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世承:耄耋之年修家谱

2022-08-10 08:51何雁
国际人才交流 2022年7期

文/何雁

蒋世承出身浙商世家,现已97岁高龄,是家中最年长长辈,家族子孙称其为“八爷爷”。为凝聚海内外血缘亲情,他步入耄耋之年后却担纲主编,与家族成员合力编写家谱,命名为《一个跨三世纪家族纪实》,该书全编9卷20万字,历时10年,于2020年5月完成。

翻开杭州三径堂蒋氏家谱《蒋抑卮先生传略·汇编》,书后有一幅全家福折页长卷,摄于1934年5月。这一年,蒋世承才9岁。祖父蒋海筹九十大寿,父亲蒋抑卮举办祝寿家宴。一座中西合璧的别墅刚竣工,迎来蒋氏家族一次盛会。

蒋世承回忆说:“1934年新宅落成,适逢海筹先生九十华诞,为避繁缛的世俗礼节,5月,居家亲属前往莫干山,在新宅北侧小花坪前拍下此照。由徐行恭先生题额以志纪念。中坐者为海筹先生,左首边着黑马褂坐者为抑卮先生,余皆亲属子孙辈,少长咸集,计七十有六人,最幼者年仅一岁,已属五世同堂之庆。蒋氏家人除年老病故者外,于1949年全国解放前夕,有一人去了解放区,六人去了台湾,一人去了日本,余皆经受艰苦的思想改造,逐步融入社会主义新中国。”

生于国难时,在抗战胜利后团聚

蒋世承祖父蒋海筹,杭城机坊童工出身,咸丰八年(1958)创办蒋广昌绸庄,因经营有方,成为杭州丝绸业巨富。

父亲蒋抑卮为次子,曾师从章太炎。因长兄去世较早,继承父业打理生意,后东渡日本学习经济,回国投身浙江保路运动,创办中国第一家以民族资本为主体的商业银行,担任常务董事达30年之久。

蒋抑卮有五子六女。蒋世承最幼,1925年出生于上海范园老宅。他在家谱中写道:“我的祖父海筹公把孙子辈男孩定为‘世’字辈。‘世’,古代称三十年为一‘世’,父子相继为一‘世’,想是希望‘子承父业’的老套套了。伯父玉泉公名下有世英、世杰、世琦;父亲抑卮公名下有世俊、世逖、世适、世显,轮到我出生,取名世承。排行第八,小名‘老八’。”

,1925年出生于上海,1952年燕京大学化学系研究生肄业后,分配到军委后方勤务学院任文化教员。1963年,任河北工学院化工系有机化学教研室副主任,开展聚苯硫醚应用基础理论研究。1982年春,任杭州磁带厂研究所所长。1986年8月,承担化工部“七·五”科技攻关项目磁记录介质综合技术研究,历时5年完成任务。

1937年夏初,蒋世承小学毕业,随同哥哥、姐姐们在浙西莫干山消夏,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蒋抑卮下山把居留在沪的世俊、世适两房眷属接到山上。老人家发话:国难当头,家人宜散不宜聚,全家分路逃难。蒋世承跟随母亲华僊夫人,一行人下山来到南京,由浙江兴业银行南京分行朱经理接待,联系去武汉的江轮。9月中旬,他们到了武汉,留宿“思仁罩”,那是蒋广昌绸庄在汉口的房产。华僊夫人最终决定回上海,一行人搭上汉口英国领事馆撤退广州的火车,转香港回到上海家中,已是10月上旬。

2015年6月13日,蒋氏家族聚会(摄于莫干山)

