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荣涛 李逸
核心提示:
7月8日以来,湖北宜昌市创新推出“纳凉公交”,有效解决了室外劳动者难觅避暑午休场所的现实困难。这一事件由当地媒体率先发掘后,在宜昌市委宣传部的精心策划下,短短半个月内,150余家中央、地方主流媒体转发报道,103家境内外英文媒体采用,抖音、新浪微博阅读量超过了1亿次,形成了现象级传播事件,并有力推动了政府部门进一步完善防暑降温等城市公共服务,实现了舆论与政府治理良性互动、同频共振。
新华社分析师认为,新闻宣传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宜昌“纳凉公交”成为现象级传播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宜昌市宣传系统、新闻媒体和公交集团等部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用心用情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是一次践行“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活动的成功实践。
建议各地党委政府,特别是宣传系统学习借鉴宜昌的理念做法,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做好调查研究,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进一步提高新闻舆论工作水平,善于运用媒体宣传党的主张、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化解矛盾风险、推动实际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进一步提升城市品牌宣传和营销能力,将加强城市品牌塑造与传播作为提升区域发展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举措。
今年入夏以来,我国多地突破40℃高温,高温下户外劳动者的防暑降温工作成为社会关切的“痛点”。7月初,宜昌公交集团副总经理王杰现场调研城区公交优化线路时发现,一些工地因位置限制难以搭建遮阴工棚,不少户外劳动者难觅避暑午休场所,只能在天桥下的草地上休息。
“户外劳动者是城市美好生活的建设者,正因为他们辛勤的劳动与付出,我们的城市才能正常运转、有序发展。公交集团作为宜昌最大的窗口服务单位,能够为这些户外建设者做些什么事呢?考虑到夏季中午是公交运营的低峰期,我们就想到可以调剂部分空调公交车,开到城区各主要工地旁,让一线劳动者纳凉午休。”公交集团副总经理王杰说。
7月8日,宜昌“纳凉公交”上线,此后半个月,这一事件由三峡广电首发,三峡日报、三峡商报、三峡晚报等跟进报道,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农民日报、工人日报等主要中央媒体,湖北日报、湖北电视台、安徽卫视、江苏电视台、江西电视台、澎湃新闻、封面新闻等省内外媒体陆续转发跟进,形成了过亿级现象级传播事件。
据不完全统计,中央、省级媒体刊发宜昌“纳凉公交”相关报道150余条次,百度搜索宜昌“纳凉公交”相关视频1.5万余条,抖音话题#宜昌纳凉公交阅读量约2300万人次,新浪微博形成#公交车每日午间为工人变纳凉车#、#湖北宜昌公交纳凉车#等热门话题,总话题阅读量达8400多万人次。新华社播发的宜昌“纳凉公交”英文稿,被美联社、彭博社、华盛顿邮报、美国之音、美国广播公司等在内的103家境内外英文媒体采用。
在舆论的关注推动下,宜昌市相关政府部门积极回应媒体和网民期待,进一步完善城市纳凉服务体系,扩大服务范围,提供休息纳凉、歇脚充电、饮水看报等暖心服务。宜昌市公交集团在确保日常运营的基础上,多次扩大“纳凉公交”规模,宜都、枝江等县(市、区)及时跟进,许多热心单位、市民纷纷到“纳凉公交”上送清凉。7月15日,宜昌市筑堡办在全市启动红领服务,组织人社、总工会、移动、邮政等部门,开放449处纳凉场所。武汉、成都等地也借鉴宜昌“纳凉公交”服务理念,为市民提供纳凉服务,宜昌“纳凉公交”在全省、全国形成一定影响力。
“在这次传播事件形成过程中,我们坚持聚焦民生主题,主动回应社会关切,精心策划、设置议题、统一协调、广泛传播,实现“纳凉公交”爆火出圈的良好传播效果,既推动解决实际问题又解决思想问题,真正起到了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作用。”宜昌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贤说。
新华社分析师调研发现,宜昌“纳凉公交”现象级传播事件聚焦民生“微视角”,以小故事、小切口传递城市大爱,形成大传播格局,并产生了显著的政治、社会效益。
持续高温天气下,做好广大群众,特别是户外建设者的防暑降温工作是摆在每一座城市管理者及有关部门面前的民生考题,也是城市公共治理能力的具体体现。宜昌“纳凉公交”创造性解决了酷暑下户外建设者们难觅避暑午休场所的现实困难,体现了相关部门积极面对困难、创新解决问题的为民服务意识。
宜昌宣传系统和新闻媒体敏锐发现这一新闻事实背后的深刻新闻价值,精心策划、设置议题、广泛传播,推动形成了过亿级现象级传播事件,既为当前“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树立了先进典型,更有力推动了政府部门进一步完善城市公共服务,做好防暑降温工作,有力发挥了新闻舆论工作宣讲政策主张、了解社情民意、发现矛盾问题、推动实际工作等作用。
宜昌市创新推出“纳凉公交”,缘于广大党员干部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基层,带着更多的感情深入群众,求真务实、主动作为,一方面深刻挖掘出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需求,另一方面创造性把实践活动与各单位工作职能、服务对象结合起来。不少网友评论说:“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芒。‘纳凉公交’虽是小事,却反映出宜昌党员干部的为民情怀。”
