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图书馆创新发展研究
——国际图联《图书馆与城市再生、复兴与转型》解读

2022-08-15 00:47王立新
图书与情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图书馆服务发展

王立新

(1.包头市图书馆 内蒙古包头 014010 )

2022 年6 月27 日,第11 届世界城市论坛(World Urban Forum,WUF)在波兰南部城市卡托维兹开幕,主题是“推动城市转型,筑就美好未来”。论坛围绕应对新冠疫情、气候变化及地区冲突给城市带来的挑战展开讨论。 国际图联(IFLA)在论坛召开期间与当地图书馆代表一起呼吁与会代表关注图书馆在城市发展领域的巨大潜力。 开幕式当天,IFLA 发布报告《图书馆与城市再生、复兴与转型》,通过归纳和梳理城市发展研究领域中涉及图书馆的相关文献,强调和证明图书馆在城市发展中长期的、潜在的但容易被忽视的作用。

WUF 由联合国于2001 年成立,旨在解决快速城市化及其对人、城市、经济、气候和政策的影响。WUF每两年举行一次,由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人居署)召集,汇集了国家、区域和地方政府的代表、学者、商界人士、社区领袖、城市规划者和民间社会代表参加。目前,WUF 已发展成为一个应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挑战的高水平、开放和包容的平台。

对于IFLA 而言,WUF 无疑是一个与政府层面建立联系的绝佳机会[1]。2021 年并不是IFLA 第一次参加WUF。2020 年第10 届WUF,IFLA 就参加了该论坛的4 个会议:作为主要代表在当地和地区政府大会上发言,强调图书馆在文化与城市协调发展中发挥的独特作用;在气候遗产网络组织的网络活动中,讨论了图书馆空间和馆藏如何为气候行动的教育和创新提供支持;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外活动“应对全球挑战的城市解决方案”上,介绍了媒体和信息素养城市计划,特别强调了信息技能在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和维护公民利益中发挥的作用;在IFLA 宣传《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文化》报告活动上,阐释了图书馆对可持续发展的更广泛贡献,以及建立推进机制确保文化和遗产部门能够在可持续发展中发挥其潜力的必要性[2]。

可以看出,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背景下,宣传、强调和阐释图书馆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建立新的联系和对图书馆工作的认识,为IFLA 成员确定更多的参与发展的机会,凸显图书馆的社会价值,是IFLA 参加WUF 活动的主要目标。《图书馆与城市再生、复兴与转型》就是IFLA 为实现这一目标而推出的一份证明、阐释图书馆对于贫困地区复兴与转型作用的重要文献。

1 《报告》主要内容解读

1.1 营造场所感和身份认同感

《报告》认为,图书馆与剧院、博物馆等文化机构一样,具有公认的作为“文化锚”的潜力,能够营造一种对人们生活、工作和旅游产生吸引力的场所感。波兰北部鲁米亚镇的火车站图书馆就是典型的案例之一。该镇曾被认为是格但斯克三城都市区一个被遗忘的郊区。 2014 年,鲁米亚镇将该镇火车站面积的80%改造为图书馆,内部由著名的波兰建筑师扬·西科拉设计,将图书馆元素与铁路元素相结合,室内采用类似旧蒸汽机颜色的黑色和红色元素、铁路轨道风格的书架、旧时钟、火车车厢的沙发等。2014 年9 月,融合了火车站、图书馆、文化中心的铁路文化站正式开放,到馆读者人数急剧增加,不仅为当地居民服务,同时也为来波兰旅游的游客服务。2016 年,鲁米亚火车站图书馆荣获国际室内设计协会(IIDA)和美国图书馆协会(ALA)的年度图书馆室内设计奖。 此后,仿照鲁米亚将火车站改造为图书馆的做法在波兰盛行,甚至还激发了地方政府和图书馆通过改造其他建筑建设创意图书馆的灵感,如将教区住宅、电影院、酒店客房、旧百货商店、发电厂、废弃的邮局大楼等改造为图书馆。而真正带来流通人次增加的项目,往往是和鲁米亚一样富有创意、有趣的图书馆,那些只对火车站进行一般翻新而没有特别设计的火车站图书馆,并没有带来读者人数的增加,反而人数有所下降。 这充分说明,通过富有想象力和有趣的设计,图书馆能够成为一个对居民和游客充满吸引力的地方[3]。

