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辉 巩 赟
(山西新元煤炭有限责任公司,山西 晋中 045400)
阳煤集团新元公司9105 工作面处于二水平一采区,地面标高1 098.5~1 181.7 m,工作面标高413.8~517.4 m,埋藏深度553.5~637.8 m,煤层厚度为1.0~4.5 m,平均2.05 m。工作面北部为矿界,南邻西回风大巷,西部为9103 工作面,东部为9107 工作面(规划)。9105 工作面均沿9#煤布置,9#煤层赋存稳定。伪顶为泥岩,均厚0.20 m;直接顶为砂质泥岩,平均厚度2.20 m;基本顶为中砂岩,平均厚度10.80 m;直接底为炭质泥岩,平均厚度0.67 m;基本底为细砂岩,平均厚度2.32 m。9103 工作面回采巷道在掘巷完成后,多处顶板锚索出现破断失效。
9105 运输顺槽采用矩形断面,支护方式为锚网索梁联合支护,设计宽度4.4 m,高2.7 m。顶板采用Ф22 mm×2200 mm 左旋全螺纹钢锚杆,间排距800 mm。帮锚杆规格为Ф22 mm×2200 mm及Ф20 mm×2000 mm 左旋螺纹钢锚杆,间排距800 mm,每侧4 根。中部2 根锚杆垂直煤壁施工,规格为Ф20 mm×2000 mm;上部、下部1 根垂直煤帮与水平方向呈15°夹角施工,规格为Ф22 mm×2200 mm。顶板及两帮锚杆均采用树脂加长锚固方式,每根锚杆采用一支Z2360 树脂药卷;顶板每排布置3 根锚索,间排距为1200 mm×1600 mm,长度6.25 m,采用三支树脂锚固剂端锚,均垂直顶板施工。如图1。
图1 9105 运输顺槽原支护断面(mm)
9105 运输顺槽顶板锚索由索体、索具及配套托盘组成[1-2]。索体由预应力钢绞线制成,锚固方式为端锚,据此可以将锚索分为锚固段、自由段、锚尾三段。为掌握顶板锚索在掘巷阶段的破坏特征,以邻近的9103 工作面运输顺槽为例,收集顶板锚索的破坏情况,为提出有效解决办法提供依据。根据9103 运输顺槽掘巷完成后现场调研结果,整个巷段多处出现顶板锚索破断的现象,以距工作面开切眼150 m 为例,顶板锚索破断点位俯视图如图2(a)。其中距切眼0~50 m 范围内,在“锚网索梁”支护的基础上,采用单体柱+工字钢进行补强支护。统计正常支护巷段100 m 巷段顶板锚索破断位置,整理得到结果如图2(b)。
图2 锚索破断情况
由图2 可知,顶板锚索破断数量在回风顺槽与切眼交叉处最为集中,说明该位置顶板悬空面积大,受力复杂,顶板易产生不规则变形,因此需要进一步补强支护。实体煤侧锚索及中部锚索破断数量显著大于窄煤柱一侧,实体煤帮侧锚索主要破断位置为托盘到自由段0~2 m 范围内(锚尾),顶板中部锚索破断位置主要为中部自由段。结合现场调研情况,顶板中部锚索断口处大多存在明显的缩颈现象,表明顶板中部锚索大多发生拉断破坏;实体煤一侧锚尾附近断裂的锚索,锚索索具与岩层接触面可见光滑的剪切痕迹,锚索破断形式为剪切破坏。综上可得,顶板锚索破坏形式为拉伸破坏和剪切破坏,破断锚索主要集中在巷道实体煤侧及中部。
9#煤层巷道顶板采用锚杆-锚索联合支护,直接顶较为破碎且厚度大于锚杆长度,锚杆起到提升直接顶整体性和自承能力的作用[3],但是无法起到将顶板锚固到坚硬岩层的作用。锚杆将浅部破碎岩层锚固为一个整体,通过长锚索将其悬吊在坚硬的基本顶岩层中。锚杆未能直接锚固在坚硬岩层中,无法起到控制直接顶与基本顶间离层的作用,仅有锚索起到控制直接顶与基本顶间离层的作用。邻近工作面回采动压影响下,导致锚索载荷超出其额定载荷,引起锚索拉伸破断,顶板离层引发部分锚索剪切破坏,进一步加剧围岩的变形破坏。基于顶板锚索破坏机理,提出采用短锚索+长锚索联合支护技术控制顶板围岩,通过短锚索将直接顶锚固在基本顶岩层,通过长锚索调动深部岩层的稳定性,从而形成稳定的自稳、承载结构。
