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吕峰 姜淑龙
“吃饭的机器”——大象通过吃和排便把各种水果的种子带到各地
生活在洞穴里的金线鲃属岩鱼
5月31日至6月1日,“2022外国专家科学讲堂暨VIPKID外国专家科普公益课堂”活动在四川省成都市成功举办。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教授Ahimsa Campos-Arceiz(西班牙)、广西大学教授Madhava Meegaskumbura(斯里兰卡)、广西大学副教授Uromi Manage Goodale(美)、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研究员James Edward Ayala(美)四位外国专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成都市青白江区外国语小学校和实验小学的同学们主讲了四场科普讲座。
本次“外国专家科学讲堂”活动由科技部国外人才研究中心主办,北京大米未来科技有限公司(VIPKID)、北京鑫恒昌科技有限公司承办。成都人才发展促进会副会长杨珺出席活动并致辞,她希望科学讲堂能给在座的每一位小朋友撒下一粒科学的种子,埋下一个探索科学的梦想,期待同学们打好学业基础,将来能够投身科学研究事业,成为祖国未来的栋梁。
5月31日下午,“外国专家科学讲堂”首先在成都市青白江区外国语小学校开讲。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教授、西班牙专家Ahimsa Campos-Arceiz通过在线方式为同学们主讲了大象主题的科普讲座。
提到大象,现场的同学们并不陌生,然而随着讲座的展开,同学们通过观看大量实地拍摄的图片和视频,领略到了一个不同的巨型哺乳动物的世界。Campos-Arceiz教授以大象的食物为切入点展开讲解,他形象地称大象就是一个“吃饭的机器”,大象通过吃和排便把各种水果的种子带到各地,因此野生大象对森林生态系统有着重要作用。接下来他为同学们讲解了大象的集群属性,象群里面地位最高的就是祖母,像外婆或者是奶奶这样的角色,而且大象有快乐的时候也有伤心的时候,就像我们人类一样有着非常丰富的情感。最后Campos-Arceiz教授讲到野生大象濒危的生存现状。他对比展示了东南亚国家的一块种植园不同时期的图片,揭示出因为人类活动,比如伐木造成了水土流失,导致雨林和植被被破坏,所以象群只能迁移到比较茂密的森林深处。人类社会的发展对野生大象栖息地和种群带来很多负面影响,但近年来亚洲特别是中国在野生大象保护方面取得了良好的进展。
Campos-Arceiz教授希望通过这次讲座让大家认识大象、喜欢大象,从小拥有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一同守护大象这个大朋友。
多姿多彩的兰花世界
5月31日下午,广西大学林学院教授、斯里兰卡专家Madhava Meegaskumbura,为青白江区外国语小学校的同学们在线主讲了《生物多样性遗产:中国特有的金线鲃属岩鱼》。
Meegaskumbura教授的讲座由浅入深,先通过详尽的图片带领同学们了解洞穴这种充满奇幻而又富有挑战的生存环境,洞穴里没有光、氧气浓度很低、水的流速很缓慢甚至不流动、没有植物等最初级的供给等,在这种条件下只有极少数动物能在洞穴中生存。而正是在洞穴这样特殊的生存环境里,长期的生物进化造就了一些独特的动物,而且这些动物都非常美丽。金线鲃属岩鱼就是其中的一种,而且是中国独有的物种。
Meegaskumbura教授接下来展示了很多难得一见的珍贵图片,以金线鲃属岩鱼为例,他讲解了生活在洞穴里的岩鱼的进化过程:岩鱼在黑暗中生存不再需要眼睛,所以眼睛退化了;不再需要鲜艳的体色去吸引配偶,所以体色“褪色”成了白色。他还用DNA的遗传图谱揭示了金线鲃属岩鱼的演化路径,以及金线鲃属岩鱼受栖息地破坏的影响是如何进行迁徙的。
Meegaskumbura教授以栖息地保护作为结尾,他告诉同学们这些不同寻常的金线鲃属岩鱼的栖息地其实已经受到很多破坏。有一些非常美丽的洞穴由于人类的活动被严重污染,岩鱼也因此面临灭绝的威胁。威胁它们的主要因素是栖息地的变化,还有水利工程的修建、环境污染、过度捕捞、外来入侵物种、水产品交易等,其中,过度捕捞是造成岩鱼稀缺或者是灭绝的重要原因。在洞穴里面资源是非常稀缺的,而且岩鱼的种群也很小,因此生态系统非常脆弱。这些中国特有的金线鲃属岩鱼是从1400万年前进化而来的,有75种以上,现在因为各种各样的因素面临灭绝的威胁,有些物种甚至在我们发现它们之前就已经灭绝了。他强调这些岩鱼是我们应该共同保护的遗产,并呼吁在座的各位同学应该去思考一下如何保护这些中国特有的鱼类,现场参与讲座的同学们也深受感染和启发。
6月1日上午,“外国专家科学讲堂”在成都市青白江区实验小学开讲。广西大学林学院副教授、美国专家Uromi Manage Goodale在线主讲了《兰花的神秘世界》。
