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伟
(贵州大学体育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
《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支持大中小学校成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篮球后备人才不能仅靠体育系统的培养,教育系统在篮球人才输送中补强中国篮球基层训练的薄弱环节方面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对“体教融合”背景下中小学篮球俱乐部的构建及运行机制进行探讨,以期为中小学篮球俱乐部的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2001年5月,北京市东直门中学成立了由国家体育总局命名的全国青少年篮球俱乐部,有效地利用学校现有较为完善的场馆设施,面向社会,为广大青少年参与篮球训练提供场地和培训服务,为国家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和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早期创办俱乐部的学校为其他后续学校的俱乐部创办提供了经验借鉴。近年来,我国一些由社会力量或个人创办,租用学校或单位场地的社会篮球培训机构发展迅速,这些机构的出现基本顺应了我国青少年篮球发展的潮流。但是,这些社会篮球培训机构的主要目的是盈利,存在整体规模偏小、标准规范不够、缺少市场监管等问题,在师资、培训、管理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发展局限性,尚不具备作为我国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有效路径的条件。2017年11月,“小篮球 大梦想”小篮球发展计划暨小篮球联赛启动仪式举办,一些试点小学与地方篮协和社会培训机构参与其中,这个活动的启动预示着青少年篮球发展进入推广和普及的新阶段,这个新阶段的特征就是集中校园篮球和社会的双重力量发展青少年篮球,中小学篮球俱乐部的建立将是校园篮球和社会机构结合的最好载体,因此,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美好的前景。
中小学篮球俱乐部依托学校教育资源,通过市场整合社会力量、资金、资源等,既有生源上的优势,又能争取社会资源的支持,是对体育系统培养模式的有力补充,它必将成为我国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中小学篮球俱乐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主要依靠篮球重点小学、中学,在资源的配置上中小学篮球俱乐部可以联合体育运动学校、社区、校外青少年体育组织合作建设,寻求政府部门支持和社会赞助,形成“小学—中学—大学高水平运动队或体育院校”的一条龙竞训体系,为职业篮球俱乐部有偿输送优秀人才,从而建立起一套能培养大量优秀篮球运动员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中小学篮球俱乐部要从管理模式、组建形式、机构设置3个方面进行统筹计划,以建立完善、和谐的结构体系。中小学篮球俱乐部需要健全中小学体育工作指导系统,组成一个行政领导小组,各司其职,保证中小学篮球俱乐部的正常运作。中小学篮球俱乐部的发展目标、年度工作计划和活动方案要具体明确,明确活动目标和活动质量标准,提高中小学篮球俱乐部的教学和训练质量。一个完整的中小学篮球俱乐部内部分工明确,办公室、竞赛训练处、宣传推广处、后勤保障处、财务处、联络处等各司其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制建构。
