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婷
(山东广播电视台,山东济南250199)
国有林场是我国宝贵的森林资源,是国家最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森林资源基地,但传统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难以适应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为建立有利于保护发展森林资源、改善生态民生、增强林业发展活力的国有林场新体制,2015年3月,我国国有林场改革正式启动。2021年,山东省淄博市原山林场与福建省三明市、浙江省金华市东方红林场一同列为全国深化国有林场改革试点单位。
自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淄博市原山林场不等不靠不要,率先打响了一场推动林场政事企分离、创新森林资源管护机制、改善林场民生的改革攻坚战,走出了一条山绿、场活、业兴、人富的新路子,其做法可以为国有林场改革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
原山林场是淄博市林业局下属公益类事业单位,坐落于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城郊,现有职工1070人。林场下设凤凰山、樵岭前、石炭坞、岭西、北峪、良庄6个营林区和1个绿化公司,总经营面积44026亩,森林覆盖率达到94.4%,活立木蓄积量22.1万立方米,主要树种为侧柏、松树和刺槐,是生态公益型林场,国家级森林公园。
1957年,为响应党中央“绿化祖国”的号召,淄博市国有林场建场,后更名为原山林场。从建场到改革开放之初,原山林场是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主要任务是封山育林,经过20多年务林人的艰苦奋斗,森林覆盖率由建场初期的2%增加到80%。
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以来,原山林场进行了改革,开始走上了一条靠发展多种经营“以副养林”的道路,但由于受到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等种种客观因素制约,林场经营逐渐陷入困境。截至1996年底,林场外欠债务高达4009万元。
1996年12月,新的领导班子做出了“跳出林场办林场”的决定,全面走向市场,不断深化改革,不仅自身逐渐走出困境,而且按照组织的要求,先后接管、代管了淄博市园艺场、实验苗圃、林业培训中心和淄博市委下属颜山宾馆等4家困难单位,使近千名职工得到了妥善安置,为社会间接提供就业岗位3000多个;创出了一个集林业、工业、商业、旅游业、房地产业等多种产业为一体的企业集团,初步构建成“经营管理科学、林业基础设施完备、多种产业健康发展、森林生态效益突出、森林生态文化日益繁荣、林区富裕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林场的整体框架。
党的十八大以来,原山人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进行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整合升级业务板块,有效整合原山优势发展资源,通过“红+绿”融合发展,提升原山形象,拉动经济增长,原山林场进入快速发展轨道,一跃发展成为拥有固定资产10亿元、年收入过亿元,集生态林业、森林旅游、餐饮服务业、旅游地产、文化产业五大板块于一体的国有企业集团;开创了场党委领导下的,林场保生态、企业创效益、公园创品牌的“一场两制”改革发展模式,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树为全国林草战线的一面旗帜和国有林场改革的现实样板。
2021年,原山林场与福建省三明市、浙江省金华市东方红林场一同被列为全国深化国有林场改革试点单位,按照改革方案,原山林场到2025年将建成生态文明传播基地、国有林场“两山论”转化示范基地、薪酬分配制度改革试验区、国有林场现代化建设先行区、国有林场“共同富裕”展示区。
植树造林、守护青山是务林人的神圣使命。建场之初,原山林场森林覆盖率不足2%,到处是荒山秃岭,全部家当只有“百把镐头百张锨、一辆马车屋漏天”,生产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几代务林人发扬“先治坡后治窝,先生产后生活”的奉献精神,在石坡上凿坑种树,从悬崖上取水滴灌,战天斗地,石缝扎根,使座座荒山披上了绿装,成为鲁中地区一道不可或缺的生态屏障,也为原山发展多种产业、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90年代,原山林场陷入发展困境,林场干部职工依然坚持“不砍一棵树,照样能致富”的决心,并于1997年,在山东省国有林场中,第一个停止了商业性采伐。原山人坚持“三三一”工作制,场部机关人员三天办公、三天支援一线建设、一天休息,星期天或者节假日全部在一线植树绿化、支援生产。并且不断创新管理办法,通过实行“押金栽树”等措施,林场造林成活率从不足30%,提高到了97%以上。森林覆盖率由最初的不足2%提高到94.4%,活立木蓄积量达到22.1万立方米。