蒋世承进入上海南洋模范中学,读初中一年级。他回忆:“我们这一路,全靠妈妈在张罗。她,一个识字不多的中年妇女,双脚又是缠了以后放开的,一路上的劳累、焦虑可想而知。但她敢于担当,善于人际交往,解决了实际困难,不能不让我们做儿女的钦佩。想不到,第二年她不幸病倒,经检查,腹部发生了癌变,拖延到1940年12月,撒手人寰。爸爸1940年夏得伤寒症,11月去世。病危期间,电报催世显、宝定从四川回上海,但没有赶上,好在还见到了妈妈。妈妈病逝那天,我和显哥一齐跪倒床头,痛哭流涕。

“今天看来,爸爸和妈妈去世的时间节点,对两位老人来说,应当值得庆幸。当时谁也不可能预料,就在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接着汪精卫伪政权进入上海,在日本帝国主义扶持下掌控了租界。爸爸作为旧上海银行界颇有名望的业主,何去何从,不失名节是件大事,更是件难事,而他老人家这一走,也就了之、了之!”

1941年10月初,蒋世承随七哥蒋世显出发去四川。次年暑假,他从成都岷江码头出发,赴战时陪都重庆赶考。8月底,南开中学发榜,高二插班生录取两名,蒋世承是其中之一。在校期间,他对化学课产生浓厚兴趣,毕业后报考国立浙江大学化学系。但对于家国命运,却始终处在一个懵懵懂懂的状态。

1944年夏,蒋世承从重庆搭车,赴贵州省遵义市浙大校本部报到,一年级新生集中在永兴场。同年12月初,消息传来,日军从长沙南下,进入贵州独山市,学校通知停课。蒋世承与几个同学徒步走到遵义,暂住校本部庙堂,一直熬到1945年3月,才得以返回。

此时,学校发了一个通知:政府派人来浙大招译员。愿意去美军顾问团当译员的可以报名。蒋世承思忖,书读不成了,当译员也算从军报国。浙大报名有73人。5月初,到重庆进入译员训练班,7月中旬结业。

一行人在白市驿搭美军飞机直达昆明,进入译员集中地。8月10日通知下来,蒋世承与部分浙大译员,分配去湖南前线。车到贵阳市,刚好是8月15日,全城放鞭炮,日军无条件投降了!1946年6月初,浙大迁回杭州。车到湖南省芝江市,搭轻轨火车,去长沙转武汉,下江轮沿长江东返。蒋世承回到上海家中,他感慨道:“聚散本是人生常事。恰逢国难,又遭双亲故世,最后在抗战胜利的局势下团聚,何等有幸!”

接受再教育,在独特的宽松环境中做科研

1949年5月3日上午,蒋世承正在浙大阳明馆三楼做实验。庆春街上静得出奇,街面上空无一人,忽见一列解放军战士,傍着民居墙沿,端着步枪缓步从东边走来。杭州解放了!

通知下来,全体毕业生到浙江革命干部学校集中学习,听候分配工作。一天,几个同学在宿舍里私下议论:“听说东北解放区人民政府来了个招聘团,在上海招聘各类技术人员和大学毕业生。”蒋世承自告奋勇,请假私自回上海,见到招聘团,他们口头表示同意。蒋世承高高兴兴回干校,向领导一汇报,招来的却是要先检讨,承认无组织、无纪律的错误。

这一下,完全出乎蒋世承意料,思想上怎么也扭不过来,干脆卷起铺盖回家。随后,同学告诉他,浙干校把这一事例当作反面教材,挂牌开除。蒋世承回忆说:“回到上海,一筹莫展。显哥知道了,朝我就是一脚。这一脚,再次把我‘踢’出了家,‘踢’出了上海,彻底改变了我一生发展轨迹,我一辈子都在心里感谢他。他说:路在脚下,不妨到北平去试试。”

7月中下旬,蒋世承在上海,参加燕京大学研究生招生考试。8月中旬,又接到清华大学回信,得知已同意接纳为助教。蒋世承怀着喜悦心情去清华报到。化工系主任曹本熹教授,一见面就说:“我们已和浙干校联系过了,他们表示必须先做书面检查。”这当头一棒,把他逼到了墙角,只好低头认错写检讨,承认这是个人主义世界观在作祟,造成对浙干校分配工作的恶劣影响,愿意接受批评再教育。

