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安世词中意象论略

2022-08-15 08:22于宁宁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安世词作词人

于宁宁

(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北宋词人杜安世,身世经历无考,有《寿域词》1卷,存词86阕。《全宋词》收录其词84首。《四库全书总目》卷二百记载:“《寿域词》一卷,宋杜安世撰。安世字寿域,京兆人,黄昇《花庵词选》又谓名寿域,字安世,未知孰是。《书录解题》载《寿域词》一卷,其事迹本末陈振孙已谓未详,集内各调皆不载原题,无可参考。观振孙列之张先词后,欧阳修词前,则北宋人也。”[1]1829南宋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将杜安世列在张先后、欧阳修前,由此可知杜安世为北宋初人。杜安世存世的80多首词中,其内容多写女子的愁苦相思,基本不脱离晚唐五代与《花间集》推崇的以婉约为主的审美范畴。后世对其词的评价褒贬不一,陈振孙谓其“词亦不工”[2]616,《四库全书总目》以为其词“往往失之浅俗,字句有多凑泊”[1]1829。但明末毛晋在《寿域词跋》中道:“余初读其《诉衷情》云:‘烧残绛蜡泪成痕。街鼓报黄昏。碧云又阻来信,廊上月侵门。愁永夜,拂香茵。待谁温?梦兰憔悴,掷果凄凉,两处消魂。’语纤致巧,未尝不工。”[3]23对杜安世此词的用语给予了较高的评价。然与欧阳修、晏殊等一些北宋著名的大词人相比,杜安世的词作以及在北宋词史上的地位并未得到后世学者的充分关注,无论是其词中的意象使用或是艺术手法,迄今未有学者对其进行研究。

杜安世的生平经历已不可考,但从其存世词中所用意象来看,具有一定的特点。“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4]53,意象的使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内心细腻隐微的情感世界,也是词人在创作中的一种独特的自我情感宣泄方式。中国词学史上对于杜安世词作的概况描述只有寥寥数笔,且评价不高。仔细研读其词后可知,后世对杜安世词作评价不高的原因盖有两点:一是他的词作在总体上并没有突破传统婉约词的艺术手法,内容多写女子相思,词作风格与题材较为单一,且词作艺术成就前不超《花间集》,后不及秦观等词人的创作,在当时并未产生很大影响。其二,杜安世存世的作品中有个别存疑之作,有些词作在其他词人的词集中亦有收录,且词作内容与同时代词人的作品有颇多相似之处,这些词作究竟是否为杜安世所撰,还待后世学者详加考证。杜安世一生致力于婉约词的创作,传世的作品中在意象的运用方面已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但其词作并未得到后世学者的关注,词中对燕子、烟、风三种意象的反复使用,对感情的抒发具有一定的作用,不该被世人忽略。

一、燕子意象

中国文学史上,“燕子”意象的使用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5]27中,以燕子起兴,表现女子在出嫁送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楚辞》《九辩》中亦有对燕子意象的运用,描写燕子在秋分日归去的场景:“燕翩翩其辞归兮,蝉寂漠而无声。雁廱廱而南游兮,鹍鸡啁哳而悲鸣。”[6]174《古诗十九首·东城高且长》对燕子的描写“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7]336,魏晋时期的大诗人陶渊明《拟古九首其三》以燕子返巢托兴:“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8]173表现诗人不因贫穷而改变隐居的志向。由此可见,燕子在文学作品中承载着作者内心的情思与愿望。

随着“燕子”意象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多,燕子被赋予的文化内涵也越来越丰富。《尚书大传》中记载:“春,出也,万物之出也。”[9]3春日的温暖和煦代表着美好,春日的莺歌燕语使人的心情变得舒畅愉快,人们对于春天的到来自然是向往的。而燕子“春分归来,秋分归去”的生活习性使生活在北方的人们只能在春夏两季见到燕子的身影,因此,中国文学的传统中,“燕子”意象常常被文人们用来与春天建立一种时令关系。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常常用燕子来象征春季的到来,表现人们对春天的喜爱,如张籍《江南春》“晴沙鸣乳燕,芳树醉游人”,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春泥”[10]250;而燕子秋日离去的场景又会引发文人们的惜春之情,如晏殊《清平乐》“春来秋去。往事知何处。燕子归飞兰泣露”[11]92表达对春日逝去的无奈之情,燕子的归去往往引发词人的愁绪。另外,燕子在生活中常常成双成对地出现,在人们看来,“双燕”是美好爱情的象征,因此不少词人用燕子来表现对爱情的向往,如牛峤《忆江南》“衔泥燕,飞到画堂前。占得杏梁安稳处,体轻惟有主人怜。堪羡好因缘”[12]49,周邦彦《虞美人》“廉纤小雨池塘遍。细点看萍面。一双燕子守朱门”[11]610。也有词人用燕子的双宿双栖反衬爱情中男女不得相守的离别相思之情,如晏几道《临江乡》“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11]222。有研究者统计《全唐诗》中使用燕子意象的作品约有1 773首,《全唐五代词》中燕子出现的作品约有101 首,《全宋诗》中约有423 首,《全宋词》中约有1 331 首[13],可见,唐宋文人在创作中对燕子意象的运用甚为喜爱。

