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永安
(怀集县汶朗镇农林水综合服务站,广东 肇庆 526434)
养殖场母猪的繁育效率受母猪生育能力的影响。提高母猪的繁殖功能及提高仔猪成活率是提高猪场经济效益的关键措施。种母猪是养殖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繁殖功能对仔猪健康有最直接的影响。随着规模化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在母猪养殖过程中,营养搭配不合理、品种选择不当、母猪繁殖障碍、环境恶劣等状况逐渐凸现,这都会对母猪的繁殖功能造成影响。本研究分析了母猪繁殖功能下降的原因,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良措施,以提高养猪经济效益。
不同品种母猪繁殖效率不同,母猪的繁殖功能主要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不少养殖户坚持当地母猪繁育,受母猪种质资源保护因素的影响,一般当地品种生长速度缓慢,生产周期慢,母猪产仔率和产仔成活率较低。尽管各地畜牧部门不断加强新品种的推广应用,但从整体推广情况来看,不少养殖户不重视或不愿意培育新品种,认为养殖风险较大,若品种选择不好,会直接影响母猪繁殖效率,进而降低猪场的经济效益。
种母猪的营养问题主要包括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对于中小养猪户来说,为降低成本,主要使用粗饲料与适量的玉米粉混合。饲料搭配杂,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母猪营养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导致部分母猪较瘦、不能正常发情或发情受抑制、发情不规律、发情延长等状况。农村散养户饲养的种母猪以玉米饲料为主,导致繁殖期养分供给不足,严重影响母猪的繁殖性能。母猪断奶后,再发情时间和排卵率明显减少,乳腺发育不全[1]。营养过剩会导致母猪体型过大,影响母猪性腺的发育和分泌。在母猪的泌乳期或妊娠期,能量饲料输入不足、背膘贮藏量不足、体重减轻,最终会导致断奶后受精率显著下降。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不足也会影响母猪的繁殖功能。矿物质中某些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缺乏,会造成母猪繁殖机能紊乱、生殖器官发育障碍、胚胎死亡增加,进而使繁殖力下降,从而造成母猪发情不规律、胚胎发育受阻、胚胎早期死亡。
繁殖母猪需要经历交配、受精、胚胎附着、妊娠、分娩和哺乳的过程,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母猪繁殖失败。常见的生殖障碍包括早期和中期的受精失败和胚胎死亡。受精障碍主要表现为种母猪正常或异常受孕失败。在人工授精的过程中,操作不规范、操作不科学、操作粗暴会严重破坏母猪的生殖系统,引发生殖系统疾病。在生殖系统疾病的情况下,即使母猪能正常发情,但多次人工授精后仍无法正常受孕,延长了配种时间,降低了养猪场母猪的使用率。
环境因素也是导致母猪繁殖性能下降的重要因素。较多中小规模养殖户和集约化大养殖户在生产中不太注重养殖环境控制,主要表现为饲养卫生环境比较差,养殖密度高。多数养殖户不注意围栏的粪便清洁,猪场堆积粪便的危害性大,这些粪便会产生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刺激猪的呼吸道黏膜,导致猪的呼吸系统保护能力下降,引发各种传染病。有毒有害气体也对怀孕母猪呼吸及生殖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建立适当的饲养管理程序,做好猪舍内外卫生,保持安静的环境,有利于猪的繁殖。怀孕母猪的饲养密度过高,母猪会出现互咬现象,会导致胚胎死亡或机械性流产[2]。母猪在发情后若没有及时配种,会影响母猪受孕。种公猪的精液质量对母猪繁殖有很大影响,密度低、精子活力差、畸形率高的精液会导致母猪怀孕率低。此外,操作人员经验不足或工作疏忽,未能及时发现母猪发情,会出现漏配现象。
大部分生猪养殖户以生猪或三元杂交猪为主,种公猪质量低,性能落后,导致种公猪精液质量不高,繁殖效率低,所产后代生长缓慢,易感染传染病。因此,在种猪的选育中,应着重提高公猪和种母猪的繁殖功能,加快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改变母猪生产性能落后的现状,带动母猪的品种改良。结合区域养猪业发展情况,加快引进洛克猪、长白猪、约克猪等瘦肉率更高、饲料利用率更高、生长速度更快的优质公猪。但引进公猪成本较高,在品种改良中,应加快人工授精技术的应用,通过引进优质公猪冷冻精液,可快速提高落后种猪的生产性能。
公母猪的配种时间直接对后期的受孕和产仔数起到决定性作用。在配种时应做到适时。首先要掌握母猪的发情和排卵规律,综合考虑母猪生殖细胞的存活时间。母猪发情后24~36 h 开始排卵,排卵持续时间一般为10~15 h。母猪卵子需要2~3 h 才能到达输卵管。精子通常在母猪的生殖道中存活10~20 h。据此推测配种应在母猪排卵前2~3 h,即发情开始后19~30 h。在适时配种的同时可采用重复配种和双配种,以提高母猪的受孕率和产仔数。