熬到8月底,燕大研究生发榜,化学系研究生就录取蒋世承一个。他回过头来,静静地梳理这一阶段经历:应当认清形势,吸取教训,不能事事由着自己的性子干。

开学不久,蒋世承与燕大师生一起,参加了开国大典。进入1952年6月,校方把他作为研究生三年肄业,参加毕业生统一分配,去军委后方勤务学院当一名文化教员。同年9月初,他被委任为属下化学教授会副主任,参军也批准下来。当他把“中国人民解放军”胸符戴在胸前时,下定决心要好好干。

蒋世承说:“进入后勤学院,教员们都要参加系统的政治课学习。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要服从组织安排,要为人民服务。具体地说,是为新中国国防现代化服务。这就意识到了自己的社会价值和社会责任。回想起来,进入部队这个大熔炉,才是我接受再教育的开始。”

1954年2月,蒋世承与同学程涓在后勤学院结婚。1957年1月,蒋世承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出席全院师生及先进工作者大会。在中南海,受到毛泽东、邓小平、彭德怀等中央领导人接见,并合影留念。这是蒋世承人生历程中第一个亮点。

次年8月,蒋世承转业到地方。1963年,担任河北工学院化工系有机化学教研室副主任。谁知1966年春夏之交,“文化大革命”开始,进入1970年,他随着全院重点审查对象,去永年乡砖瓦厂劳动。1971年审查结束回家,儿子蒋文已3岁,女儿蒋纲在天津上学了。

秋季,教学工作提上日程,工农兵学员新生即将到院。当时,有一条不成文“规定”,像他这样资产阶级家庭出身的教师,不能给工农兵学员授课。蒋世承被安排在化工系高分子专业连队,开展科研攻关。

10年下来,蒋世承在聚苯硫醚应用基础理论研究领域,取得了一定成绩,颇受领导赏识。除了发表论文,参加全国性高分子学术交流会,还应《中国大百科全书·化学卷》编委邀请,发表《聚苯硫醚》一文。1985年,经中国科学院院长卢嘉锡审阅并推荐,论文《聚对次苯基硫醚非晶态结构的径向分布函数研究》,用中、英文发表在《中国科学》杂志上。

1909年,蒋抑卮(前右)在日本东京治病期间,与鲁迅(前左)、许寿裳(后中)合影

1954年2月,蒋世承与程涓结婚

蒋世承说:“回想这一阶段经历,我是在一个十分独特的内外环境下,从事科研工作。我作为‘冷处理’对象,基本上无人过问我的日常工作,组长张富慎更是放手;由于我是没有研究课题自找题目,将个人积极性和内外宽松环境结合起来,迸发出了聚苯硫醚科研成果的奇迹,成为我人生历程中第二个亮点,不胜感叹!”

奉调回杭州,作为急需技术人才被引进

1981年,原化工学院老院长袁血卒,让夫人马磊找蒋世承问:“你的堂侄蒋彦士先生在台湾,已是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秘书长。胡耀邦同志于10月1日辛亥革命70周年之际发出邀请,希望台湾各界人士来大陆走走,到故乡看看,其中就有蒋彦士先生。从统战工作出发,你是否愿意回浙江杭州?”