燕子意象的使用在北宋词坛的创作中更加明显,如欧阳修240首词运用燕子意象的有24首,晏殊139首词中出现燕子意象的词作有27首。《全宋词》共收录杜安世词作84首,除去其存疑词作7首外①,剩下77 首词中,涉及燕子意象的词作有20首,占其词作的1/4。杜安世词中燕子意象的运用蕴含了词人的思想情感,一是借燕子来表现对春天美好景象的喜爱与燕子秋归后的珍惜之情;二是借燕子的成双成对来表现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借燕子反衬男女的相思愁苦之情。

(一)表现对春天的美好向往与珍惜之情

《礼记》中记载:“仲春之月,玄鸟至。至之日,以太牢祠于高禖,天子亲往,后妃帅九嫔御。”[14]176反映了天子与妃嫔们迎接春天时的场景。在古代文人笔下,燕子常用来表示时令,象征着春天的到来,此种现象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则更为明显,因为诗词是由一个个意象组成的具有审美价值的世界,词中的花、草、嫩柳等鲜艳明媚的意象共同构成了作者笔下的春天。燕子春来秋归的生活习性更易令人感受到季节的更替,于是,燕子意象在文学作品中更多地用来表现作者内心敏感的思绪。杜安世存世的作品中,有20多首词作使用了燕子意象,燕子与其他意象一起衬托春日的温暖,表现春天万事万物的美好。如《踏莎行》:

雨霁风光,春分天气。千花百草争明媚。画梁新燕一双双,玉笼鹦鹉爱孤睡。

薜荔依墙,莓苔满地。春楼几处歌声丽。蓦然旧事上心头,无言敛皱眉山翠。[11]173

此词开篇便写“雨霁风光”的春分天气,接着用“千花百草争明媚”渲染春日群芳争艳的热闹场景,“画梁新燕一双双”,春天的盎然景象跃然纸上。“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季象征着新的开始,是充满生命力的季节,梁上一双双新燕从南方归来,在屋梁上构筑新巢。在这首词中,燕子作为春日到来的象征,与“雨霁风光”“春分”“明媚”等词构成一幅鲜艳活跃的画面,表现词人对春季美好景象的热爱。又如《更漏子》:

庭远途程。算万山千水,路入神京。暖日春郊,绿柳红杏,香迳舞燕流莺。客馆悄悄闲庭,堪惹旧恨深。有多少駈駈,蓦岭涉水,枉费身心。

思想厚利高名。谩惹得忧烦,枉度浮生。幸有青松,白云深洞,清闲且乐升平。长是宦游羁思,别离泪满襟。望江乡踪迹,旧游题书,尚自分明。[11]179

词的上片同样是描写了春日的景象,“路入神京,暖日春郊,绿柳红杏”,在路过国都之时,温暖的阳光、鲜嫩的柳枝与红杏尽是春天的景象。词中,作者将燕子刻画成了身姿翩翩的“舞燕”,抓住了燕子轻快自由的活泼习性,将春日一片烂漫的场景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可以看出作者对春日的喜爱与向往之情。另外,杜词中还有“暮春天气,莺老燕子恰如织”“画间巢新燕声喜”“当晴昼、燕子声闹”“高空双燕舞翩翩”等词句,都有对燕子的描写。对燕子形象刻画时,作者常用一些能够渲染春季美好氛围的字眼,如“喜”“闹”“舞”等字,不仅将燕子活泼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更衬托了春季时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增强了整首词的艺术特色。

