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帮扶振兴乡村研究
——基于黔S学校的个案观察

2022-08-10 09:38
教育评论 2022年6期
关键词:区域职业农村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一直以来,我国将教育帮扶工作摆在脱贫攻坚先导性和基础性位置。2016年12月,教育部、民政部等六部门印发的《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以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以及建档立卡等贫困人口为重点,加大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升教育脱贫能力,打赢教育扶贫攻坚战。[1]职业教育以市场为导向、产业作引领、就业为目标,具有应用性、实践性等特点,其作用及成效取得国家和社会的共识。2014年6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在人口集中和产业发展需要的贫困地区建好一批中等职业学校。[2]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增强职业技术教育的适应性,创新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办学模式,开展产教融合及校企合作,鼓励企业主体发展职业技术教育。[3]这些制度政策都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了方向与保障。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4]乡村振兴内容具体包含人才、经济、组织、文化和生态等五大方面振兴。当前我国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成就新时期,虽然消除了绝对贫困,但仍面临相对贫困问题,处于由“扶贫”阶段转向“防贫”阶段,我国依然需要开展帮扶工作。新时期如何实现乡村教育振兴,满足乡村振兴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以及如何通过教育振兴乡村等,都是学界关注的重点问题。因此,职业教育在新时代依然承担着振兴乡村重要使命,全国各地也积极探索职业教育帮扶振兴乡村实践。

(二)文献回顾

国外已积累较多农村职业教育帮扶经验和模式。如,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实施合理定位农村职业教育、创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体系、深化内部改革、创造农村发展条件等措施。[5]发达国家实践制定经费支持、国家资格证等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制度,并针对不同类型农村发展多样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6]与此同时,发达国家还实施灵活的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机制,重视人才培养质量。[7]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帮扶主要以印度的“南亚模式”和墨西哥的“南美模式”为典型。其中,印度重视农村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办学经费投入,注重农村职业教育与国家扶贫政策全面协同发展。墨西哥重视农村职业教育法治建设,依法保护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更重视协同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与国家惠农政策等。[8]尼日利亚在职业教育发展的行政管理、课程设置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积累了较多的经验。[9]当前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落后地区等区域的职业教育帮扶已取得较多成效。如,中部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具有面向“三农”、实施联合办学,加强党政统筹,协调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重视和保护农业职业教育等成效[10];西部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主要立足于当地资源,重视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以全面素质人才为人才培养目标[11],滇西职业教育帮扶形成参与主体多元、注重激发内生动力、促进东西优势互补、以就业脱贫为导向的模式[12],湘西、广东民族地区也积极探索职业教育帮扶实践。[13]

总体上,当前学界主要从国际视野和我国本土行动两个方面对农村职业教育帮扶开展研究,既侧重发达国家也关照发展中国家的农村职业教育帮扶实践研究,既聚焦研究我国宏观层面农村职业教育帮扶顶层制度设计也集中研究我国落后地区、中西部地区等区域农村职业教育帮扶实践。但是,就农村职业教育帮扶内容而言,主要研究帮扶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本身,较少研究农村职业教育帮扶振兴乡村,更少将两者相结合开展研究。笔者在对贵州省职业院校教育帮扶实践调研中发现,一些农村职业院校开展教育帮扶振兴乡村实践并取得良好成效,但学界未给予应有的关注。因此,选取黔S学校职业教育帮扶振兴乡村实践开展研究,有助于丰富发展职业教育帮扶内涵,对我国乡村教育振兴以及教育振兴乡村等也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中的教育帮扶既指对在校的特殊困难学生进行资助,也指将教育作为手段,通过发展教育振兴乡村。

二、研究方法与个案概况

(一)研究方法

本文以贵州省职业院校S学校为研究个案,采取召开座谈会、参与观察和访谈等多种资料收集方法。通过参加S学校工作人员座谈会和开展访谈,获得该校职业教育帮扶振兴乡村情况资料,实地考察该校和访谈该校招生办、财务处、教务处等部门工作人员,获得该校职业教育帮扶振兴乡村数据资料,深度访谈S学校的学生及家长等,获得其对S学校职业教育帮扶振兴乡村的意见与建议等一手资料。

