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导向性功能训练对脑卒中术后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2022-08-11 09:26高芬芬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2年8期
关键词:导向性肢体康复

高芬芬

(平原县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山东平原 253100)

脑卒中是脑血液循环障碍造成的脑功能缺损综合征,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残率、高病死率,每年新发患者约200 万,其中有70%~80%的患者因功能障碍难以完全独立生活[1]。脑卒中患者因脑部病变影响神经传导功能,可出现偏瘫等后遗症,导致肢体功能明显降低,对患者生活质量有严重不利影响[2]。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临床在积极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多采用康复训练方案进行辅助治疗,如被动训练、主动训练、站立训练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但常规训练内容较枯燥,缺乏有效的引导,功能活动训练不足,导致患者肢体协调性恢复不理想[3]。任务导向性训练即为患者提供具体目标、环境、任务等信息,让患者通过综合判断调动多种器官参与训练活动,近年来在康复训练领域已经有了较多应用,并起到了较好效果[4]。基于此,该次研究选择2020 年2月—2021 年8 月平原县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0 例脑卒中术后患者,通过随机对照,探讨任务导向性功能训练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平原县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0 例脑卒中术后患者。纳入标准:(1)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5];(2)因脑梗死或脑出血导致偏瘫;(3)病程在3 个月内;(4)生命体征稳定,可配合训练;(5)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存在认知障碍,不能执行训练指令;(2)合并心、肺功能严重损伤无法耐受训练;(3)病情复发;(4)合并大面积脑组织损伤;(5)依从性差。该研究已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40 例:男26 例,女14 例;年龄43~75(57.22±8.62)岁;偏瘫侧:左侧22 例,右侧18例;卒中类型:脑梗死28 例,脑出血12 例;病程7~68(31.05±10.43)d。观察组40 例:男25 例,女15 例;年龄42~75(57.76±8.65)岁;偏瘫侧:左侧23 例,右侧17 例;卒中类型:脑梗死27 例,脑出血13 例;病程7~69(31.54±11.05)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开展常规康复训练。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且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时开始,内容包括:(1)保持良好功能位,每2 h 更换1 次体位,并进行肢体被动屈曲与伸展活动,从大关节到小关节,同时配合肢体按摩。(2)主动训练,在患者肌力改善后,指导患者进行关节主动运动。(3)转移训练,逐渐抬高床头,让患者适应坐立位,并逐渐延长时间,直到患者能适应平坐位后,延长坐位时间,指导患者利用健侧肢体带动患侧肢体,坐到床旁,并过渡到床旁坐、床旁扶床站立、无助力站立等。(4)步行训练,在康复治疗师辅助下进行步行,先利用健侧带动患侧移动,随着病情改善进行扶拐走、无助力行走等。每次30~60 min,每日训练3 次,根据患者康复情况灵活选择康复训练项目,持续训练12 周。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任务导向性功能训练干预。具体内容如下:(1)康复治疗师辅助患者进行头、躯干的运动,再根据患者的肢体功能状态,进行半仰卧位、侧卧位、平卧位姿势变换,在侧卧位下,开展不同方向的移动。(2)坐位移动训练,引导患者从卧位转移至床旁坐,利用髋部的左右活动,使患者向床前、后、左、右移动,在训练时,康复治疗师以手势作为引导。(3)坐位取物训练,患者取坐位,由康复治疗师拿着物体,让患者向远处、高处、低处取物后并放回。(4)坐站训练,患者在站起的过程中,向前方、侧方取出物体,坐下时放回。(5)先练习坐位穿衣,再进行站立位穿衣训练。(6)患者于站立位向不同方向取物训练,并弯腰从地下捡起物品。(7)患者站立下,让其沿着不同方向的目标点进行交替迈步。(8)踏台阶训练,设置高度不同的台阶,交替进行踏台阶与跨台阶训练。(9)患者在行走中拿着一定重量的物品或端着装满水的杯子进行步行训练,同时要求患者在治疗室内的不同地方进行取放物品,再返回原地。(10)在行走过程中,让患者根据指令开始、停止、转弯。(11)手部强化训练,每日选择2~3 个动作练习,如堆积木、折叠衣物、插木钉、上螺母、拼图、旋转套圈等,并随着病情改善增加按开关、开水龙头、旋转把手、扣纽扣等训练。根据患者情况选择上述各项训练任务,初期以床上、坐位活动为主,随着患者功能改善逐渐进行站立位、行走位任务活动,在设计难度时,需考虑患者是否能达到,并鼓励患者将掌握的动作应用于日常活动中。任务导向性训练每次40 min,每日1 次。持续训练12 周。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康复治疗效果。临床治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70%,病残程度0 级;显效:NIHSS 评分较治疗前降低46%~70%,病残程度1~3 级;有效:NIHSS 评分较治疗前降低18%~45%;无效:NIHSS 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不足18%。总有效率=(临床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2)比较两组肢体功能。于训练前后采用简化Fugl-Meyer 肢体运动功能量表(FMA)评价,该量表包括上肢、下肢两部分,上肢评分33 项,每项分值0~2 分,总分0~66 分;下肢评分17 项,每项分值0~2分,总分0~34 分。分数越高则肢体功能越好。(3)比较两组协调能力。于训练前后采用九孔柱测试、Tinetti步态评估量表(TGA)评估。九孔测试时,指导患者使用患侧手将放在桌上的9 根木棒放进九孔插板中,记录时间,时间越短协调性越好;TGA 量表共有8 个条目,总分0~12 分,分值越高步态越好。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康复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康复治疗效果比较[n(%)]

