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与职业院校融合助力农村新型技术人才培养

2022-08-15 00:42李华柏
湖北畜牧兽医 2022年3期
关键词:职教产教应用型

汪 科,李华柏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1)

各级各地党委与政府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科学部署,统筹谋划,农村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农村相对城市来说经济发展滞后,农业的产业化、体系化程度较低,大量有文化有知识的青年农民进城务工,乡村优质人才外流,农业劳动力整体文化水平与素质偏低,城乡人才差距大。农业技术的相对落后与农村技术人才的缺乏,成为农业农村发展缓慢、制约乡村振兴的因素[1]。

分析农村职业教育与技术人才培养状况,开展农村新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与实施路径的研究,对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1 农村新型技术人才培养是乡村振兴的迫切需求

1.1 农村新型技术人才严重缺乏

农村新型技术人才是农村产业发展、经济发展与农村创新发展的带头人,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14 年后,国家通过学历教育、农业技术人员下乡培训、举办技能培训班等多种方式,加大了农民工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但大量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民进入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务工,农村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仍显不足,且整体素质偏低,人才结构不合理,技术人员价值难以体现,这些现象依然较为普遍。

农村职业教育肩负为农村、农业发展培养人才的责任,但存在一些问题,如基础条件薄弱,经费保障不足;师资结构不合理,“双师”比例较低。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水平低,依托已有的农村职业教育,难以培养出足够的切合农村产业体系融合发展所需的人才。

1.2 农村新型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增强农业创新力和竞争力。“三农”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面对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农村技术人才不仅需要较高的实践技能,掌握农业生产规律,有较高的技术水平,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以面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形势。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新型技术人才有迫切的、更高层次的需求,农村职业教育结构与人才培养模式须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培养有文化、有技术、懂农业、善经营、能创新的职业农民队伍与新型技术人才,带动农村现代产业的发展与农业整体水平的提升[2]。

2 应用型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融合,培养农村新型技术人才

2.1 充分发挥应用型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的融合优势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产业性、应用性的独特属性,以培养生产与服务一线的技能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的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农村技能型人才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高职院校受师资结构、师资水平、专业设置等制约,应用技术成果转化、农业技术、农业机械研发等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应用型本科院校具有服务地方经济的属性,其专业设置紧密结合地方产业或行业企业,有利于培养知识型、综合型和复合型高素质技术人才。充分发挥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知识型、应用型技术人才的优势,与职业院校实践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优势实现结构互补,构建二者在农村职业教育领域的合作与融合助力机制,实现职业教育实践技能与高等教育应用技术的融合,促进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农村“精技术、高技能、善创新”新型技术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能实现“1+1>2”的协同效应。

2.2 以产教融合为载体,促进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农村新型技术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主要的教学模式与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机制,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应用型本科院校、高职院校、涉农企业、乡镇(农村)产业通过校企合作与互动,将生产劳动的实践性与教育教学的理论性融为一体,使职业能力与技术教育相互关联。通过产教融合,有效地将行业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引入教学;通过教学与培训,使学生提高技能,掌握新技术、新工艺与新规范,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和管理水平。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实现了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过程的融合,有效推进了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促进了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农村新型技术人才培养的结合[3]。

3 建立基于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3.1 创新农村新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对接农村产业,以培养“精技术、高技能、善创新”高素质新型技术人才为目标,以农村产业技术与职业能力为导向,构建具有农学结合、产业特色的培训课程体系;对接农村产业,实现职业教育与农村产业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与高等应用教育相融合。基于互联网技术服务平台、专业教学资源平台、生产现场教学平台,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应用技术培训与实践技能提升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借鉴“双元”培养模式,通过校(高等院校、农村职教联盟与农村产业学院)企(涉农企业、农村集体组织等)产教融合,在人才培养、资源共享、技术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通过“校”传授新技术、新知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技术技能水平,通过企培养实践技能,校企“双元”育人,将学生培养成为掌握农业技术、有较高技能,善于创新的技术型人才。

3.2 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产教融合新模式

根据所在地域“三农”情况,本科院校、高职院校与涉农企事业单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展产教融合,创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实践教学基地,实现教学与生产实践的有机结合,推动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一体化教学改革,将产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程引入教学,优化教学方法,构建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教学体系与机制,定向培养涉农行业复合型、创新型人才[4]。

3.3 创新农村新型技术人才的培养方式

农村新型技术人才的培养要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和农民的特点,创新多样化的培养方式,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应用技术培训与实践技能提升相结合的教学方式[5]。

1)线下集中培训与线上自主学习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远程教学结合。线下集中培训主要采用开办培训班的方式,以理论实践一体化方式进行课堂理论与实践技能教学,强化与产业相关的知识学习,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与技术水平。

线上自主学习,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利用智慧职教、爱课程等开放学习平台共享远程精品课程数字化教育资源,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学生灵活自如、及时、迅速、方便地学习农业科技知识,不影响其正常工作与农业生产活动。线上自主学习可以实现自由学习、终身学习的目的。

2)应用技术培训与实践技能提升相结合。通过理论实践一体化培训,采用项目式教学方法,通过理论,提升农村技术人员灵活应用理论知识与生产技术以解决实际农业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提升学生实践操作的职业能力。通过理论实践培训的结合,使学生既掌握专业技术,又具备较高的实践技能。

4 组建农村职教联盟与农村产业学院,实施师资提升与农村人才振兴

在政府引导下,组建市级农村职教联盟与县级农村产业学院,产教融合,服务乡村振兴战略[6]。

4.1 组建“1+2+N”农村职教联盟,实施中职学校与县级职教中心师资提升

以市辖区域为单位,以“区域内政府组织主导+应用型本科院校与骨干性高职院校牵头+其他职业院校参与”模式,组建市级农村职教联盟,探索有效衔接职教的新模式,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7]。

1)根据农村产业,按专业对口原则,由行业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牵头,实施县级中等职业学校与县级职教中心教学质量与师资提升计划。一方面,面向联盟内职业学校举办集中培训班,开展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践基地建设等精准培训,通过专递课堂等提供“菜单式、模块化”专业技能和教学方法培训。另一方面,采用送培、送教到校方式,一对一问诊把脉帮扶农村职业教育,发现和解决存在的主要问题,定向制订师资培养方案与水平提升规划。

2)依托高等院校优质的专业资源,与其他教育机构共建共享优质数字化培训与教育资源,利用信息化教学技术,采用常态化线上自主学习与直播培训相结合,定期开展教研教改活动,提供线上远程技术培训与服务。

4.2 组建县级农村产业学院,培养农村新型技术人才

以县为单位,组建“县级政府部门主导+与产业相关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或高职院校牵头帮扶+县级职教中心与中等职业学校为实施主体+企业+乡镇(产业)”的农村产业学院。结合县级区域的产业发展情况与规划,实施产教融合,开展专业理论知识、新技术、创新创业思维等多样化培训,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职业技能与技术水平提升的融合,培养农村新型技术人才,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5 结语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具有应用技术属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具有职业能力属性,在农村新型技术人才培养过程中,二者具有结构互补与融合助力的优势,以二者为主体组建农村职教联盟与农村产业学院,可以有效地缓解乡村振兴过程中农村技术人才的缺乏问题,培养切合农村一二三产业体系融合发展所需的“精技术、高技能、善创新”新型技术人才,带动农村现代产业的发展与农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猜你喜欢
职教产教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职教要做好迎接“慕课”挑战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