Uromi教授极富亲和力地以一个兰花的动画视频开场,带领学生走入多姿多彩的兰花世界。兰花是世界上植物多样性里面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它是开花科里面品类最多的植物之一,而且在园艺学、药用学中都有非常高的价值。但是由于人类过度采摘加之受到栖息地丧失等等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兰花目前面临着非常重大的威胁。现在整个兰科植物都被列入了中国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附录里面,很多普通的兰花也已经被列入了中国红色濒危物种。接着,Uromi教授向同学们展示了如何开展兰花种子的保护项目,并且向同学们讲解了兰花的神奇之处就是它可以附着在附近的真菌上,从真菌上汲取营养, 让自身发芽生长。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教授Ahimsa Campos-Arceiz(西班牙)
广西大学教授Madhava Meegaskumbura(斯里兰卡)
广西大学副教授Uromi Manage Goodale(美)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研究员James Edward Ayala(美)
最后,Uromi教授启发同学们,因为这些植物的生长是非常复杂的,所以保护它们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它们自然的栖息地里面就地保护,这种保护对兰花这样的生物乃至其他的濒危物种是最应该被优先采用的,这样可以有效防止物种灭绝,尤其是在需要应对现在的气候变化的情况下。兰花的讲座内容不仅生动而且贴近同学们的生活,激发了同学们的好奇心和兴趣,在互动提问环节很多同学都积极踊跃参与,Uromi教授也都一一做了回答,课堂气氛热烈而欢快。
6月1日上午,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研究员、美国动物行为专家James Edward Ayala为同学们主讲了《与大熊猫对话》。
James Edward Ayala在野生动物保护领域有20余年的工作经验,自2012年加入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以来,他一直致力于大熊猫的研究保护工作。James的讲座生动而有趣,他从动物的情感交流引导学生去思考:日常生活中很多不同种类的动物之间是可以交流的,那么人类是否可以真的与大熊猫对话呢?人类要想与大熊猫沟通,首先要了解大熊猫之间是怎么沟通的。James研究员从动物行为学及动物心理学的角度讲解了大熊猫之间的交流方式,特别是嗅觉沟通和触觉沟通。接着他向同学们展示了研究人员通过正面强化训练与大熊猫进行沟通的过程。而研究人员与大熊猫进行沟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掌握大熊猫是否处于健康的状态。因为大熊猫并不会像人类一样可以直接表达,研究人员需要通过称量它的体重、观察它的牙齿以及B超检查等手段去掌握大熊猫的健康状况,这都需要正面强化训练让大熊猫能够配合研究人员的工作,比如让大熊猫积极地配合研究人员采集它们的血液进行检测或者是分析。他强调,在尊重大熊猫行为习惯的前提下,人类才能更好地理解和保护大熊猫。
四场主题讲座恰似四场科学盛宴,同学们被神奇的生物世界深深吸引,每一场讲座的互动环节同学们都抓紧每一分钟积极踊跃提问,展现出了他们广博的知识面和对讲座主题的浓厚兴趣。外国专家也耐心认真地解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并称赞同学们有乐于学习、勤于思考的优秀品质。
“外国专家科学讲堂”是首次来到天府之国成都市,得到了成都市青白江区科协以及青白江区实验小学、青白江区外国语小学校的鼎力支持。活动结束后,青白江区科学技术协会白莹副主席对科学讲堂的举办给予了高度评价,她认为这样高层次的科学讲堂是激发少年儿童学科学、爱科学的有效途径,是这个六一儿童节孩子们收到的最为珍贵而又有意义的礼物。多个领域高级别的专家学者能够通过线上线下的不同形式走进成都市青白江区,是青白江区少年儿童非常难得的机会,以后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让更多的孩子们受益。
参与讲座的专家都对现场同学们的表现给予了很高的赞许,认为同学们表现出了对生物多样性话题非常高的兴趣,对于课堂上专家提出的问题都能很自如地应对和回答,讲堂的提问环节所提出的问题都有一定的思考和深度,十分难得。James研究员的一番话让科学讲堂的意义更为明晰,他表示每次讲座专家都会认真悉心准备,让同学们知道我们通过研究发现了自然界很多有趣的规律,但更希望同学们知道,还有更多有趣的人类尚不清楚的现象和规律,需要一代一代的研究人员去探索和发现,而这些研究人员也许就从在座的同学们中间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