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苯甲·唑醚对甘蔗褐条病的防控效果

2022-08-11 03:16韦良炬莫国功邓宇驰刘振华
园艺与种苗 2022年7期
关键词:河池市病株蔗糖

韦良炬,莫国功,邓宇驰,韦 素,刘振华

(1.河池市科学技术情报和创新服务所,广西 河池 547000;2.广西博东食品有限公司,广西 河池 547000;3.广西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广西甘蔗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广西甘蔗生物技术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广西 南宁 530007;4.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水源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广西 河池 547102)

甘蔗是我国主要的糖料作物,广西是我国最大的蔗、糖产区,其甘蔗种植面积、产蔗量及产糖量的占比均超过60%。河池市光照充足,降雨充沛,气候适宜甘蔗的种植,年种植甘蔗面积约4.2 万hm2,是广西的甘蔗主产区之一[1]。但多年连续大面积种植甘蔗后,蔗区的甘蔗病害呈现逐年加重趋势,尤其是黑穗病、褐条病、梢腐病等病害给甘蔗的产蔗量和产糖量均带来较大的损失[2]。褐条病是危害甘蔗叶部的主要病害之一,在1924年被发现,之后在全球各产蔗国均有发生,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3-5],其发生危害严重时,甘蔗发病率可高达80%以上,造成的产量损失达18%~35%[6-7]。褐条病在我国主要产蔗区均有发生,20 世纪80年代前一般发生较轻,影响不大[5],但近年来,高湿高温的气候加上多年连作尤其是感病品种的种植,导致褐条病在广西各主蔗区大面积暴发流行,危害加大,减产减糖严重,已成为目前影响甘蔗高产稳产、高糖优质的主要原因之一。

自2014年7月起,河池市蔗区逐渐有种植户发现甘蔗褐条病危害,危害症状多表现为叶片出现大面积红褐色斑点,之后蔗叶失绿变黄甚至干枯,远看整片蔗地似火烧状,严重制约甘蔗生长及造成产量损失的同时,还会给次年宿根蔗发株带来不利影响,导致次年持续减产,给蔗农及制糖企业造成较大损失。近年来河池市秋冬季气候较为异常,以阴雨天气为主,高湿环境导致甘蔗褐条病呈逐年加重趋势。褐条病最初只在甘蔗品种桂糖29号上出现较为严重的病情,其他品种则发病率很低,但2018年后,种植户和糖厂农技人员反映,河池市的主栽甘蔗品种桂糖42号、桂柳05136、桂糖44号、柳城03-1137 等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病情,且发病时间也有所提前,最早有记录的发病时间为3月。3月正值甘蔗出苗,苗期是甘蔗生长的关键阶段,苗齐苗壮是高产的基础,苗期褐条病的发生严重影响当年的甘蔗生产。为防治褐条病,当地制糖企业曾动员蔗农采取剥叶、喷施50%多菌灵等措施,均未取得明显成效。

为筛选防控甘蔗褐条病的高效配方药剂,2020年在河池市的广西博东食品有限公司甘蔗褐条病高发区,选用复合高效配方药剂40%苯甲·唑醚与常规杀菌剂进行人工叶面喷施田间药效对比试验,以期为科学高效地防控甘蔗褐条病提供产品和技术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广西河池市金城江区东江镇蔗区进行。试验地多年连作甘蔗,甘蔗品种为桂糖44号(河池市蔗区的主栽甘蔗品种之一),旱地,黄壤,肥力中等,地势平坦。

1.2 试验设计

设2 个药剂处理:处理①为试验配方药剂,40%苯甲·唑醚(苯醚甲环唑25%+吡唑醚菌酯15%,深圳诺普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生产)300 mL/hm2+磷酸二氢钾1 800 g/hm2+有机硅助剂150 mL/hm2;处理②为常规药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500 g/hm2+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 500 g/hm2+磷酸二氢钾1 800 g/hm2+有机硅助剂1 500 mL/hm2。清水处理作为空白对照(CK)。每个处理3 次重复,共9 个小区,每个小区20 行,行长10 m,行距1.2 m,小区面积240 m2。各小区实行2 次喷药防治,各配方每次对水900 kg/hm2,采用喷雾器人工喷施,喷于甘蔗叶面,使叶片湿透,于8月5 日喷第1 次,间隔10 d 后喷第2 次。

