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坤
(贵州民族大学 传媒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21 世纪以来,以农村、农业、农民为主题创作的农村题材电视剧,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好评。不同于以往的穿越剧、宫斗剧、神话剧,依托乡村真实历史故事改编或取材于广大农村人民现实生活情境的电视剧,顺应了科学发展观背景下的新农村建设和新时代背景下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借助媒介融合发展变化的趋势,依托宏观政策,迎合观众审美和品位的变化,让农村题材电视剧重获生机。国内学者分别从不同视角对农村题材的电视剧进行了分析解读,其中,欧阳宏生、朱婧雯、张新英、史春晖、仲呈祥等人对不同年份的电视剧进行了概论和综述;张新英、朱虹、孔朝蓬、王玉明、倪学礼等学者则是对中国当代的农村题材电视剧现状进行分析与反思;丁莉丽、王婧、薛晋文、赵瑞苹、张超等人对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创作路径和创新机制进行了探讨。
总体来说,既有的综述研究主要是对某单一年份的农村题材电视剧进行概述,未能反映某个阶段和时期内的总体研究成果和发展变化的趋势。以往研究者主要从个案研究的视角出发,依托主观思维对单一影视作品进行解读,缺乏科学的数据支撑和论证的有效性分析。本文主要依托Cite Space 这一科学文献计量软件,辅以Excel 电子数据表格,同时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对近二十年我国农村题材的电视剧研究进行全面、科学的文献梳理,并将这一研究内容依托公式、图表进行可视化呈现,进而直观地分析其研究的现状、热点和前沿趋势,为未来学者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中国农村题材电视剧的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参考和内容支撑。
选取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CNKI)作为文献检索平台,为确保研究样本数据来源的代表性、准确性,特别使用专业检索,在检索框中键入“SU=乡土+乡村+村落+农村+农民+村镇+村民AND SU=电视剧+电视连续剧 NOT TI=研讨会+央视+导演+述评+梗概+座谈会+报告”,时间范围(出版年度)设置为2001-2021,期刊来源类别选择“北大核心”和“CSSCI”,通过检索共得到404 条结果(检索时间截至2021 年4月17 日19 时),将所得结果中发表于报纸、会议,以及低相关度的文献进一步进行剔除,最终保留有效文献为272 篇,将这272 篇文献作为研究样本数据全部纳入Cite Space 进行聚类和可视化分析。
首先,确定相关研究主题及其关键词,使用专业检索策略确保研究样本数据的准确可靠,对权威数据库进行研究主题的文献检索;其次,对初步检索的文献进行筛选,剔除无效和非相关文献;再次,利用中国知网文献计量可视化,对文献样本进行初步的判读,了解发文趋势,高被引文献及作者和研究机构等相关信息,合并重复关键词;最后,利用内容分析法对Cite Space 生成的图表和数据进行解读与分析,找出其内在的联系和发展规律,在对可视化图表进行推理和分析时,进一步参考样本文献,对其中重点文章进行深入阅读与对比,找到近十年来有关现实主义题材的电视剧研究之间的内在逻辑与规律。
Cite Space 基于Java 语言和运行环境,运用共引分析理论(co-ciation)和寻径网络算法(Path Finder),对筛选的文献信息进行计量和可视化分析,并从中探寻出学科领域演化的关键路径及其知识拐点[1],以此来分析相关领域研究的内在机制、发展动力和演变趋势等。Cite Space 能够对作者、机构、关键词等核心文献数据进行算法分析,本文主要对关键词图谱、热点词聚类、关键词突现图和高频词时序图这四项指标进行可视化分析。其中,关键词是对文章主题的高度概括,同时也是文献计量研究的重要指标。除频次外,关键词中心性也是判断研究热点的指标之一,中心性越高,则研究热度越高。但是,高频关键词不足以展示研究主题的全貌,关键词聚类是将共同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形成一个聚类群,组内关键词相似性大,存在共同的知识基础。因此,需要通过对相同含义的关键词进行合并和聚类分析,从关键词和关键词聚类两个方面对研究内容进行分析。高频词时序图谱则能够梳理出时间线与研究热点词汇之间的脉络,从而进一步为学科发展和研究趋势提供借鉴参考。而关键词突现图可反映一段时间内影响力较大的研究领域,也能够探析出最新的研究动态。