2.2 两组肢体功能比较

训练前,两组FMA 上肢、下肢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观察组FMA 上肢、下肢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FMA 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FMA 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协调性比较

训练前,两组九孔柱测试时间、TGA 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观察组九孔柱测试时间短于对照组,TGA 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协调性比较()

表3 两组协调性比较()

3 讨论

脑卒中患者经救治后的病残率依旧很高,因此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对功能恢复情况非常关心。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明显降低,且存在姿势控制异常等症状,生活质量下降[6]。脑卒中患者早期的神经、肌肉功能仍然存在一定可塑性,通过持续性的训练,可产生代偿作用,改善肢体功能。常规康复训练主要通过被动训练、主动训练、转移训练、行走训练等,指导患者运动,促进肌力恢复,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肢体功能,但缺乏对整体功能训练的关注,不少患者虽然患侧肢体恢复一定的活动能力,但仍然难以顺利完成各项日常活动,协调能力较差[7]。近年来,任务导向性功能训练方法在康复治疗领域已经有了较多应用,并起到了较好效果[8]。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任务导向性功能活动训练能提高训练效果。究其原因为,该训练模式需要患者对目标、任务等多种信息进行判断与整合,并充分调动视觉、触觉、感觉等功能,可促进脑部神经支配及协调能力,训练效果更好。本研究结果显示,训练后,观察组FMA 上肢、下肢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任务导向性功能训练可改善患者肢体功能。究其原因为,该训练模式使患者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持续性地获得运动反馈,通过长期训练,调整其运动模式,对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有显著价值[9]。任务导向性功能训练以技能为重点,可促进中枢神经的重组,在实际训练的过程中,患者参与度更高,改变了传统的机械性训练模式,患者依从性更好[10]。本研究结果显示,训练后,观察组九孔柱测试时间短于对照组,TGA 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则提示任务导向性功能训练可促进患者上下肢运动协调能力的提升。究其原因为,该训练模式非传统训练的单一肌肉刺激模式,其通过有目的的功能活动,可有效提高患者平衡、步行以及日常生活能力。此外,该模式通过卧位移动、坐位下移动等训练,提高了躯干、骨盆控制能力,利用核心稳定训练,可增强平衡能力,再加上肢体强化训练,则能进一步提升协调能力。

综上所述,任务导向性功能训练能提高脑卒中术后患者康复治疗效果,提高肢体功能,增加肢体活动协调性,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导向性肢体康复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基于认知-信念-行为导向性护理干预在脑动脉瘤栓塞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欢迎订阅2022年《护理与康复》杂志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国外外语教育政策的比较研究
新媒体广告营销的平台优势与导向性问题
课堂因问题而精彩思维因问题而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