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策划·本刊编辑部
文/图 江苏·钓者悟心(梁军)
流传于钓鱼江湖中的“一竿一河一世界”“一竿风月”“一竿入魂”等境界,其实更多指的是“和竿”。
和竿因其取材于历经风雨洗礼的天然野竹,尤其顶级和竿选材更是万里挑一,工序考究、涂装精美,竹纤维所释放出的特有弹性与韧性让和竿不仅具有完美的持抛感,还具有独特的调性和动听的切水音,让人爱不释手。和竿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它集实用性与观赏性于一身,还在于每一支和竿都凝聚着竿师的心血,融入了匠人的“灵魂”,可以说每一支和竿都是这世上独一无二的器物。相比玻璃钢、碳素等素材的量产竿,和竿是具有灵性的“活器”,一支上等和竿甚至可以与人“对话”,这无疑增加了它的收藏价值。用这种天然钓竿钓天然湖境中的天然鱼物,才真正达到了人、竿、水、鱼融为一体之境。
雅致的和竿
和竿源于中国,我们的祖先曾以芦苇、树枝、竹子等天然素材为原料制作鱼竿,对比下来,竹子最好,它质轻,修长,弹性、韧性、恢复性出众,于是两千多年来,竹材便成为绝大多数竿师的最佳素材选项。
和竿虽源于我国,但是真正让和竿成体系发展和传承的是日本,其系统的制作方法起源地为日本大阪,繁盛于高级原材料——高野竹的产地和歌山县。纪州制竿业始于一百多年前的日本明治时代,当时和歌山县桥本市的主要产业是竹筐编制和竹工艺品加工。1888年,滋贺县草津市的濑川忠兵卫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竹子资源在桥本市开创制竿产业。很快,这里的和竿通过多家法国驻日商社出口到欧美各国,到20世纪又逐渐出口至韩国和中国。时至今日,日本制竿匠人的手作之物依然为钓鱼人垂钓增添着无穷妙趣。
日本和竿基本上以三本(节)、四本和五本三种“并继”形式为主,每本都有其相对专业的叫法,如手把叫“握力”,梢头叫“穗先。”对于三本和竿而言,其握力节叫“元”,第二节叫“穗持”,梢头叫“穗先”;对于四本和竿而言,其握力节叫“元”,第二节叫“元上”,第三节叫“穗持”、梢头叫“穗先”;对于五本和竿而言,其握力节叫“元”,第二节叫“元上”,第三节叫“三番”,第四节叫“穗持”,梢头叫“穗先”(见下图)。
和竿涂装大致分为口卷、笛卷(节卷)、段卷、总涂。口卷是竿身并继处的涂装。笛卷是在竿身之上等距缠绕绢丝进行加固,再一圈圈地涂上漆料,不包覆芽眼。段卷同样是在竿身之上等距缠绕绢丝进行加固,再一圈圈地涂上漆料,与笛卷的差别是包覆芽眼。总涂是用梨子地漆等漆料将整支钓竿涂成黑、红或枣红等颜色。若制作高档和竿,竿师还会综合运用贴羽、竹张、鲍贝、大漆(纯乾漆、研出迷彩、犀皮、莳绘、雕漆等)等涂装工艺对竿子进行雕饰,但基本上都是以上述四种涂装为基础进行创造发挥(见下图)。
和竿握力可谓百家齐放,种类繁多,大致包括棉线、藤卷、羽根、竹张、蛟皮、螺钿、腰果漆、大漆等工艺,也有握力是上述两三种工艺的组合。除了上述通用握力外,竿师们也都有各自独一无二的握力制式,很多时候我们通过握力制式即可看出某一支和竿是哪位竿师在哪一时期的作品。部分竿师的握力代表作如下图。
关于和竿的对称性。除了三本和竿没有对称要求外,四本、五本和竿都要求至少元和元上的竹节间距要对称(圈内称为“对节”)。日本顶级的五大竿师——橹声、至峰、竿春、影舟、山彦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对称性均较好。
橹声
山彦
影舟
至峰
有记载的日本竿师祖谱从竿正、二代目竿正、竿五郎开始,三者可谓纪州和竿的“三届元老”。
竿正(沟口象二)创新设计出将质地坚硬的粗竹子劈开削出“削穗”的工艺,1882年(明治十五年)在大阪开始制作竹竿,可视之为和竿“谱祖”。
1907年(明治四十年),竿正将他的长子二代目竿正(沟口升之助)收为弟子。后来,二代目竿正在洗涤和服时为了不使布料缩水而使用竹制细串,并从中受到启发,提议将“削穗”作为竹竿的穗先。
后来拜二代目竿正为师的竿五郎(椿井五郎)是使用节低、肉厚且结实的高野竹制作鱼竿的第一人。竿五郎于1931年(昭和六年)和1934年(昭和九年)收了两大弟子师光(儿岛光雄)和源竿师(山田岩义)。二人让和竿工艺得以系统性、有序地发扬传承,他们与独具一格的孤舟(羽田旭匠)构成了现代竿师三大派系,将这项传统工艺推向了新高度。
三大派系的优秀竿师代表为:孤舟门下的二代目孤舟、影舟、小影舟、惠舟等,源竿师门下的山彦、竿春、鱼集、源一人等,师光门下的橹声、至峰、一文字、光司、鱼心观、白乐天、壮志等。部分竿师图片如下。
