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秋童,齐英,王秋红,2#(.广东药科大学中药学院,广州 50006;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育部北药基础与应用研究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中药及天然药物药效物质基础研究重点实验室,哈尔滨 50040)
芡实为睡莲科植物芡EuryaleferoxSalisb.的干燥成熟种仁,味甘、涩,性平,归脾、肾经,具有益肾固精、补脾止泻、祛湿止带的功能,常用于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带下、白浊、小便不禁兼有腥浊者。生芡实的功效以涩精止带为主,而炒芡实的功效则以补脾健胃为主,由此可知,炮制对芡实的功效具有重要影响。另外,由于芡实分布区域广泛,各地的气候环境、生产条件及用药习惯等不同,造成芡实炮制工艺及质量标准参差不齐,因而难以保证其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基于此,本文对芡实的炮制沿革、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芡实的炮制工艺传承、炮制标准制定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芡实以“鸡头实”之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1]。芡实的别名、异名较多,如“卵菱”“鸡癕”“鸡头”“雁头”“乌头”“芰”等[1-4]。“鸡头”“鸡头实”等别称可能缘自芡实果实上花萼退化的部分形如鸡喙。
芡实的炮制最初记载为蒸制,在唐代《食疗本草》中描述为“可取蒸之,于烈日中曝之,其皮壳自开,挼去皮,取仁”,由此可知蒸制的目的是除去外壳,兼为熟用。芡实从宋代开始出现了多种炮制方法,如净制、药汁制及炒制。其中,明代的炮制方法最多,包括蒸制、炒制、舂粉以及防风汤浸制等。其中,芡实的炒制方法已沿用至今,而防风汤浸制则已不用。芡实炮制方法在历代文献中的记载情况见表1。
对《中国药典》《全国中药炮制规范》及21个省市炮制规范中收载的芡实炮制工艺进行整理及归纳,具体见表2。结果发现,《中国药典》(2020年版)、《全国中药炮制规范》和其他14个省市的炮制规范均收载了芡实的净制方法。《全国中药炮制规范》和其他11个省市的炮制规范记载了芡实的清炒方法,清炒程度多记载为“炒至微黄色”,也有记载为“黄色”“显火色”“炒至棕黄色”“炒至表面黄褐色至棕褐色”等。《中国药典》(2020年版)、《全国中药炮制规范》及北京、江西、湖南等7个省市的炮制规范收载了麸炒芡实的炮制方法,但其具体炮制方法略有不同,例如山东规定用武火加热,而广西等地则规定用中火加热。《福建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还收录了蒸制芡实及盐炙芡实的炮制方法。
表2 芡实现代炮制方法及其各地炮制规范
综合对比《中国药典》(2020年版)、《全国中药炮制规范》和21个省市的地方炮制规范可看出,除了古法的净制、蒸制以及清炒外,近代还发展了麸炒,个别地区还有盐炙的方法。但目前芡实的炮制方法主要为净制和炒制,其中炒制可分为清炒与麸炒。芡实的蒸制方法仅在《福建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中仍有记载。另外,不同地区对芡实同一炮制方法的具体工艺也略有不同。
芡实主要含有多酚类、黄酮类、甾醇类、木脂素类、脑苷脂类、生育酚类、挥发油类等100多种化合物。芡实多酚类成分主要包括鞣花酸、柯里拉京、老鹳草素、阿魏酸、没食子酸等;黄酮类成分主要包括柚皮素、5,7,3,4,5′-五羟基二氢黄酮、(-)-表儿茶素-3-O-没食子酸酯等;甾醇类成分主要包括菜油甾醇、β-谷甾醇等;环肽类成分主要包括环(苯丙氨酸-丝氨酸)二肽、环(丙氨酸-脯氨酸)二肽、环(苯丙氨酸-丙氨酸)二肽等;木脂素类成分主要包括euryalins A、euryalins B、euryalins C等;脑苷脂类成分主要包括(2S,3R,4E,8E,2′R)-1-O-(β-吡喃葡糖基)-N-(2′-羟基二十二碳酰基)-4,8-sphingadiene、(2S,3R,4E,8E,2′R)-1-O-(β-吡喃葡糖基)-N-(2′-羟基四糖基)-4,8-sphingadiene等;生育酚类成分主要包括α-生育酚、β-生育酚、γ-生育酚等;挥发油类成分主要包括水芹烯、十三酸、十五醛等[16-32]。
林栋等[33]采用 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铵盐[2,2′-azino-bis(3-ethylbenzothiazoline-6-sulfonic acid,ABTS]法和芬顿(Fenton)反应法评价芡实多肽的抗氧化活性,发现芡实多肽具有较强的清除ABTS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的能力,且其清除能力与剂量呈正相关。有研究者研究芡实多糖清除羟基自由基、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和亚硝酸盐的能力,结果表明,芡实多糖具有较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34]。
李成良[35]研究表明,从芡实籽中提取的类黄酮成分对大肠埃希菌、沙门氏菌和根霉均表现出一定抑制作用;芡实95%醇提物对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酵母菌及弧菌的抑制作用较强。此外,另有研究表明,芡实种壳提取物对多种常见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李斯特菌、阪崎肠杆菌等)均具有一定抑制作用[36]。