2.3.1 产前减食 分娩前一周,注意观察母猪体质、脂肪和乳房等情况。对于体质较弱、体质较差的母猪,应注意尽快补充营养。喂蛋白质含量高的饲料,如动物饲料、多汁饲料,并添加一些催乳素药物。
2.3.2 产中停食 由于母猪产仔时间长,身体疲乏,食欲不振,口渴,产仔当天应停止饲喂,及时饲喂干净的饮用水或食盐和麸皮的混合水。
2.3.3 产后稀食 产后第二天和第三天,由于母猪身体尚未恢复,不能饲喂体积大、不易消化的饲料,可考虑饲喂玉米粥、小米粥、麸皮粥等,并饲喂催乳类的饲料。对于体质好的母猪,产后营养水平不宜过高。可根据情况饲喂,产后7~10 d 可达到泌乳母猪的正常饲喂量。稀粥类饲料应在产后15 d 内喂食,如喂湿混料或干粉应提供干净的饮用水。为防止母猪产后泌乳不足,应适当考虑促进泌乳的措施。
2.3.4 产前产后管理 母猪产前产后的科学管理是保障仔猪和母猪健康的重要环节。首先,在母猪生产前1 周和分娩前,对母猪的产房、周围环境以及分娩和喂养所用的各种用具彻底的清洁与消毒。其次,在母猪分娩前,用温水和消毒液(0.1%高锰酸钾溶液)清洗母猪外阴和乳房数次[3]。发现母猪生产困难,应及时进行引产、人工协助分娩。如果因子宫收缩而导致子宫虚弱,可注射垂体激素;如果胎儿位置不正常,应进行矫正和助产,但应尽量避开将手伸入阴道,不要用力拉扯。
2.3.5 母猪哺乳期管理 保证母猪的营养供给是母猪哺乳期饲养管理的重点。做好母猪营养供给不仅满足哺乳期仔猪的营养需求,又能使母猪产后迅速恢复,为下一次孕育做好准备。不仅要保障哺乳母猪自身健康,还要保证产奶质量。在母猪分娩后第一天不要喂食,产后第二天早晚各喂0.5 kg 左右饲料。之后,每天加1 kg,最高投喂量应控制在6 kg 以内,采取少食多餐的方式。为增加母猪的产奶量,可以在母猪的日粮中添加绿色饲料和多汁饲料。在断奶前一周,需要逐渐减少母猪青饲料和多汁饲料的投喂量,以促进母猪的干奶,帮助母猪后期再发情配种工作。
仔猪出生后对环境温度条件的要求较高,首先要用干净的毛巾将仔猪鼻子上的黏液清理干净,然后擦拭仔猪。剪断脐带后,要注意严格消毒清洁,将仔猪放入保温箱保温,保证仔猪及时吃到初乳,提高仔猪自身免疫力。新生仔猪需要及时做好剪牙、断尾等工作。如果母猪分娩时出现难产,可以给母猪注射2 mL/100(kg·bw)的催产素。母猪顺利产下仔猪后,需要检查胎衣数量。母猪分娩后,应及时给母猪补充体液和营养物质,以缓解母猪的生产疲劳。通常情况下,在母猪分娩后约0.5 h 饲喂新鲜的热麸汤。同时,要保证环境条件适宜,注意观察母猪的排便是否正常。
及时清理猪圈内的粪便等垃圾,如废物中含有可燃物,可将其焚烧,或使用有效的含氯消毒剂处理废物,处理后的垃圾堆放或掩埋。饲养员定期清理猪圈的地面和四壁,用5%福尔马林消毒,或在清理后撒上草木灰和生石灰。猪圈墙壁可用0.1%过氧乙酸溶液消毒。饲养员及时清理猪圈外的病猪呕吐物、粪便等,并用漂白粉处理[4]。注意加强生猪日常饮水管理。常规消毒使用高稀释度稀释剂,流行病发生时使用低稀释度稀释剂。
日粮的营养价值直接关系到种母猪的繁殖功能。母猪妊娠前应严格控制能量饲料的投喂量,确保母猪保持良好的体况,提高种母猪的受孕率。养殖户根据母猪体况和养殖实际情况,做到科学搭配、保证质量、饲料综合营养价值、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和蛋白质的合理添加,并根据不同情况适当调整饲料配方。母猪进入妊娠期后,应以妊娠母猪的浓缩饲料为主。同时在日粮中添加多种维生素,保证杂粮供给充足,有利于提高母猪的繁殖功能。
在母猪饲养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免疫程序做好母猪的免疫工作,使母猪保持健康。妊娠母猪需在分娩前4 周左右接种大肠杆菌二价疫苗和链球菌减毒疫苗;在分娩前3 周注射口蹄疫疫苗;每年7—8 月雨季蚊虫等害虫多发,母猪需要接种乙脑疫苗,避免蚊虫引起的疾病传播。同时,需要在秋冬季节接种病毒性腹泻疫苗,增强母猪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从而改善仔猪的身体状况。调查养殖区生猪疫情,选择性接种猪瘟、猪肺病等疫苗。妊娠母猪在分娩前2~7 d 转入产房进行饲养管理。将母猪转移到产房前,需要对母猪身体进行彻底消毒清洁,特别是母猪外阴和后躯部位。同时要对畜舍进行清理,彻底清除畜舍内剩余的饲料、垫料等,用高压水枪冲洗干净,再用烧碱溶液彻底消毒。
增强母猪繁育效率,提高仔猪育成率是饲养的重点,母猪繁育力再强,如不能采取优良的仔猪管理措施也不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加强分娩管理,安排专人看管,避免压死仔猪。加强泌乳管理,训练固定奶头,保证初乳早吃,初乳吃好,增强仔猪的抗病能力[5]。通过早期补料刺激仔猪的肠胃系统,促进其健康发育,增强其抗病能力。一般在1 周龄开始补料,冬天来临时应提前补料。早期断奶可以缩短育种周期并有助于提高生产潜力。刚断奶的仔猪先安排在原栏,环境应激会逐渐减轻。消毒是疾病控制的基础,消毒前应对猪圈进行彻底清洗,确保猪圈的清洁卫生。在仔猪生长期,将黄白痢、传染性肠胃炎、副伤寒等作为重点病害提前防治,避免因病降低配种率。母猪产后4 周,应在饲料中补充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并根据实际情况增加饲喂频率,以提高泌乳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