纪州和竿还有一个类似于我国钓鱼协会的组织,名为“纪州和竿组”,每代(界)推选出组合长,代表纪州竿师这一团体进行发声、组织活动、跟外界交流等。第一代纪州和竿组组合长为日本卓越技能奖获得者石井义夫,第二代组合长为梦坊,第23代组合长由和彦(竿铭后来改为“和人”)担任。第24代、25代,以及目前的第26代(2022年)组合长分别由玉成、瑞云和光司担任。
除了日本竿师外,近些年,国内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和竿制作者,如天津的马国起、江苏的“钛刀”、浙江的“钓徒”、湖北的“祥子”等,其中“祥子”的进步最为迅速,制竿技艺愈发成熟。
总体来说,在手感清晰度方面,和竿优于碳素并继竿,碳素并继竿则优于振出竿。这是因为和竿的竹纤维材质能够“放大”鱼在水中逃窜时引发的共振效应,碳素并继竿则中规中矩地传递着共振手感,振出竿的伸缩结构会过滤掉一些共振效应,从而使手感打了折扣。于我个人而言,除了博大物外,我找不到使用振出竿的其他理由。
钓鱼人会去各种各样的钓鱼场所垂钓,而选择和竿又要结合钓场的水深、钓点的远近、鱼体的大小,以及季节的不同等因素,所以这世上不存在那样一支适用于所有钓场的和竿(包括碳素并继竿),意欲“一竿打天下”是行不通的。既然选择了钓鱼这项爱好,我建议有条件者能够亲自体验一下出自不同竿师之手的,调性、尺寸、涂装各不相同的和竿,如同很多美丽的风景,别人描述得再好,自己不去亲自欣赏,也难以体会得到。
言归正题,关于和竿的选用。一般来说,硬度越小、元径越细、锥度越小,和竿的持感和抛投性就越好,护线性就越强。硬度越大、元径越粗、锥度越大,所钓目标鱼个体越大,和竿的抓口就越敏锐,回鱼速度就越快。
在手感清晰度方面,先调优于本调,本调优于胴调。顶级和竿的价值除了体现在其优秀的调性外,还体现在竿师名气、选材、涂装、做工、收藏价值等方面。从实用角度讲,中式和竿是我们的基础选项。对于抢鱼、钓深超过1.5米、鱼体超过半斤的情况,我建议选择中硬式到硬式和竿;对于休闲钓、钓深不超过1.5米、鱼体不超过半斤等情况,我建议选择中式到软式和竿。需要注意的是,长尺(15尺以上)和竿不宜选择软式。
总之,钓鱼人需要根据自己的鱼情和钓况有针对性地选用合适的和竿(选用碳素并继竿亦然),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享受钓鱼过程中力道的传递,充分感受和竿过节顺畅的优美弧度。
此外,我要纠正有些钓友对于和竿“价格昂贵、难以保养”的认知偏差。我有20多年的和竿使用经验,真实的情况是,只要我们使用得当,和竿并不容易变形,保养起来也很简单,和保养碳素竿差不多,每次钓鱼结束后用湿毛巾将钓竿表面污物和残留饵料擦拭干净,再用干燥的软毛巾擦掉钓竿表层附着的水分,正常放入竿包即可,无需特殊保养。
和竿制造工艺从对最原始的一根独竹进行简单修剪开始,发展到现在多本并继而成的成熟工艺,样式和款式由少到多,调性区分由粗到细,这种进步得益于一代又一代竿师的努力,凝聚了数代人的智慧和心血。
和竿(竹竿),顾名思义就是用天然野竹制成的钓竿。竿师做成一支和竿,需要经过选材、干燥、配组、去芽、火入碳化(矫直)、切断、通节、上口卷(缠丝)、玉口上漆、玉口玉棒制作、穗先制作、竿堵制作、内部处理、握力制作、铭刻(印竿铭)、涂装、整合、竿袋制作等130多道工序,这些道工序基本上由竿师一人完成,耗时约一年。单从这点来看,这些竿师便值得我们尊重,他们制作的每支精品和竿都值得我们珍藏。
原料选取是制作和竿的第一步,也是最基础且非常重要的环节。一般来说,竿师多选择在深秋和冬季(11月初到1月底)采竹,此时是竹子生长速度最缓慢、肉质中水分含量最低的时期。在严冬采割的竹子品质尤佳,具有肉厚、强韧的特点,这是制竿的必备条件。此外,竿师在冬季采竹不会遭遇蚊虫叮咬,遭蛇兽袭击的概率相对较小,且因穿衣较厚,不易被刺伤。为寻求理想的“高野竹”,竿师独自或带上徒弟踏着没膝的积雪一进山便是数日,他们要寻找直径4~12厘米的竹子,并且要观察竹子是否正圆挺直,竹节间距是否匀称、长度是否理想。各位竿师凭借各自的经验和品位,先用手使竹子弯曲,察看竹子的强度和韧性,满意之后才用镰刀将节枝裁去,而后从根部上方最下节处将其割断。采竹并非易事,能从一片上千株的竹林中采选八九支良品已是非常幸运的了,几天的工夫能采集百余支背下山,这对于纪州竿师来说就算大有收获了。
纪州和竿主要原材料有三种——纯野生的真竹、高野竹、矢竹,竿挂和玉柄除了用短节矢竹外,还可用极具特色的辣韭矢竹。在国内,由于我国竹材资源丰富,除选用上述几种竹材外,竿师还选用箭竹、厘竹(茶杆竹)、箬竹等竹材,但是做出的和竿综合表现不如真竹、高野竹、矢竹。
1.真竹
真竹表皮无毛,有黑色斑点,肉质坚厚,形态高大,直径可达10厘米以上,属于大型竹,多用于制作剑道的练习用剑、弓弩、尺子、篮子等,主要分布在日本关西地区。纪州和竿的穗先多以竹龄6~7年的真竹为原材料,且须选取老真竹背阳面靠近竹皮处的一小块面积,此处的竹纤维既硬又韧且不易断,是做穗先的好材料。
