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玉香
(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畜牧渔业服务中心 256100)
猪钩端螺旋体病由钩端螺旋体病原感染引起,感染猪以短期发热、贫血、黄疸等为临床特征[1]。螺旋体对人也有感染性,科学预防本病同时也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为了能帮助广大猪场更加清楚地认识该病,下面就其预防与治疗为话题和大家进行交流。
钩端螺旋体是一种形状纤细,具有细密而规则的螺旋状结构的微生物,故而得名螺旋体。该病原两端弯曲,整体如弹簧样,可通过自旋的方式进行运动。目前发现的螺旋体菌型有多种,在我国对人和动物有致病力的血清群有17 种,包括至少170 种以上的血清型。螺旋体广泛分布于全世界,无论是寒冷的极地还是炎热的赤道地带都能发现该生物,但以气候温暖、潮湿多雨、植被繁茂和稻田密布的地方分布最多。雨后的积水坑中很容易分离到该微生物,故临床防控该病时务必做好地面积水清理工作,保持地面干燥和通风。螺旋体对环境不良因素抵抗力差,阳光直射、高温、干燥及普通酸碱环境下其生存力大大减弱,寒冷冰冻环境中能存活,但基本不繁殖。兽医临床常用的消毒剂都能将其杀灭。疫病流行期间通过加强消毒的方法能较好地控制该病。
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夏秋季节发病率高于春季和冬季,我国流行集中的月份为每年的6~9 月份,通常呈散发和地方流行的特点。病猪和隐性带菌猪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染源,同时,其他能感染钩端螺旋体的动物也是重要传染源,如马、牛、犬、猫等。有些猪场为了场内安全及防鼠需要饲养犬、猫等动物,使该病原在不同动物间相互传播。消化道是病原入侵的主要途径,感染后短时间内能在肠道中快速繁殖,故病猪通常具有带菌率高、排菌量大、排菌时间长等特点。钩端螺旋体主要集中在肠道内容物和肠壁黏膜表面,随粪便排出后能污染饮水和饲料,健康猪接触后便可感染。除了消化道外,皮肤黏膜出现损伤时也能经伤口侵入。也有报道证实,田鼠、蜱虫、螨虫、血虱等可作为传播媒介进行扩散。应激对本病的发生有促进作用,主要由于应激后肠道中微生态出现暂时性失衡很容易为螺旋体感染创造条件。
成年猪感染后,由于机体免疫力强,肠道微生态体系平衡,大多不表现明显症状。仔猪感染后发病较急,尤其是螺旋体经肠道侵入到血液、组织液中时,能导致机体发热,体温上升至40~41℃,病猪采食量迅速下降,对周围环境的声音刺激不敏感,精神萎靡[2]。随着疾病的发展,病猪血细胞被破坏数量增多,血液中血红素含量增加,可视黏膜出现黄染,严重的泪液、唾液、鼻液发黄,尿液呈黄色或红褐色,头颈部位出现浮肿。部分猪的皮肤有坏死灶,继发感染时表现溃烂。妊娠期母猪感染后可因血液理化性质改变而使胎盘粘合力下降,胎儿因营养供应不足而停止生长,直至出现流产[3]。病猪剖检以皮肤坏死为特征,同时皮下组织和可视黏膜表现黄染,各脏器表面分布出血点,肺部出血更为严重。
管理水平差的猪场容易出现生物安全漏洞,尤其是规模化养殖场和环境经常处于温暖、湿润状态下的猪场,本病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场。建议每周进行1~2 次的场内环境消毒,消毒剂可选择价位低、杀菌谱广、原料易采购的火碱,在外来车辆经常出入的走廊地面可撒生石灰粉,确保及时杀灭车体携带的病原菌。舍内环境每天消杀1 次,消毒剂可使用安全性高、刺激性小、对螺旋体杀灭作用强的0.1%新洁尔灭溶液。粪便每天清理一次,尽量选择干清粪方式,粪便最后要集中在远离生产区的地方堆肥发酵处理。
多种应激因素对本病的发生有促进作用,在应激条件下,猪的免疫力会出现暂时性下降,尤其是天气突变应激,夜间门窗在确保通风效果的前提下尽量控制通风量,必要时多隔一层窗纱,以抵抗较大的贼风进入。新建猪场的猪舍规划应根据当地气候状况,沿冬季风的顺风向建设,同时离村庄、居民区、道路、工地等至少1km。猪转群或做疫苗时,动作要轻柔,切不可暴力驱赶。饲料变更时要遵守过度原则,逐渐提升新料在日粮中的比例,通常过渡时间不应少于3d。高温高湿的季节在饮水中加入VC,同时在饲料中拌入电解多维和黄芪多糖粉,以增强机体代谢机能,提升免疫水平,减少应激对机体带来的影响。
微生态制剂是以益生菌为主要成分的饲料添加剂,益生菌通过与钩端螺旋体竞争空间和营养的方式来抑制其繁殖,同时分泌的代谢产物对钩端螺旋体还具有抑杀作用,有利于增强肠道黏膜抵抗力,增强黏膜免疫水平。临床效果较好的益生菌种类有粪肠球菌、乳酸肠球菌、丁酸梭菌、凝结芽孢杆菌、酵母菌、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等,临床建议每周使用2~3d,可按日粮总量的0.1%拌入料中配成全价饲料。有些猪场规模较小,直接购置的是现成的全价饲料,这种情况可将微生态制剂直接撒在饲料表面采食即可。需要注意的是,微生态制剂使用时禁止和抗生素同时口服使用。
对钩端螺旋体敏感的抗生素是预防本病的最佳药物,如土霉素、金霉素、四环素等。药物预防主要适用于疫区猪场定期预防或本场发现有病例时对其他同舍猪进行紧急防控。药物使用时可通过拌料方式给药,土霉素按照0.1%~0.15%的剂量加入,金霉素和四环素按照0.1%~0.2%的剂量进行添加。药物拌料时一定采用逐步稀释法,先将药物加入4~5 倍量的饲料中,拌匀后再加入10 倍量的饲料,再加入50 倍量饲料,逐步混合均匀后最终统一加入饲料混合机中混合。
本病的治疗分为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两个方面,对因治疗可使用对钩端螺旋体敏感的抗生素,以四环素类药物为主,青霉素、头孢噻呋、头孢喹肟、链霉素、利高霉素等也可使用。前期症状不严重时采用拌料给药即可,如果症状严重,表明菌体已经进入机体,需采用注射给药的方式治疗。对症方面,由于发病期间病猪采食基本停止,很容易造成营养不良和体重下降问题,期间可让其饮用葡萄糖生理盐水,同时肌注复合维生素B,必要时腹腔注射补液盐。有黄疸症状的猪血液中的血细胞含量低,需额外补充铁制剂、VB12、叶酸等来促进红细胞的生成。本病治疗宜早不宜晚,尤其是对日龄较小的猪感染后很容易表现急性症状,黄疸症状出现时最终死亡的概率较大,临床务必重视。另外,兽医在对病猪诊疗过程中应做好自我防范,部分血清型病原对人也有易感性,如果发现可疑症状第一时间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