图书馆还可以给当地居民带来地域身份认同感,尤其是在一些破败和萧条的地区,哥伦比亚麦德林的图书馆公园项目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麦德林曾因臭名昭著的麦德林贩毒集团和居高不下的犯罪率而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具暴力和最危险的城市。 进入21 世纪,麦德林政府开始实施综合城市规划,将新型治理模式、公民参与和身份认同与社区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取得了巨大成功,其中尤以9个图书馆公园的建设对社区文化认同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倍受赞誉。 如同麦德林市长法哈多所说,“将最美丽的建筑放置在我们最贫困的地区”,许多图书馆与新式的公共交通相连接(如连接市区与山谷的通勤缆车),外观设计和图书馆位置的选择增加了其作为旅游和娱乐场所的特色,馆舍周围则是充足的绿地和广场;图书馆服务内容多样,如信息管理服务、专业参考咨询、用户培训、阅读和写作推广、获取技术以及专用的物理空间,如礼堂、举办研讨会的设施、互联网室、游戏室和创业中心等。 图书馆设施的非商业性、吸引力和娱乐性质使市民尤其是年轻人远离街头,减少了犯罪发生。图书馆公园成为具有吸引力的学习和文化中心,使社区重新获得了认同感、主人翁感[4]。

此外,对于贫困地区来说,文化遗产可以成为社会凝聚力和自信力的强大驱动,而图书馆在社区建设中的一个特殊作用就是能够与当地文化遗产部门合作。 如位于里斯本贫困地区Marvila 的图书馆开设有一个解说中心,由居民组成的指导委员会收集和记录了大量当地的故事和记忆,将其以物理和数字形式在这里展示。 人们可以在解说中心感知和记住自己的文化遗产,从而建立根深蒂固的文化认同[5]。

1.2 为家庭和社区提供公共空间

图书馆能够发挥更实际的作用,为人们提供聚会的实用空间,更纯粹地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从而改变自我认同。如上文所述,在一些城市的振兴规划中,图书馆与剧院、博物馆等文化机构一起被视为城市文化区、混合用途区的“文化锚”和标志性建筑,作为对人们生活、工作和旅游产生吸引力的场所。作为场所制造者的图书馆,其关键特征是这种象征性作用与其作为“公共空间”的功能是并驾齐驱的。 也就是说,图书馆要成为场所制造者,必须能够提供一些具有吸引力和有趣的设施、活动和体验,并有所作为。如在温哥华和盐湖城,大型图书馆建筑通过咖啡馆、小型商店和社区活动空间将图书馆空间延伸到开放的户外活动空间,用于非正式会议和组织文化活动,如展览、表演和节日活动等。这样,图书馆和城市之间建立了一个过渡区域,不仅扩大了图书馆空间,还建立了新的、更有吸引力的城市空间。 在温哥华,图书馆周围的开放空间更像是一个公共空间,人们在这里聚会和闲逛,而在盐湖城,图书馆广场是当地举办各种节日活动的枢纽[6]。