将在CNKI 中筛选的样本文献导入Excel 进行可视化计量分析,得到图1,可以看到发文量随年度变化的发展趋势。由图可以看出,从2001 年到2021 年这二十年间,关于农村题材电视剧的研究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1—2006 年),整体上呈平稳发展态势,但文章刊发量较低,年度平均发文量在6 篇左右;第二阶段(2007—2016 年),这十年间,农村题材电视剧呈现出繁荣的态势,相关研究的文献整体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但不同年份的发文量波动较大;第三阶段(2017—2021 年),中国社会进入了新时代,农村题材电视剧的研究年度发文量仍保持在较高水平,根据样本文献数据,截至文献检索时间,2021 年第一季度发文量已超过2020 年全年发文量的半数,可以得知该年度相关领域的文献研究一定会出现进一步的增长。此外,根据线性趋势线预测,有关农村题材的电视剧研究态势在未来持续向好。
图1 发文量与发文趋势图
根据样本数据,按照高被引文献频次进行排序,整理得到以下10 篇文章(见表1),可以说是中国农村题材电视剧的研究的重要知识源流。研究的重点主要包含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上,学者把握时代脉搏,对某一时期的电视剧进行综述研究,分析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发展现状、热点趋势及未来思考;微观上,学者从个案研究出发,对特定地域、特定人物、特定形象、特定题材的电视剧的创作手法、叙事风格、艺术表现等方面进行解读和反思及文艺理论批评研究,从多元化视角出发,推动中国农村题材电视剧的改革创新。其中,孔朝蓬的《论模式的突破与文化意蕴的彰显——近年来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创作反思》一文被引频次最高,文章主要从主题开掘、叙事策略、人物塑造、文化意蕴[2]四个层面对浸淫在商业化、娱乐化风潮中的影视创作进行反思,强调了以质量胜数量的美誉度对电视剧创作的重要性。对统计的272 篇样本期刊文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排名前5 位的期刊是《中国电视》《当代电视》《电影文学》《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和《电影评介》,均为戏剧电影与电视艺术类高质量期刊,平均综合影响因子为0.105。此外,根据表1 中所列出的期刊,计算所得其平均综合影响因子(统计均为2021 年4 月)为0.454,其中,《南京社会科学》和《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的综合影响因子分别为1.442 和0.926,权威性较高。通过研究发现,中国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创作是一个交叉性的综合性的领域,可以涉及语言学、文艺学、社会学、广播电视学等诸多学科,并且伴随时间的更迭具有较强的时效性与时新性,凸显出与时俱进的风格和特征。
表1 乡村题材电视剧研究前10 篇高被引文献信息(2006—2016 年)
根据文献计量学上的普赖斯定律(Price law),“在同一主题中,半数的论文为一群高生产能力作者所撰,这一作者集合的数量约等于全部作者总数的平方根。”普赖斯定律指出,对研究作者总人数开平方,所得到的人数撰写了全部科学论文的50%[3]。
m 是提供论文总数50%核心作者的起点,经过推导得出
意即核心作者集团的起点作者的著文量为m,为Xmax 最高产作者著文量平方根的0.749 倍,即:
通过计算得出,核心作者发文量的起点为2.247 篇,因此,取发文量在3 篇以上的作者为农村题材电视剧领域研究的核心作者(见表2)。打开Cite Space 主面板,将时间跨度设置为2001—2021 年,时间切片为1 year,节点类型选择“author”,其他设置保留为默认,得到节点数N=275,连线数E=71,密度D=0.0019 的作者共现网络知识图谱(见图2)。说明研究样本中共有作者275 名,他们之间有71 次合作关系,且合作的关联性较小。从图中可以看出,近二十年来,张新英对这一领域的发文量贡献排名第一,字体呈现也比较凸显,紧随其后的有吴金娜、薛晋文、孙宝国、张帆、朱旭辉、仲呈祥、丁莉丽等人。
图2 作者共现图谱
表2 高产作者统计(笔者统计)
其中,依靠高产学者出现了少量节点聚类,但这些节点比较分散,且关联性不强,以张新英、薛晋文为代表的学者影响力较大,但是缺乏与其他核心学者的学术交流与探讨。学者内部有少量的连接,这些学者连接依靠核心作者产生关系,但多为“熟人”或“同门”关系,如吴金娜和朱旭辉都是绥化学院的教师,依靠同事关系组成研究团队,进而跻身高产发文作者序列。
