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范教育与中小学研学活动衔接研究

2022-08-15 08:35:02胡向红许玉凤
林区教学 2022年8期
关键词:师范研学旅行

胡向红,杨 洁,许玉凤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贵州 都匀 558000)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大众对教育的关注日渐提高,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成为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中小学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更需要培养其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以致用,通过自身体验构建知识框架。而研学旅行活动是将教育活动和旅游体验相结合,让中小学生在“游”中“学”的新兴教学模式。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首次提出要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设想,并开始在全国部分省市进行试点;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了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一系列政策的陆续颁布,加上我国众多的旅游资源为研学旅行目的地和示范基地提供了支撑,便于开发形式多样化的研学旅行产品,促进全国各省市中小学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师范专业所培养的中小学教师要区别于以往的传统型教师,不仅要传授课本相关知识,还需具备能够指导学生研学活动开展的相关技能。但目前我国高校师范教育所培养的教师依旧偏向于传统型,与目前中小学所需新型研学教师脱节,因此高校在课程设置以及培养模式方面都有待改变。探索高校师范教育模式与中小学研学活动之间的衔接策略,有助于促进师范毕业生成为中小学新型研学教师。

一、研学活动概述

1.内涵

研学指的是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在学生和教师共同组成的学习环境中,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和主动学习的归纳式学习过程。研学旅行是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衔接的实践性学习形式。因而研学旅行活动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以“研”为载体,以“学”为目的,是在素质教育理念下衍生的一种新兴教育内容和形式。其目标对象是中小学生,将学生的素质发展作为教学目标,依靠旅游资源所开发的研学产品,实施体验式与研究性的教育旅游活动,是教育部门与国家政策的产物。

2.发展过程

研学旅行活动设想最早是在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中提出,并首先在安徽、上海、江苏、陕西4个省市进行试点;2015年又增加了五个试点区,最终确定全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实验区为天津滨海新区、湖北省武汉市等12个地区[1];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各省市地区要根据学段特点和地方地域特色,逐步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2017年教育部组织研制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正式印发,强化了研学活动实施过程的具体指导,对活动规划、教学指导、管理保障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同时根据类型和学段推荐活动的主题,对活动目标、内容、方式等作了简要说明[2]。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推动了研学旅行活动在各中小学的快速发展,现如今研学活动课程已成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高校师范教育与中小学研学旅行活动的关联

1.师范高校是中小学研学人才的输出基地

师范高校作为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主要来源地,担当着为中小学输送优质师资的责任与义务。开设的相关课程对于培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中小学教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专业课程的设置对培养具有专业学科的教师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支持。研学活动的开展,并没有改变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不但作为沟通学校与社会的中介者[3],更是推动研学活动朝着标准化方向发展的核心因素[4],中小学教师在研学活动中担任着研学课程的设计者、建设者与评价者的角色。由于研学活动不同于单纯意义的旅游,它主要的目的是“学”不是“游”,因此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就更高,中小学教师不但要具备传统意义上一个教师需具备的能力,更需要掌握研学活动开展的相关技能,指导解决学生在研学开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师范高校作为中小学研学人才的输出地,承担着培养具备研学知识师范生的职责。

2.高校师范教育与中小学研学活动相互促进

教育是民族进步的根本,教师是教育发展的基石。教师专业核心素养的养成决定着教师的质量,也决定着教育基石的稳固性[5]。中小学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要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离不开教育过程中正确的引导,因而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了素质教育,意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研学的提出正是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旨在更好地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中小学教师须具有一定研学知识储备,成为促进研学活动向标准化方向发展的必要条件。这就要求各中小学教师在大学期间要接受研学系统知识的培养,具备扎实的研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高校可通过与所在地区的中小学建立长期研学合作关系,派遣在研学方面有一定造诣的专家和学习过研学知识的在校师范生,实际参与到中小学的研学活动过程,对于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给出较为可行性的建议和意见。而中小学作为开展研学活动的主场地,可为研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实践平台。

3.师范高校为中小学提供研学教材

中小学由于受师资力量、资金短缺和升学问题的影响,不具备进行研学资源开发的条件。各地区的中小学可依托所属地区高校的力量,弥补中小学资源不足等问题[6]。师范高校拥有不同学科的师资力量,有较为充裕的时间和科研资金支持,可通过选择本地优质的旅游资源,并结合中小学教材选择适合开展研学活动的基地。

三、现状分析

1.师范毕业生缺乏研学相关知识

研学旅行活动自提出以来,经历的时间较短,在体系上不成熟,存在的问题较多。目前中小学开展的研学活动主要是由各科任课教师进行研学课程内容的设计,旅游公司设计路线、安排食宿,教师在整个活动课程中居于主体地位。而我国高等教育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依旧是以传统型教师为主,导致师范毕业生在大学期间没有接触过研学知识,到中学任教时面对学校开展的研学活动无法进行合理规范安排,不能将教学内容与乡土地理结合,不能使学生感受研学的真正魅力。同时,考试是我国现阶段主要的人才选拔方式,研学活动在高考中所占的比重较小,与学生的升学没有直接的联系,这也是许多中小学不重视研学活动的原因。由于学校的不重视以及师范毕业生缺乏研学知识的储备,导致研学活动中出现“游”与“学”比重失衡,教学目标不明确等问题。

2.高校师范教育研学课程设置欠缺

随着我国研学活动的深入开展,对专业研学人员的需求逐渐增大,专业的研学人员不仅需要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的相关知识,更需要具有教育学的相关知识[7],中小学研学活动是否能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与中小学教师能否具备专业的研学知识密切相关。