在图书馆领域,这些扩大了的图书馆公共空间被称为“第三空间”、“乡村广场”(图书馆与社区资源中心、艺术表演空间和零售店位于同一广场)、“与互动社会领域相连的开放空间”、“低密集度的聚会场所”等。关于“低密度聚会场所”有学者认为其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是“可以与其他兴趣和价值观不同的人会面”的场所,这些场所可以被视为“高密度会议场所”的替代品,而后者反而容易造成社会边界与差异。在“低密度聚会场所”,人们聚集在一起显然不是因为任何特定的共同利益或政治观点, 而仅仅是因为图书馆提供的服务可以满足特定领域人们的广泛需求。图书馆的公共空间成为人们可以进行跨代、跨越社会阶层和跨种族聚会、交流和活动的场所,以及就社会和政治问题进行辩论和讨论的场所。因此,至关重要的是,图书馆要使自己从其他潜在的聚会场所中脱颖而出,或者至少为城市的多样性增加一个有价值的元素,如在购物中心或城镇中心这些公共文化生活已经被清空的地方设置图书馆[7]。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一潜力,图书馆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来组织其可用空间。 除了传统的阅览空间和学习空间,还可以提供会议空间、剧院和其他活动场所,或者灵动的活动空间等,以满足用户各种需求。瑞典马尔默车库图书馆曾经是一座有着100年历史的旧工业仓库,位于市中心和郊区之间,是一个多元文化环境,人们说着100 种不同的语言,收入相对较高地区与马尔默最贫困地区相连。 车库图书馆的目标是使空间尽可能开放和灵活,同时又舒适和诱人。 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带轮子的书架、可移动的墙壁和跳蚤市场的家具等。馆藏数量虽小,但是基于满足用户需求和兴趣而建;开放式创意工作室和社区活动舞台则是以与用户的持续对话为核心。在这里,个人之间、不同文化和不同能力之间的各种集会都可以举行[6]。

车库图书馆的创建是受了英国东伦敦陶尔哈姆莱茨区的图书馆创意商店的启发。 陶尔哈姆莱茨区是伦敦最贫困的行政区之一,失业率高,人满为患,受教育人口少。 创意商店的理念是重新思考和塑造图书馆及其品牌,使其能够在应对该区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挑战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经过一次大型的民意调查之后,陶尔哈姆莱茨区在2002-2006 年间先后开设了4 家创意商店。除传统图书馆服务外,创意商店还提供成人教育课程以及职业支持、学习实验室、会议区、咖啡馆、艺术和休闲活动,所有这些都集中在以商业零售环境为模型的易于访问的空间中。创意商店是个人和家庭非正式聚会社交的场所,也是社区俱乐部的场所。 创意商店的建立使陶尔哈姆莱茨区图书馆从英国表现最差的图书馆一跃成为到馆读者和参与度最高的图书馆[6]。

无论是前述的波兰鲁米亚公共图书馆,还是马尔默车库图书馆和陶尔哈姆莱茨区创意商店,它们所在的地区都是以城市衰落和贫困为特征,但由于图书馆活动通常是免费的,因而收入并不会成为人们参与图书馆活动的障碍,人们可能会被吸引进来,减少犯罪或其他不良行为的发生。 这些图书馆可以提供各种小型场所,如商店、咖啡馆和其他服务,从而满足更多人的需求。人们还意识到,在开发新图书馆时,将室外空间纳入图书馆规划是非常有效的,这为人们提供了更为多样化的利用图书馆的机会,如麦德林图书馆公园就是如此。 总体来说,图书馆提供真正的社区空间,可促进公民参与,成为创意城市和包容性城市之间的桥梁。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创造机会来建立社会凝聚力和社会资本,还能以群体力量来应对社会和经济挑战,促进地方创新、创造和合作。

1.3 助力个人发展

通过关注贫困地区的再生、复兴和改造,可以为改善这些地区人民的生活提供有效的途径。 如果没有干预,地域不平等很容易转化为发展不平等,并在人类层面上产生更糟糕的结果。因此,图书馆的作用不仅仅是作为符号或空间,还是作为努力帮助生活在这些地区的人们的实际行动者。事实上,图书馆在上述领域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如互联网接入、数字技能、识字能力、成人教育等。

在互联网接入方面,许多国家寻求让图书馆成为公众接入互联网、使用信息和通信技术、学习数字技能的场所,特别是为服务不足地区的用户。在哥伦比亚,公共图书馆被纳入政府发起的多项公共访问发展项目中。 如2013 年的国家光纤项目,为哥伦比亚409 个公共图书馆提供宽带服务;2012 年的“公共图书馆信息和通信技术的使用和拨款”项目,重点加强了哥伦比亚公共图书馆的连通性和公共访问基础设施建设。在肯尼亚,肯尼亚国家图书馆服务管理局(KNLS)与肯尼亚通信管理局(CAK)合作,为社区图书馆配备互联网接入基础设施,以加强农村社区的信息通讯技术和能力建设;在没有互联网接入基础设施的地方建立图书馆并将其连接到局域网,向公众提供免费WiFi 热点。在罗马尼亚,2008 年开始实施的Biblionet 项目,通过公共图书馆建立了全国公共互联网接入网络,为罗马尼亚80%以上的图书馆提供了信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接入,培训了4200 名馆员为社区和用户提供上网服务,有60 万用户首次通过该项目使用互联网[8]。