真竹
2.高野竹
这种竹子在高野山附近被发现,故被称为高野竹。高野竹属于高地竹,分布在关东以南区域海拔500~1100米的地带,以和歌山、三重为中心的高野山系、大台山系出产的最佳。一直以来,用于制作元节的粗竹竿比较少见,一般的竹竿直径多为7毫米左右,超过10毫米已属稀少,但在大分、宫崎、熊本等地有时能采到12毫米以上的大物,因此常被作为穗持素材,但也有极品的“总高野”和竿(即穗先、穗持、元上、元的材料皆为高野竹),多选用竹龄4~7年的高野竹为原材料。高野竹具有竹纤维紧密、弹性大、恢复力强、细、轻等优点。在国内,高野竹材质的和竿被贴上了“高贵”的标签。在日本,上等的高野竹素材越来越少,一根“总无芽”(整支鱼竿无芽眼)的“总高野”和竿更是“竿中龙凤”,一竿难求。
经过修剪,干燥后的高野竹
3.矢竹
竹高3~4米,直径10~20毫米,节距长达40厘米,竹皮平滑,形态修长,竹芽凹陷,竹枝与竹秆粗细接近,多分布于日本北纬39°以南地区。矢竹外观漂亮,圆度高,稳定性好,2~5年竹龄的矢竹多被用于制作元和元上,短节距的矢竹常被用于制作竿挂和玉柄。
矢竹
经过去芽处理的矢竹
用13等节距小节矢竹素材制成的大漆犀皮顶级竿挂
4.箭竹
箭竹高1.5~4米,直径5~20毫米,节距长15~18厘米,多分布于湖北西部和四川东部海拔1300~2400米地带的林下或荒坡地。箭竹纤维紧密,节略凸,稳定性好,芽口没有矢竹深,国内竿师常用它制作元和元上。与矢竹、高野竹相比,箭竹木质化现象较严重,相对偏重,外观稍显逊色,弧度不够顺畅。
生长于野外的箭竹
经过去芽处理的箭竹
5.厘竹
厘竹又称茶杆竹,高度可达10米,直径可达8厘米,属于大型竹,生长于海拔150~700米地带,多用于制作竹床、竹椅等家具或搭棚、围篱笆。国内竿师常用细的厘竹制作元和元上,粗的厘竹则用于制作穗先。与矢竹、高野竹相比,厘竹木质化现象较严重,相对偏重,节距过长,弧度不如矢竹、高野竹顺畅,稳定性较差。
6.箬竹
箬竹高0.75~2米,直径4~7.5毫米,节距长约25厘米,最长可达32厘米,呈圆筒形,分枝与竹秆的接触位置微扁,一般为绿色,竿壁厚2.5~4毫米,节较平坦,多分布于浙江西天目山、衢县和湖南永州阳明山,常被国内制竿者用于制作元、元上。
与矢竹、高野相比,箬竹稳定性较差,弧度不够顺畅。
生长于野外的箬竹
经过干燥处理的箬竹
高野竹、矢竹、箭竹、箬竹、厘竹对照图
7.辣韭矢竹
辣韭矢竹属于矢竹的一种,高1~2米,直径1~2厘米。其特点是竹秆各节膨大,呈花瓶状,似佛肚,形态奇特,竹叶四季浓绿,观赏价值高,常被用于制作竿挂。生有斑纹的辣韭矢竹尤其稀少,价格较贵,制作而成的竿挂堪称精美绝伦,令人爱不释手。
尚未干燥的辣韭矢竹
用满花13小节辣韭矢竹所做的精美竿挂
介绍完常规竹材后,笔者再就素材选取经验加以介绍。
第一,通过外观确认有无虫蛀和明显的伤痕;第二,用手捋,检查其是否正圆;第三,用手捏住其两端,使素材轻轻弯曲,检查其弹性和复位性;第四,察看素材是否扭曲,是否有凸节,特别要细看节部,考虑其是否可通过“火入力”进行校正;第五,选细材必须考虑硬度,选粗材则要考虑手感和重量,竿师会根据设计蓝图自行判断;第六,穗持素材的选取更为严格,必须是笔直、复位性强的素材,因为钓竿最大受力点就在此部位。
首先要将修剪好的竹子放置在房间里阴干一至两个月,然后置于室外自然晾晒,使其脱色、干燥,晾晒时间为一至三个月(中国南北方气候差异较大,具体视实际环境而定)。总体而言,将竹子从绿色晒至象牙色,用手掂一下能感受到水分流失后的轻量感即可,用锉刀能锉出粉末则意味着竹材已完全晾干。需要注意的是,在室外晾晒时要选晴天,避免竹子淋雨受潮。
将晾晒后的竹材喷上杀虫剂后放在室内保存即可(保存3年以上应做二次防虫处理),很多纪州竿师制竿时选用的都是在室内保存2年以上的野生竹材。保存竹材时要标记采竹场所和年份,以便后续制竿配组。
制作和竿时,竿师要根据设计需求对长度、口径、弹性、硬度、花色等环节进行综合考量,合理配组。配组最重要的意义在于设定和竿的调性。通常情况下,素材的好坏可根据竹节的距离来判断,竹节之间的距离越平均,表示竹子的生长过程越稳定,即竹纤维密度高、结构强,不易折断和裂口。经验丰富的优秀竿师能够甄别素材生长环境是向阳还是背光,是在山顶还是在山腰。如生在山顶或向光的竹材,其锥度往往较大,上细下粗,韧性稍差,适合做竿挂。若竹材生长在半山腰背光处,由于温差变化较小,竹材上下粗细相当,硬度稍高,韧性也会好一些,因此适合做钓竿。通常情况下,素材的节数越多、竹节越小,硬度就越大,适合做先调子,若素材较软则适合做成本调子或胴调子。
