二首附词六首;卷五杂着十八篇。续选卷一收古体诗、律诗三十七首;续选卷二收绝句二十八首。附可姬小传一卷,可姬,张姓,唐英之妾,因产子亡,年二十三岁。
按《中国古籍善本总目》等公藏着录,此集内容分“陶人心语、陶人心语续选、可姬小传”三部分,陶人心语有六卷、五卷之别;续选部分则有二卷、四卷、十卷、十二卷之分,盖随刻随印故,卷次、内容皆有差异。此本正文五卷、续选二卷,是最早刻印的本子,也是市面所见唯一一部最早的版本,国家图书馆有十卷本与此不同。
此书为唐英门生施雨田手书上板,自诸家序言至正文、尾跋,通篇近二十种书体,恣肆汪洋,动人心魄,又笔笔不苟,字字精到,令人悦目至极。版心下镌“古柏堂”为唐英读书处,英有《古柏堂传奇十三种》传世。
又据首册封面墨笔题识及钤印可知,此书曾为清末济宁藏书家孙孟延兰枝馆旧物。孙孟延(1863-1908)号梦岩,斋名兰枝馆,山东济南人,清末军机大臣孙毓汶之子。孙氏兰枝馆承先世遗存,富藏历代名家法书古画,所藏旧籍善本新中国成立后多为中国书店所得,现复旦大学图书馆有专藏孙氏旧藏清人诗文集百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