在数字技能方面,提供数字技能学习机会已成为很多图书馆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的数字化、信息通信以及教育政策和计划中也对图书馆提供数字技能学习机会给予了支持。如加拿大《创新和技能计划》中描述的数字扫盲交流计划旨在支持非营利组织在图书馆等现有设施中教授基本数字技能;《2018 年博茨瓦纳国家宽带战略》中提到的协同数字扫盲行动就包括在公共图书馆进行基本的计算机培训;《2019 年芬兰国家媒体教育政策》为公共图书馆制定了提供媒体信息素养学习的准则;《韩国2019年人工智能国家战略》指出了包括图书馆在内的文化部门机构如何为公众提供人工智能教育和学习机会;《英国数字战略2017》指出图书馆如何为人们提供掌握更高水平数字技能的机会,并特别强调了基于图书馆的创客空间对人们学习新技能的作用;在荷兰,政府出版物《数字包容:每个人必须参与》指出了图书馆在支持公众获取公共服务如在线申请津贴或纳税申报等方面发挥的作用[9]。

低识字率是导致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全球有超过7.73 亿儿童和成年人不识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学习研究所(UIL)运营的LitBase 数据库项目,收集了全世界232 个促进扫盲的优秀案例,其中近三分之一涉及图书馆。这些案例充分表明,作为扫盲活动的提供者、合作伙伴、组织者、推动者,图书馆能够为扫盲运动做出重要的和多样性的贡献。 在尼加拉瓜,德国人伊丽莎白·齐尔兹女士与尼加拉瓜伯德·布莱克特图书馆创建的流动图书馆,自1987 年以来,走访了各种村庄、学校、工厂和机构,以支持尼加拉瓜扫盲运动。流动图书车与当地监狱签订协议,定期为囚犯提供书籍和阅读建议, 并在监狱里举办读书活动,对囚犯的改造产生了积极影响。为使妇女重新融入社会,流动图书馆为女子监狱提供宗教、绘画、缝纫、舞蹈、打字等书籍,通过指导和培训培养她们的阅读兴趣。流动图书馆还走访了许多农村地区的学校,为其中一所学校已经持续服务了20 多年,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当地小学教育不发达的负面影响[10]。在德国,明斯特监狱图书馆为提高服刑人员阅读的积极性,聘请了专业图书管理员,对图书馆建筑重新设计改造,并实现了以下服务目标:一是将阅读变成一种愉快的休闲活动;二是提高囚犯的识字技能,鼓励他们成为终身学习者;三是为服刑人员的个人发展和自我提高提供资源[11]。 制衣业是柬埔寨的支柱产业,87%的服装厂雇员为来自农村或贫困地区的妇女,她们缺乏教育,文化水平低。 2015年,非政府组织Sipar 发起了针对服装厂女工的扫盲项目,图书馆提供的借阅服务成为该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女工提供包括小说、书籍、杂志、软件技能指南、传单和海报等的阅读材料,并配备电脑和视听工具,使工作人员通过网络获取教育材料[12]。

1.4 下一步的行动

《报告》认为,由上述证据可以得出两个关键结论:一是图书馆似乎确实能够实现政策制定者设计的目标。很多研究文献指出,图书馆在安全和社会文明、更强大的社会关系、识字和阅读以及其他方面都产生了积极影响,如果有足够的资金,这种影响会长久持续下去;二是当一个城市的再生或复兴项目围绕或包括图书馆建设时,说明该城市对图书馆的投资不仅仅是关注城市品牌或创建地标,而是表明城市发展正在采取一种更具包容性而非精英主义的方法。 《报告》指出,尽管如此,有关这一领域的文献数量还是偏少,原因是图书馆依然不被视为以经济发展为重点的城市发展举措的参与者。 因此,下一步,图书馆应采取以下行动:

首先要积极呼吁将图书馆纳入城市重建战略,以获得图书馆发挥潜力所需的政府支持;其次,进一步研究和评估图书馆在城市复兴方面发挥的作用也有助于引起各界对图书馆的重视;第三,在规划和实施与城市复兴相关的图书馆项目时,应注重协调与合作。 麦德林图书馆公园项目就采用了与社会各界和公众合作的“参与式设计模式”。 以西班牙图书馆公园为例,项目有专门的团队,由建筑师、城市学家、社会工作者、通信人员、律师和圣多明各地区的“社会经理”组成(为社区提供服务的管理人员)。该项目与社区合作,每月举办想象力研讨班,让孩子们思考如何建造图书馆公园[13]。 公众对项目规划和设计的参与,保证了图书馆公园项目的持续相关性和响应性。鲁米亚的火车站图书馆项目,也是由于公众的参与和动员,才筹集到项目的建设资金。 此外,公众参与还可以确保图书馆项目能够满足社区需要;同时,注重协调还有助于促进与其他参与者的合作,如图书馆的学习计划可以有效地与学校工作相协调,而不是因为行政原因而分开。 最后一点,瑞典隆德大学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为城市复兴做出贡献还需要图书馆及其工作人员具备发挥潜力所需的支持和培训。馆员并不一定有能力有效应对贫困地区的所有问题,或者本能地知道如何识别挑战和制定解决方案,因此,需要为图书馆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支持。

2 《报告》对我国城市图书馆发展的启示

综上所述,《报告》从图书馆领域之外的城市发展研究文献中寻找公共图书馆对城市尤其是对贫困地区城市以及城市中相对不发达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与作用,重点关注了图书馆在文化认同、城市公共空间、人的发展三个方面的作用与实践。这三个方面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对城市的再生、复兴与转型发展至关重要,充分说明了公共图书馆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对我国城市图书馆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2.1 拓宽理论研究视野

公共图书馆既然是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理论研究也应有更为广阔的视野,应将图书馆建设和服务置于城市发展背景下去研究和探讨,与城市发展理论相互融合,图书馆发展才能跟得上城市发展的步伐。正如《报告》指出的那样,在传统的城市发展理念中,图书馆还没有被视为以经济发展为重点的城市发展举措的参与者。因而,在我国现有的城市研究中,也鲜有提及图书馆。一项对1997-2021年的超大城市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显示,20 多年来,超大城市研究主题经历了从城市化概念、城市土地的利用与配置到居住安全、行政有序有效再到重点人口流入城市以及城市化现象所产生的问题等,唯独公共文化服务出现了缺位的情况[14]。 超大城市的发展起着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发展的作用,因而超大城市研究中公共文化服务缺位的情况也必然存在于中小城市的理论研究中;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部分,毫无疑问并没有被纳入城市研究的范畴中。如何做到将图书馆纳入到城市研究范畴以及在城市发展的背景下去研究图书馆,需要图书馆界先行动起来,在这方面,《报告》提出的研究和评估图书馆在城市复兴方面发挥的作用以引起各界关注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具体来讲,从既有的图书馆建设和服务实践中,梳理图书馆对城市文化认同、城市公共公间建设、城市中人的发展的作用以及未来图书馆在这几个方面的规划、策略和作为,探讨图书馆与城市融合发展的路径、图书馆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助力城市发展中社会问题的解决等。此外,随着社会、经济和新技术的发展以及图书馆自身所具有的社会属性,图书馆研究的跨学科性质和综合性趋势也会越来越明显,在“十四五”时期国家号召“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背景下,城市图书馆的研究与城市发展研究相融合,实现对城市问题、图书馆问题的整合性研究也必将是未来图书馆理论研究的趋势之一。