根据上节所述的普赖斯定律,计算得出核心机构的发文量起点约为4.24 篇,因此选取发文量在5 篇以上的机构,通过统计得出表3。
表3 核心机构统计
在这7 所高产机构中,有3 所师范类院校,分别是山东师范大学、太原师范学院和吉林师范大学,这三所高校都集中在中国北方,依托核心作者的发文量形成机构高产的优势,如山东师范大学的张新英,仅一人发文量就高达9 篇,占该机构总发文量的75%;太原师范学院的薛晋文发文量为5 篇,占所在机构总发文量的83%。同样的,厦门理工学院也是依托高产作者,作为仅有的一所理工类院校跻身核心机构序列。中国传媒大学是核心机构中发文量最高的,共计32 篇,远远超出其他高校。中国传媒大学作为传媒类高校,在戏剧电影和电视艺术方面有着较强的学科实力和资源优势,其发文量占到样本文献的11.76%。但同时应该看到,该机构的发文量虽然较多,但是仅出现以仲呈祥为代表的核心作者,且发文量也不高,说明其他作者的研究多单打独斗,较为分散,没有合作关系,在农村题材电视剧的研究方面不能深入和系统。此外,绥化学院作为地方性综合类高校,在研究地域性质尤其是东北农村题材的电视剧发挥着功不可没的作用。不同地域的电视剧代表了不同的文化品格,黑龙江农村电视剧作为东北农村剧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魅力在荧屏上彰显了浓郁厚重的黑土文化之美[4]。
利用Cite Space 的时区功能,选择时间跨度为2001—2021 年,时间分隔为1 year,对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可以大致看出学者研究议题变化的趋势。如图3 所示,农村题材电视剧的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重点和领域都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图中横坐标表示2001-2021 年的时间切片,每一个时间节点都有着不同的关键词。节点越突出,相关关键词出现的频次也越高。各节点间的连线,体现着节点之间的交叉融合关系。
图3 关键词时序图谱
结合近二十年来的发文趋势图,和国家大政方针对于“三农”问题的意见与指导以及对文学艺术创作的导向性,笔者将2001—2021 年我国农村题材电视剧的研究主题分布按照不同时期的特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平稳发展阶段(2001—2006):侧重新农民形象的建构和对乡村景观的展现
根据图3 的关键词时序图谱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有关新农民形象建构的关键词主要集中在劳动者、农民、民工、知识青年、村官、个人奋斗等方面,且多采用个案研究法,对该时期推出的电视剧中的农民形象进行解读,《庄家院里的年轻人》以“新型农民”为着力点,关注新一代农民命运的变化和青年的价值取向[5];《刘老根》用现实主义手法着力于刻画鲜活的新农民形象,开辟了一条具有本土文化、本土体验、本土现实的电视剧创作之路[6]。《马大帅》是赵本山继《刘老根》之后的又一新系列作品,它塑造了《马大帅》这个新农民形象:他作为城市中产阶级合谋者的形象,及其身上所体现的个人奋斗的精神,是此前的农民形象身上是绝少出现的[7]。电视剧《民工》则是对农民和进城打工的农民群体进行叙事,讲述他们的悲情遭遇和由时代变革带来的恸歌,也让人们反思转型社会下的乡村伦理和人文精神。电视剧《希望的田野》《干部》《枣乡奇缘》,描绘了领导干部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融进社会改革开放的大潮,勾画出农村社会主义改革斑斓多姿、充满希望的生活图景[8],讴歌了富裕起来了的新农村面貌。《赵树理》《插树岭》从实际生活出发,歌颂农村的变化、歌颂农民的进步[9],为人们描绘了一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优美画卷[10]。
这一时期出现对新型农民形象的建构和新农村图景的集中展现并非空穴来风,21 世纪初期,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过二十余年的改革开放,正处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不仅经济制度、经济结构向着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而且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着巨大变化[11],城市与乡村的发展差距也在扩大。而农民形象在电视剧中呈现出相当程度的“缺席”状态[12],农民朋友更喜欢直接反映改革开放之后农村出现的翻天覆地巨大变化,以及深刻反映农村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矛盾的影视剧和文艺作品,喜欢屏幕上属于自己的农民形象[13]。2005 年10 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14]。依据文艺作品服务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要求,出现了一大批与主题相关的电视剧文艺精品力作。
