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是急诊胸痛中心最常见急症之一,具有发病急、病情变化迅速、病死率高等特点。STEMI是由冠状动脉斑块损伤诱发的急性闭塞性血栓,早期积极开通梗死相关动脉,防止梗死面积扩散,使心肌再灌注得到有效恢复是降低STEMI病人病死率、改善预后的关键
。再灌注的治疗效果取决于病人血管开通时间,血管开通越早,效果越好,为此,对于STEMI病人需尽快进行抢救。美国2013 ACCF/AHA ST段抬高心肌梗死治疗指南指出病人入院至球囊扩张时间(D2B)应控制在90 min以内,但临床针对STEMI诊疗涉及多学科科室间协作,导致因等待或其他因素影响使治疗延迟,致使D2B时间延长而使治疗效果受到影响
。因此,缩短病人入院至开始治疗的时间对STEMI病人的抢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传统智能信息化系统运行成本较高,在基层医院尚未普及,我院考虑网络微信平台应用零成本,于2020年建立“120”急救中心、急诊胸痛救治中心微信群,建立急诊胸痛中心绿色通道,为探讨基于网络微信平台的胸痛急诊护理流程在急诊STEMI病人急救中应用效果,特随机抽取我院2020年1月—2020年12月急诊收治的60例STEMI病人作为研究对象,与传统胸痛中心救治流程救治效果比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与亚太经济体的贸易潜力研究—基于贸易便利化水平变动视角的分析……袁晓莉,周琛(3,16)
采用G*Power软件进行样本量估计,确定效应量
=0
3,
(双侧)=0
05,1-
=0.8,分组数=2,运算得出总样本量为111人,进行10%扩容并取整数,最终确定样本总量为120例,分为2组,每组60例。抽取我院2020年1月—2020年12月急诊收治的60例STEMI病人作为研究组,抽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急诊收治的60例STEMI病人作为对照组。入组标准:①经“120”急救车接诊入院或自行入院;②非创伤性胸痛,且符合STEMI临床诊断标准
;③发病时间<12 h;④符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指证
,并获得病人或家属同意。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脏功能障碍、凝血功能障碍者;②存在PCI禁忌证者;③病情不稳定致使延迟再灌注者;④既往有PCI手术史者;⑤合并恶性肿瘤者。对照组,男35例,女25例;年龄50~82(63.28±10.42)岁;病程20 min至12 h[(5.82±3.13)h];基础疾病:糖尿病28例,冠心病36例,高血脂27例,高血压38例。研究组,男36例,女24例;年龄50~83(63.65±10.81)岁;病程21 min至12 h[(5.59±3.32)h];基础疾病:糖尿病25例,冠心病38例,高血脂28例,高血压36例。两组STEMI病人性别、年龄、病程及基础疾病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0.05),具有可比性。
1.2.1 对照组
实施常规急诊抢救护理流程,其中重症病人在入院后立即送入抢救室,同时根据医嘱进行绝对卧床休息、血氧饱和度、血压、心电图监测及吸氧,并建立静脉通路,若病人心功能出现异常需立即实施抢救,待其病情稳定后进入相关科室继续接受治疗与观察。
记录两组病人就诊至预检分诊所用时间、就诊至首份心电图报告所用时间、就诊至开放静脉通路所用时间、就诊至口服给药所用时间、就诊至床边检验(PCOT)报告时间、就诊至门-球囊扩张时间。
比如说在轴对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这么来进行。教学伊始,教师就可以先提问学生让他们说一说对轴对称的看法。在此之后,教师就可以准备三个图形工具,分别为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不对称模型。并为学生分组,让他们去辩论三种图形的对称状况,并概括他们的不同。通过学生们的讨论,轴对称这一概念学生可以形成一种较为深入的思考模式,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有效的激发。
1.3.3 病人及家属就诊满意度
1.2.2 研究组
记录两组病人抢救成功率以及护患矛盾、医患纠纷发生情况。抢救成功率=抢救成功例数/总例数×100%,病人经过一系列抢救护理流程处理后,病情及生命体征趋于稳定视为抢救成功,病情恶化、生命体征不稳定甚至死亡视为抢救不成功。
1.3.1 抢救时间
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进行判定,其中0分表示患者无疼痛感、10分表示患者伴有剧烈疼痛感,即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疼痛程度越重。
对于处于中等和较高应力状态下,岩石蠕变过程中只存在稳定蠕变和衰减蠕变阶段,通过Druck-Prager屈服函数求解出的应变函数,可以很好地描述其应力应变全过程,但是对于最后一阶段(即蠕变破坏阶段)其中存在传统模型难以描述的加速蠕变阶段[17]。因此,对于屈服函数F不仅是一个关于σ1、σ3、α和k的函数,其还与孔隙水压pw和时间t有关联,即将试验参数α和k中的强度参数中的黏聚力C和内摩擦角φ值,转化为关于孔隙水压pw、时间t和应力σ的函数,即有
