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持续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与此同时,也造成了生态环境创伤,引发了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锐减、资源短缺、能源危机等许多区域性乃至全球性问题,这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面对这些挑战和威胁,世界各国、国际机构以及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深刻反思工业化带来的问题,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理念逐渐形成。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十三届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全会上指出,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必然产物,是各方的最大利益契合点和最佳合作切入点,是破解当前全球性问题的“金钥匙”,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相近、理念相通,都将造福全人类、惠及全世界。我们既要让当代人过上幸福生活,又要为子孙后代留下生存根基,世代接力奋斗共同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在谋求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应紧扣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三大任务,统筹协调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社会全面进步,各项建设取得突出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体现了我国主动促进社会经济绿色低碳转型的决心。“双碳”目标是我国基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需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以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赴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实地调研科技创新支撑可持续发展有关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科学技术是人类应对全球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科技创新可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成长空间、关键着力点和主要支撑体系,以科技创新提高传统生产要素的效率,并创造新的生产要素、形成新的要素组合,以高效的体制机制和良好的创新环境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持久内生动力。创新驱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等重大决策部署,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使创新精神和创新理念通过改革实践与经济社会发展高度融合,并不断转换为改革与发展的强大动力。科技创新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坚持创新发展是我们应对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把握发展主动权、更好引领新常态的根本之策。当前,可持续发展领域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我们要紧紧依靠科技创新的力量进一步推动可持续发展。
1994年,我国发布《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这是全球第一部国家级“21世纪议程”,确立了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框架和各领域主要目标。伴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坚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统筹协调的思路,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人均GDP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不足一千美元,增长到2020年突破一万美元;贫困人口全面脱贫,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减贫目标。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超过77岁,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社会治安满意度持续增长。截至2020年,我国碳强度较2005年降低约48.4%,超额完成《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目标;清洁能源消费占比提升至25.5%。我国日益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科技创新的系列重要成果持续助力改善民生,推动可持续发展,有力支撑了美丽中国、平安中国、海洋强国等国家战略。一是突破了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拓展了人类对地球的深入认识。自主研发的“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创造了10909米的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航空地球物理勘查重大理论和核心技术的突破实现了关键技术装备自主可控。二是构建了一批技术集成系统,支撑了区域创新发展。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技术体系有力支撑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生态系统关键参量监测设备研制与生态物联网示范取得突破。新型高性能钢结构体系关键技术的研究及产业化应用助力产业升级和绿色发展。三是实现了一批成果转化应用,推动了行业能力提升。在重点流域水资源安全保障方面,长三角地区水安全保障技术集成与应用相关成果围绕长三角地区防洪排涝、水资源供给、水生态环境三大安全目标,为区域水安全保障提供支撑。洪涝灾害防治与暴雨预报技术成果有力支撑近几年防汛抢险应急工作。科技创新与国家电子政务建设深度融合的智慧司法创新实践,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16年,国务院印发《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提出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依靠科技创新打造一批可复制的可持续发展现实样板。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下,山西太原、广西桂林、广东深圳、湖南郴州、云南临沧、河北承德等示范区在破解可持续发展典型问题、培育经济新动能、提升百姓幸福感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局面初步形成。山西太原针对采煤沉陷、水土流失等造成的严重生态环境问题,克服植被恢复等多重技术难关,通过制度创新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广西桂林持续推进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修复技术创新和应用,推进漓江“三统”改革,实施特色农产品深度开发与产业化示范工程,逐步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相融的可持续发展局面。广东深圳探索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为全国一面旗帜。湖南郴州集成应用水污染阻断、重金属污染治理等技术,使东江湖水质达到国家一级饮用水标准,同时利用优质水资源发展旅游、食品、生态农业等涉水产业,新兴产业迈上千亿元台阶。云南临沧以产业扶贫为抓手,集成应用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技术,采取职业技能培训等措施,在全省率先实现整市高质量脱贫,沿边小康村建设成为全省示范样板。河北承德依靠科技创新培育构建文化康养、钒钛新材料、清洁能源等绿色主导产业体系,绿色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示范区建设前的39%(2018年)提升到50%(2020年)。示范区汇聚国内外创新资源的效应、对外展示我国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实践经验的窗口作用等已经开始显现,正在为我国在可持续发展领域对外交流合作发挥引领作用。
立足新发展阶段,需进一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全面融入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等可持续发展各领域,形成碳达峰碳中和、生态环保、社会治理、服务民生的系统解决方案,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以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为主线,着力构建国家可持续发展创新体系,着力支撑资源效率型和环境质量型社会转型,着力提升解决可持续发展重大瓶颈问题的科技供给能力,着力加强美丽中国、健康中国、平安中国、海洋强国建设。加快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推动绿色技术转移转化;提升民生保障科技发展水平,推进社会发展领域技术创新;强化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支撑,推动向资源效率型和环境质量型社会转变;优化可持续发展区域创新布局,增强地方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水平。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复杂的系统工程,科技创新是同时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要按照《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的要求,研究制定实施方案与支撑政策,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现状,制定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形成碳中和技术发展路线图。强化科技创新的战略支撑作用,加快绿色低碳科技革命,抢占科技制高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开展综合应用示范,支撑产业低碳绿色转型发展,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积极支撑我国参与和引领全球气候治理,持续推动可持续发展。
以科技创新推动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破解世界各国关心的一些重要全球性问题的必由之路。从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出发,以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可持续发展挑战为切入点,积极利用国际创新资源,探索科技创新合作工作着力点和突破点,提升创新合作水平。深入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推进可持续发展领域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科技园区合作和技术转移等行动,打造推动技术转移南南合作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创新网络。通过积极开展双边、多边国际合作与交流,共享绿色低碳政策工具、管理模式和技术创新的有益经验,实现支撑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创新工作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应用示范等方面的全面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