2.2 以促进城市发展为己任

由上述可知,《报告》尤其关注图书馆在贫困地区城市以及城市中相对不发达地区的影响与作为,这些影响与作为与图书馆的传统服务不同,更多体现了图书馆在城市发展中的社会责任。 如通过图书馆服务增强当地居民的文化认同,减少犯罪的发生;通过将老旧城市建筑改造为图书馆,为居民提供公共活动空间;将图书馆建成城市的地标建筑或文化中心,以此为桥梁将居民与城市更多公共空间联系起来;为改善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和促进个人发展提供支持等,协助解决城市发展中出现的社会问题成为这些图书馆的服务理念与服务目标。 图书馆社会责任是图书馆承担的有助于解决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非图书馆问题”, 如经济、种族、环境、战争与和平、宗教等的社会问题[15],是近年来国内外图书馆界关注的热点话题。 虽然目前我国城市图书馆在实践中也承担了一定的社会责任,如为弱势群体提供服务、倡导终身学习、为社区服务、缩小数字鸿沟等,但总体来讲服务内容零散且更侧重于理论性和知识性,并没有从城市发展的角度出发、以切实协助解决社会问题而进行规划和设计,服务理念和服务目标不明确,与所在城市的发展难以关联,服务的深度、广度不能持续推进。 因而虽然很多图书馆开展了这一类服务,但整体社会影响有限,仅仅停留在具体的服务层面,未能将其影响扩展到城市发展的范畴。“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在融合城市文化与城市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因地制宜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工程。 城市图书馆应抓住这一契机,适时调整服务理念,“建设以人为中心的图书馆”,将服务城市发展作为图书馆战略目标来规划服务方式与服务内容,强化图书馆建设和服务与所在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关联性,让图书馆服务尽快融入城市发展。

2.3 加强城市服务能力建设

为城市的再生、复兴与转型服务,图书馆还需在实践中不断加强自身的城市服务能力建设。首先,使图书馆成为城市的亮点,包括两种途径:一是图书馆建筑成为城市地标。 《报告》中提到的鲁米亚火车站图书馆和麦德林图书馆公园就是这一途径很好的案例。也就是说,图书馆要充分抓住新建或改扩建的机遇,在馆舍选址、建筑设计方面突显图书馆作为城市文化中心也就是“文化锚”的地位和作用,使之成为地标建筑;二是通过内部空间设计和服务创新成为城市亮点。 这方面,鲁米亚公共图书馆、陶尔哈姆莱茨区创意商店就是空间设计突显亮点的例子。 而在国内,太原市图书馆的马克思书房则是通过空间设计+服务创新的方式而受到读者追捧,开放仅半年,日接待读者就达500 余人次[16]。 其次是馆员能力的培养。正如《报告》所言,馆员并不是天生就具备应对和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能力,要想发挥他们的潜力,需要提供专门的培训支持。在城市更新背景下,城市图书馆的馆员角色应重新进行定位,除了为读者提供文献检索与流通、阅读辅导、读者教育、阅读推广、参考咨询等图书馆传统服务外,还要提供与图书馆城市服务关联的“非图书馆”服务,因而仅仅拥有图书馆专业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对馆员的培训,应与图书馆开展的城市服务相对应,是一个建立在馆员扎实的专业素养基础上的持续、渐进的过程,是对馆员综合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 三是获得政府相关部门的持续支持,这也是IFLA 推出《报告》的目的之一。无论是使图书馆成为城市亮点还是对馆员进行能力培养,都离不开充足的经费支撑。一方面如本文所述通过加强图书馆与城市研究的理论融合来扩大影响,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图书馆服务宣传与服务效能的提高提升其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 四是加强与社会力量的合作。图书馆为城市发展服务,必然涉及到城市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如《报告》所强调的一样,与社会力量的协调与合作,不仅能为图书馆相关服务项目的开展提供支持和帮助, 还能确保服务项目满足公众需求。

3 结语

城市的再生、复兴与转型是新世纪以来全球城市发展的大趋势。 IFLA 发布的《报告》为我们生动地展现了世界各地图书馆在城市转型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品质。2021 年6 月,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将创新培育城市公共文化空间作为“十四五”时期的主要任务之一。 我国城市发展面临的新格局以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城市文化空间的要求为城市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如何将图书馆服务与城市发展相关联,在城市更新的大背景下创新推动图书馆发展,是“十四五”时期城市图书馆面临的新课题。

猜你喜欢
图书馆服务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图书馆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