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凤伟
(北大荒集团总医院骨科,黑龙江哈尔滨 150088)
股骨转子间骨折(IFF)是临床常见的髋部骨折,多由间接、直接暴力所致,会引起转子区疼痛、下肢活动受限,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1]。研究发现,良好的复位及固定是促进IFF 患者功能恢复的前提[2]。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是临床治疗IFF的重要措施,具有伤口小、固定稳妥、术后可早期活动等优势[3-4]。但PFNA 内固定治疗开展时有不同体位,包括仰卧位、侧卧位等,不同体位透视、骨折复位方式等皆有不同,治疗效果及预后亦存在差异,哪种体位获得的手术效果更佳还有待进一步研究。鉴于此,本研究选取2019 年6 月—2021 年6 月我院收治的IFF患者76 例为对象,探讨侧卧位PFNA 内固定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选择我院收治的IFF 患者76 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老年髋部骨折诊疗专家共识(2017)》[5]中的相关诊断标准,且经CT 确诊;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具有PFNA 内固定指征;单侧新鲜骨折;精神良好,沟通无异常。排除标准:患有严重骨质疏松者;病理性骨折者;既往有髋骨疾病史者。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8 例。对照组中男23 例,女15 例;年龄56~74 岁,平均年龄(65.29±4.01)岁;骨折AO 分型:A1 型13 例,A2 型17 例,A3 型8 例;骨折侧别:左侧17 例,右侧21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1~6 d,平均受伤至手术时间(3.15±0.94)d。研究组中男21 例,女17例;年龄53~76 岁,平均年龄(65.78±4.12)岁;骨折AO分型:A1 型12 例,A2 型19 例,A3 型7 例;骨折侧别:左侧16 例,右侧22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1~7 d,平均受伤至手术时间(3.20±0.91)d。两组的各项一般资料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组行侧卧位PFNA 内固定治疗:全麻,侧卧位(患髋向上,身体前倾15~20°),术中需保持健侧髋膝处于屈曲状态;先由一名助手从中立位牵引患肢外展30°并稍微内旋,再由另一名助手朝着反方向牵拉腋窝,并对骨折部位施以一定压力促使其复位,复位后在C 型臂X 线机[上海唐华医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DG5016 型,国药管械(准)字2001 第3300408 号]下借助摄片评估复位情况;满意后,在患者下肢部位放一硬枕帮助其维持复位状态;之后在大转子顶点近心端方向行一4 cm 左右纵行切口,分离阔筋膜、臀中肌,充分显露大转子尖端,并在该位置顶点开口部位置入1 枚导针,在C 型臂X 线机下确认导针位置;置入PFNA 主钉至理想位置,位置满意后,置入防旋钉导针,之后在C 型臂X 线机下观察导针位置,确保导针在前后位透视处于股骨颈下半部分,在侧位透视下处于股骨颈中部,随后用电钻顺着导针钻开皮质,打入大小合适的螺旋刀片,顺时针旋转锁定刀片,锁定远端;术后用生理盐水冲洗切口,逐层缝合,术毕。
对照组行仰卧位PFNA 内固定治疗:仰卧位,固定患者于牵引床上,健肢外展40~50°,借助C 型臂X线机行牵引复位,并维持复位姿势,之后在大转子顶点上行一5 cm 左右切口,置入PFNA 主钉至理想位置,其余操作同研究组。
两组术后均随访6 个月。
(1)手术相关指标:记录两组的手术、术后首次下床活动、住院、骨折愈合时间及术中出血量。(2)髋关节功能:于术前、术后6 个月运用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对患者进行评估,量表包含疼痛(44 分)、功能(47 分)、关节活动度(5 分)及畸形(4 分),共计100分,评分越高则髋关节功能恢复越佳[6]。(3)并发症:包括切口感染、血栓形成等。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性别、并发症发生率等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手术时间、髋关节功能等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术后首次下床活动、住院及骨折愈合时间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术前,两组的各维度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 个月,研究组Harris 髋关节功能量表中的疼痛、功能、关节活动度等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分]
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26%(切口感染1例、血栓形成1 例),与对照组的10.53%(切口感染2例、血栓形成1 例、内固定物断裂1 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1,P=0.671)。
PFNA 内固定所采用的髓内钉是创伤较小的内固定材料,具有微创、高稳定、创伤小等优势,已逐渐成为临床治疗IFF 的重要手段[7]。同时,PFNA 内固定的螺旋刀片具有宽大的表面积,能够增加与骨的接触面积,可达到抗旋、防松动等效果,同样适用于用于老年IFF 患者治疗[8]。然而PFNA 内固定治疗包括多种体位,且不同手术体位所获得的手术效果不一,选择一种合适的体位对改善IFF 骨折患者预后尤为重要。仰卧位为PFNA 内固定治疗的常用体位,多使用骨科牵引床进行骨折复位,可长时间牵引患肢,维持复位姿势,且透视方便,牵引复位可靠。但持续牵引可能会造成患者下肢不适,还会受肌肉和脂肪影响,导致术中视野模糊,增加手术难度。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的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且术后随访6 个月,研究组Harris 髋关节功能量表中疼痛、功能、关节活动度等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较高;两组的术后首次下床活动、住院、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当。上述结果表明,侧卧位PFNA 内固定应用于IFF 患者中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等优势,能够改善髋关节功能,有利于术后恢复。原因在于侧卧位PFNA 内固定术前无需准备牵引床,节省操作牵引床时间,且手术中采用侧卧位,患者内收肌及髂腰肌处于放松状态,使用手法借助患者自身重量牵引骨折远端,可有效进行骨折复位。同时,侧卧位PFNA 内固定治疗时患髋朝上,有助于灯光直接照入术区,充分显露视野,加之侧卧位时软组织受重力因素影响,有利于术中股骨大转子充分显露,以便准确无误置入导针、主钉等,从而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为患者术后恢复创造良好条件。侧卧位PFNA 内固定通过持续温和手法牵引骨折复位,能够提高小转子复位质量,增强骨折稳定性,而良好的复位及固定能够帮助患者术后早期开展髋关节功能锻炼,改善髋关节功能。PFNA 内固定术属微创操作,侧卧位或仰卧位均不会因强求复位而广泛剥离软组织和骨膜,故并发症较少,预后良好。
综上所述,侧卧位PFNA 内固定应用于IFF 患者治疗中的效果确切,较仰卧位术中出血量更少,手术时间更短,有助于尽早恢复患者髋关节功能,且不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生,安全性好,临床应用价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