1.3 调查内容及方法

1.3.1 甘蔗农艺性状调查。8月5 日于喷药前在各处理分别随机选取15 株植株做好标记,分别在8月5 日、9月5日、10月5 日、11月5 日调查所标记植株的株高、茎径。

1.3.2 病情指数和防效调查。实行3 点取样,每点调查20株,共60 株。目测已全部展开的叶片是否发病,并以叶片病斑占比区分发病等级,记录各级发病株数,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效。甘蔗褐条病病情分级方法[5,8]:叶片无可见病斑为1 级;叶片病斑占比1%~25%为3 级;叶片病斑占比26%~40%为5 级;叶片病斑占比41%~65%为7 级;叶片病斑占比66%~100%为9 级。

1.3.3 甘蔗蔗糖分分析。12月10 日在各处理选取6 株长势和发病率中等的甘蔗蔗茎,检测其蔗糖分。

1.4 数据处理

试验数据采用Excel 2007 和SPSS 23.0 软件进行处理及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药剂对甘蔗褐条病的防控效果

由表1 可知,8月喷药之前,各处理的病株率均接近88%,病情指数达50.0 以上。喷药防治后,处理①的病株率在9月迅速降为42.6%,病情指数降为21.0,之后的2个月,病株率稳定在39%左右,病情指数稳定在20.0 左右;喷药防治后,处理②的病株率也有降低,9月为52.1%,病情指数降为28.0,但在10月略有上升,11月的病株率为52.3%,病情指数为28.2;对照的病株率和病情指数在8—10月持续上升,10月分别高达92.8%、52.5,11月的病株率为86.8%,病情指数为49.7,仍处于很高的水平。

表1 不同药剂处理甘蔗褐条病病情及防效

从防效来看,处理①的总体防效约为60%,显著高于处理②(P<0.05),且处理①的防效在9月达到59.46%后,在10月还略有上升,达到61.90%,之后也处于60%左右的较高水平,说明其药效快,防治效果迅速体现,且持续时间较长;而处理②的防效在9月最高,为45.95%,之后略有降低,说明处理②的发病在后期略有反弹,防效维持的时间不够久。

甘蔗褐条病8月发生严重,如不加控制,在后期还会有一定幅度的加重,在11月之后,统计的对照发病情况有小幅度的下降,这可能是由于温度降低、雨水减少,同时老叶、病叶脱落,影响了病情指数的计算。处理①的甘蔗病株率、病情指数均有较大幅度降低,防治效果较好,且防效稳定,处理②的甘蔗病情也有一定缓解,但防治效果不如处理①。

2.2 不同药剂对甘蔗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从表2 可以看出,喷药防治后,株高增长方面,9月处理①和处理②均比对照高,且增长幅度较大,均超过6 cm,说明褐条病危害对甘蔗长高有较大影响,尤其在8月,甘蔗处于伸长期,生长速度快,褐条病病情严重时会影响叶片光合作用以及甘蔗养分吸收,对甘蔗长高产生了较大的不利影响,虽然对照在后期的生长速度有一定反弹,与处理①、处理②的株高差距缩小,但最终喷药后90 d 内的株高增长仍明显低于各处理,其中处理①喷药90 d 后长高82.4 cm,处理②长高80.4 cm,均显著高于对照的76.3 cm(P<0.05)。茎径方面,处理①和处理②的茎径均正常增粗,显著高于对照(P<0.05),且处理①的增幅更大,处理①与处理②相比差异也达显著水平(P<0.05),而对照的茎径在8月后基本没有变化,10月的茎径还减小0.01 cm,可能是由于测量误差造成的。理论单茎重方面,处理①和处理②均比对照重,且越到后期2 个处理与对照的差异越大,其中处理①的最重。甘蔗产量形成的主要因素是有效茎和单茎重,在有效茎相同的情况下,处理①、处理②分别比对照增产12.70%、7.81%,按常规的有效茎67 500 株/hm2计算,则处理①、处理②分别比对照增产10 448、6 424 kg/hm2。