春日的美好会带来轻松愉悦,而春季的结束也易引发文人的愁思。燕子在春日结束之际便会飞往南方,燕子的归去象征着春天的结束。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文人们历来便有“伤春悲秋”的文学传统。春季的万物复苏与秋季的百花凋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而也使中国的文人们多了一份伤春悲秋的情感体验,这是中国文学史中独特的文学现象。世间万物的变化最易引起文人们内心敏感的情绪,这些情绪表达在文学作品中抒发作者独特的情感,张先《天仙子》“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11]70中的临老伤春之感,欧阳修《桃源忆故人》“莺愁燕苦春归去,寂寂花飘红雨”[11]140对春日归去的珍惜之情等等。杜安世词中亦不缺乏此类的描写,如《踏莎行》:

槛菊愁烟霑秋露。天微冷、双燕辞去。月明空照别离苦。透素光、穿朱户。

夜来西风雕寒树。凭阑望、迢遥长路。花笺写就此情绪。特寄传、知何处。[11]174

这首词以景物渲染为主,词的开头便渲染了秋日萧瑟寒冷的景象,“天微冷、双燕辞去”,天气转凉,成双的燕子便离开了这里。“月明空照别离苦”的愁思便是燕子的归去与秋日的凄凉景象带给作者内心的情感体验。后世不少学者认为此词是抄袭晏殊《浣溪沙》:“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11]91两首词的所用意象大致相同,所用韵完全相同,但杜安世此词铺叙性更强,而晏殊词意境更加深远。盖因晏殊一生仕途顺利,词作创作方面造诣颇高,在北宋时期的社会地位比杜安世要高出很多,这首词又被后世大学者王国维用来表述“境界说”,广为世人所知。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一中将杜安世词列在张先之后与欧阳修之前,此时或与晏殊同时期生活,杜安世的创作时期在晏殊之前也未可知,因此抄袭之说尚待考证。温暖和煦的春季引起文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喜爱与向往,而万物凋零的秋天自然会引发文人们怅然若失的感慨,杜安世笔下的“纷纷絮飞院宇,燕子过朱阁”“晓来风雨,芳花飘落,叹韶光虚过”,用燕子的归去表现时令的交替,作者在春秋交替的季节中感受到时光的流逝,从而感叹自己光阴虚度无所作为的无奈。或许正是在这欣欣向荣的春季,万物的复苏激发了词人壮志难酬的苦闷,这是由燕子的离去引起对时光易逝的感慨,表现词人的惜春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之感。

(二)对美好爱情的象征和离别相思之苦

燕子飞则成双的习性不免使人想起世间的男女之情。春天来临之际,成双成对的燕子总会使人联想起爱情的甜蜜或男女离别后的孤独相思,如李白《双飞燕》“双燕复双燕,双飞令人羡”[15]734,牛峤《梦江南》“衔泥燕,飞到画堂前。占得杏梁安稳处,体轻惟有主人怜。堪羡好因缘”,[12]49成对的燕子既能表现爱情的甜蜜,亦能反衬因爱情失意带来的寂寞愁苦之情。杜安世词作中就有此类的描写,往往不是借燕子来正面比喻爱情的美好,而是用燕子的成双成对来反衬词中主人公的形单影只,以此来表现主人公寂寞孤独。这类词作在杜安世词中占了很大比例,如《燕归梁》:

日长天气,深深庭院,又是春愁滋味。池边昨夜雨兼风,战红杏、余香乱坠。

阴阴亭榭,暖烟轻柳,万缕黄金窣地。一双新燕却重来,但暗把、罗巾掩泪。[11]184

这首词写主人公的春愁之思,词的开头就已经点明主题“又是春愁滋味”。主人公在这深深庭院中,看到风雨过后红杏枝叶的残片,不禁一阵感伤,加上词中“雨”“风”等意象的运用,和“坠”“阴”等字眼构成了一片悲惨凄凉的景象。“一双新燕却重来,但暗把、罗巾掩泪”,一双双燕子在春天重新归来,自己却依旧孤独地在这庭院中。寂寞孤单的女主人公与重归的新燕形成鲜明的对比,“但暗把、罗巾掩泪”表现词中主人公的孤苦落寞与离别相思之苦。另外如“春残日永人相望。花共燕争飞。青梅细雨枝”(《菩萨蛮》)“小楼归燕又黄昏。寂寞锁高门”(《杜韦娘》)等皆为类似的用法。杜安世此类词的创作在总体上有自己的特点,词的上片用燕子等意象进行景物渲染,下片重在抒情,通过上片景物的描写来反衬主人公的相思愁苦之情。

