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转移与文化传承的航天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2022-08-09 10:08孙菽艺李明韩宇曹洁马丽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航天工业管理 2022年7期
关键词:讲师研究院航天

孙菽艺、李明、韩宇、曹洁、马丽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目前,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老一辈航天人的大量隐性知识与岗位经验尚未固化到制度文件中,转化为组织智慧。新任职的型号“两总”或核心骨干人才的能力素质还存在“某个专业比较强而系统能力较弱,对本型号某些分系统情况不够了解,型号与型号之间存在壁垒缺乏交流”的问题,给研究院发展埋下隐患。研究院通过开展知识转移与文化传承的人才培养工作,进一步填补知识断层,将个人智慧凝结固化为组织智慧,以实现组织智慧迭代增长,强化航天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一、内涵和主要做法

研究院以“隐性知识文化显性化、显性知识文化系统化、系统知识文化传承化”为主线,在实践中探索、在继承中创新,构建了航天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从顶层策划基于知识转移与文化传承的航天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路径、理论模型和具体措施。

1.“四步走”总体思路与“三通道”实施路径

研究院将知识转移与文化传承纳入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以航天强国和世界一流宇航企业建设为牵引,以航天型号研制发射任务圆满完成和改革发展各项工作稳步推进为目标,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为导向,以知识转移与文化传承为路径,出台了《关于做好研究院“知识转移与文化传承”工作的指导意见》,确定了顶层谋划、分类实施、传承共享、迭代完善的“四步走”总体思路,明确了知识、技能、态度的“三通道”实施路径(见图1),并从岗位职责、聘期协议、岗位晋升、职称评聘等相关维度作出具体规定,以确保“四步走”总体思路和“三通道”实施路径的落实。

图1 “四步走”总体思路与“三通道”实施路径

在顶层策划阶段,结合指导意见制定知识转移与文化传承专项工作方案。在分类实施阶段,选取技术、技能、研发等关键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和发展通道,梳理提炼关键岗位知识文化地图,制定课程规划并萃取形成相关专业课程教材,组建专家讲师队伍,实现隐形知识文化显性化,显性知识文化系统化。在传承共享阶段,基于关键岗位知识文化地图,以专业课程教材和专家讲师队伍为依托,实施精准化培训,组织形式多样的学习交流活动,将显性化、系统化的知识文化进行传承、共享。在迭代完善阶段,注重将知识转移和文化传承与人才培养使用相结合,将“隐形知识文化显性化、显性知识文化系统化、系统知识文化传承化”过程中的贡献度和经验度与职工岗位晋升和职称评聘等挂钩,以确保该人才培养模式从制度层面上落实落地。

在实施过程中,知识转移与文化传承工作由各具特点的“知识通道、技能通道、态度通道”为人才赋能,实现打造知识结构优化、技术技能精湛、事业归属感高的航天工程技术人才队伍的目标。其中,“知识通道”聚焦优化员工知识结构的目标,以关键岗位学习地图中的知识要素为导引,通过多种形式的线上学习和集中培训为员工赋能;“技能通道”聚焦锤炼员工的专业技术技能,以关键岗位学习地图中的技能要素为导引,通过实操演练、技能比武等方式为员工赋能;“态度通道”聚焦员工事业归属感的提升,以关键岗位学习地图中的态度要素为导引,通过航天精神专题教育和航天特色的文化实践活动等为员工赋能。“三通道”实施路径是经典学习理论的普遍性与航天人才能力素质要求特殊性相融合的产物,具有理论的外在创新性和实践的内在必然性,为研究院航天工程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2.系统构建内源化知识转移与文化传承模型

为进一步提升知识转移与文化传承工作的科学性,在野中郁次郎SECI知识转移模型的基础上,研究院总结提炼了内源化知识转移与文化传承模型,如图2所示。在个体知识文化萃取为组织智慧的过程中,组织发挥着重要的主导作用,统筹个体之间的知识文化差异,形成统一标准和规范,便于后续使用;个体发挥着积极的配合作用,在提炼总结个人知识文化过程中,重点考虑减少知识文化的损耗,实现组织经验萃取效能最大化。在传承组织知识经验文化的过程中,通过各类学习项目、宣讲平台、实操演练,将知识文化传递至不同的个体。近年来,研究院组织一批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空间技术专家,先后出版、发行了近百本专用教材,形成以《空间技术与科学研究丛书》《航天器系统工程》《航天器“两总”工作指南》等为代表的空间技术核心知识资源,并在这一系列核心知识资源基础上孵化出一大批品牌培训项目,如空间技术与科学研究大讲堂,型号“两总”上讲台、型号“两总”论坛等,实现了“隐性知识文化显性化、显性知识文化系统化、系统知识文化传承化”。“十三五”时期,研究院共累计培训航天工程技术人才近35万人次,为人才培养、基业长青打下坚实基础。