杭州化工局表示欢迎,决定把蒋世承作为急需技术人才引进。原因是接到化工部二局任务,要从国外引进一条磁带带基生产线,建杭州磁带厂。从原料到成品出厂,难题一大堆。在这个节骨眼上,蒋世承晋升为副教授,还没有来得及高兴一番,化工部的调令就来了。

1982年春,全家回到杭州。那只是一个概念上的老家,积善坊巷8号老宅,已住满了百姓人家;11号的新房子,成了市政府保留的“蒋抑卮先生旧居”。蒋世承担任杭州磁带厂研究所所长,负责磁粉开发。

1985年1月12日,蒋世承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8月,化工部来人宣布,研究所正式承担化工部“七五”科技攻关项目:磁记录介质综合技术研究。历经5年拼搏,项目顺利完成。

蒋世承写道:“我与陈济再度合作,开展系列实验工作。1990年,论文发表在《应用科学学报》上。另一方面,团结所内同事形成合力,终于拿到合格磁粉。1991年12月16日,化工部科技司组织国内专家来访,在鉴定书上指明:‘粉体的主要性能已接近……进口磁粉的性能,在国内领先。’‘研制工作的特点是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依托……得到了……具有规律性的结果。’”

在1988年至1989年间,从日本引进的全套PET薄膜拉伸工艺装置已开始调试。蒋世承着手研究拉伸工艺与PET薄膜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

1992年3月初,蒋世承退休时,已晋升为教授。“回顾为人民服务40年,恰逢国内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崭新形态,工作岗位一变再变。好在凭自己比较扎实的理科基础知识,善于团结人,能与人合作,顺利完成各项科研任务。这首先要感谢党组织对自己严格的培养和再教育,让我顺利实现人生观的转变,让我为家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尽一份力。”

退休后干什么?对蒋世承来说,谋职、赋闲,均不是选项。何不去西藏闯一闯?1992年3月20日,他带上相机,孤身一人,20公斤一背包,选川藏线进藏,横穿横断山脉,跨越金沙、澜沧、怒江三大峡谷区,险峻异常。到拉萨,搭公安厅便车,西去日喀则。两度翻越喜马拉雅山脊,进入中尼边境的樟木镇与邻近不丹、锡金的亚东县。站在樟木大桥上,在海拔4800米附近拍摄到了米堆冰川源头,一只脚跨过了国界线,也算是半个身子出了国吧!这次进藏前后80天,往返行程1.1万公里。

此行一路走来,蒋世承健康状态良好,激发了他对旅游摄影的兴趣。退休前几年,又独自一人赴新疆、云南、青海等地,实现了游历中国西部的梦想。

1990年蒋世承尚未退休时就随老伴程涓参加杭州老年大学摄影班,后又加入边陲遗梦摄影研究会,逐渐掌握了摄影这门技艺。2011年,他选出所摄92幅作品,出版摄影文集《边陲遗梦》。其中,《沙海红尘》于2002年12月获“世界遗产在中国”艺术作品摄影类一等奖。2003年6月,《祈》入选中国当代风光摄影艺术作品,赴美国、加拿大展览,荣获铜奖。

回顾20年来对摄影艺术的探索,蒋世承深有感触:“摄影艺术之道,在于立意、在于运技。这些作品获得人们的肯定,固然由于‘美’,而其核心价值在于从形式着手,让人们去体会它的内涵和意境。我年过七十,始闻摄影艺术之道于万一,晚,然亦不晚。‘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矢志不移,唯求创新。至此,形成我一生经历中第三个亮点。”

八旬修撰家谱,续写一个跨三世纪家族传奇

1987年5月,蒋世承作为杭州市台属联谊会发起人之一,受邀作为特别代表,参加杭州市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担任第五、六届委员。说起编撰家谱的事,那是1985年5月9日,浙江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王遂今写信给蒋世承,建议他写一些家族历史。当时,他虽然口头答应,无奈科研攻关时间紧迫,迟迟未能提笔。

直至2010年6月23—25日,蒋氏家族后辈部分人员46人,来杭州小聚,游览莫干山。蒋世承把编撰家谱的事情提了出来,众人达成共识,要为后辈子弟留下一份寻根追祖、回忆思考的史料。