实施基于网络微信平台的胸痛急诊抢救护理流程。①构建手机微信平台:建立医院急诊胸痛中心微信群,给胸痛中心值班医师配备1部联络手机,并24 h连续开机,设置微信群消息为有声提醒,邀请医院急诊科医护人员、胸痛中心医护人员、“120”急救中心、医技科室、网络医院等多科室人员扫码进群。②“120”急救车接诊病人:接到急救电话后详细询问病人胸痛情况,做好相应准备,并保证3 min内急诊医护人员随救护车出发。抵达救护现场后随行医护人员调整病人体位,取平卧位,评估病人生命体征,若病人存在血压、心率下降及心脏停搏等情况时,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抢救,并迅速转运至急诊抢救室,继续进行心肺复苏抢救;若病人生命体征平稳,随行医护人员需在10 min内对其进行12/18导联心电图,并利用微信将心电图检查结果传输给心内科医生会诊,结合会诊结果调整治疗用药。护士保证救护车上配备急救设备完好且处于备用状态,并在病人左手建立静脉通路,便于给药与PCI治疗。同时采血进行快速肌钙蛋白定性,明确诊断。若现场心电图检查确诊为STEMI,且明确需介入治疗,则由现场医生通知胸痛中心值班医生,一键启动导管室,并马上启动“急救一包药”,即给予病人180 mg替格瑞洛与300 mg阿司匹林嚼服,随行护士记录首次医疗接触、建立静脉通路、首次心电图检查时间等。确保转运前病人体征平稳,静脉通路顺畅,警惕病人心律失常以及呼吸、心搏骤停。转运途中随行医生或护士通过微信发送语音、图片或文字与院内联系,做好病情汇报,便于各科室做好准备,确保病人在抵达急救中心后第一时间接受治疗。③自行入院病人:病人入院后由分诊护士询问病史、症状,观察其生命体征是否平稳,并评估其是高危胸痛还是低危胸痛,启动胸痛急救应急预案,低危胸痛于胸痛诊室进行12/18导联心电图检查,高危胸痛者直接送至胸痛抢救室,通知抢救组医护人员实施抢救。护士在接诊病人后需在5 min内完成病人首次心电图检查,在10 min内完成病史简单询问、生命体征维持、心电监护、建立左上肢静脉通道、绝对卧床吸氧,并通知心内科医生会诊。20 min内采血完成胸痛3项与其他生化检查,并加盖急诊绿色通道章送检,30 min内追踪检验结果。若怀疑为主动脉夹层,则需在10 min内完成首次心电图检查,30 min内启动主动脉CT造影(CTA)检查,并通知胸外科会诊,同时配合完成降压、镇痛、镇静以及控制心率等对症治疗。④安置流程:结合病人病情给予针对性治疗,如需静脉溶栓或介入治疗,一键启动导管室,并开通绿色通道,同时办理入院与治疗手续,护理人员做好术前准备,并按照转运预案完成转运。如需保守治疗,则与重症监护室(ICU)医生沟通,并做好前期准备。由急诊医护人员、心内科医生共同护送转运至相应科室,转运期间密切关注病人变化,并配备急救相应器械、药品、物品等,保证管路畅通,保证病人转运安全,并做好转运交接工作。
采用本院自行设计的胸痛中心就诊满意度调查问卷,该问卷涉及就诊等候时间以及护理人员对病人及家属就诊流程指导、医护人员服务态度3个方面评估调查,采用1~4分计分法,1分为不满意,2分为一般满意,3分为满意,4分为非常满意,满意率=(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3.2 抢救成功率及其相关指标
3
单位:例(%)
接下来的两期漫谈,我们来聊一聊钢琴二重奏在教学上的应用。分别针对教学条件只有一台钢琴和两台钢琴的不同情况,来设计一些教学的方案 。首先谈一谈关于一台钢琴上的四手联弹。
临床研究显示,急性心肌梗死发病2 h特别是发病1 h内是心肌再灌注的“黄金抢救时间”,及早、快速恢复心肌再灌注是抢救心肌梗死病人的关键
。针对STEMI病人而言,如何缩短其院内抢救时间是保障STEMI病人生命安全的前提,急诊PCI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途径,可以有效扩张冠状动脉急性闭塞,提升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存活率,可见,缩短进门-球囊扩张时间是急诊救治STEMI的关键
。但传统急诊救护流程主要通过手动收集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临床数据并记录急诊救护流程,无法保证急诊抢救数据的实时性与准确性,极易出现延误治疗、降低救治效率等情况,不利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急诊救治
。本研究尝试将院内现有网络微信平台应用于STEMI急诊救治中,一方面简化了STEMI急诊救护流程,整个就诊过程避免因挂号、缴费等原因延误治疗,实现“单向”流程,减少挂号、缴费、确认等耗时、冗余的流程;另一方面以微信平台为纽带,有效将“120”急救车、院内急诊、心内科、CT室、导管室等多学科串联,利用微信平台以图片、视频或文字等形式上传病人病史、心电图、CT、生化检验等检查结果,实现资源共享,便于值班救护人员随时掌握病人病情,并通知胸痛中心值班医生或专家会诊,便于对病人病情进行及早、准确诊断,将病人直接送至相关科室,减少不必要的转运,优化胸痛中心救护流程,实现急诊胸痛中心救护无缝连接。本研究结果发现,应用网络微信平台的胸痛救护流程后,研究组就诊至预检分诊所用时间、就诊至首份心电图报告所用时间、就诊至开放静脉通路所用时间、就诊至门-球囊扩张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0.05),且抢救成功率(100.00%)高于对照组(90.00%)。表明胸痛急诊救护流程实施网络微信平台改进后可有效简化STEMI救治流程,缩短急诊救治时间,提升急诊救护成功率,为病人生命安全争取最宝贵抢救时机。