(2)百花齐放阶段(2007—2016):突出地域文化、城乡关系和女性形象的解读
在地域文化主题方面,关键词涉及吉林省、地域文化、东北东村电视剧、中原经济区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是这一时期各地新农村建设的集中反映。张海英指出,从上世纪80 年代的《辘轳女人和狗》到90 年代的《趟过男人河的女人》再到新世纪伊始的《刘老根》以及《乡村爱情》《喜庆农家》,东北农村电视剧犹如强劲的东北风,吹红了媒介收视,席卷了万家荧屏[15]。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异军突起,得益于“主旋律”“三贴近”两个主要因素,大气雄浑的东北风情、幽默风趣的东北方言、性格率真的“东北人”[16]是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充分发掘的艺术特色,“错位二人组的群体构架”和“作为个体的丑角塑造”[17]是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中人物造型最明显、最具分辨性的两个特征。此外,刘嘉军通过对东北题材电视剧发展壮大原因的分析,反思了陕西农村题材电视剧创作的优劣。王仁海、李庚香就河南倾力打造的电视剧《湖光山色》所展现出的中原经济区新农村建设现象和彰显的地域文化进行了分析。《绝地逢生》作为贵州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典型,呈现了新时期农民形象,塑造了新时期农民的艺术典型[18]。
在城乡关系主题上,高频关键词涉及城乡关系、城市与乡村、乡土中国等,凸显了在科学发展观的大背景下,政府致力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张吕、谭文鑫从题材热点的变化、人物的关系与命运、影像语言的叙事意味出发,认为一方面,中国社会文化的现实发展使其传显现出现代性的面目;另一方面,中国社会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尤其是儒家文化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传统又以自身的鲜活在场使其文化现代性区别于西方[19]。这种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冲撞与融合在《新结婚时代》体现出来。电视剧《喜耕田的故事》立足农村生活,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三农问题凸显出来,并提出了比较妥善的解决办法。
转型社会时期,女性在家国社会和电视荧屏中的形象都焕然一新,以女性、女性形象、农村女性、《女人当官》、女性群像、乡村女性、农村妇女、女性话语为代表的高频关键词在样本文献中大量、反复呈现,为研究新时期女性话语、身份、角色都提供了参考。农村轻喜剧《女人当官》《女人进城》以成功塑造了新时代农村女性形象而成为了东北农村剧的典型代表[20]。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主要从日常生活和社会时代进行女性叙事,强调其在剧中的对立和对比关系[21]。构建出超越情爱层面及女性形象本身的角色,体现出女性生存价值与情爱思想的新“在场”[22]。与男民工精神的集体陷落相反,新农村女性形象却显得更为独立自主、朝气蓬勃,她们的身上充满了改变家乡的强烈愿望和主体意识[23]。漆亚林、仲呈祥(2016)还从身体表象、内在性格、伦理角色和职业身份[24]四个维度出发,阐释了电视剧将农村女性的客观形象转换为主观形象的框架机制和文化规约,引发人们关于农村女性命运、精神和角色的思考。
(3)新时代发展阶段(2017—2021)现实主义、红色传播成为电视剧叙事的主流
在图3 中可以看到,这一时期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创作成为“后乡村叙事”,“文化自信”“脱贫攻坚”“扶贫剧”“乡村振兴”“基层干部”成为高频关键词,对电视剧的“反思”和“价值引领”体现了新时代下电视剧创作的“破”与“立”。
