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彩 | 郑州市第八十中学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信息技术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而教育是信息技术实践探索的重要场域。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对促进教育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实现学校网络环境的全覆盖。学校有线、无线网络实现全覆盖,全网交换机30台、AP110余个、注册用户120余人。为保障互联网安全运行,校园网安装了有防火墙及规范上网行为的管理系统。同时全校覆盖数字广播及人脸识别系统,实现物联网、广播网、安防网的多网融合。
完成各类数字化功能室的建设。学校建设了创客空间、数字化实验室、数字化地史学科室、数字化书法教室、全自动录播教室、未来教室以及数字化图书阅览室等多个功能室,为更好践行学校的育人理念,深入开展信息化教育打下坚实的硬件基础。
完善各个教室的教学设备。为使信息化更好地服务教学,学校为每个教室配置了智能黑板。黑板集电脑、音响、中控、4k高清显示屏于一体,兼容触写、普通粉笔和水性粉笔书写,并配有独立音响、高清实物展台,借助网络实现了“班班通”。
提升师生数字化设备的配置。学校不仅为每个办公室配置了办公电脑,还为每位教师配置了一台手提和一个平板;建成了智慧教室,师生人手一机,实现了课前基于数据分析的学情把握、课堂教学上的真实互动、课后的针对性辅导。
学校本着投入、培训、运用同步推进的原则,在做好软、硬件资源建设的同时,通过多种途径,坚持以培训带应用、以教研带应用、以活动带应用、以课题带应用,扎实推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不断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以培训、教研带应用。学校积极推行“走出去请进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师学习策略,创新教师培育课程。组织教师外出培训,组织参加各类观摩活动。邀请教育专家、教学名师来校讲学。为促使学校信息化工作的持续开展,2015年学校就组织信息化骨干力量,成立信息化研讨小组。利用本土教研,积极探索教师在学科备课层面APP软件的使用,现已形成学校信息化特色成果——思维编码。
以课题、活动带应用。以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为研究内容,把信息技术使用中的问题、难题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范围涉及数字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习空间应用等。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学校注重先进信息化理念的渗透与教育。一是选派老师积极参与各级各部门组织的信息化竞赛活动,以赛促用。二是鼓励教师开展好校内各项活动。开展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优质课”竞赛、各类信息应用大比武等活动,组建编程、无人机、3D打印、智创“葫芦”等社团。
传统课堂往往出现教师“满堂灌”、气氛沉闷、效率不高的现象。为此学校开展了“基于信息技术的互动教学研究”,以“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提高教学实效”为总方向,要求每位教师从各自学科的角度出发,以自己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研究方向开展小课题研究,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会。经过近两年的探索,逐步形成了基于信息技术的“三维三段五步九环节”互动教学模式。
该模式从“信息技术、教师、学生”三个维度,“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分五个步骤和九个环节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课堂上的评价数据进行分析,做到实时互动、及时反馈、智能诊断,让教师快速、准确、全面地掌握学生学情,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既面向全体,也关注个体差异,真正实现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先学后教、及时评价、以学定教。
“五步”主要是指扫码、找码、编码、解码、验码五步骤,是针对教师备课而言。“扫码”指信息输入,借助各种APP从教材文本中广泛搜集信息,对信息进行初步的筛选整理,形成纵横网络,是对知识的“发现”;“找码”是依据学科思想和方法,关联知识和能力,是构建知识体系的“内化”过程;“编码”是生成核心问题的过程,利用幕布、Xmind等APP在众多问题中找出核心的问题,是知识整理和能力体系构建“重塑”的过程;“解码”即在扫码、找码、编码的基础上,形成教学流程,设计课堂环节,组织课堂活动,是实现师生“生长”的过程;“验码”是对思维编码的创新,这是在前四步的基础上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检验和测评,符合教学评一体化,是课堂知识的“复盘”过程。
“九环节”分别是:课前预学、目标导学、情境自学、小组互学、解疑助学、检测评学、导图促学、拓展延学和复习固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三个不讲”,即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能会的不讲、给学生讲了也不会的不讲。实现四个转变,即教育理念从传授知识到素养提升的转变、教师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到课堂的引领者转变、教学主体从教师到学生为主体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达到了“两个提升”即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思维品质双提升。
随着数字化装备以及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投入使用,我校的各项工作都呈现出浓郁的信息化特色。要持续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势必要打造智慧校园生态系统,形成信息化的良性循环。下一步,学校在落实《学校教育信息化三年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持续推进“一个平台+N个应用系统”服务与管理模式和“三课两评一防一廊”的应用系统创建实施工程,重塑学校现代化教育新生态。
“一个平台”指学校办公平台,“N个应用系统”包括一卡通平台、办公管理平台、教务管理平台、学生管理平台、档案管理平台等各部门资源管理平台,建立“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管理系统。
“三课”指的是互动课堂、同步课堂和思创课堂。互动课堂,是指平板互动教学班,借助信息技术打造智慧课堂,实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此课堂在学校已较为成熟和系统。同步课堂,实现一键式全自动课堂教学录制,支持录制的资源自动上传到校园资源管理应用平台,高效建设校本资源。师生可通过平台进行资源点播、观看错过的会议、公开课和开展网络评课等。疫情防控期间同步课堂的实施,为学生复课提供了有力保障。思创课堂是现代教育的新模式,利用大屏交互系统对数据驱动的作用,打破空间局限性,追溯教学痕迹,实现了数据分析有始有终,推动教育精准帮扶。
“两评”指的是教学评价和巴士评价体系。教学评价是借助智学网实现移动阅卷、智能批阅和学情数据化。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实现个性化教学。巴士评价体系是学校运用巴士平台对全校师生进行综合化评价的系统。从不同维度,如实记录师生日常表现,形成图表化、可视化的综合评价。
“一防”指的是校园安全风险隐患预防体系。学校借助不同类型的隐患排查二维码,配合日常巡检,通过互联网平台技术实现隐患一键上报,自动生成隐患处理,提醒责任人进行隐患整改治理,并自动留存档案。“一廊”,指的是知行长廊。针对课后服务,学生在校时长增加,为方便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部分学生与教师不能面对面解疑的困惑,学校创建了知行长廊。
“夫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我们要基于现实,展望未来。互联网+时代,建立未来智慧型学校的目的是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未来我们将深化构建有效的泛在学习模式,通过系统整合、硬件建设、数据对接,进一步完善智慧校园建设,努力把学校建设成具有辐射作用的未来学校和生态型可持续发展的智慧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