二、“烟”的意象

除了燕子意象出现较多以外,“烟”意象的使用亦十分突出。烟作为一种自然现象,给人带来一种朦胧迷离的感觉,由于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它经常出现在一些描写边塞风景的诗词中,如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16]29,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16]69;也出现在离别的场景描写中,如杜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17]407。在这些描写中,烟意象既用来渲染边关将士与亲人辞别时的场景,又表现离人的愁绪与不舍之情。这些场景中的烟雾描写,充满着沉重的哀愁。“烟”意象出现在词中最早可以追溯到李白《菩萨蛮》的“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18]302。烟意象以它本身特有的朦胧之感传达着生动传神的美学意蕴,作为词中一个经典意象凝聚着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在宋词中,“烟”意象出现的频率较高,代表着这个时期文人们的审美趋向。自然事物的存在与变化最易引发文人们的感慨,正如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19]15“烟”作为一种自然界中存在的客观事物,以本身独特的形态出现在词的创作中,传达着朦胧的美感。“烟”意象在北宋词人笔下有着多姿多彩的表现形态,它若隐若现的形态与词的婉转含蓄、蕴藉无穷的特点较为一致,尤其是在婉约词的创作中,烟意象的使用更有助于作者抒发词意,表达情感,如柳永《曲玉管》“陇首云飞,江边日晚,烟波满目凭阑久”[11]17、晏殊《踏莎行》“细草愁烟,幽花怯露”[11]99、秦观《点绛唇》“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11]467,可见词人们对烟有着不同程度的喜爱。杜安世的84 首词作中,涉及烟意象的有14首,根据意象使用的特点,杜安世词中的烟意象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代表烟本身的状态,如愁烟、炉烟、暖烟、龙烟,还有表示烟产生的季节的暮烟,以上几种的构成方式往往是“名词+烟”或是“形容词+烟”。另一类的意象是单独出现“烟”的意象,前后没有修饰语,如“半和雨,半和烟”“暮景烟深浅”。在上述的烟意象中,有些是在杜安世词作中反复出现的,现将烟意象出现的词作列出如表1所示:

表1 “烟”意象使用词作

杜安世词中出现的“烟”意象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是他在词中不具体描述烟本身的状态,而是用淡烟、炉烟等词来描写词中的景象,以烟的形态来渲染事物,使之具有朦胧含蓄的特点,以便寄托情感;其次,杜安世词中的“烟”意象总体上承载着浓重的愁绪情感,从意象出现的词句来看,其上下句所写景物渲染的环境都带有阴郁而悲凉的色彩。从表面上看,杜安世笔下的烟在形态上是相似的,但表现的情感却有所不同。

“烟”意象在词中用来渲染闺房气氛,触发女性愁思。迷蒙缥缈的烟不仅出现在野外的深山丛林中,也出现在深闺少妇房中燃烧的香炉中。在这些婉约含蓄的词作中,香炉中飘起的缕缕熏烟能够营造出一种幽微纤细、迷离朦胧的意境,最易引起思妇的感伤与忧愁。如《端正好》:

每逢春来长如病。玉容瘦、薄妆相称。双欢未经成孤令。奈厚约、全无定。

众禽啾唧声愁听。相思事、多少春恨。孤眠帐外银釭耿。透一点、炉烟暝。[11]174

这是杜安世以女性口吻所作的一首愁妇相思词,词的上片叙写了一位女性,病容满面,脸上的“薄妆”亦不能掩盖其憔悴的容貌。主人公独自在家甚觉春天无比漫长,听到众禽的叫声,更觉相思难忍,本应有一场欢快的相会,却无奈成了一纸空约。词中的景物描写主要为衬托主人公内心孤寂烦闷的心情,她抱怨自己的情人不守信用“奈厚约、全无定”,最终未能履行比翼双飞的约定。结尾的“炉烟暝”渲染出朦胧缥缈的氛围,增添了主人公丝丝悲郁之感。杜安世的词中,“烟”常常与金炉等一些雍容华贵的物件联系在一起,增添一种香艳婉约的艺术风味。