配组的顺序通常是先选定穗持,再选择与穗持配组的三番和元上,最后才是削先(竿梢)。但可惜的是,有些竿师好不容易挑出来的竿子,配组后却没有腰力,这是因为他们未能做到整体把控。此外,配好竿子后往往削不出想要的削先,这是因为削先是比较讲究技术的,不是想削就能削出来的,所以,有的竿师改为先做竿梢,再进行相应配组。可以说,竹子的配组工序最能体现竿师的个性和品位。
与碳素竿不同的是,和竿的配组范围一般为6~18尺。总体来说,尺寸越短,持感越好,但并不是长尺竿持感一定不好,持感好坏主要取决于竿师的配组水平,有些擅长制作长尺竿的竿师配组的长尺和竿持感也不错,如橹声、至峰、一文字、孤舟等。另外,竹竿的长度是较难控制到尺寸精确的,所以竿师更注重有效利用素材,在最大限度地发挥素材性能的基础上设计制作的钓竿才是名副其实的和竿。
配组时,用上一节的根部对接下面一节的头部,二者的直径差——并继差要适宜,如果上一节太粗,下一节竿壁必定打磨得很薄,如此玉口强度就会下降。如果上一节太细,力的传递性不佳,过节处会有死角。据文献记载,并继差的适宜范围是穗先和穗持0.5~0.8毫米左右,穗持和三番(三番及之后)0.8~1.2毫米。有些竿师的经验是穗先和穗持0.6毫米,穗持和三番(三番及之后)1.0毫米。
竿师常用的几种配组分类如下。
第一,高野竹配组,即穗先用真竹,穗持、元上、元用高野竹。
第二,矢竹配组,即穗先用真竹,穗持用高野竹,元上和元用矢竹。
第三,总高野竹配组,即穗先、穗持、元上、元皆为高野竹。
这是几组配组好的素材,标注好了制作长度、每节数据等信息
第四,矢野竹配组,即穗先用真竹,穗持、元上、元用矢竹。
去芽,即后续火入碳化、玉口和玉棒制作等工序的保障工作,也是做芽眼装饰的前提工作。去芽时要细致小心,不然会伤及竹竿皮层,甚至使竹竿报废。“拟切”是去芽的关键,即在切断位置前多留出10厘米左右,以便“火入力”时矫正器能够卡住竹材,易于施力。
去芽
去芽前后对比图
将竹材置于炉上烘烤,使其脱水碳化,是被视为赋予竹竿“第二次生命”的关键工序,也是制竿过程中难度最大、技术含量最高的工序之一,竿师的功力在此道工序上得以充分体现,一旦拿捏不慎,可能整组报废。火入碳化的作用不仅在于将竹子矫直,更重要的是收紧竹子的纤维质,使竹竿更具强度和韧性,且能杀死虫卵,防止竹竿生虫。火入碳化需要借助矫直板(竿师会根据自己的使用习惯自制一套)和碳化炉(竿师根据自身要求定做)或电炉(不仅环保,而且使用方便)等工配组好的素材乍一看是比较直的,实际上并非如此,尤其节眼处往往歪得比较严重。“火入力”可使竹软化,竿师可借此短暂时机对整组竹竿的调性进行调整。对于“矫直”来说,一次“火入力”即可,但是要想获得理想的硬度和稳定性,就要进行数次,甚至做一整夜(一般来说,矢竹要做3~6次,高野竹要做8~12次才能稳定。当然,并非所有竹子皆如此,要边做边观察)。
火入碳化脱水
竹节“矫直”特写
竿师矫直姿势
矫直的要点如下。
第一,要将竹材表面的油立即擦掉。
第二,当竹材表面因受热而略微变色和软化时,竿师要用矫直板进行矫直。需要注意的是,加热过度容易将竹材烤焦,加热不足则无法矫直且可能折断。
第三,如果担心“火入力”时竹子内部膨胀导致素材损坏,可在芽眼凹陷处开一个小孔。无需担心开孔会使竹竿出现漏洞,“火入力”时该小孔就会收缩,涂装后完全看不出来。
第四,若想进一步提高竹材的稳定性,可在“火入力”2~3天前将竹材置于具有一定湿度的环境中吸湿。竹子导热性差,让其吸收水分是为了便于对其内部进行加热。竿师可以观察加湿后竹材的姿态是否发生变化,将“加湿—加热—加湿”重复操作,直到竹子的姿态保持稳定。
加湿的过程可在比较容易控制湿度的漆室中进行,不要操之过急,要让竹子内部完全吸湿。
第五,“火入力”应先从粗的一端开始,趁软的时候尽快用矫直器压在节与节之间矫直,第一节的矫直是最重要的,完成后拿住矫直的第一节粗端,从第二节的粗端向细端矫直,最后再反方向进行,从细的一端往粗的一端矫直,直到整体笔直为止,为之后的通节工序打好基础。注意,矫直时宜“先中间再两端”,即先矫直竹节与竹节之间的部分,再矫直竹节的外端,矫正竹节外端时不宜将矫直器直接卡在竹节上,易裂,应卡在竹节与竹节之间。另外,不能只加热要矫直的位置,要将加热范围适当扩大,以防破裂。
完成火入碳化后,竿师要将素材切断至设计尺寸,切断前要再次确认插节、玉口等尺寸,“火入力”的收缩作用可能导致素材变细,所以要再度确认最合适的切断位置。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玉口、插节的直径与设计时差了0.2毫米,即有可能导致调性改变。测定口径宜用游标卡尺,切断工具宜用专用的锯子,特别是切穗持时,锯刃要足够薄,锯口要足够细密。
