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能引
(合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合肥 230601)
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加速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应当不断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理念,加快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模式,充分发挥广大民众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好家风涵养社会好风气。家风正则社会风气正,家风衰则社会风气衰,通过不断培育和弘扬优良家风,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风气,带动党风政风的根本好转,能够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社会治理理念,打造社会治理新模式,助力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优良家风是促进个人不断进步的重要基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个人价值观的形成离不开优良家风的熏陶培育,只有充分发挥家风和社风对个人发展的共同作用力,不断凝聚强大的正能量,提高广大民众的价值追求,才能把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将个人价值有效融入到社会价值之中,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进一步提升公民个人自我价值。社会治理呈现出治理主体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政府在治理中的角色定位已经发生根本变化,社会治理正在由管制型政府治理模式逐渐向服务型政府治理模式转变,广大民众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不断提升。因此,加快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应当积极培育和弘扬优良家风,通过传承优良家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助于促进家庭与社会的有效融合,提高家庭成员的整体素质,充分发挥家庭育人的重要功能,构建起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育人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切实为社会治理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家风作为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风气的形成必然受到家风的影响,家风正社会风气才清正,良好家风能够有效带动社会风气向上向善。因此,注重家庭建设,传承好家风,不断发挥优良家风的教育引领作用,积极传播社会正能量,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有助于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 年12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上明确指出,“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好家风涵养好民风,促进好社风。通过不断强化家风建设,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着力把正确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能够有效提高家庭成员的思想素养,发挥广大民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以新思想新理念为引领,加快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体系,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的效率,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优良家风积极涵养核心价值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前提和可靠保障。优良家风的传承对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具有最大程度的促进作用,是涵养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一般来说,家风是民风社风形成的基础,也是党风政风向善向好的积极促进因素和重要着力点,家风、社风与党风政风紧密相连、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家风是社风的“晴雨表”,社会良好风气靠每一个人对优良家风的承继,执政党优良党风政风的形成靠广大领导干部对良好作风的坚守和践行[1]。因此,通过树立良好家风支撑社会好风尚,发挥核心价值观对社会风气的正确引导,能够促进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加快构建清正廉洁的社会环境,推动党风政风持续向好,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生态,加速基层社会治理水平的有效提升。良好的社会风气又影响着良好家风的形成,通过营造良好社会风气,积极弘扬正确的价值观,不断培育和建设良好家风,能够加快形成廉洁自律的社会风尚,进一步筑牢社会廉洁之基,净化社会发展环境,切实为基层社会治理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文化传承历久弥坚。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传统文化不断厚植家国情怀,强调家与国的有机统一,逐步形成了“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的家国一体理念,把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注重家风建设,积极传承优良家风[2]。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代表着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和风尚,好家风支撑良好的社会风气,通过传承和弘扬优良家风,能够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为基层社会治理打下坚实基础。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受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不断冲击,传统家庭模式逐渐被现代家庭模式所取代,家庭结构逐渐趋向小型化,家庭集聚功能持续弱化,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传统渐行渐远,家风的社会教化功能进一步削弱。特别在广大农村地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农村涌向城市,农村“空心化”愈加严重,导致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核心作用难以有效发挥,家风建设的内在动力严重不足,家风建设的社会根基逐渐被动摇,家风的传承和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大减弱了家风建设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中国比较重视家庭建设,把家庭视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家风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通过不断强化家庭建设,积极培育和弘扬优良家风,以良好家风助推社会风气向上向善,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加强社会治理创造有利条件。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形态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受多元文化、多元思想的影响,家庭观念越来越淡漠,优良家风的培育和发展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考验。特别是价值多元化带来的一些不良价值取向对社会不断侵蚀,一些人开始把物质利益作为追求人生价值的精神支柱,自我中心主义价值观进一步泛滥,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一度甚嚣尘上。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社会价值观导向发生偏差,家风建设遭受到严重冲击和侵蚀,传统的家风影响日渐式微,社会风气日益呈现滑坡趋势,良好家风培育的难度进一步加大,社会不稳定、不和谐因素逐渐增多,基层治理的社会环境难以得到有效改善。