中小学篮球俱乐部是中小学校利用自己所拥有的体育场馆、人才等社会体育资源,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的社会化的青少年体育组织。严格来说,它是一种社会体育组织,依托学校而建立的中小学篮球俱乐部,结合了学校和社会的公益属性,可以说是学校体育的补充和完善,中小学篮球俱乐部的发展目标不仅是学校体育目标的简单延伸,其还要担负起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基础训练的重任。因此,中小学篮球俱乐部要依托学校,特别是国家、省级篮球传统项目重点学校,要整合体育师资、场馆设备、体育赛事等资源,进一步获取国家政策支持,建立起与社会良好的合作关系,逐步提升普通中小学在发现、选拔和输送篮球后备人才中的作用,实现中小学篮球俱乐部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部门要与体育部门协同制定全国统一的、科学化的篮球教育服务标准,吸纳更多的社会组织参与校园篮球教学与训练竞赛体系的建设,参与青少年课余篮球训练和竞赛服务的品质升级过程。中小学篮球俱乐部依托学校的同时获取了国家政策的支持,这种政策支持和学校的广大生源以及俱乐部良好的运作为篮球培训社会化、基地化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中小学篮球俱乐部的创建应集中落实在体育设施较好的学校,把俱乐部建设与各地篮球项目传统学校建设结合起来,中小学篮球俱乐部的发展的方向,应为我国竞技篮球提供训练基地,培养充足的后备人才,加快篮球社会化、产业化的进程,为我国篮球改革的深入发展提供动力。同时,中小学篮球俱乐部要面向社会开放,吸引周边学校学生参加俱乐部训练,举办篮球特长班,在发展目标实现上,应积极开展各种篮球活动,争取企业赞助,与相关事业单位或体育团体联合举办培训或竞赛活动。
良好的条件保障和优秀的师资团队是中小学篮球俱乐部运行的重要“硬件”和“软件”。一方面,中小学篮球俱乐部要有开展教学与训练的场地,并购置必备的训练器材,也可以与社会机构合作共用一些场地设备,做到优良资源共享。另一方面,优秀篮球教练员是中小学篮球俱乐部发展的“定海神针”。(1)通过“请进来”的方式,即聘请一些知名教练员为顾问或技术指导;(2)通过引进一些体育院校的优秀篮球专业毕业生补充加强师资队伍;(3)鼓励与支持条件较好的现有体育教师进行篮球培训,获取篮球教练员岗位证书。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促进中小学篮球俱乐部师资整体素质与资质的提升。
对于中小学篮球俱乐部而言,品牌具有特殊意义,中小学篮球俱乐部可通过创新培训模式、提升培训质量、与成员友好协作传递和创造品牌价值。国家、省级篮球重点中小学可以通过名校效应进行一些宣传,树立俱乐部的良好形象。品牌创建要根据成员需求定位发展,根据资源优化配置,创建中小学篮球俱乐部特色培训体系,通过提高培训质量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俱乐部,保持俱乐部成员的稳定增长率,通过扩大篮球人口,满足学生健身、娱乐、篮球技战术提升的需求。
中小学篮球俱乐部以体育部门、学校的投入和社会赞助为主要资金来源,因此,俱乐部经营主要受会员数量和学校投入的影响。建议学校建立篮球教育基金,加强宣传,依托中小学篮球俱乐部的知名度,获取企事业等单位的社会赞助。同时,要提升中小学篮球俱乐部的培训质量,吸引更多的社会组织加入,通过开展一些篮球公益活动,增加社会捐助,形成多样化的资金筹集渠道,实现中小学篮球俱乐部的可持续发展。
中小学篮球俱乐部重在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体育锻炼的习惯,满足学生发展个性的需要。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使学生拥有自信和敢于取胜的良好心理品质,针对不同人群,区别对待,以普及篮球运动为前提,重视篮球优秀人才的挖掘与训练。体育教师要了解学生参加俱乐部的愿望,尊重学生个性,指导学生进行篮球健身和训练,优化教学设计,能够做到针对学生身心发育特点,安全合理地利用场地设施,协调练习项目的合理搭配,处理好健身训练和竞技基础训练的关系,培养学生对篮球的兴趣,塑造学生勇于挑战的积极心态。
中小学篮球俱乐部是教育与篮球融合的枢纽,依托中小学校、整合社会资源建立的中小学篮球俱乐部,其培养模式符合“体教融合”的根本目标和篮球发展的趋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从生源、师资、器材场地、时间保证、创办环境来看,在我国一些学校建立篮球俱乐部具有很大可行性。 中小学篮球俱乐部的构建要从管理模式、组建形式、机构设置3个方面进行统筹规划,以建立完善、和谐的结构体系。 中小学篮球俱乐部合理运行要明确发展理念,教体协同,建立面向社会的一体化的标准篮球竞训服务新模式。中小学篮球俱乐部要科学构建管理体系,实现俱乐部培训的基地化,改善条件保障,通过各种途径提升学校篮球教练员的执教水平,注重形象塑造与宣传,形成品牌, 争取资金来源的多样化,突出“育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