除竿梢和第二节之外,剩余的几节都须将竹节通节镂空。镂空竹节时使用的特殊工具叫通节刀。根据竹子内径大小的不同,所使用的通节刀的粗细、长短也不一样。通节刀一般有五六十个规格,由竿师自行打造或者购买。为提高通节效率,竿师需要借助电转和台钳——用台钳固定电钻,由小到大使用通节刀具。通节前要用胶布围绕全部竹竿以起到保护作用,如果竹材非常难得,需要用拉带拉住竹节(这个地方最容易爆裂)。通节时要注意竹竿的温度变化,温度过高容易爆裂,须等待竹竿和刀具冷却后再行操作。此外,竿师还会留意通节时的声音和竹屑的状态, 若声音刺耳、竹屑干燥,应及时退刀检查,稍有疏忽便有可能前功尽弃。
通节刀
通节顺序如下。
第一,测量待通节竹竿的最大内径。
第二,以最大直径+0.5毫米为标准选择通节刀。
第三,再选2~3根比上述通节刀刀幅小的通节刀。
第四,从最小的通节刀开始,渐次增大刀具,低速通节。
第五,从上往下通节,其间须留意竹屑和声音,注意防止竹子过热。
第六,用与竹竿内径差不多的长柄圆锉刀进行再加工。
第七,尝试收纳(将较细的一节竹竿插入较粗的竹竿之中),若能顺利收纳即告完成,若卡顿则需用锉刀再修正,直至能顺利收纳。如果素材竹节比较大,收纳会有一定难度,需要精确计算。如果实在无法收纳,就只能分开。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担心通节时口部开裂,可用阻焊胶布补强(切忌用黏性较强的橡胶胶带、封箱带)。此外,不要指望着一次通节到位,一定要从细到粗,循序渐进。
若前期火入碳化工序到位,通节就会相对顺利,反之竹子开裂的概率就会增大。
待卷丝或卷丝处涂漆结束后再通节也是可以的。
和彦(和人)通节动作
通节前后玉口的变化
在与玉棒相接的玉口、节眼等处,竿师会采取缠绕绢丝的方式进行补强加固。绢丝缠绕的长度和力度不当都是导致玉口开裂的原因,缠丝时力量必须均衡适度,丝线必须码排无隙,这是后续玉口上漆工序的基础。时下,竿师补强用的绢丝粗细与头发相近,用日本最高档的天然蚕丝手工编制而成。在10多年前,日本最有名、最好用的绢丝是“燕子印”,可惜如今已停产,目前纪州竿师多用“水虎印”绢丝。这类绢丝具有耐高温、质地纤细而柔韧的特性,价格相当昂贵,数倍于普通绢丝。
缠丝要点如下。
第一,缠丝前用300目砂纸将口卷区的竹皮轻轻打磨掉,使其圆润,打磨前用阻焊胶布保护好无需打磨的地方,以防破坏竹皮。
第二,为了防止卷丝脱落,可先将丝线在玉口处定好位,然后用小刀将卷丝表面轻轻刮掉一些(用砂纸打磨亦可),使其略微粗糙。
第三,缠绕绢丝要仔细,不要有缝隙,切忌跳线和重叠,否则抛光打磨时易断丝。
手工缠绕绢丝
机器缠绕绢丝
玉口上漆指的是在玉口、节眼、节间处的绢丝表面采取上漆的方式进行补强加工。上漆不仅能够提高竿子的华贵感,更重要的是能起到防水保护的作用。纪州和竿始终采用传统的手工刷漆法——“拭式”,所用漆料十分讲究,底漆大多采用“濑メ漆”或“伊势漆”,面漆多采用“吕色漆”。除此之外,“梨地”“朱合”(日本制的透明漆)之类的漆料也经常被使用,这些漆料均属天然树漆。涂漆的漆笔也很特殊,宽度、毛质、硬度等都非常讲究。上漆次数一般为6~8次,每次上漆前都需用水砂纸反复打磨并置于漆室(湿度80%、温度20℃最佳)中一天,自然晾干。
手工刷漆法上玉口生漆
玉口上漆用的生漆和刷漆工具
纪州和竿是并继式钓竿,为了让上一节的玉棒和下一节的玉口紧密插接,玉棒须按照某种角度削成V形,其角度和平滑度将直接影响鱼竿的受力点和强度。
1.玉口的制作
该过程非常重要,也极易失败,制作时须格外细致。竿师根据玉口外径和玉棒的尺寸来设计玉口内部的锥度和深度。玉口深度一般在6~12厘米,V形,下小上大,壁口处厚度在1毫米以内。制作时,竿师需要先设计出3~6个测定点,然后选用不同刀幅的玉口刀转孔,每次钻入的深度与设计好的各测试点的深度一致,钻好测定点后,再用没有锥度的平头圆锉打磨“V口”内壁,最后用砂纸将“V口”内壁打磨光滑,注意保持圆度。
玉口刀(通常为1.5~12.1毫米,以0.2毫米为单位递进)
玉口测定点设计示意图
2.玉棒的制作
竿师会确定玉棒的尺寸(通常为6~12厘米),用记号笔做一处记号,再用阻焊胶布将玉棒尺寸以外的竹材缠好,防止制作玉棒时对其他部位竹材造成损伤,然后结合玉口各个测定点的位置、锥度和长度等数据,用锉刀粗磨、砂纸细磨、涂蜡精磨等手段将玉棒打磨至与玉口完全吻合,能够完美插入玉口(若完全契合,将玉棒从玉口拔出时会发出真空拔罐时的“啵”声)。具体操作步骤见下图。
锉刀粗磨
砂纸细磨
经过不断测试,使玉棒接近设计深度
涂蜡精磨
涂蜡之后再插入,轻轻转动后拔出,可见玉棒上有反光的地方,即阻碍玉棒进入的位置
用美工刀对反光处进行微修,重复几次这样的工作,直到玉棒能够插入设计深度
校对玉棒长度
经反复打磨、插入,玉棒能够顺利插入设计深度时,便可上线、拉弧度了。
需要注意的是,玉棒上的记号会时常用到,它不仅是衡量竹竿是否笔直的测试点,还是玉棒与玉口的插接参照物——例如将玉棒上的芽眼或竿铭作为记号,与玉口下的芽眼互为参照,每次插接时都让两个参照点的相对位置保持固定(例如让玉棒上的芽眼和玉口下的芽眼处于同一条直线上),只有这样插接,和竿的状态才能达到最佳。