全球化趋势加速了世界各国文化交流和融合,不断影响和改变着国家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积极倡导“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理念,不断强化与世界各国在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领域的相互交流与合作,外来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对中国社会的冲击和影响不断加大,中国传统家庭观念随之发生改变,家庭亲情观念日益淡漠,家庭教育功能逐渐弱化和衰退,家风培育严重缺位,家风传承面临着重重困难。从家风培育和形成机制来看,家风建设需要有正向激励的内生动力和正确的价值导向,这是良好家风形成的基础和必要条件。然而,全球化发展带来的价值多元取向困扰,极易造成社会性价值紊乱,从而对传统家庭观念产生较大冲击,进一步削弱家庭集聚功能,严重弱化家风建设意识,将会导致优良家风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支撑条件不足,家风传承呈现持续性缺失,从根本上动摇优良家风形成的根基。
社会是由千千万万个家庭组成,家庭发展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发展,家风是社会风气形成的基础,好家风支撑好的社会风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用好家风带动社会新风,积极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有效提高广大民众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创新社会治理新理念,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积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牢固的根基支撑。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创新社会治理首先要创新理念[3]。加速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关键是要不断创新社会治理理念,推动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努力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4]。因此,推进家风建设,用良好家风带动社会风气不断好转,使良好家风培育与崇德向善社会风气形成相互作用、相得益彰,有助于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打造良好的基层治理生态,突出民众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创新基层治理新思想和新理念,加快构建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
在现代社会治理中,管制型政府治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社会治理已从政府单一主体的单向度管理体系逐渐向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体系转变,总体呈现主体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基本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社会治理体系。在新的社会治理体系下,广大民众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治理主体责任意识也在不断提升,并逐渐发展成为基层社会治理中不可或缺的力量。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社会治理的核心是人,重心在基层,关键是体制机制”。可见,在基层社会治理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广大民众在基层社会治理中通过积极探索和实践,找准自己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角色定位,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能够有效推进基层居民自治,进一步激发基层社会治理活力,加快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从家风建设的角度来看,在基层社会治理中,重视家风建设,积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广大民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大力倡导社会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能够不断提升广大民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加速激活社会细胞,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从本质上提升基层治理水平。人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通过促进家风建设,积极培育优良家风,激发广大民众建设社会、服务社会的价值追求,能够扎实提升家庭成员的整体素质,推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得到新提升,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
家风、社风与党风和政风有着密切联系,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好家风支撑起社会好风气,社会风气在一定程度上又影响着党风和政风建设。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以家风促社风,进而推动党风政风根本转变,是有效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抓手,对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有助于筑牢社会治理之基。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强调,“我们着眼于以优良党风带动民风社风,发挥优秀党员、干部、道德模范的作用,把家风建设作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重要内容”。鉴于此,家风问题已不止停留在道德层面上,在强化党风廉政建设过程中已经逐渐上升到党的纪律层面高度。《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一百三十六条规定,“党员领导干部不重视家风建设,对配偶、子女及其配偶失管失教,造成不良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处分”。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党风和政风建设,除通过党纪国法进行严格管理以外,还应不断强化社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家风建设作用的发挥将愈加明显[5]。从廉政建设的视角来看,家风作为一个家庭的价值准则,是家庭成员价值观形成的基础。如果家风不正,就会潜移默化地对家庭成员的思想产生不良影响,导致其价值观出现扭曲,严重影响其对社会问题的认知与态度。因此,加强党风政风建设应当把家风建设作为重要抓手,充分发挥优良家风的涵养功能,凝聚德治之魂,积极培育良好社会风尚,从源头上铲除不正之风滋生蔓延,努力优化政治环境,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构建完善的社会治理体系,充分发挥党委和政府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积极引领作用。在基层社会治理中,通过培育优良家风持续改善社会风气,促进家风建设与社风和党风政风建设的有机结合,以家风带社风促党风政风,不断优化基层政治生态,能够切实为基层社会治理打造一个清廉的发展环境。社会治理环境的不断优化,一方面能够加快提升广大民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实现群众的事情由群众自己决定,改变政府单一主体的社会治理模式,加快推进多元共治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在创新社会治理中增强社会发展活力。另一方面,通过树立良好家风带动党风政风向上向善,能够不断提升政府的服务意识,加速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有效发挥社会组织和广大民众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主体责任,积极构建政府、社会和社会组织三位一体的基层共治模式,进一步固化基层社会治理根基,打造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着力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沿着正确轨道加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