图2 内源化知识转移与文化传承模型

经过研究实践,研究院形成了“轻量级”与“重量级”2套专家经验萃取与案例开发方法。“轻量级”方法主要开发内部短期培训教材,时间不超过1周,以PPT课件、教师学员手册为主;“重量级”方法主要开发公开出版、内部使用的图书类教材,一般内容较多,时间多超过1周。

“轻量级”专家经验萃取与案例开发方法又称作“七步法”,包括明确问题、需求分析、确定目标、形成框架、量化成果、优选案例、强化应用。其中,明确问题是通过分析需求来源、确定目标对象、理清问题现状以及期望等要素,确定问题总体情况;需求分析是进一步明确问题是否可以通过知识转移与文化传承解决,内部经验是否有其萃取的价值,或选择直接引进外部成熟产品;确定目标是通过对问题的收集、筛选和描述,确定解决问题的目标;形成框架是通过流程设计、关系设计,搭建清晰严谨的逻辑结构,帮助员工个体快速构建知识体系;量化成果是确保经验萃取的目标能够可衡量,将知识内容进行量化;优选案例是在萃取经验的过程中,注重选用符合研究院实际情况的案例;强化应用是在萃取经验的尾端以实际应用检查萃取经验的成效,在应用中不断提高质量。研究院开发的针对“重量级”专家经验萃取与案例开发方法,是在“七步法”基础上,增加了“专家评审验收”环节,主要因为萃取的内容较多,需要有其他专家或专家组对萃取的经验进行整体评审和验收,确保质量。研究院先后成功萃取了以《航天器型号项目风险管理》《计量知识》《航天器工艺管理》《时间管理》为代表的一大批航天特色成果并在院内得到广泛推广运用,部分还在军工系统内推广授课,得到了较好的反响和认可。

在将知识文化传承至不同个体的过程中,研究院通过学习设计方法,确保知识转移与文化传承发挥实效。结合“三通道”实施路径,研究院将知识文化传承过程分为知识类、技能类和态度类3种形态。针对知识类,重点使用在线学习和集中培训的学习设计方法,系统构建知识体系,学习后结合考试与认证,提升知识的获取量;针对技能类的学习设计方法,重点结合实操演练、技能比武,将技能通过多次反复的训练和集中高强度的比赛,达到良好掌握的目的;针对态度类的学习设计方法,注重传统组织说教的“有痕教育”和个人体验的“无痕教育”相结合,通过航天精神专题教育和航天特色的文化实践活动,提升员工对航天事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强化学习效果。

3.构建基于引导式学习培训的关键岗位知识文化地图

知识文化地图是一种知识文化导航系统,既包括显性的知识文化,也包括隐性的知识文化,是组织知识文化具有职业发展导航性质的视觉化呈现。基于引导式学习培训的关键岗位知识文化地图,在引导式学习培训方法基础上构建知识文化地图的理论方法,具有敏捷、高效、科学等特点。其主要流程是:一是通过团队列名法梳理关键岗位的核心职责任务,理清任务场景并对任务进行准确定义;二是系统分析核心任务,确定任务胜任标准,提取关键的知识、能力和态度要素,制定核心素质词典;三是分层设计课程体系并形成学习策划方案,组织实施系统学习培训。研究院以主管设计师为试点,通过组建项目小组、召开团队列名专题研讨会等形式,确定主管设计师的岗位学习要求和培训内容,在后续的学习培训过程中,主管设计师的相关培训课程满意度由原来的83.2%提高至95.7%。基于引导式学习培训的关键岗位知识文化地图,有效地解决了“为何学、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使员工成长有方向、学习有动力,显著提升了人才培养的效能。