芡实多糖可通过激活人肝癌HepG2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ide 3-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信号通路的活性,上调葡萄糖转运蛋白4的表达来增加葡萄糖消耗以改善胰岛素抵抗[37]。Ahmed等[38]从芡实中分离出的2β-羟基桦木酸3β-油酸酯可显著降低链脲佐菌素诱导的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的血糖和血脂水平。朱煜冬[39]使用芡实超微粉对2型糖尿病模型小鼠进行灌胃,结果显示,芡实超微粉能降低模型小鼠的血糖和血脂,并减轻其炎症反应,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PI3K/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信号通路活性,从而治疗小鼠糖尿病。
芡实提取物可通过抑制Akt和激活p53蛋白诱导人肺癌细胞A549凋亡[40]。芡实壳提取物对人肝癌HepG2细胞和人胃癌SGC7901细胞的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41]。芡实壳中提取的柯里拉京、老鹳草素对人卵巢癌A2780细胞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16]。
王岁岁等[42]用芡实超微粉灌胃高脂血症模型小鼠,结果显示,芡实超微粉可降低模型小鼠的血脂水平,改善其肝脏脂肪堆积和动脉粥样硬化,并对高脂血症引起的脂质过氧化损伤具有防护作用。
芡实石油醚部位提取物可通过调节腺苷单磷酸活化蛋白激酶-UNC-51样激酶1途径激活自噬,起到抗抑郁作用[43];其还能保护脑缺血再灌注损伤[44]。芡实超微粉能显著降低小鼠体内丙二醛和一氧化氮含量,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水平,显著提高端粒酶含量,从而发挥抗衰老作用[45]。另外,从芡实壳中提取出来的柯里拉京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46]。
2020年版《中国药典》中芡实的质量控制方法仅为性状鉴别、显微鉴定和薄层色谱鉴别,对其主要成分及含量并未作要求。随着对芡实的研究不断深入,多种质量控制方法已被应用在芡实的质量分析中,使得芡实药材的质量标准更为科学。
由于中药材的化学成分复杂,单一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并不能全面地评价中药材的质量,现代学者多运用指纹图谱等方法来对中药材进行更全面的质量控制。如,陈蓉等[47]建立了基于近红外光谱指纹图谱、红外光谱指纹图谱的芡实药材分析方法;又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其中所含的柚皮素进行了定量分析,并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比较了不同产地芡实的质量;同时以柚皮素、总氨基酸、水溶性蛋白含量为指标,建立了芡实的灰色关联度质量评价模型,并对12个产地的芡实进行了质量评价,结果发现芡实中柚皮素含量与产地、气温呈正相关,总氨基酸含量与日照时间呈正相关。宋晶等[48]建立了芡实粉末X射线衍射傅里叶图谱分析方法,可以通过此法计算芡实的结晶度,从而分析芡实中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含量的差异。
李冬琴等[49]根据芡实的化学成分、传统功效、传统药性等预测了芡实的质量标志物可能属于生育酚类、多酚类、木脂素类物质。另有学者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法发现α-生育酚是芡实中含量最高的生育酚类化合物,没食子酸是芡实中含量较高的多酚类化合物,且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16],由此推测这2种成分可能是芡实的潜在质量标志物。
张志超等[50]应用等离子体质谱法同时测定不同产地22批次芡实药材中铅、镉、铬、铜、汞和砷等6种重金属的含量,结果显示,部分产地的芡实存在镉、铬、砷、汞含量超标的现象。金小花等[51]测定了28个不同产地芡实中二氧化硫的含量,结果发现芡实不合格率为10.7%。重金属和二氧化硫含量对于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增加芡实重金属及二氧化硫含量检查项目非常有必要。
本文对芡实炮制方法进行了归纳梳理,发现芡实的炮制方法有净制、切制、清炒、麸炒、蒸制等,且不同地区同一炮制方法在炮制工艺上也存在一定差异。古籍中多有记载的防风汤浸制芡实现在也未见沿用,其作用还需进一步论证。据《本草纲目》记载,芡实“入涩精药,连壳用亦可”[11],但现在少见连壳用,后续可深入研究芡实连壳用是否具有独特功效。
芡实主要化学成分为多酚类、黄酮类、甾醇类、木脂素类、脑苷脂类、生育酚类、挥发油类等,具有抗氧化、抗菌、抗肿瘤、降糖、降血脂等药理作用。目前关于芡实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变化及炮制品药理活性等相关研究较少,仅有少数研究表明芡实炒制后总黄酮含量升高、多糖含量降低[52]。中医认为芡实经炒制后性偏温,其补脾和固涩作用增强,但具体物质基础尚未明确,因而可能出现调剂配方“以生代熟”的状况,不利于临床的规范用药。目前,芡实已建立多种指纹图谱对其质量进行控制,其中柚皮素、总氨基酸等成分可能是影响芡实质量的差异性成分,重金属、二氧化硫含量则是影响芡实安全性的重要指标,α-生育酚、没食子酸等可能是芡实的质量标志物。
后续可根据芡实生、熟炮制品的基本属性,利用药学分析方法全面考察芡实炮制前后化学成分的差异及变化规律,应用体内、体外模型评价芡实炮制前后的药效作用,从而为芡实的炮制工艺传承、炮制标准制定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