穗先是和竿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优质的穗先体现在它具有良好的切水性、较强的恢复性,能够实现和竿的整体调性设计。与元、元上和穗持相比,穗先可以完全由竿师自主控制锥度。可以说,穗先制作是整个制竿过程中要求最高、难度最大的工序之一,能够充分体现竿师整体制竿水平,需要竿师具备丰富的经验和熟练的技法。
当前,穗先的制作工艺主要有四种,即削先、合穗、整竹和碳先。削先主要由真竹削细而成,橹声、至峰等竿师多采用削先工艺;合穗主要由竹材黏合后削成,分为“二拼”和“四拼”,山彦、影舟等竿师多采用合穗工艺;整竹主要由较细的竹梢头简单打磨而成,国内少部分竿师采用此工艺;碳先主要由碳素纤维机制而成,竿春、山彦等工坊制作合成竿时采用此工艺。
这几种穗先制作工艺各有千秋。
削先工艺的优点有四:第一,持感轻,对其他部位应力小,做出来的竿子形态好看;第二,火入碳化时能用大火,更容易实现理想的硬度;第三,大概率能做出自己想要的效果;第四,切水性好,竿子的整体调性出色。缺点有三:第一,良材难得;第二,竹节较难完全矫直,与“火入力”的水平有一定关系;第三,能够用于制作粗穗先的素材较少。
合穗工艺的优点是由多面竹皮组成,张力较大,恢复力强,不易弯曲。缺点有三:第一,重量较大,容易头重脚轻,做出来的竿子不够漂亮,对其他部位的应力也较大;第二,高温“火入力”时易脱胶,因此不能用大火;第三,切水性较差。
整竹工艺除了方法简单外,几乎没有其他优点,多为新手或业余制竿爱好者采用。
碳先工艺的优点是持感轻、圆度高,几乎不变形,缺点是与竹纤维相比韧性较差,护线能力稍差。另外,因其由机器制作,缺少天然竹材的玩味,少了一份“匠心”,因此收藏价值不高。
下面,我重点介绍削先工艺和合穗工艺。
1.削先工艺步骤
第一步:严选6~7年生、厚度10毫米以下的真竹,切断后晾干保存。碗口粗的一段真竹,能用来制作竿梢的仅为背阳生长的一小块面积,只有竹皮之下几毫米厚的范围可以使用,此处竹纤维硬且韧性好,不易断。通常情况下,一段直径18厘米左右的真竹最多只能制2~4支竿梢。
干燥后的穗先竹材——真竹
穗先取用的真竹部位(仅外侧几毫米厚)
第二步,用锉刀将竹节内外凸出部分锉平。
第三步,整体观察有无弯曲(尤其竹节部位),若有,加热软化后用矫直器矫直,竹皮侧要重点矫直。
第四步,用刨刀将竹皮以外的三面削平,使竹材呈四柱形。
第五步,根据设想削出锥度,尽可能保留竹皮部分。
第六步,削出八角锥状。
第七步,用锉刀和削先模具加工成圆形。
削先使用的磨具
削先操作手法示范
第八步,穗先初具雏形后进行“火入力”矫直,方法与其他部件的“火入力”方法相同(宜加湿后再操作)。
第九步,矫直后再用锉刀、模具慢慢切削加工。包括本步骤在内的切削操作均在竹皮以外的部位进行。
穗先削成圆形前后对比图
第十步,重复检验并加工,直至达到理想的锥度、直度和尺寸,然后夹住穗先,借助电钻一边旋转一边抛光。
第十一步,组装后轻轻提拉,确认锥度、弹性、平衡度等指标并及时修正。
第十二步,修正完成后用3倍稀释的聚氨基甲酸酯树脂涂抹并充分干燥(大概需要三天以上),再用400目左右的砂纸磨掉树脂。
第十三步,涂装上色。
2.合穗工艺步骤
当前,大多数竿师采用“四拼”合穗工艺,它比“二拼”受力更均匀,恢复性和调性更好。首先,竿师将竹子剖切成细长方体,再用特殊胶水黏合,然后用细线缠紧,并充分干燥(大约晾三日以上),之后进行刨削(注意,四面竹皮皆朝外,刨削的角度、走向将直接影响竿梢的调性)。其余的制作步骤和削先工艺的步骤一致,在此不再累述。
“四拼”合穗底部特写
“四拼”合穗接近完工、最终完工局部对比图
3.整体调性测试
穗先制作完成后,竿师会将钓竿组装起来,进一步检验其调性和自己设计的是否一致,方法及要点如下。
第一,用穗先顶住房顶施加压力(或者在穗先上挂物体,承载负荷),观察竿子曲线及穗先是否呈自然圆弧状,并根据从房顶经穗先传导至握把的感觉(或者负重扬竿传到握把的感觉)感受力的传导是否顺畅。
第二,观察穗先和穗持之间有无夹角,施力时曲线是否流畅呈圆弧状。
第三,整体组装后施力,听有无异音。
第四,并继状态下握住握把末端抖动钓竿,观察并继部分是否松动,看穗先的振动幅度、整体弹性是否与预想的一致。若感到明显头重,可考虑将穗先截短。
4. 辫梢制作
整体调性测试过关后,下一步就是制作辫梢。作为线组与和竿的连接桥梁,辫梢的作用非常重要。和竿辫梢一般分为传统绳头和“蛇口”两种,二者各有千秋,传统绳头绑线组比较方便,“蛇口”切水性比较好,更牢固,个人觉得更加美观。
传统绳头辫梢与蛇口辫梢制作方法大同小异——先将穗先头部用砂纸打磨粗糙,再取一段5厘米的蛇口绳,将其一端的纤维拆开5毫米左右,将纤维包在打磨过的穗先头部,用绢丝绑紧,涂漆加固,然后将蛇口绳顶端打结或烫硬即可。