为验证采用短锚索-长锚索支护技术的合理性,采用FLAC3D软件进行模拟研究[4],分析巷道围岩在不同支护方案下应力分布及变形情况。支护方案:方案一,顶板采用传统的短锚杆+长锚索支护,锚杆预紧力50 kN,锚索150 N;方案二,短锚索+长锚索支护,短锚索预紧力50 kN,长锚索150 kN;方案三,短锚索+长锚索支护,短锚索预紧力50 kN,长锚索150 kN。整理得到结果如图3、图4。
由图3 可以看出,锚杆、锚索支护形式下,在顶板岩层中形成高压应力场,长锚索端锚固在深部岩层。施加相同预紧力条件下,短锚索+长锚索支护相对于短锚杆+长锚索支护形成的高压应力场更大,说明有效控制范围更大,顶板整体性更强。通过对短锚索施加更大的预紧力,同样使高压应力场范围更大,且压应力值增大,说明通过提高短锚索预应力可以更好地控制顶板。由图4 可以看出,方案一、方案二条件下巷道顶板中部离层量最大,两侧离层量较小,顶板中部离层明显且岩层间存在相互错动;方案三条件下,顶板浅部围岩和深部围岩相对移动量稳定在3~4 mm,离层量很小且均匀,杜绝了顶板中部的过度离层及岩层间的相互错动。综上可知,通过短锚索+长锚索联合支护预计能够有效控制顶板的离层和大变形。
图3 顶板应力分布
图4 顶板岩层离层量
根据上述研究结论对9105 运输顺槽支护方案进行优化。顶板采用短锚索+长锚索联合支护,短锚索直径21.8 mm,长3.5 m,间排距0.8 m,预紧力150 kN,长锚索直径21.8 mm,长度6.25 m,间排距1.2 m×0.8 m,预紧力150 kN,顶板锚索均采用三支树脂药卷进行端锚,帮锚杆直径20 mm,长度2.6 m,间排距0.8 m,预紧力50 kN,如图5。
图5 9105 运输顺槽支护方案(mm)
为检验短锚索+长锚索支护方案的应用效果,9105 运输顺槽掘进期间监测顶板锚索载荷及顶板离层量,得到结果如图6。与掘进头距离由0 m 增大至60 m 期间,短锚索、长锚索载荷均增大,且最终保持在200~250 kN之间。随着掘进工作面的推进,锚索载荷有一定量的增大,但均在其承载能力范围内,工作状况良好。与掘进头距离由0 m 增大至60 m 期间,顶板岩层浅部、深部基点离层量均增大,之后稳定不变。1.5 m 基点相对于2.8 m 基底离层量仅1 mm,说明短锚索支护效果良好;1.5 m 基底与5 m 基点相对位移量仅9 mm,说明长锚索支护效果良好。综上可得,9105 运输顺槽掘巷期间,顶板锚索工作状态良好,顶板未出现大变形和过度离层,且未发生锚索破断失效现象,短锚索替代锚杆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图6 掘巷阶段顶板锚索载荷及离层量变化
(1)新元煤矿9103 运输顺槽在掘巷阶段,顶板锚索破断集中在中部和实体煤侧,破断位置主要集中在锚尾和中部自由段,破断形式为拉伸破断和剪切破断。
(2)提出采用短锚索替代锚杆,并提高短锚索的预应力来控制顶板离层和大变形。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增大顶板有效支护范围,并减小顶板的下沉量和离层量。
(3)工程应用实践表明:短锚索+长锚索联合支护技术可有效控制顶板岩层的大变形和离层,消除了长锚索破断现象,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