烟意象在词作中往往创造出一种朦胧的意境,更易引起主人公的离别相思之情。在作者笔下,“烟”不再只是一种纯粹的自然景物,而是注入了作者内心复杂的思想情感,升华为艺术上“有意味的形式”,来表现内心无限的思绪。杜安世词中运用烟意象的词作共有14 首,在这14 首词中,烟具有多种多样的形态,多用来衬托闺中思妇的愁绪,如《浪淘沙》:

又是春暮。落花飞絮。子规啼尽断肠声,秋天庭院,红旗彩索,淡烟疏雨。

念念相思苦。黛眉长聚,碧池惊散睡鸳鸯。当初容易分飞去,恨孤儿欢侣。[11]179

暮春之际,落花满地,天空中飘着微微细雨,主人公听着鸟儿的哀鸣,看着淡淡的烟雾笼罩着整个庭院,不免引起内心的愁绪,“念念相思苦”。此时,“烟”作为一种大自然中的景物成为了一根线,引发思妇的相思之情,客观事物的存在引起了词人内心的感伤。在“淡烟疏雨”环境的衬托下,作者所描写一切景物都成为衬托愁妇伤感的自然背景。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烟意象的使用主要为了进一步抒发主人公的情感。

三、“风”的意象

“风”作为一种自然景观,在创作中融入作者情感之后便成了独特的意象。“词人总能被自然界中的风吹草动唤起生命中的无常人事,从而在内心深处惹起忧郁的心事。”[20]30文人笔下,“风”具有丰富的形态与特点,它既有“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力量,又有“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温暖,因此,“风”便成为了文人创作中备受喜爱的一个意象,它的来去无端和不可违逆的特点很容易触发人们的喜怒哀乐之情,同时也能够增加作品的感染力。在词人喜怒哀乐等不同情绪的支配下,“风”意象被赋予了不同的情感内涵,与其他景物描写共同传达着文人内心的情绪。《全宋词》收录的杜安世的词作中涉及“风”意象的有40多首,数量相当可观,这足以说明词人在创作中对“风”意象的偏爱。在杜安世的笔下,风以不同的形态出现在他的词作当中,或单独用风描写客观环境,或与其他字组合成意象。但杜安世笔下的“风”与其他字组合在一起时,有些并不是指自然环境中存在的客观事物,如“暗思前事,月下风流,狂纵无限”(《安公子》)、“风流何处最多情”(《朝玉阶》)这两句中的“风流”之“风”显然不是指自然界中的风,而是指人的一种风度仪表,或是风操与品格,诸如此类的“风”并不能作为意象来分析。除去这些,杜安世词作中,“风”可以作为意象来分析的词作有30首。涉及“风”意象的词作如表2所示。

表2 “风”意象使用词作

杜安世词中“风”意象的运用总体上可分为“温暖的风”与“萧瑟的风”,两种完全不同类型的风表现了作者不同的思想感情。

其一,“温暖的风”最常指“春风”,主要包括三种情况:一是词中明确出现“春风”意象的;二是在“风”字前带有表现春天属性的,多用来表示春天气候特点的,比如“暖风”“微风”“熏风”等;三是词中点明了词创作于春季的,在此类词中出现的“风”意象也归纳到了“春风”中。这三种类型的“春风”是杜安世词作中不同情感体验的表达,词中的“风”意象通常与其他意象组合成一个意象群,营造出丰富的画面感,增添了整首词的生命力。这些意象或表现春天到来时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或表现暮春之际,天气的变化引起词人的惜春伤春之情,如“轻风细雨,惜花天气,相次过春分”(《少年游》),在春风细雨的春分日,百花盛开,微风和煦,此一番景象引起词人无比喜悦之情,“风”“细雨”“花”共同组合成一个表现春季景象的意象群,使读者感受到春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获得更加真实的情感体验。“风”意象不仅用来表现春天景象,还用来表现女子思绪,如“炉香昼永龙烟白。风动金銮额”(《虞美人》)与“败叶坠风,惹动闲愁”(《採明珠》)等词中的“风”,已不再仅仅指代自然界中的“风”,而是注入了词人的内心情感。正如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21]45此时,“风”意象多与闺中女子的生活体验有关,那么“风”意象的使用自然是为了衬托主人公内心的情感。在这些描写中,“风”意象往往与女性生活中常见的“炉香”“金銮”等物品共同出现,或用来表现女子的闲愁,或表现自己身在闺中无人赏识的孤独寂寞,或思念远在他乡的丈夫亲人。此类的“风”也被词人用来表现时光的易逝,感叹年华虚度。杜安世的笔下,也用风的不同形态来比喻光阴的短暂。如《贺圣朝》:

牡丹盛拆春将暮。群芳羞妒。几时流落在人间,半间仙露。

馨香艳冶,吟看醉赏,叹谁能留住。莫辞持烛夜深深,怨等闲风雨。[11]180

词的开篇写“春将暮”,春天将要过去,牡丹的鲜艳在春天即将逝去的时候也留它不住。下片,词人描写了一副“吟看醉赏”的美好图景,但这美好的时刻,不能一直存在自己身边,发出了“叹谁能留住”的感慨。词的最后一句,借“等闲风雨”来感叹面对时光的流逝自己却无可奈何的心情,感情真挚,使读者产生无限的共鸣。

其二,还有萧瑟悲凉的风,主要指词作中“西风”“狂风”“风雨”等词中的“风”意象。与前述的用来表现春日的美好与女子闲愁的“春风”所不同的是,这一类的“风”意象主要用来渲染萧瑟凄凉的景象,如“夜来西风凋寒树”(《端正好》)、“狂风横雨且相饶”(《胡捣练》)等句子里面的“风”,它们出现的环境都不再是温暖和煦,而是萧瑟悲凉,这类词作或许与词人的遭遇经历有关。“西风”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与“秋风”的意象是等同的,是凄凉寒冷的代名词。杜安世词中运用“秋风”的意象主要表现秋天的万物凋零,这一场景不免会引发词人对春季逝去的无限伤感。“风”意象,从春日的温暖和煦到闺房思妇的闲愁,再到万物萧瑟的秋天,出现在不同场合的风传达了词人不同的情感。

“风”的意象在杜安世词作中出现的频率很高,且多数都具有哀伤、悲凉的情感特征,这与“风”本身变化多端的特点有关,也与整个北宋词坛崇尚婉约词的创作风气有关。北宋初期,词坛经历了几十年的沉寂,词体最终在柳永、晏殊、苏轼等人的创作中得到了发展,虽然苏轼以一己之力开创了豪放词风,但北宋词坛仍为婉约词风所主导。杜安世词中喜用“风”等本身具有抽象形态的景物作为词中的意象来表现幽微朦胧的情感,这与婉约词含蓄蕴藉的特点相契合。“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22]31文人们都具有一颗敏感善变的心,其思绪易随季节的更替与时序的变化而跌宕起伏,而“风”变化多端的形态极更易引发文人们不同的情感体验。

四、结语

杜安世的词作风格在整体上偏向于婉约香艳,词作成就虽未超过前人,但其词中意象的使用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他笔下的“燕子”“烟”与“风”的意象都带有柔弱朦胧的特性,词中这种崇尚阴柔之风的审美思潮代表着北宋士人的文化心理。宋朝在经历了战乱之后进入了休养生息阶段,统治者采取“崇文抑武”的政策,意味着社会中尚武精神慢慢被削弱,文人心理倾向逐渐向柔弱的方向发展。“时代精神已不在马上,而在闺房,不在世间,而在心境。”[23]159词中所反映的这种文化心理是特定时代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另外,杜安世词中所用意象不脱婉约词的审美范畴,这不仅受当时词坛创作风气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宋之际中国文化由阳刚向阴柔的转向。

注释:

①综合《四库全书总目》《词话丛编补编》等文献记载,杜安世词作中被后世学者考证并非其词的作品有以下7 首:《菩萨蛮》(锦机织了相思字)、《凤衔杯》(留花不住怨花飞)、《诉衷情》(烧残绛蜡泪成痕)、《丑奴儿》(樱桃谢了梨花发)、《丑奴儿》(微风帘幕清明近)、《更漏子》(雪肌轻)、《生查子》(关山魂梦长)。

猜你喜欢
安世词作词人
词人的职业
《浮世清欢,岁月安好》
小浪花
荡秋千
2016年夏安世教育基金会奖学、奖教金颁奖典礼隆重举行
小舢舨
林逋梅妻鹤子
更 正
凭词寄意 柔情似水——近代词作名家韦瀚章
论帝王词作与尊体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