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邢晓凤
每当夜幕降临,南昌赣江两岸,光影交错的LED灯光秀,似散落人间的满天星辰,如梦如幻,一眼千年。今日的南昌,已成为LED产业重镇:LED芯片产能已跃居全球前三,成为国内最大的大功率LED光源生产基地,手机闪光灯和移动照明出货量全球第一。
硅衬底LED技术发明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昌大学副校长江风益,时常在深夜加班之际,抬头凝望窗外这满城“繁星”,心中涌起万千波澜,璀璨的背后是无数个孤独之夜的黑暗探索和数不清的失败尝试。他一手科研,一手培养人才。他表示,目前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按照行业发展培养;培养学术与技术兼备的“顶天立地”的人才,“顶天”是指学术人才,“立地”是指技术人才;具备学术、技术两种素质的人才,判断技术和行业发展方向的准确性会更大一点。
江风益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2003年12月,江风益和他的学生正在做实验,材料一通电,发出一丝幽弱的光,那是硅衬底LED材料发出的蓝光,虽然这光若隐若现,但他却说:“成了!别看这光不起眼,做成器件会很亮!”江风益难掩激动,并深信不疑,带领着团队前后经过5000多次实验,突破了数十项关键技术,在第一代半导体硅材料上,成功地制备了高质量的量子阱结构的第三代半导体GaN材料,先后研制成功硅衬底蓝光、绿光、黄光、红光LED。
要知道,长期以来,国际上的LED照明技术路线,主要由日本的蓝宝石衬底和美国的碳化硅衬底方案所主导,特别是日本的蓝宝石衬底更是目前产业界采用的主流技术路线。江风益和他团队的这一发明,打破了日本日亚公司垄断蓝宝石衬底和美国CREE公司垄断碳化硅衬底LED照明芯片核心技术的局面,改写了世界LED历史,被称为半导体照明的第三条技术路线。由此,形成了蓝宝石、碳化硅、硅衬底半导体照明技术方案三足鼎立的态势。
“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更讨不来,唯有自主创新,才能免于受制于人。”江风益深有感触。自1993年,南昌大学成立材料科学研究所,江风益便踏上逐“光”之旅。
他深知,如果我国的LED产业一直跟在别国先进技术的后面,而不去创新打开新局面,势必会因技术和专利壁垒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只能拼价格、拼规模、拼投资,在中低端照明市场挣扎。江风益心中憋着一口气,在自主研发的路上,带领着团队艰难前行。1996年,课题组的蓝宝石衬底GaN蓝光LED研究项目申请到了国家“863计划”。然而,历经了数百次实验,依然看不到一丝“光亮”。但他没有气馁,4年后,经过了1200多次实验,这项跟踪技术——蓝宝石衬底蓝光LED终于取得实质性进展,发出一定亮度的蓝光和紫光,这为硅衬底LED自主创新奠定了技术基础。
创新路上,永无止境,江风益从不敢停歇,从“跟”到“追”,再到“超”,需要敏锐的判断力和敢为人先的创新勇气。2003年,他选择了国外未能取得实质性突破的硅衬底蓝光LED,很快在研发和产业上取得重大突破;2011年,他和团队拓展了研究方向——LED高端装备(MOCVD系统)的研制开发,并于2014年研制成功生产型MOCVD设备(37片机和61片机),其中设备的心脏——反应管实现了自主创新,用此设备生产的硅衬底蓝光LED,其电光转换效率与采用进口设备生产的蓝宝石衬底蓝光LED的国际先进水平持平;2016年,他和团队用此设备研发的黄光LED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其电光转换效率达到21.5%,远高于国外公开报道或可查询到的最高水平(9.63%),2019年他们将此光效提高到27.9%;2020年,他们所研制的微红光LED光效国际领先。这些发明创造,使我国LED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部分领跑”地位。
江风益表示,我国电子信息行业起步晚,早期在国际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近年来发展较快,成绩显著,产业链比较完整,技术上跟跑、并跑和领跑并存。但也应该承认,目前总体上大而不够强,部分高端硬科技基础性产品仍需进口,部分关键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到了需要全面突围阶段,需要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发挥制度优越性、集中力量办大事,从源头发展硬科技,摆脱既有框架,解决“卡脖子”问题,并努力实现新技术的中国化。
“以前,很多先进技术发源于西方,我国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享受到了一些红利;但是,进入新时代,新技术发展进入了大科学时代,所谓的大科学时代就是创新进入了多维度、立体型的发展阶段,创新越来越复杂、维度越来越高、难度越来越大,创新的空间也越来越大。无论是我们国家,还是西方发达国家,也都遇到创新越来越难的问题,这给我国提供了大发展的历史性机遇,我国科技工作者进行发明创造正当其时,努力实现新技术的中国化,我们应该有这个自信。”江风益强调。
随着家用电器、智能终端、消费电子等为代表的电子产品的爆发式发展,助推电子信息业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加之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演进,硬件、软件、服务等核心技术体系加速重构,电子信息制造业正迎来新一轮变革。这给人类整体的发展进程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对此,江风益表示,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人类已进入准智能时代。所谓准智能,是指目前的智能程度处于初级阶段,还未进入高级阶段,但正在通往高端智能的路上,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普通大众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休闲方式渐变,变得越来越轻松、越来越享受,享受人类文明与进步带来的红利;但对管理层和科技人员来说,会感到压力越来越大、工作难度越来越高、竞争越来越激烈。
面对这场变革,国家拟全国一盘棋,加强宏观调控,减少低水平重复建设,把有限的资源集中用于攻克核心技术和发展关键产业,各地区差异化发展,发展各具特色的新技术和新产业。
随着电子信息业这项新兴的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人工智能、5G 时代的万物互联等高端技术或将带来一片新蓝海,在此情况下,我们的人才需求发生了变化,最大的变化是需要更多的科技型企业家,既懂科技又善管理的企业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选对产业发展方向、能整合有效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多种资源、能建立技术和产品快速推进的机制体制,带领企业推出有特色有竞争力的科技产品,提供高质量个性化服务。