新时代的农村题材电视剧以现实主义为依托,聚焦决胜脱贫攻坚战役、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讲述中国故事,迎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到来。这一时期,优秀的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有《平凡的世界》《白鹿原》《青恋》《岁岁年年柿柿红》《黄土高天》《麦香》《在桃花盛开的地方》《一个都不能少》《花繁叶茂》《遍地书香》《最美的乡村》《我们村里的人》《枫叶红了》《山海情》等,其中,《山海情》《枫叶红了》《遍地书香》《花繁叶茂》《一个都不能少》是现实主义视角下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的精品力作。这些电视剧立足中国现实,围绕着中国脱贫攻坚事业的进程,“在乡”“返乡”与“入乡”的叙事结构,既体现了新乡土社会的继替与更新,也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维护与重视[25]。以“精神扶贫”作为文化意义,通过弘扬扶贫精神,树立基层干部形象,重塑贫困农民主体性,探索文化扶贫、科技赋能的致富新路径,体现出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26]。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生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类型,具有伟大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文化内涵。红色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晶。”[27]利用电视剧这一大众文艺表现形式助推红色文化的传播,有利于凝聚起全民族学习了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投身于社会主义伟大建设的共识,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2020 年是脱贫攻坚战役的决胜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关之年,也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创作者围绕这一主题进行影像叙事,扎根基层,贴近人民,展现一个个乡土中国社会农村的真实面貌和人文风情,将国家发展与时代脉络用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让群众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在斩获收视率和赢得受众好评的同时,也创新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红色文化传播的路径、机制和模式。
在CiteSpace 主面板中选择节点类型为“keyword”,其它参数为默认设置,得到如图4所示的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其中,平均轮廓Q值远大于0.3,意味着划分出来的结构是显著的,聚类同质性好。S 值大于0.7,说明聚类结果的信度较高。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中,包含432 个网络节点,869 条连线,说明该图谱中的节点较多且分布相对集中,关键词间的关联度较强。但是网络密度只有0.0093,反映了农村题材的电视剧研究内容丰富,但不够全面和深入。
在图4 中,每个节点代表着一个关键词,每个关键词都起着连接各个文章的枢纽作用。节点越大,说明联系力度越强、中心性越强,该关键词在这个网络图谱越重要,字号的大小与关键词出现的频次也成正比。此外,各个节点之间连接线条的粗细代表了各个关键词之间密切程度,线条越粗,表明这两个关键词在同一篇文章中出现的次数越多,共现性越强。从关键词的中心度来看,“农村题材电视剧”为主要研究主题,节点最大,中心性也最强。其他较为向心的关键词有“电视连续剧”“电视剧创作”“创作者”“《喜耕田的故事》”“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等,表明该主题的研究是以这些高向心度的关键词为主要路径,“传播”“收视率”“叙事策略”“城乡关系”“乡村景观”“乡土叙事”“人物形象”等成为农村题材电视剧研究的主要着力点和落脚点。
图4 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