火灾是森林的第一天敌,我国北方森林火灾的发生98%是因为上坟、烧地边和野外用火等人为引起。原山林场位于城郊,周边与67个自然村插花交界,林片分散,防火工作难度大。为此,原山林场筹建了长青林公墓,先后从林区内迁出坟头5000多座,基本消除了周边群众上坟祭祀焚香烧纸引发火灾的隐患。1997年,原山林场建立了山东省第一支专业扑火队,成立了山东省第一支森林防火摩托车队,并在全省率先建立森林防火微波视频监控中心。2013年,对森林防火微波视频监控中心升级改造,在全国率先装备雷达探火系统。2014年,在全国创造性提出“原山山脉大区域防火”理念,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在全国推广。2016年,建立了原山山脉大区域防火监控中心,安装了热成像报警系统。2021年,原山林场再投资建设了一处更加先进智能的防火监控系统,对林区24小时实时监控。他们还把“防火就是防人”的理念用活,将林场周边67个自然村纳入到防火管理体系,与林区周边林业局、村镇共同签订防火责任状,并连续多年为周边67个自然村配备防火物资2000多台套,帮助他们培训防火队伍,对大区域内的所有火警做到了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报警、第一时间处置。
现在的原山,已形成天上慧眼卫星监测、空中无人机巡护、地面视频监控和护林员看守的“天空地人”一体化智慧护林防火体系,建立全方位、立体化、广覆盖的防火安全网,森林资源保护进入高效精准管理新时代,实现了25年林场营区“零火警”。
近日,山东省淄博市原山集团有限公司与华能山东发电有限公司白杨河发电厂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林光互补”项目、“林风互补”项目、生物质耦合发电项目、光伏车棚+充电桩、分布式光伏、清洁供热等10个方面进行深入合作,打造“碳中和森林小镇”示范工程。
经过几代务林人的不懈努力,原山林场实现了从荒山秃岭到绿水青山的嬗变,原山林场4.4万亩的优质林木,也发挥出巨大的生态价值。据测算,原山林场每年可吸收1万余吨二氧化碳,释放6千余吨氧气,吸滞6万余吨灰尘,森林生态系统固碳量2828.63吨/年,调节水量476.48万吨/年,碳释氧功能价值量3173.57万元/年,生态服务功能总价值量达1.8948亿元/年。
国有林场实施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之后,大多选择了多种经营的道路,实际效果多不理想。原山林场1986年开始事业单位企业化改革试点,先后办起了奶牛场、冰糕厂、林工商公司、汽车配件门市部等十几个项目,但由于林场人不懂市场,直至1996年,大多数企业因经营不善亏损破产,负债扩大至4009万元。林场难以为继。
1996年底,原山林场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摒弃了传统的经营模式,推进林场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最早从工副业入手,把原有6家管理混乱、亏损严重的企业进行彻底改制,按照“能股份的股份,能租赁的租赁,能私营的私营,能买断的买断”的原则,建立起了责、权、利相一致的管理体制。他们根据市场适时调整思路,跳出林业办林场,站在市场干林场,在保护好森林资源的同时,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业和林业产业,走“以副养林,以林养林”的路子。从1997年开始,原山林场成立原山集团股份制国有公司,实行场党委领导下的“一场两制”,国有集团归国资办管理,林场负责保生态,企业负责创效益,形成了林场和集团权责分明的机制体制。
原山是国有林地,不允许搞建设,就利用周边村子的荒山坡地搞合作开发,实行统一绿化,统一管理。1999年6月1日,山东省第一家森林乐园——原山森林乐园开园。原山人紧扣森林生态这个主题,发展生态文化旅游,打造“原山旅游”品牌。通过聘请知名专家论证、设计,发挥森林、古树、泉水、禽鸟等自然景观和齐长城、石海、名寺古刹等人文景观的作用,搞旅游开发。以淄博市优秀旅游城市、博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博山的陶琉文化、美食文化、民俗文化、孝文化、红色文化、齐长城文化等旅游文化资源为依托,深入开发原山森林旅游资源,使原山的森林旅游与博山的其它旅游资源互为买点,相得益彰,紧抓“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打造原山国家森林公园。在旅游区内建设森林乐园、湿地公园、齐鲁古战场遗址等近百个游乐场所、旅游景点,修建了两处三星级旅游宾馆,并对玉皇宫、吕祖庙、颜灵塔、石刻大观园等历史遗迹进行了修复。一系列举措使原山国家森林公园由过去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林场,一举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吸引了各地游客纷至沓来。
2015年,原山国家森林公园提出“淄博生态文化游”大区域战略,将A级景区、重点旅行社、特色商品、陶瓷琉璃、红色文化、有机农产品等旅游元素有机串联起来,当年便整体接收博山景区1家,联合淄博市A级景区10家、50家省内重点旅行社,向省内16个城市游客赠送“淄博生态文化游”一卡通、“博山旅游一卡通”门票30万张,总价值超过6050万元,一举打破了景区单纯依靠门票经济的藩篱,“淄博生态文化游”品牌价值和对外影响力迅速提升,在有效拉长游客驻留时间的同时,也在空间上使旅游链条得到了延展。
在以副养林的同时,原山依托林场人才、技术优势,成立原山绿化工程有限公司,建立1000多亩地的苗木良种基地,积极对外承揽绿化工程,大力实施以林养林,走林业产业化路子。短短十几年时间,原山绿化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成为淄博仅有的三家I级绿化资质企业,成为林场发展的又一支柱产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原山确定了“红+绿”发展模式,成立原山新区,有效整合原山优势发展资源。2016年,以“艰苦创业”和“生态文明”为主题,集教、学、研、展为一体的山东原山艰苦创业教育基地投入使用。基地建成以来,每年接待学习培训团体约4000个,共计10万余人次。