网络微信平台在胸痛急诊护理流程的应用,可将临床相关检查、化验结果及病人病历资料同步上传,便于医生、护士远程同步查询相关检查数据,实现资源共享的同时,增加医生、护士工作的灵活性及便利性,简化医护人员工作量,并通过网络微信平台实现多学科工作无缝对接,强化多学科医护协作,有效协调现有医护资源
。此外,网络微信平台在胸痛急诊救治中的应用,实现了先抢救后挂号缴费,在就诊时即开通绿色通道,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有效救治,确保病人生命安全,避免护患矛盾、医患纠纷情况发生,同时一定程度上缓解病人及家属焦虑感,提高其满意度
。本研究发现,研究组抢救过程中护患矛盾、医患纠纷发生率(3.33%、1.67%)明显低于对照组(13.33%、13.33%),病人及家属对其急诊护理服务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0.05)。提示基于网络微信平台在胸痛急诊流程中应用可有效降低护患矛盾、医患纠纷发生率,提高病人及家属护理满意度,整体提升护理服务质量。
基于网络微信平台的胸痛急诊护理流程可简化急诊STEMI救治流程,将急诊中心、胸痛中心、导管室等部门联动起来,使相关人员能够在第一时间知晓病人最新病情,将医疗技术下沉,前移抢救措施,并同时为同一台急诊手术进行准备,缩短院内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同时有助于提升急诊护理服务整体质量。但基于网络微信平台的胸痛急诊护理流程仍存在一些实际问题,例如:如何确保转诊信息在第一时间被接受;如何有效去除冗余信息,确保有效信息置顶显示等,此类问题还需进一步在实践中完善。
[1] 马云.护理流程路径优化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诊治效果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0,39(16):3041-3044.
[2] 孟晓琴,贾亚平,张旭,等.标准化急救护理流程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抢救的效果[J].中华全科医学,2018,16(11):1950-1952.
[3] 张斌.2013ACCF/AHA ST段抬高心肌梗死治疗指南解读[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4(9):608-610.
[4] 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等.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20,19(12):1083-1091.
[5]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介入心脏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血栓防治专业委员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6)[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6,44(5):382-400.
[6] 林薇,许敬华,盛慧球,等.信息化流程改进在胸痛中心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9,36(8):76-79.
[7] 郎云丽,王克福,张霞,等.医护一体化联合微信平台在胸痛中心急救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9,25(18):68-70.
[8] 秦纲,贾永平,吕吉元,等.综合医院胸痛中心微信平台建立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J].中国循环杂志,2018,33(7):647-651.
[9] 陈思远,陈涛.微信平台在基层胸痛中心院外急救中的应用[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9,14(1):33-35.
[10] 贺行巍,赵虎,丁晨,等.微信平台在优化急诊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救治流程中的应用[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7,25(1):27-30.
[11] 焦薇,徐海婷.微信结合SBAR沟通方式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22,38(3):224-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