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雪斌
554300 铜仁市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贵州铜仁
重症呼吸衰竭是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高发于中老年群体[1]。患者患病后主要表现为CO2潴留和严重缺氧,对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临床对于重症呼吸衰竭尚无特效治疗措施,常规多采用药物联合吸氧方式治疗,但疗效欠佳。人工机械辅助通气也是重症呼吸衰竭常用的治疗手段,需将患者气管切开,极易导致气道黏膜损伤等情况,对患者造成不利影响。目前,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无创呼吸机的普及为重症呼吸衰竭的治疗提供了新方向[2-3]。本研究旨在探究重症呼吸衰竭患者实施呼吸机辅助治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12月铜仁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12例重症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整群随机化分组法分为两组,各56 例。参照组男36例,女20 例;年龄44~80 岁,平均(58.37±3.24)岁;病程2~15年,平均(9.37±1.18)年;文化程度:高中以下25 例,高中及以上31 例;基础疾病:重度肺结核11 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45 例。观察组男35 例,女21 例;年龄45~79 岁,平均(58.46±3.38)岁;病程3~16年,平均(9.44±1.25)年;文化程度:高中以下26 例,高中及以上30 例;基础疾病:重度肺结核1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44 例。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
纳入标准:患者均符合《呼吸内科学》中有关重症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4];患者认知功能、记忆功能正常。
排除标准:①合并血液系统疾病者;②合并恶性肿瘤疾病者;③合并免疫系统疾病者。
方法:参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予以患者低流量吸氧,以2 L/min 为宜。同时加强患者营养支持、强心利尿、抗感染、止咳化痰及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参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呼吸机辅助治疗,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准备不同的口鼻面罩、抢救药品和抢救设备等,连接多功能监护仪,协助患者取半卧体位。使用飞利浦BIPAP ST30 呼吸机,将呼吸机管道与仪器相连接,设置S/T 模式,设置参数:吸气正压、呼气正压分别为2~8 mmHg、2~10 mmHg,呼吸频率设置为12~16 次/min。治疗过程中实施面罩吸氧方式,调节氧流量为2.5 L/min,根据患者病情变化情况调节呼吸机治疗气压,维持氧饱和度>90%,2次/d,3 h/次,治疗3 d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1~2个疗程。当患者能够自主呼吸,无缺氧及呼吸困难等表现后将呼吸机去除。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①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指标和心功能指标,包括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心室舒张早期和心室舒张末期时的血流流速之比(E/A)。②临床疗效评定标准:a.显效:患者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PaO2≥60 mmHg,PaCO2≤50 mmHg;b.有效:患者症状有所改 善,PaCO256~59 mmHg,PaO2≥60 mmHg;c.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统计学方法:数据均用SPSS 23.0 统计学软件予以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指标和心功能指标比较:治疗前,两组血气指标和心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PaCO2低于参照组,PaO2、LVEF、LVEDD 及E/A 水平均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指标和心功能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指标和心功能指标比较(±s)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重症呼吸衰竭患者PaO2水平明显降低,机体组织出现缺氧现象,同时CO2潴留也会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所以及时提供吸氧,保证患者正常呼吸,提高患者PaO2水平是治疗重症呼吸衰竭的关键,进而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促进病情好转。常规吸氧治疗效果不显著,因此积极寻找更为有效、针对性更强的治疗措施是临床研究的重点。重症呼吸衰竭主要是由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气流阻塞性疾病进一步发展形成,其发生与有害颗粒和有害气体的炎性反应异常情况关系密切,具有较高的危险性。由于重病呼吸衰竭机理相对复杂,疾病的发生因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阻塞性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等因素密切相关[5]。
重症呼吸衰竭的致病因素可分为内因、外因,其中内因以气道反应性增高、遗传因素等为主,外因以呼吸道感染、大量化学物质吸入、控制感染及抽烟等因素为主,患者发病后以呼吸困难、气短、咳嗽及胸闷等症状为主。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机械通气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通过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能较好地改善患者病情。呼吸机辅助治疗在临床中对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疾病的治疗效果显著,针对副交感神经张力降低、交感神经张力增高、血氧饱和度降低等效果明显。呼吸机辅助治疗能保留患者自主通气功能,改善呼吸肌疲劳,控制病情,发挥漏气补偿作用,提高人机配合度,有效降低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同时配合人工气道能对重症呼吸衰竭、昏迷患者进行有效治疗,保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有显著的治疗作用[6]。
呼吸机辅助治疗主要通过双水平无创呼吸机为患者进行治疗,选择S/T 呼吸模式,可有效保证压力性支持通气,实现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在实际治疗过程中需评估患者病情情况,针对性调整各项参数,通过调节吸气、呼吸等参数,更好地改善患者呼吸功能。在吸气状态下,设置IPAP 辅助自主呼吸模式,可有效作用于患者肺部,增加肺泡通气量,有效降低呼吸做功,改善呼吸肌疲劳情况。而在呼气状态下,设置EPAP模式,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调节通气/血流比例,有效改善患者弥散功能,调节小气道扩张情况,保证患者机体CO2顺畅呼出,从而有效改善CO2潴留情况,促进肺功能的恢复。呼吸机辅助治疗能够显著提高患者呼吸能力,减轻呼吸肌疲劳,降低耗氧量,有效促进患者呼吸道分泌物、痰液的排出,能够短期纠正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等症状。同时应用呼吸机辅助治疗的安全性相对较高,通过模拟呼吸能为患者提供充足的氧气,有效降低患者肺部感染发生风险,使血氧饱和度明显提升,还可在实际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病情有效调节呼吸机参数,根据患者面部特点制定面罩,最大限度提升患者的治疗舒适度,显著提高总体治疗效果,有利于稳定患者病情,提高患者的肺部指标水平[7]。
从本研究结果来看,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治疗后,观察组PaCO2低于参照组,PaO2、LVEF、LVEDD 及E/A 水平均高于参照组。说明针对重症呼吸衰竭患者开展呼吸机辅助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及血气指标,总体治疗效果较好。分析原因,呼吸机辅助治疗通过双水平无创呼吸机,选取S/T 呼吸模式,为重症呼吸衰竭患者提供足够的压力支持通气,继而实现气道的持续正压通气,在治疗期间还能有效评估患者的实际情况,对参数进行个体化调整,并通过对吸气和呼吸的调节,有效改善患者呼吸功能。
综上所述,重症呼吸衰竭患者实施呼吸机辅助治疗,能使患者心功能和血气指标明显改善,提高总体疗效,值得参考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