“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用心用情用力去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是党委政府的责任所在。”宜昌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正英表示,“纳凉公交”有力回答了持续高温天气下的民生考题,是宜昌坚持人民至上理念的生动诠释,也是贯彻落实湖北省委“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的具体举措和生动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宣传思想工作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
新华每日电讯、新华社抖音官方账号报道宜昌“纳凉公交”举措。
宜昌“纳凉公交”,创造性把“酷暑”这个热点与“城市建设者避暑难”这个痛点紧密结合起来,激发了人民群众和广大网民强烈的情感共鸣。同时,各级各类媒体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说家常话,讲贴心话,真正做到入耳入脑入心。据不完全统计,有350多万网友点赞肯定,并呼吁各地学习借鉴、复制推广。
有专家评论称,宜昌“纳凉公交”之所以引起舆论广泛关注,成功破层出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一新闻事件通过微小善举彰显城市大爱,以实际行动传递正能量,弘扬了为民服务、文明包容、爱心善意等社会主流价值观,极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精神世界,增强了人民群众精神力量,是一次润物细无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城市品牌是一个城市内在特质、发展水平、治理能力和文明程度的综合反映,是城市重要的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之一。当前,我国城市发展已进入品牌时代,城市品牌作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资源性要素更加凸显。
宜昌“纳凉公交”传播事件积极挖掘隐藏在城市角落的“感人事”“暖心事”等“接地气”的新闻,彰显了城市大爱,展示了宜昌文明、包容、爱心、温情的良好城市形象,深刻揭示了宜昌城市品牌背后蕴含的城市内在精神气质和市民的文化基因,是一次城市品牌营销意识的胜利。
“找准了新闻传播的热点和痛点,引发广大受众的共鸣。”三峡大学胡丹教授说,宜昌“纳凉公交”系列报道聚焦重大题材的“微视角”,以小故事、小切口传递城市的温情,成为宜昌创建文明典范城市的最好注脚。
新华社英文通稿被美联社、彭博社、华盛顿邮报等103家境内外英文媒体转载。
新华社分析师认为,此次现象级传播进一步挖掘了宜昌的精神密码、精神气质和精神动力,使城市品牌为民所知、为民所拥、为民所用,有利于增强全市对未来发展路径和方向的共识,激发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升城市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对外展示了宜昌城市的独特气质,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城市影响力、知名度和美誉度。
新华社分析师认为,宜昌“纳凉公交”现象级传播事件作为宣传系统践行“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和推动城市品牌宣传营销的一次成功案例,对湖北省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对宣传系统有三点重要启示:
今年以来,疫情叠加国际形势冲击,各地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较大压力,不少市场主体生产经营困难,基层群众生活遇到一些新困难新问题,维护经济社会稳定大局面临新挑战。
宜昌“纳凉公交”创造性解决户外劳动者避暑难题,形成现象级传播事件启示我们,在国内外形势复杂严峻的背景下,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深入贯彻省委“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的指示要求,拿出更多时间和精力到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一线,精准了解群众和市场主体需求,从小事做起,切实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推动湖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宜昌“纳凉公交”现象级传播事件,聚焦民生主题主线,通过有意识地策划引爆新闻价值,把党的理论“大道理”变成通俗易懂“小故事”,有力弘扬了社会主流价值观,引导了社会舆论热点,推动了政府部门完善公共服务工作。
宜昌的经验启示我们,新闻宣传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各级党委政府要善于运用新闻媒体宣讲好党的方针政策,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广泛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城市品牌是现代城市的核心竞争要素之一。当前,加强城市品牌的塑造与传播,已成为城市集聚要素资源、增强发展能级、提升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性工具。
宜昌的经验启示我们,面临国内外城市发展,特别是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之间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和挑战,各地既要提升城市实力,也要打造城市品牌。通过加强城市品牌塑造与传播,既要对内增进共识、凝聚人心、推动发展,更要外树城市形象、扩大城市影响、集聚发展要素,从而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