为了防止玉口破损,和竿须配置一个合适的竿堵,材料一般为软木(柏木、柚木等)和竹。竿师多取60毫米(竿堵总长度)的竿堵素材,在30毫米处(插入玉口的长度)用小刀或锉刀将素材粗加工至适当尺寸,再用砂纸包裹慢慢打磨,直至与玉口吻合。60毫米处的横截面要用砂纸抛光,最后涂防水木蜡即可。竿师可将工铭印在竿堵上(与玉棒上的竿铭等记号异曲同工,作为与竿节插接的参照点,既美观又专业)。
插竿堵时,让工铭与芽眼相对
经过通节处理的和竿,其内部的竹纤维层完全暴露,不做保护处理极易生虫、霉变、受潮,严重影响和竿使用寿命。日本竿师用涂料对和竿内部进行保护,但对涂料成分秘而不宣,有人对此进行了研究,发现有些竿师的涂料是“防水桐油(80%)+蜂蜡(17%)+大漆(3%)”的混合液体,将其灌满竹竿内部,15分钟后倒出,反复操作数次后晾晒至涂料完全被竹纤维层吸收且干燥,内部处理即基本完成。需要注意的是,玉口内部多余的涂料须完全擦掉,以确保插接顺畅度不受影响。
握力是钓者最常接触的部位,也是调整钓竿重心的重要部分,握力手感的好坏将直接影响钓者的用竿体验,因而竿师十分注重对握力尺寸及形状的把控,使其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握力的主体(柄把)多采用质地坚硬的木材(俗称“木胎”)或直接采用带有花纹的斑竹、湘妃竹等竹材,还有部分竿师采用传统的包纸方式,俗称“纸胎”。
对于握力表层,竿师们多采用师门传承下来的特定模纹和技法进行装饰,或根据客人的个性化要求进行制作,比如纪州和竿即以为钓鱼人量身制作为主。装饰握力的材料非常丰富,如鲍贝、蛇皮、羚角、鲛皮、金铂、羽根、竹片、卵壳、棉线、藤条等,有时甚至按照客人的要求镶饰珠宝玉器等饰物。一些竿师还采用传统的大漆“莳绘”工艺装饰握力。
传统的包纸方式——“纸胎”,可用于线把、藤把、竹片、卵壳等握力制式(线把和藤把是最经典的握力制式),步骤和方法大致如下。
第一步,先明确握力的形状和尺寸。
第二步,处理竿子的握力部位(如削平竹芽、竹节),直至平滑。
第三步,卷丝之前先用报纸打底,再用刀或砂纸修剪打磨成型(详见“纸胎制作流程图”),然后用任何材质的线绕上薄薄的一层,最后涂一层漆水,以增加强度,防止后期漆面开裂(国内竿师的做法是裱一层布)。
纸胎成型后,用棉线缠绕一层,为了增加强度防止后期漆面开裂
纸胎制作流程图(其中一种制作方式)
第四步,以纸胎为基础,竿师按照自己设计的缠绕方式将线或者藤条缠绕其上,直至缠绕成握力最终的形状。
藤把的缠绕方式之一
第五步,上漆,即用漆将线之间的缝隙填平,使其平滑。
木胎多用于犀皮、莳绘、磨显填漆等大漆工艺的握力,通常由车床直接成型,再按照设计完成大漆工艺,最后插入竹竿的元节,配好后堵后,整支钓竿完成最后涂装。
制作成型的木胎
铭刻即竿师将自己的工铭或者工坊名称印在或刻在自己或者工坊制作的鱼竿、玉柄、竿挂等钓具作品上(亦有印刻制作时间、作品系列,甚至简单心得者),类似书画作品的落款,不仅展现作品的作者,还使竿子更具收藏价值。铭刻的方式有很多,比较常见的是烧印,即用电烙铁将金属工铭章加热后印在钓具上,也有用刻刀雕刻的。铭刻虽简单,可一旦失败即意味着前功尽弃,所以竿师在正式铭刻前会多加练习。
涂装是纪州和竿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竿师们完全沿用传统的手工漆法——“拭式”。“拭式”即先用手指将“濑メ漆”或“伊势漆”均匀地涂在竿体上,再用“唐缩缅”(一种专用的布料)轻轻擦拭,让竿体表面覆上一层薄薄的漆层,经自然干燥后再反复上漆擦拭,上过五六遍底漆之后,再使用精度更高的“生正味漆”涂抹擦拭,大致上漆十余次。每次上漆之后,竿师都须将竿子置于专门的漆室中自然晾干,漆室大多由祖辈传承或自行制作,为木结构,长2米左右,宽、高均为60厘米。
和竿漆料与普通涂料的硬化方式完全不同,后者通过内含溶剂自然蒸发而硬化干燥,前者则通过与空气中的水分进行化学反应而干燥成形,且只有在特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以湿度80%、温度20℃为宜)方能形成良好的涂层。因而竿师们常在漆室内侧钉上纱布,并适时适量地喷洒水分,以保持漆室内的湿度和温度。上漆不仅能使竿体抗酸、防水、防腐,还能增加竿体表面的硬度,精致艳丽的漆色更能让竹竿增添华贵感。
涂生正味漆
和竿涂装并无统一制式,完全由竿师根据个人意愿或购竿者的要求来设计,且涂装各类技法层出不穷,变化莫测,无法面面俱到加以介绍,因此我只对口卷、节卷、段卷、芽眼和竿身的涂装环节做简要介绍。
1.口卷、节卷、段卷涂装
(1)准备工作
卷完后绢丝,竿师第一遍上漆——将大漆和瓦灰混合(有些竿师采用2∶1的比例),用手捻涂到丝线上(操作时稍用些力,让漆渗到丝线之中,尽量做得平滑些),阴干后用600目砂纸蘸水将表面打磨平整。打磨时无需过分用力,以免将丝线磨断。