表2 不同药剂处理甘蔗主要农艺性状

2.3 不同药剂对甘蔗蔗糖分的影响

由图1 可知,处理①的蔗糖分最高,对照的蔗糖分最低,处理①、处理②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分别比对照高15、11 个百分点,但处理①和处理②间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甘蔗褐条病对蔗糖分积累也产生了负面影响,药剂防治可显著降低其不利影响,处理①的防治效果更好,因此甘蔗蔗糖分也更高。

图1 不同药剂处理的甘蔗蔗糖分(12月)

3 讨论与结论

一直以来,由于效益不高,我国的甘蔗种植都属于粗放式管理,投入的资金和精力较少,对于病虫害防治也不重视。目前相对受重视的是螟虫和甘蔗黑穗病,会在种植时施用农药或药肥防治甘蔗螟虫,部分蔗农在甘蔗苗期对黑穗病株进行拔除等措施。但蔗农对其他甘蔗病害危害认识不足,防治意识差,对甘蔗病害科学有效防控相对滞后,尤其是对褐条病等甘蔗叶部病害,大部分蔗农认为其危害较小,不会对甘蔗生长产生太大影响,制糖企业对其是否会降低甘蔗蔗糖分也处于不确定状态,因此防治的积极性不高;加上蔗农缺乏有效药剂可选,在农药使用种类、剂量、时间上不对症不合理,整体防控效果差。

该研究发现,褐条病对甘蔗长高、增粗均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最终造成甘蔗减产。按该研究的估算,褐条病发病严重时如不进行防治,减产可高达12.70%,同时还会降低甘蔗蔗糖分。尤其近年因气候因素、多年连作和感病甘蔗品种的大面积种植等影响,导致甘蔗梢腐病、褐条病等多种病害复合发生,产生危害,且一般出现在甘蔗伸长期以及成熟期。伸长期是甘蔗拔节长高和增粗即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成熟期则是甘蔗蔗糖分积累的重要阶段,多种病害一起暴发对甘蔗生长和蔗糖分积累的影响更加严重,产量、糖分的损失也更大,对于原本种植效益就低的甘蔗种植来说,将大大减少蔗农和制糖企业的收益,也降低其种蔗积极性,不利于甘蔗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广西蔗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高湿高温天气极易导致甘蔗褐条病等病害发生,且往往是与甘蔗梢腐病等多种病害复合发生并暴发成灾,造成巨大危害,有必要针对这一难题,筛选经济、科学、高效的防病药剂,做好中后期甘蔗主要病害的科学有效防控,为实现“双高”甘蔗生产、促进甘蔗产业健康稳产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该研究表明,8月甘蔗褐条病暴发前期,40%苯甲·唑醚药剂连续2 次喷施可有效防治褐条病,见效快,防治效果持续时间长,防效稳定,比常规使用的50%多菌灵效果更好。

甘蔗褐条病的抗性在各甘蔗品种间差异较大,因此,选育及合理应用抗病品种是目前公认的防治甘蔗褐条病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法,各蔗区糖业主管部门、制糖企业和种植户在引进、推广新品种时应注意观察其抗病性及适应性,在高产高糖的基础上,加大抗病品种的推广力度,淘汰易感病品种[9];同时,合理利用野生甘蔗资源,从中筛选出抗褐条病种质资源,还应挖掘抗病基因,建立抗病基因库,为选育抗病甘蔗品种提供抗源种质[9-10]。

猜你喜欢
河池市病株蔗糖
河池市人民医院,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河池医院简介
柑桔黄龙病株分布边缘效应的量化分析
2017-2021年河池市金城江区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结果分析
金禾实业:具备成本及产业链优势
我爱我家
河池市成立共青团教育工作委员会
以大豆油与玉米油为原料的“液体皂”的制备
氮掺杂碳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在游离氯检测中的应用
木薯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及其离体保存的研究
山东省近期蔬菜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