(二)个案概况

2009年,我国民政部登记设立的W基金会捐资1.8亿元,选址贵州省典型贫困地区H县创办S学校。贵州省地处我国西南部,长期以来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省份,且多为山区及农村。2007年,贵州省经济总量占我国经济总量的1.09%、人均水平处于全国末位,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仅为2374元,排全国倒数第二位,贫困人口占我国贫困总人口的13.1%,是我国贫困面最大、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省[14],也是我国脱贫攻坚主战场。发展教育是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S学校的设立即是对贵州省教育帮扶振兴乡村需求的回应。2019年,S学校占地面积221341平方米、校舍总建筑面积113297平方米,教职工242多人、全日制在校生3929多人,历届毕业生大多数回籍贯地就业。2015年,学校获贵州省“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试点院校”荣誉称号。[15]

三、设置乡村产业振兴专业群

产业振兴是实现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力量,S学校围绕贵州省大数据云服务、现代服务业、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农业等产业振兴发展目标,设置及动态调整,形成大数据云服务、现代服务、非物质文化遗产、茶产业等四个专业群,满足区域农村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促进贫困人口受益面提升及区域社会振兴。

(一)设置贫困人口受益面广的产业专业群

贵州省在“十二五”规划期间,计划发展信息产业和服务产业等贫困人口能够受益、区域社会可以尽快脱贫的产业,S学校围绕此产业发展需要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支撑的现实需求,设置大数据云服务、现代服务两大专业群共15个专业,具体为针对区域信息产业发展,建立大数据云服务专业群,包括大数据技术与应用、计算机应用技术等6个专业,培养电子信息工程、计算科学技术等信息产业岗位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实现区域社会产品生产与销售有效对接、促进区域资源要素最大化整合,加快区域社会市场化、城乡一体化的进程。针对现代服务产业发展需求,设置现代服务专业群,包括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涉外旅游等9个专业,培育旅游、餐饮管理等服务产业岗位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提升现代旅游、餐饮等服务业在该区域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促进区域服务业的转型升级,加快区域社会贫困人口就业发展以及乡村振兴。

(二)设立区域农村社会特色产业专业群

非物质文化遗产、茶等都是该区域农村社会特色产业。该地区具有苗族、布依族等多民族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近年受城镇化发展战略实施、中青年劳动力外出城市务工等影响,民族传统刺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行业发展受到冷落及制约。为传承保护和促进区域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以及促进少数民族群众尽快脱贫发展,贵州省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产业发展相关制度政策。S学校围绕此发展需求,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群,设置绘画、美学、工艺加工等5个专业,培育一批具备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和创新实践操作能力的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贵州省为我国第一大原茶产地,茶产业为该区域生态特色农业产业,为促进区域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发展,打造享誉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名牌茶产品,贵州省大力发展茶特色产业。S学校围绕此发展需求设置茶产业专业群,设立茶树栽培与茶叶加工、茶艺与茶叶营销、文化创意与策划等4个专业,培养一批懂生产、加工和营销等的茶产业岗位技术技能人才,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四、招收及帮扶农村特殊困难学生

S学校重点招收落后地区家庭经济困难等的农村特殊困难学生,构建完善的学生帮扶体系,促进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一)精准招收农村特殊困难学生

S学校制定倾向招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村户籍、贫困地区弱势群体及家庭经济困难等学生的招生制度,以残疾人、少数民族女性等弱势群体以及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为重点招生对象,实施与“百所爱心接力学校”以及H县周边初中、高中等学校建立生源关系的措施。依托互联网大数据有效招收农村特殊困难学生,如组建互联网线上招生宣传团队,宣传学校招收贫困生政策,并精准分析贫困县一些高中学生的消费行为、经济状况和就业需求等特征,依托“梦巢”软件系统实施互联网宣传方式,将考生报考需求与S学校招生目标生源相匹配,有效引导贫困县高中学生报考S学校。在2016至2020年5年间,S学校总招生人数为7686人,招收残疾学生、少数民族女生、建档立卡贫困生等较多,占比较高(见表1),确保精准帮扶振兴乡村的人才。