(2)涂黑吕色大漆(黑推光大漆)
若漆质比较黏稠,竿师会用松节油稀释后再使用。上漆时从线头处开始涂,一边旋转一边纵向滑动,阴干后用1200目砂纸蘸水打磨。针对线上黑吕色大漆不平处,竿师在第二次上漆时会多涂些,打磨时亦优先处理这些位置。不要以为上两遍漆就会实现光滑,实际的状况是要做十遍左右。
手捻上漆
用刷子上黑吕色漆
除芽眼和竿身外,口卷、节卷、段卷的涂装均可参考上述两个步骤进行操作。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大漆不够纯净,涂漆前要用滤纸过滤。
2.芽眼涂装
芽眼大多呈火焰形和螺孔形,竿师们对芽眼的处理方式不尽相同,行家甚至能通过芽眼的样式判断出竿子出自哪位竿师之手。处理芽眼要做到防水兼美观。
(1)清除竹芽
先用磨头打磨出漂亮的形状(切忌打磨过度),然后用裁小后的400目耐水砂纸细致打磨,注意避免磨到其他部位。
(2)涂底漆
竹芽清除后,滴上一滴加气沥青,用手指扩大,待干燥后抛光。
(3)涂漆
用细毛笔蘸黑吕色大漆,根据所需形状画芽眼。该步骤需要往复三次左右,必要时可增加次数。
涂装完工后的芽眼
3.竿身涂装
竿身涂装主要用“生漆”或“朱合漆”等透漆作为保护漆膜,能起到抗酸、防水、防腐、增加竿体表面硬度的作用,艳丽精美的漆色更能提高和竿的赏玩度。
(1)准备工作
用布将脏污擦除,注意清除烤焦的竹油,否则影响美观,再用1000目耐水砂纸轻轻抛光,然后用布包住研磨粉继续抛光。
(2)漆室准备
漆易吸附空气中的悬浮物,竿子上漆后须放在漆室中自然晾干,因此竿师会提前使漆室达到理想状态——湿度80%、温度20℃。
(3)漆的准备
漆的种类有很多,就强度而言,浓茶色的“生漆”最好,就透明度而言,“朱合漆”最好。竿师们推荐“生漆”与“朱合漆”按3∶7的比例调和使用。
(4)漆的褶皱处理
用手指将漆均匀地涂抹在竿身上,涂后若起皱要尽快用薄布擦掉。擦除时不要犹豫,特别是擦竹节凹陷处的褶皱漆皮时,要用指甲隔着薄布快速抠除。一般来说,经5~10回操作即可获得颇具滋润感的漆水效果。
该步骤接触漆水较多,竿师们操作时会佩戴橡胶手套。
竹竿在经过多次上漆和阴干后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形,因此竿师要进行最后的整合,即再次“火入力”矫直,操作步骤及要点如下。
(1)各竿节“火入力”矫直
和之前的“火入力”矫直一样,将竿节逐个矫直。因为这是最后一步“火入力”,所以竿师会降低火力,小心缓慢地操作,用火过大将破坏涂好的涂层。
完成涂装后的穗先再次火入矫直
(2)两两“并继”矫直
该步骤与之前的有区别,即竿节两两“并继”,以并继点为中心进行矫直,切记用小火。
(3)整体“并继”确认
将各竿节“并继”起来,确认有无弯曲,若有,则对弯曲的位置再次“火入力”矫直。
纪州和竿大多只以棉制竿袋作为外包装。对于部分特殊的高档竿,竿师们会配以专用的木制竿盒,以便买家收藏。
竿师们可找人代加工竿袋,以双层为宜。竿袋外要写上竿名、竹竿的品种、尺寸、制作人工铭、制作时间、所属竿师作品系列等,这对竿师的书法功底要求较高,如果字写得不好,势必影响整支钓竿的形象和档次。需要注意的是,写字前应在竿袋夹层间放置纸皮,以免墨水渗透。
另外,也有部分竿袋上的文字是用机器印上去的,我个人感觉这种竿袋少了一分手工韵味。至此,和竿的制作过程基本介绍完毕。
早在十年前,我就萌生撰写此文的念头,却因种种原因而一再搁置。十多年来,我一直未见国内有相对系统、全面介绍和竿的文章或书籍(可能有,只是我没有机会拜阅),加之我发现不少钓友对和竿存在误解,对和竿的非议之声不绝于耳,因此我觉得有必要将十年前的想法加以实施。于是,经过近一个月的努力,我写就了这篇文章。
尽管我使用和竿有二十年之久,经手各类和竿上千支,但是受个人知识储备和认知程度所限,文中内容难以尽善尽美,难免有一些更准确、更系统、更科学的介绍方法和表述方式未被我采用,欢迎广大读者及国内的和竿使用者、发烧友、制竿师通过《垂钓》杂志进行指正。在撰写此文过程中,我参考了一些钓友的网络帖子,并借用了帖子里的部分图片,因难以与他们取得联系,故在此笼统地表示感谢,若有机会,我愿当面致谢。
另外,此文的顺利出炉,得益于北京钓道无限运动发展中心、酷鱼垂钓CLUB创始人冯晓鹏先生和湖北宜昌李翔先生的大力支持和耐心指导,对此我由衷表示感谢。
最后,我希望钓友们能够拥有一支和竿,充分感受、欣赏其穷工极态、精美绝伦,并带上它去领略大自然的豁达与包容,呼吸户外新鲜纯净的空气,拥抱湖水的清与静,与水中的灵动之物——鱼同频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