目前电子信息业这一朝阳产业正处于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国电子信息行业的市场需求巨大,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各行业都需要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江风益认为:行业发展所需人才,往往与专业学科人才培养没有一一对应关系。多数大学人才培养,通常是按照专业和学科建立起来的。但产业行业发展,常常需要多专业多学科人才,尤其是现代产业发展,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复合型人才。市场竞争激烈,企业需要用最小的成本产生最大的效益,用人就要求少而精,一人多能、一人多岗。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除了本专业外,机械、计算机、自动控制、电子技术等专业知识与技能,尽可能多涉猎一些,要用“大工科”的理念培养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复合型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不赞成创新人才区分为应用型和非应用型,最好是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要强一些,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的思路、方法会多一些。人才培养,要‘能文能武’,‘文’指理论基础,‘武’指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要努力培养学术与技术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唯书、不唯上、不唯洋、只唯实。书本上的东西可能是对的,也可能不对;不能一味盲从大专家的“命令”而不加变通;国外的一些技术方向,或文献上的,可能是对的,也有可能不对;而要通过实践去检验、去探索。”江风益接着补充,任何一项成熟技术,推出产品的时候,都是在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基础上做的,没有穷尽所有的方案、所有的路线,从这个角度来说,创新的空间是很大的。
比如半导体照明产品,国外在蓝宝石衬底和碳化硅衬底上做,而我国在蓝宝石衬底上做的同时,发展了在硅衬底上做,率先走通了硅衬底LED照明技术路线。我国的半导体照明技术和产业发展得比较好,与发达国家比较,跟跑、并跑、领跑三跑并存,总体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按行业统计,我们国家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导体照明生产国,也是最大的出口国、最大的消费国;但这个行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有关研究报告指出,到2050年半导体照明技术将完全成熟,达到终极水平。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不能因为现在已经不错了,就沾沾自喜,我们还要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和研发力度,争取用更先进的技术来引领世界。
特别是涉及创新、基础的产业支撑方面,需要解决一些“卡脖子”的问题,需要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我们要跳出专业、跳出学科,看行业的发展与需求进行综合培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提高动手能力。
为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江风益设置了一套独特的培养方案,简称为“六个一工程”:一套必修课程、一系列实验技能、一种模拟仿真方法、一种PPT演讲技巧、一件发明专利、一篇有新意的毕业论文。“人才培养,要面向行业需求,根据目前学科的发展来设置一些课程,设置一些实验训练,但是面对未来,也充满不确定性。教育只是提供一种素质的培养。”江风益表示,早在2018年,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在共同印发的文件中,就提出“在科研实力强、学科综合优势明显的高校,面向未来发展趋势建立未来技术学院”。南昌大学未来技术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实行本硕博连读,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技能、善创新、会营销、懂管理”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为国家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整体战略布局,努力培养未来技术领军人才。
南昌大学国家硅基LE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实验室里,“藏着”6个“小工厂”,这里不仅有科研人员,还有上百名工人,在这里,科研与产业“合二为一”,科学家精神与企业家思维相互碰撞、激荡,飞溅起创新的火花。
“躺在实验室里的科技创新没有生命力,大规模产业化才有市场竞争力。科技创新要服务于经济发展,科研创新选题方向要围绕行业难点破题。”2006年,江风益和团队引进了国际风险投资基金,创建了晶能光电,成为世界上第一家推出硅衬底LED芯片的生产企业。
如今硅衬底LED芯片技术已经实现了产业化,这是我国LED照明产业从中国制造发展到中国创造的缩影。基于硅衬底LED技术的成功研发与产业化,江西省出台方案,力争把南昌打造成全国的LED光谷,努力把江西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核心竞争力的LED全产业链研发、制造和应用基地。
江风益表示,通过整合众多资源,我们构建了“企业化科教融合体”,使得“科产教”三位一体,把研究生培养植入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全过程。本平台没有建在校园内,而是建在产业链相对集中的高新区,使平台与市场更加紧密结合,为研究生深入企业、熟悉产业提供了便利;产学研三方由同一个团队进行管理,有效解决了三方分属不同法人单位而导致的多头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从单一学科小团队发展到多学科交叉融合大团队,跳出学科看行业,研究方向涵盖上中下游全产业链“九个子方向”。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特点选择课题,既可以是“高、大、上”的行业发展中的基础科学和技术问题,如新理论、新机理、新发明等,也可以是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的工程技术和应用问题,如降低成本、提高良率、产品设计和制造等。研究成果评价标准包括“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新方法、新结构、新思想、新见解、新应用、新功能、新路线、新方案、新成效”等“干货”。研究生直接在平台的产线上学习、科研,不仅锻炼了科技创新和工程实践能力,而且学习了生产管理知识,培养了产品质量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为他们今后成为“行业科技领军人才”打下了重要基础。基于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不少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对半导体发光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实际贡献。
“我有一个座右铭:‘多发光、少发热’,其中有三层含义:一是发光二极管,发光和发热是成反比的,要想多发光就必须少发热,这样更节能;二是做人要多做实事,少头脑发热;三是科研选题选方向,少凑热闹,国外发达国家在某方面做得很好了,不要去跟,要从学科行业的本质去找一些新课题、新方向。”这是江风益一直奉行的处世信条,择一事,专一心,终一生,心有所信,方能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