对关键词聚类完成可视化呈现后,在Cite Space 菜单栏中选取“Cluster Explorer”得到关键词共现网络聚类表(见表4),选取LLR 算法的关键词聚类并保留前五个,表中呈现了“农村题材电视剧”“中央电视台”“创作者”“乡土文化”“农村题材”“《马向阳下乡记》”“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老农民》”“人物塑造”“白嘉轩”“《花繁叶茂》”“《小麦进城》”等13 个核心关键词,反应了近二十年来中国农村题材电视剧的研究热点。
表4 关键词共现网络聚类表
对关键词共现网络聚类表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不用标签,在不同时间段的节点中混杂的特性,笔者将这些关键词总结、归类、合并同类项后,将近二十年来我国农村题材电视剧研究热点的文献类别分为以下四个主题:
(1)以“农村题材”表达为主题
关键词涉及“农村题材电视剧”“乡村剧”“农村剧”“现实题材”“农村题材”“扶贫剧”“现实主义”等,在中国农村题材电视剧的研究方面,刘娜、李云认为,乡村影像空间生产的背后,蕴藏着深层的文化理念和社会逻辑,一方面催生乡民的认同危机、架空乡村发展的现实、显现城乡文化差异的显著性,另一方面它同时成为一种塑造乡民主体意识、暴露乡村现代性焦虑、调和城乡关系的重要力量[28]。在扶贫题材电视剧的创作上,扶贫剧作为具有新时代特色的电视剧类型,以观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传达了主流价值观与农民的致富心声,在对农村生活的书写中反映了当代农村的民俗风貌和农民的内心嬗变[29]。在现实主义创作空间的拓展上,农村题材电视剧伴随着中国农村的改革在不断地演变、发展、成熟,深刻地反映和见证了中国农村在改革大潮下的变迁与发展[30]。
(2)经典电视剧个案研究主题
学界的研究文献主要依托以《喜耕田的故事》《平凡的世界》《《马向阳下乡记》《老农民》《白鹿原》《花繁叶茂》《小麦进城》等为代表的经典乡村题材电视剧,通过梳理文献发现,杜学文、王伟国、王晓晔对《喜耕田的故事》中农村变革、新农民形象和社会价值进行了分析;李胜利、张新英解读了《小麦进城》中进城农民的时代凯歌;董帅、王冬梅、胡新华、景秀明、蒋宏宾、黄国玲等学者则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马向阳下乡记》;褚有众、董军、郝庆军、魏宏瑞等人从不同视角对《平凡的世界》进行了分析;袁媛、冶进海以新时代扶贫题材《山海情》为个案,研究了其中蕴含的时代价值和在地方形象建构与传播中的作用。
(3)围绕电视剧进行艺术表达研究主题
艺术创作主题包括“影像文本”“艺术化”“东北土语”“叙事策略”“形象书写”“史诗品格”“人物塑造”等关键词。笔者发现,学界对于经典影视剧的研究,大多数“就事论事”,主要集中在对电视剧本身的叙事策略、视听审美以及人物形象塑造三个方面,囿于知识架构体系,大多缺乏学科视角和宏观视野。同时,如果仅仅站在艺术的高度对影像文本进行话语分析,未能揭示其对当下社会的指导意义。
(4)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主题
这一主题的关键词主要包括“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振兴战略”“乡村伦理”“现实抉择”“伦理关系”“家庭伦理”等,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电视文艺作品在现实主义的精神指引下,运用情节、情感、表演、地域等影视元素,遵从现实生活的大脉络,来反映人民生活,记录社会变迁。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 周年而播出的献礼剧,对新时代价值坐标的熔铸、价值观念的形塑、民族文化的认同及民族精神的传播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新主题的突现代表了该领域研究的前沿动态,因此利用关键词突现检测功能检测某段时间内变化大的关键词,可以探索该领域研究的新趋势。运行Cite Space 软件的“burstness”功能,调整阈值为0.5,笔者绘制了农村题材电视剧突发词图谱,如图5 所示,发现突发性关键共16 个。其中,Strength 代表突现强度,红色区域代表关键词突变性的时间段。根据关键词突发性的集中程度发现,相关领域研究的前沿主题主要分布在乡土叙事和现实主义两个方面。
图5 关键词突现图