原山林场依托自身资源与区位优势,不断深化改革,优化产业结构,以林为本,多业并举,激活了全场员工参与创新发展的激情。由一度发不出工资、负债4000多万元的贫困林场,发展成为目前固定资产10亿元、年收入过亿元的现代企业集团。在经济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更好地保护和扩大了林场资源,为国有林场改革发展竖起一面旗帜。
改革的关键是人。让林场富余职工平稳转型,得到合理安置是国有林场改革的重要课题。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和<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的通知》(中发〔2015〕6号)正式下发,按照《方案》的总体要求,事业编制要从40万人减少到22万人左右。这意味着将有超过一半以上的事业单位编制人员实行减员分流、重新安置。原山林场原有事业编制人员750人,改革后,最多只能保留130名事业编制人员。其余的600多人怎么安置?对此,原山林场进行了积极探索。
从1997年开始,原山林场按照定岗定职定责的原则成立原山集团,负责安排林场富余人员,同时解决职工家属、子女就业问题,并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所谓老人老办法,即原来的身份不变,离退休按原身份办理,工作到现在的原山集团工作;新人新办法,即所有新招收的员工,均按合同制进行招聘和安排。这一做法,既解决了林场和集团用人不足的问题,又解决了集团发展中人才引进的问题,明确了身份和用工的关系,解除了职工的后顾之忧。此外,原山林场通过股份制改造,成立了多个股份制公司,公司的股东是全场职工,股份基本上是平均的,每年按效益进行分红,让发展的红利惠及所有员工。
在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方面,原山林场也做了大量创新工作,对人事、分配制度进行改革,职工竞争上岗制度逐步推开。林场打破干部任用终身制,采取能上能下的科学机制,许多普通岗位上的职工因为业务精、有能力、敢担当、有威望,被迅速调整到管理岗位上来。能者上、庸者下,绩效与岗位挂钩,所有职工不论事业编还是企业编,都享受同样待遇,工资、福利等执行一个标准,原山林场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热情倍增。
原山林场实施人才兴场战略,积极招收引进专业人才,有针对性地引进林业技术、法律事务、电子信息、高级导游、外宾接待服务等方面的高层次专业人才。以原山集团身份进大学、入院校,选拔招聘优秀大学毕业生,为原山林场后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在长期的改革发展中,原山林场始终注重精神文化建设,在艰苦创业和改革发展的历程中,原山林场干部职工把甘于奉献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实践经验,并成为推动原山林场事业持续走在前列的强大动力。
建场之初,原山人发扬“爱原山无私奉献、建原山勇挑重担”的精神,在“满目荒芜,十年九旱”的石头山上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用青春和生命书写了我国北方石灰岩山地荒山变林海的绿色传奇。
20世纪90年代,原山林场在改革转型中一度陷入困境。他们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精神,不仅使原山林场逐步摆脱了困境,而且在全国国有林场中走在了前列。
自1996年开始,原山林场按照组织的要求,先后接管、代管了淄博市园艺场、淄博市实验苗圃、林业培训中心和市委接待处下属颜山宾馆4家困难单位,形成了现在由5家事业单位和1家企业组合而成的新原山。为促进6家单位人员融合,原山林场推出“一家人一起吃苦、一起干活、一起过日子、一起奔小康、一起为国家作贡献”的“一家人”理念,这二十几个字在原山林场处处可见,让“一家人”的概念深入人心,成功将原山人拧成了一股绳,增强了干部职工们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进入新时代,原山人又提出“忠诚守护绿水青山,做大做强金山银山”的新时期原山精神,企业文化内涵不断丰富。
森林是林场的立场之本、生存之本,也是发展之本。国有林场改革要始终把林业生态建设放在首位,注重林场的可持续发展。无论是发展副业还是旅游业,都是为了更好地反哺林业,更好地保护森林生态资源。生态和民生是林场改革不可偏废的双翼。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必须坚决守住保生态、保民生两条底线。保生态与保民生是不可分割的,只有林场人的同步小康,才能实现森林生态的有效保护。国有林场要实现科学发展,务林人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不断深化改革,以创新引领发展,不断结合新的形势发展变化,大胆创新创业,有效发挥森林资源、生态资源优势。
原山林场发展巨变的背后,是原山人对初心使命的执着坚守。没有艰苦奋斗,荒山秃岭自己不会变成绿水青山;没有实干创新,林场人依然在守着绿色的聚宝盆要饭吃。习近平总书记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新时代林业和草原事业的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原山林场践行“两山论”,收获“富”与“美”的典型经验,是我国国有林场在“两山论”指引下守护绿水青山、打造金山银山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