表1 2016-2020年S学校招收弱势群体及家庭经济困难等特殊困难学生 单位:年;人;%

(二)全面帮扶农村特殊困难学生

S学校实施多元筹集资助学生资金措施,如学校于2011年商议决定将学校应收学生学费的50%以上作为特殊困难学生奖助学金,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学校还获得W基金会在学校专门设立的500万元“爱心帮扶基金”;通过官方媒体渠道向社会宣传办学宗旨与实践,获得一些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爱心企业和事业单位捐资捐赠。学校以经济落后地区特殊困难学生为主要帮扶对象,构建“奖优帮扶”“劳动帮扶”“诚信帮扶”等类型学生帮扶体系,精准配置帮扶经费和物质资源。如,学校资助贵州省H户籍学生在校就读期间三年学费;资助盲人学生、少数民族女学生等每月400元生活费以及每年1000元交通费;资助国家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每年3000元学费;资助2020年该校录取的援鄂医务人员子女三年学费及每年2000元奖助学金等。S学校采取诚信承诺、勤工助学等方式开展学生帮扶工作,注重学生良好品质培养,以“讲诚信,有爱心,行为高尚”为品质培育目标,采取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和校园文化熏陶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良好品格,促进学生自食其力。2016至2020年5年间,S学校合计投入帮扶学生经费6312.79万元。在此期间,学校学费总收入为13440.98万元,帮扶资金占总学费收入的比例为46.97%(见表2),有效保障了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所需经费等资源。

表2 2016-2020年S学校帮扶学生经费支出与学校学费收入情况表

五、培养乡村产业振兴应用型人才

(一)搭建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

S学校基于区域产业可持续发展目标,依托自身、贵州省教育联盟集团等教育资源以及W基金会的信息行业资源,贯彻落实贵州省发展大数据产业聚集规划,建立现代化大数字工业园,集教育事业、大数据产业、乡村振兴产业等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企业为一体,探索教育与区域信息产业等协同发展的模式,为开展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S学校引进100多家数据开发企业,带动相关产业规模100亿元以上,解决了1万多名大学生创业就业,培育了10多家上市公司,引进10多名“两院院士”。[16]截至2021年1月1日,S学校引入联想之星、梦动科技、HTC大数据互联网精准营销与互动中心等企业110余家,签约入住企业70多家,引进初创型企业及创客团队100余家,致力于打造近期百亿级、远期千亿级高端产业园区小镇。

(二)培养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

S学校针对各个专业群都邀请若干市场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与企业双方合作分工明确,S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到合作企业单位开展教学实践。如,学校大数据云服务专业群和工信部-百度互联网营销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软件学院等开展合作,培养学生掌握现代信息行业高端技术技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群和北京唐人坊文化有限公司等开展校企合作,培养学生掌握少数民族特有的民间工艺技能。S学校还实施定岗实习制度,安排学生在合作企业中定岗实习,促进学生顺利就业。与其合作的市场企业依托掌握相关行业前沿技术以及持有先进设施设备等优势,负责提供讲授专业技术技能的教师和场地等资源,确保合作顺利实现。

发展区域产业的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需要具备国际化思维与人文素养,从而促进区域产业走出区域社会、走向国际化。S学校对此开展国际引智行动,招募国际教师。学校专门设立外事部门开展全球志愿教师招募,相当数量国内外知名人士加入学校志愿教师队伍。2011至2021年间,到S学校开展志愿服务的教师合计有350人次,其中80%以上为外国籍志愿教师。学校针对各个专业群设立英语、国际文化及礼仪等国际化课程,国际志愿教师负责担任该类课程教学工作。国际志愿教师加入S学校,为培养具有国际化思维和文化素养等的学生提供了相应的师资教学保障。

六、研究发现与启示

(一)研究发现

个案创新职业教育帮扶振兴乡村实践,针对乡村产业振兴设立专业群,帮助特殊困难学生实现入学、就读和就业,实施“智志双扶”帮扶方式方法,培养产业振兴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发展乡村职业教育以及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形成了职业教育帮扶振兴乡村的独特模式,其特点如下。

