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
(广西崇左市天等县天等镇乡村产业发展中心 532800)
牛慢性子宫内膜炎是发生于性成熟母牛的一种生殖系统疾病,常见于产后体质弱及初产母牛,该病每年都会导致部分牛出现不孕而遭淘汰,临床危害较大[1]。为了能帮助大家更科学地防控该病,下面就以常见类型及防治为话题和大家进行一下交流。
牛慢性子宫内膜炎是受多种致病因素影响而造成的母牛子宫内膜发生炎性病变的产科疾病,也是临床引发母牛发情不规律、配种不顺及不孕的重要原因之一[2]。本病多继发于母牛分娩时出现异常,如流产、胎衣不下、早产、胎儿数量过多、过大胎、难产及其他子宫性疾病。正常子宫环境是一个完全无菌的环境,由宫颈口与外界相通,当分娩宫颈口开张后,为外界病原菌的入侵提供可乘之机。临床常见的病原菌种类有链球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化脓性棒状杆菌等。初产母牛由于没有生产经历,本病发生率高于经产母牛。通常环境卫生条件差,员工助产时专业水平低,没有遵守无菌操作规范的牛场本病发生率更高。还有一部分子宫内膜炎由内环境感染引起,如当牛因多种原因感染致病菌,该致病菌通过血液流动到达全身组织器官,子宫位置的病原能通过胎盘感染宫腔内壁,这种内源性感染在临床虽然发病率较低,但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病因。
子宫内膜炎常见类型有隐性子宫内膜炎、慢性卡他性子宫内膜炎、慢性卡他性脓性子宫内膜炎和慢性脓性子宫内膜炎。
隐性子宫内膜炎一般不表现症状,子宫未有明显肉眼可见的变化,通过直肠或阴道检查也查不出异常病变,母牛发情正常,但每当配种时总是受精失败,无论是自然交配还是人工输精,都难以成功妊娠。母牛发情时从子宫排出大量分泌物,再通过阴道流出,分泌物浑浊不透明,略带恶臭。经实验室镜检能见到大量的破碎组织残片,用0.1%的高锰酸钾水或无菌生理盐水冲洗子宫,冲出的液体离心或数小时静置能见到底层有大量沉淀,偶尔见到有蛋白样或絮状浮游物,此时可作出诊断。
该类型临床较为常见,母牛症状以局部生殖道症状为主,可见阴道口频繁流出黏稠的浑浊液体,直肠检查能摸到子宫黏膜松软肥厚,有时甚至发生溃疡和结缔组织增生,还有些子宫内膜表面出现小的囊肿。除了生殖系统症状外,个别牛在疾病后期有全身症状表现,这是由于子宫黏膜受到损伤后,外界病原菌乘机侵入血液而造成菌血症引起的,此时体温略微升高,采食量下降,泌乳功能下降,但发情周期一般不受影响,卵巢功能一般正常,可正常排卵,但排卵后由于子宫液中充满炎性液体,导致精子无法进入输卵管受精,从而表现出屡配不孕。当妊娠后发生子宫内膜炎时,胚胎在早期发育过程中可出现死亡,冲洗子宫流出的液体浑浊,很像淘米水。
这种类型的子宫内膜炎症状要更为严重,除了局部生殖系统表现炎症外,病牛还出现全身症状。常精神萎靡,喜欢独卧一角,反刍功能下降,体温升高,拒绝采食,偶尔大量饮水。放牧牛群可见病牛经常掉队,发情周期不正常,时而提前,时而推后,阴门处流出灰白色或黄褐色的稀薄脓液或黏稠脓性分泌物。病原通过生殖系统局部扩散全身后,产生的代谢产物刺激体温调定点升高,导致病牛机体发热,采食量受到影响,久之营养缺乏,体重下降,免疫力也受到影响,很容易发生全身感染而表现出全身症状。
该类型的子宫内膜炎是所有类型中最严重的一种,病牛子宫分泌物中含有大量脓液,实验室化验,加入3%过氧化氢可见到有大量泡沫冒出。尤其是病牛卧地时,由于子宫压力增大,大量脓汁液从阴门流出,且黏性较大,对尾根、后躯形成污染,干燥后变为干痂。病牛体温升高,甚至有的稽留不退,食欲废绝,反刍减弱或停止,粪便不成型,体重逐渐下降,毛焦肷掉,对周围环境的刺激不敏感,长期机体因饲料摄入不足而营养不良,部分牛有贫血症状。
预防本病需针对病因采取措施,临床可采取提升母牛体质,药物抗感染及助产时遵守无菌操作来降低发病率。
体质的提升有助于免疫力的提高和维持,此时即使有病原菌侵染,机体也会通过自身防御功能将其杀灭。提升母牛体质应从营养和免疫两方面着手,营养方面一定要确保日粮营养成分全面,且不同的生长阶段使用相应的饲料。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类、维生素、矿物微量元素、膳食纤维等必须足量添加。临产母牛建议采用精料配合粗料进行饲喂的方式,精料日粮以全价颗粒料为主,粗料则以青绿饲料、青贮饲料、蔬菜瓜果等为主。病毒性感染疾病务必及时接种疫苗,通过免疫后机体产生抗体来抵御野毒感染。定期称量母牛体重,过肥的牛会影响繁殖,应单独饲养并通过节食法让其体重恢复正常。体重不达标者也应单独饲养,加紧催肥来满足生产需求。体弱多病的母牛可在饲料中添加黄芪多糖粉来提升免疫力,效果不佳者可淘汰处理。