4.搭建一线岗位知识转移与文化传承专业课程体系

研究院聚焦岗位经验难以有效传承的实际情况,结合研究室、班组两级学习要求不同的特点,建立了一线岗位知识转移与文化传承专业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在提炼岗位人员基本能力要求矩阵的基础上,以提升员工胜任岗位和发展的能力为目标,建立起一套适用于岗位的“点面结合,以面为基,以点突破,全面提升”的专业课程体系,持续推动一线岗位员工能力提升,取得了较好的人才培养效果。建立该课程体系主要流程是梳理与能力要求相符合的培训需求,制定完善的专业课程计划,组织实施培训并考核总结。

在研究室实践应用过程中,研究室的专业课程体系针对以助理工程师为主的年轻技术人员,重点开设以岗位必需专业技能、岗位应知应会、岗位必需操作软件学习等为主的基础培训课程;针对以工程师为主的技术骨干,在完成初级培训基础上重点开设以拓宽视野、丰富知识,以及提高专业技能为主的培训课程;针对以副主任工程师以上(含)为主的工艺技术专家,在完成前述2个阶段培训的基础上重点开设改善思维模式的课程。

在班组实践应用过程中,对四大类班组需要设定的培训项目及培训层次进行模块化设定,如图3所示,形成初步的班组培训课程体系架构。课程培训体系架构中应知应会层的课程内容,主要针对具体工作任务、工作对象和工作事项,从解决实际问题和具体问题出发,是员工适应岗位的必备知识和技能,解决授之以“鱼”的问题。能力强化层的课程内容包括潜能挖掘、思维培训等,主要针对如何实现可持续的创新、可持续的变革、可持续的良性发展,解决的是授之以“渔”的问题。

图3 班组课程体系

图3 专家讲师管理体系

5.建立专家讲师管理体系

研究院专家讲师体系区别于一般单位的内训师体系。专家讲师体系主体是专家,由专家梳理自身知识并亲自传播;专家在梳理自身知识过程中自我意识较强,研究院通过“七步法”和专家评审验收的方式方法,将影响知识转移与文化传承的因素减少。研究院专家讲师体系建设的总原则包括:注重以人为本,尊重专家讲师在学习培训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保障专家讲师的工作时间,发挥专家讲师在学习培训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注重专家讲师自身素质的提高,通过参与跨界学习、实施专家讲师能力培养工程、规划专家讲师特色成长路径等方式,实现专家讲师自身素质和能力水平的同步提升;注重综合协调,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通过设定课程开发积分和授课积分与专家职业成长挂钩的方式,实现专家讲师业务发展与培训授课互促共进。在专家讲师管理体系中,通过选用育留体系化、课程研发专业化、讲师应用多元化,推动培训价值化,如图4所示。

二、实施效果

研究院萃取50余年积淀形成的宝贵知识经验和精神文化财富,编写了以《空间技术与科学研究》为代表的中国空间技术和文化核心教材百余本,涵盖了20大专业400余个重要知识点,蕴藏着事业薪火相传的精神力量源泉,为航天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和事业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其中,《空间技术与科学研究》丛书已纳入“国之重器”出版工程,得到广大航天工程技术人才的一致好评。截至目前,研究院已举办23期培训,培训3500余人次,培训满意度测评率达到96%。

研究院将航天知识转移与文化传承相融合,通过以数字化图书馆、在线学习平台为代表的信息化手段,以院士工作室、大师工作室、神舟教育培训中心为代表的实体化手段的探索实践,深化了知识转移与文化传承的融合实践,有助于知识文化的深度融合、迭代更新和长久增值,实现了确保航天型号圆满成功的工程经验和知识有效转移,航天精神文化和优良作风的高效传承。

航天工程技术人才队伍培养坚持用核心人才打造核心竞争力,通过精准化关键岗位知识文化地图、一线岗位专业课程体系等各种创新式培训方法,研究院的航天工程技术人才快速成长,高端人才进一步集聚、核心骨干进一步增加。5年来,研究院新增两院院士4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国家级专家、全国技术能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81人,新增型号“两总”中45岁以下占72%,新增全国技术能手中35岁以下占92%,不论是在人才规模和人才质量方面都具有较大幅度提升,为航天强国和世界一流宇航企业建设提供了人才保证。

猜你喜欢
讲师研究院航天
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
我的航天梦
不是我!是他捣乱!
云端旅行
逐梦航天日
Research on College Education Based on VR Technology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许珂作品
3D打印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