一是职业教育帮扶振兴乡村目标明确。S学校将职业教育帮扶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着力点,在贫困县农村创办职业院校,围绕区域贫困人口受益面广的产业、特色产业等发展需要设置相应专业群,精准培养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助推乡村产业发展、振兴乡村以及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二是职业教育帮扶“智志双扶”方式方法精准。“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S学校对落后地区的特殊困难学生开展奖助学金帮扶,综合实施爱心帮扶、劳动帮扶、创业帮扶等“扶志”方法,培育学生讲诚信、爱劳动等良好品质,促进扶志。开展校企合作,培育学生掌握相关产业行业发展的先进技术技能,探索国际引才机制及设置国际化课程,培育学生国际化思维与人文素养,增强学生发展内生动力与能力,实现对特殊困难学生的“志智双扶”,为乡村振兴提供高质量人才保障。

三是职业教育帮扶振兴乡村路径准确。S学校在重点贫困区域农村创办职业院校,制定倾向贫困地区特殊困难学生的招生制度,重点招收少数民族女生和残疾人等弱势群体以及国家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确定教育帮扶对象,“授之以渔”,致力于培养特殊困难学生掌握相关行业技术技能与素养,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从而实施招生、助学和专业化培养等一体化路径培养振兴乡村人才,促进区域乡村振兴产业技术技能传承和乡村振兴。

以往对农村职业教育帮扶研究的内容主要为帮扶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本研究的结论与果红对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帮扶研究[17]的发现不同,其认为职业教育帮扶的着力点主要在于创新,具体为需要立足于区域资源,重点建设职业教育特色专业,培养全面素质教育人才。本研究结论也与李尧磊、韩承鹏对滇西职业教育帮扶研究发现[18]有所不同,其发现形成了参与主体多元、注重激发内生动力、促进东西优势互补、以就业脱贫为导向的模式。本研究个案创新的职业教育帮扶振兴乡村模式既具有帮扶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特征,也具有依托职业教育帮扶振兴乡村的内涵。实际上,“智志双扶”帮扶方式方法,入学、助学和专业培养等一体化帮扶路径,以及依托职业教育帮扶振兴乡村,这些都是个案的重要创新。个案探索的职业教育帮扶振兴乡村模式是对以往相关研究的推进,也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需要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细化管理,精确化配置扶贫资源、精准扶持扶贫对象,确保扶贫资源真正用到扶贫对象、真正用在贫困地区[19]等精准扶贫思想具有一致性,基本实现了“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20]。

(二)启示

S学校职业教育帮扶振兴乡村实践探索,对当前我国乡村教育振兴、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及国际减贫事业发展等都具有一定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一要发展完善职业教育帮扶制度,进一步制定支持落后农村地区特殊困难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政策制度,提高特殊困难学生职业教育入学率;制定落实落后地区职业教育教师待遇制度,加大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全国高校教师到落后地区支教的轮岗交流及志愿制度;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发展教育的论述,发挥高校教师作为教育改革的奋进者、教育发展先行者等的作用,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为教育事业及祖国下一代健康成长做出贡献,促进我国教育事业更公平、更高质量发展。

二要加大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进一步完善我国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等教育服务体系建设;优化职业教育院校在我国各个区域的布局,尤其是依据落后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当增设职业院校,发挥职业教育帮扶振兴乡村的作用;适当发展民办教育,实现民办与公办教育互补优势、共同服务农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等论述,通过教育优先发展,带动落后农村地区人才振兴和产业振兴等。

三要加强教育帮扶国际交流与合作,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加强教育帮扶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探索国际志愿者教师鼓励激励制度,促进国际志愿教师流动和志愿教师资源全球最大化整合,助推农村共享教育资源;利用互联网技术手段打破全球信息鸿沟,实现全球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促进经济落后农村地区发展教育;及时总结我国教育帮扶振兴乡村实践经验,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贡献教育振兴的“中国智慧”。

猜你喜欢
区域职业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分割区域
擦桌子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区域发展篇
五花八门的职业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