药物抗感染分为局部抗感染和全身抗感染,局部抗感染是在助产过程中或助产后在产道中注入抗生素,防止环境中的病原侵入。有的牛产后将抗生素栓剂直接塞入子宫颈,栓剂通常采用缓释型辅料,在生殖道深部缓慢溶解,将药物逐渐释放而进入宫腔中,从而预防子宫内膜炎。全身抗感染一般是通过肌肉注射的方式,将抗生素注入体内,通过血液循环及组织局部扩散作用,药物到达全身可防止内源性感染。临床可供选择的抗生素种类很多,建议大家首选抗革兰氏阳性菌的,抗菌范围较广的抗生素种类,如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利高霉素、头孢噻呋、头孢喹肟、恩诺沙星、氟苯尼考等。需要提醒的是,由于现在养殖场中有很多耐药菌,已采取药物预防措施的牛并非完全万无一失,仍存在发病的可能,建议相关人员在用药后观察24~48h,如果出现抗感染效果不明显的征兆则要及时更换药物。
大部分母牛通过自行分娩就能正常产下胎儿,但由于现在的牛场多为规模化、集约化养殖,牛群在生产管理时,采取的也是同期发情、同期配种,最终同期分娩。由于数量较多,在分娩过程中难免有部分牛因多种原因而出现分娩障碍需要助产。生殖系统的腔道是一个相对无菌的环境,分娩过程中由于应激影响,机体免疫力会出现暂时性下降,宫颈口一旦开张,外界病原体很容易乘机侵入。兽医人员在执行助产操作时首先要确保牛舍环境干净卫生,地面无杂物、无垃圾、无大量尘土,助产前将双手和手臂进行全面消毒,消毒剂可使用对黏膜刺激较小的0.1%苯扎溴铵溶液,之后戴上专用无菌乳胶手套进行操作。助产过程中用的所有接触产道的手术器械也应消毒。只有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进行助产,母牛产后才不会被外界病原菌所感染,从而降低本病发生率。
本病的总体治疗原则是抗菌消炎,促进炎性产物的外排,帮助子宫机能快速恢复。
子宫内膜因感染发生炎症时,宫腔中会充满污垢液体,这些液体成分复杂,含有病原菌、代谢产物、子宫内膜分泌物、血液、羊水、组织碎片,甚至有些严重感染牛还会有脓汁出现。这些充满污垢的液体若不及时清理会导致疾病越来越严重,甚至引发子宫内膜器质性病变而导致永久性不孕。用无菌生理盐水或低浓度的消毒药水冲洗子宫,有助于疾病康复,笔者推荐选用低浓度的消毒药水冲洗,一方面能将子宫内的污垢液体冲出体外,另一方面还具有杀菌消炎功效,显著缩短疗程。临床常用的为0.05%高锰酸钾溶液、0.1%新洁尔灭溶液或3%~5%的高浓度盐水,高锰酸钾、新洁尔灭为常用消毒剂,具有杀菌功效。高浓度盐水则是通过在宫腔中形成一个高渗环境,使病原菌失水而致弱,甚至将其杀灭。需要提醒的是,无论选择哪种药物进行冲洗,一定要将消毒液提前加热至35~40℃,防止冲洗子宫时发生局部冷刺激而导致应激,最终影响操作。
药物治疗主要是选用广谱抗生素进行抗感染[3]。可采用全身用药配合局部用药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头孢噻呋、头孢喹肟、青链霉素、利高霉素、庆大霉素、红霉素、氟苯尼考、复方阿莫西林等都是临床常用的抗感染药物。局部用药时建议首选栓剂,栓剂具有缓释作用,直接放置在宫颈部位,通过长期缓慢释放药物将子宫内膜中感染的病原杀灭,若无栓剂则可将抗生素配制成高浓度的溶液或混悬液,直接灌注到宫腔中即可。全身用药建议采用注射给药的方法,注射给药后药物可直接进入血液,相对生物利用度高,达峰时间短,有利于疾病尽快得到治疗。对于发病时间久,已出现全身症状的母牛,病原菌通过子宫局部出现全身扩散,此时必须配合全身用药才能起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本病多发于体质虚弱、分娩过程不顺利的母牛,正常的产道环境为酸性环境,且里面还含有较多的非特异性抗菌成分,外界病原菌很难入侵。分娩时由于羊水、子宫液对该环境进行了稀释,局部微生态平衡被打破,导致外界病原菌很容易感染。倘若该牛体质较强,则局部酸性环境可很快恢复,一般不会发生疾病,倘若牛体质差或出现分娩不顺利,产程过长或产道、宫颈、子宫内膜等发生损伤,则外界病原菌很容易入侵,故养殖生产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养大于防,防大于治”的原则。只有养好才能让母牛获得较高的体质,能抵御外界病原的入侵。疾病预防要划入日常管理的重要工作部分,包括定期免疫、定期体检、定期药物预防、定期保健、定期消毒等方面,从而将本病的发生率降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