新时代以来,中国艺术创作者相继推出了一大批紧贴现实生活、聚焦改革开放的精品电视剧,致力于寻觅对接现实主义美学的路径。现实主义成为2019 年以来农村题材国产电视剧的创作常态。在现实主义精神方面,当下电视剧创作的现实主义取向有助于“社会温度”的提升[31],李韵华认为,家庭亲情剧更是以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普通老百姓为亮点,成功打动了众多观众,满足了广大观众的心灵慰藉和精神诉求[32]。在现实主义审美方面,黄式宪认为,面对时下日趋浮躁且急功近利的影视市场,影视作品固有的文化精神准则和美学底线则遭遇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与侵蚀[33]。现实主义表演美学的特点是“从生活出发”,这为“颜值”表演提供了一个参照坐标;对剧中人物的表演从美学角度进行分析,有助于把握现实主义表演美学原则的发展变化[34]。
媒介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络的演进发展带来了电视终端和网络终端的繁荣,多元的观看方式带来了受众与流量的双重收益;国家政策的导向和媒介事件的议题设置给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创作提供了宽松的创作环境;同时,观众审美的提高又对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不断创新叙事策略、提高创作水准、树立国际视野、拓宽传播渠道,为中国农村题材电视剧的文艺理论创作提供沃土。通过上述的研究发现,我国现阶段关于农村题材的电视剧主题研究呈现着繁荣丰富的局面,尤其是近几年来,该领域的研究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但是,各个研究机构之间缺乏合作关系,作者之间也缺少学术互动与交流,研究的议题和视角相对单一,由于研究者个人精力的有限性,所以现有的综述研究都固定在某一特定年份,缺乏宏观视野和全面分析,当前的研究多以定性研究为主,主观性较强,鲜有理性科学的数据做支撑,因此,本文为中国农村题材的电视剧领域的量化分析打开了一个缺口,能够较好地呈现出现有的研究热点和预测其变化发展趋势。根据既有文献研究发现,以电视剧的制作与播出情况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屈指可数,大多数文章偏向于文艺理论和文化视角的解读,因此对电视剧创作的实践指导价值较小。此外,本研究选取的是CNKI 数据库文献为研究样本,后续学者可以选取WOS 数据库进行补充研究。还可以对相同时间段内的外文期刊进行收集整理,作中外文献横向比较,以丰富理论研究的内容和层次。
通过前文的可视化知识图谱发现,节点之间线条的交叉和黏连,体现了农村题材电视剧研究的复杂性,关键词在不同年份的重复出现,说明了研究主题的反复性,主要体现在对电视剧艺术化表达的分析上。价值诉求、审美思维、叙事策略、意识形态等关键词在不同时期的电视剧研究上都有一定的出现。因此,后续学者在对农村题材电视剧等影视文艺作品进行个案研究时,应把握特殊视角,进行更加深入的学理分析,突显电视剧的特殊地位和价值。
不同年份基于农村现实主义题材对特定类型的电视剧的研究体现了研究的阶段性,在21 世纪的新时期,社会转型给农民和农村带来的阵痛,表现在电视剧中,引起了人们对于城乡文化二元对立和融合的反思。在科学发展观的背景下,“三农”问题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表现在了影视剧中,乡村景观和文化地理学成为研究的热门题材,东北农村电视剧作为一股热潮席卷了中国大地。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当代的电视剧创作者应该紧紧跟随国家发展步伐、把握政策风向标,在时代的脉搏中立足当下,从广大的基层乡村采撷创作的灵感和素材,创作出与时俱进、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
中国农村题材电视剧的研究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主要体现在以国家背景为骨架、以现实主义为血肉、以主流意识为精神,讲述国家变迁与民族发展的历史,讴歌时代精神,彰显人文价值。最为突出的是2018 年改革开放40 周年、2019 年新中国成立70 周年和2020 年决胜脱贫攻坚战役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开局之年,涌现出的一大批献礼剧,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所以需要学者把握好研究的时机。尤其是2021 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以此为契机推出的一系列“红色”电视剧、“主旋律”电视剧、“乡村振兴”电视剧,一定会迎来新一轮的研究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