通过表1发现,师范生的培养依旧是传统教育模式。如在素质要求上,各专业所开设的公共课程是一致的,开设思想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形势与政策等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热爱祖国和人民;开设军训、大学体育等课程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各师范专业开设教育心理学及相应学科专业课程,使师范专业毕业的学生不仅能获取知识还能应用知识,通过学习相关的教育法规,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技术教育原理,根据所属学科开展教学。

表1 某学院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3.高校师范专业教育实践没有涉及中小学研学相关内容

教育实践作为师范专业在教育实习前的重要环节,能够为教育实习奠定基础。教育实践主要包括校内教育实践活动模拟和校外的教育见习。校内的教育教学实践课是将学生分组后,进行备课轮流试讲,组员和任课教师进行听课,并提出建议的模拟课程;校外的教育见习一般是到各中小学观摩上课,学习上课的技能及经验。可见,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的教育实践课都表现得较为单一,没有涉及关于研学活动的实践内容。同时,由于缺乏研学基地,师范专业学生不能进行模拟演练研学的相关内容,缺乏研学活动开展的相关经验积累。

4.缺乏与文旅企业的合作

研学旅行作为一种多项合作的活动,与旅游公司和文化企业的联系较多。但各师范高校师范专业培养的学生是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没有体现涉及旅游方面的相关学习内容,同时缺乏与相关旅游企业的合作,使得师范专业较难培养出具有旅游知识的研学型教师。

四、对策建议

1.提高师范毕业生的基本研学素养

明确教学目标是顺利开展一门课程的关键,研学活动中教学目标的不明确导致重“游”轻“学”现象的出现。因此,师范高校要培养符合研学背景下所需的具有研学素养的中小学教师,各中小学教师要积极主动参加中小学校组织的职后研学的交流学习,使其在设计研学活动课程主题内容时,能够根据研学目的地的自然资源特色、人文历史情况,设计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研学路线,使学生参与研学活动时能自主学习,达到研学活动目标。

2.师范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在研学背景兴起的教育环境下,需要懂新型专业知识、懂教育心理学、懂研学的复合型教师。但目前,许多师范高校在人才培养上依旧只注重传统型教师的培养,导致他们到中小学任教后不能胜任有关研学方面的工作。因此高校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应当有所改变,要进行研学课程的开发,培养具有系统性研学知识技能的师范生,使其到中小学任教开展研学活动时,对于突发事件能从容应对,在研学过程中能够根据中小学生所处的年龄段进行趣味性讲解,使学生既能较为轻松地学习到相关知识,又能在主题内容设计时选择到具有教育意义的景点,并在此基础上挖掘更多潜在的教育知识,达到真正的研学目的。

3.将研学实训课程纳入教育实践环节

研学基地的建设是研学活动的依托[8]。各师范高校可借助国家相关政策支持,向所属地区的文化旅游或教育等主管部门申报建设研学活动基地[6],使师范专业学生能够得到研学相关技能的训练。此外,实训课程应纳入人才方案中,进行学分的设置,并在大学二年级下学年至教育实习前每学期都进行实训课程的安排,让师范专业学生到实训基地进行实训课程的学习,实训时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有目的地进行实训课程的安排,课程结束后对考核合格的学生给予相应的学分,不合格者进行补考和重修,达到实训基地建设的真正目的。所属地区的师范院校应与所在地区的中小学取得长期的合作关系,让高年级的学生能够参与到中小学研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去,一方面能够将实训课程所学的知识真正运用到研学实践中,另一方面向有经验的中小学教师学习相关的研学知识积累经验,掌握研学活动的相关技能,为到中小学任教时游刃有余地面对研学活动打好基础。

4.深化师范高校与文旅企业合作,打造运营平台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地的文化宣传已经从线下转为线上平台。例如,大众点评、小红书、抖音等。但目前的宣传平台缺少与高校的联动性,例如,由云景文旅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一码游贵州,将贵州景点、美食融合为微信小程序,但小程序的实际用处多为线上售票,并没有让未到过贵州的游客通过它真正了解贵州文化,互动性较低,推广性不佳。针对以上不足,师范高校可与当地资质较深的文化旅游企业合作,打造教育和旅游一体的运营平台,结合中小学研学内容的需求,对贵州文化进行整理,共同制定针对贵州的“研学旅行活动”运营平台。借助文旅企业自身丰富的经验与资源,结合师范高校培养基础教育服务的优秀师资,建立可利用的师范教学类的线上宣传平台,共同制定“研学旅行活动”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一批既能投身基础教育行业,又能从事旅游行业,更能担当研学导师的优秀师范生,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当下,进一步拓宽师范专业学生的就业面。

五、结论

随着研学旅行的深入发展和“文旅+教育”的融合变化,使得高校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面临较大挑战,面对中小学研学活动对专业研学素养人才的需求,加速研学活动人才培养是当下师范院校的重要任务。师范高校作为研学人才的培养基地,要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增加有关旅游方面的课程,进行研学实训基地的建设,深化与资质较深的文旅企业合作,打造运营平台,使得高校师范生能够参与实际的研学活动,提升开展研学活动方面的技能,培养以中小学教师为主的“教育+旅游”跨学科的高素质研学导师。

猜你喜欢
师范研学旅行
去研学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品
大众文艺(2021年12期)2021-07-19 08:07:12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作品
大众文艺(2021年12期)2021-07-19 08:06:48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研学之旅
不可能旅行
小黑的旅行
小黑去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