笔者于2013年9月返乡时,听蒋世承谈起家谱编撰计划。“1997年12月,蒋彦士之弟蒋彦中,在台湾撰成《蒋氏家谱初编》,但只是一个大框架,并没有写家传。我的思路是把主要人物介绍一个个理出来,最多写到彦字辈,下面见字辈就不写了,以后可以补充。目前,我手头有两篇文章,一篇是蒋彦士自己写的,另一篇是辜振甫介绍他的。今年年底之前,我准备把蒋彦士传记先整理好。”

2021年5月,笔者时隔7年回到杭州,又看望蒋世承。“我执笔撰写的人物,有海筹公、抑卮公,还有八房我们自己家。七房蒋世显,他的孩子不了解父亲前半生情况,这部分是我写。六房第一篇文章,是媳妇魏鹏九传记。魏鹏九是蒋家了不起的女性,她的情况我比较了解,帮忙改了一改,让蒋彦振与蒋彦永署名。其他,我也做了一些补充,就不落名字了。

“比较吃力的是大房。大房是蒋世英(赓声,浙江都督汤寿潜次婿),长子蒋彦武在‘文革’中挨批斗去世。蒋彦武长子蒋见元在美国,我请他写了。文章里有很多一肚子怨气的东西,我都删掉了。基本上,我觉得还过得去。蒋见元姐姐蒋见微与你合作撰写的文章,作为大房第一篇。次子蒋彦士没有儿子,女儿蒋见美在台湾去世,只有一个外孙,过继给他当孙子。蒋彦士八十寿辰时,出版一本庆贺文集《至情至庆,为善最乐》,集中起来介绍他的一生。我根据这本书做了一个摘要,署了我的名字。蒋彦士这一篇,这样凑成功了。其他人,我在附录做了一些介绍。”

2020年11月下旬,蒋世承把编好的家谱,寄给上海亲属任文燕与朱欣。经他们建议,各赠一部给上海市政协与上海市银行博物馆,作为史料收藏。此外,送呈浙江省政协与杭州市政协各一部,以备审阅。同时,分赠国内部分族人。《蒋抑卮先生传略·汇编》早在2018年2月完成,由杭州市档案馆与杭州市图书馆珍藏。

2021年1月8日,蒋世承转送浙江理工大学家谱一套,作为“蒋抑卮先生教育基金”辅助资料。早在1985年,中国人民银行上海黄浦区分行将“蒋海筹、蒋余氏委托保管财产合同”名下全部款项,发还给蒋家。蒋世承建议,取其中3万元捐到杭州丝绸业,作为奖学基金,家族成员一致同意。在浙江省政协协助下,于同年10月3日在浙江丝绸工学院丝绸工程系(今浙江理工大学材料与纺织学院、丝绸学院),设立“蒋海筹、蒋抑卮丝绸奖学基金”。从1987年开始,到2017年发放完毕,已有近百名学生获奖。

2018年9月10日教师节,蒋世承联系浙江理工大学,提出再次捐赠意愿,并于次日上午,携老伴程涓拿出毕生积蓄100万元,设立“蒋抑卮先生教育基金”,以表彰一线优秀教师。10月30日下午,蒋世承夫妇来校参加基金成立仪式,把这份对教育事业的情怀延续下去。

蒋世承回忆说:“抑卮公生前十分重视文化教育,亲自督导,举家塾、择名校,子孙后辈多睿智才俊。新中国成立后,子弟们继承传统、努力学习,接受再教育,为社会主义祖国进步发展,在工业、商业、金融业、宗教界、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科学研究等诸多领域,尽了绵薄之力。”比如,蒋彦胤是科学专家,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蒋彦永是军医,非典时期,他挺身而出,为遏制疫情蔓延作出贡献;魏琳(蒋琳琳)是中国人民对外广播事业创始人之一;蒋见滨是医学专家、澳大利亚华裔市长。

2015年6月,星散海内外的蒋氏后人,来杭州再度聚首,莫干山故地重游,在80多年前家族合影的同一幢别墅前,拍下又一张全家福,续写一个跨三世纪家族传奇,给世人留下无尽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