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平安文化及其外宣价值

2022-08-08 13:48宗德志刘兴顺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13期
关键词:祭祀封禅

宗德志 刘兴顺

摘要:泰山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平安文化,文章采用文献研究等方法,首先以泰山平安文化产生的时间为序,分析泰山文化中的五个平安主题,即“宁于泰山、安于泰山”“泰山之安”“天下之安犹泰山而四维之”“措天下于泰山之安”“泰安”;其次,古代封禅是泰山文化独特而重要的内容,从泰山封禅的条件看,天下太平功成是举行封禅的必要条件,从泰山封禅的实践看,向天地报告天下统一太平是泰山封禅的主要内容;再次,泰山国家祭祀是传统社会中以国家为主体举行的祭祀泰山的礼仪活动,无论是按时举行的常规祭祀还是不时举行的非常规祭祀,祈祷泰山保佑国家、人民的平安为其最高的价值取向。文章总结泰山平安文化的外宣价值:以泰山见证华夏民族在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天下等系统主体的平安追求;泰山平安文化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以天下平安为最高诉求的核心理念;泰山平安文化资源丰富多彩,为讲好泰山平安故事准备了优秀的外宣资源。文章还提出以泰山平安文化为契机,促进泰山文化的对外传播建议,旨在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

关键词:泰山文化;平安;外宣价值;封禅;祭祀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3-0039-03

泰山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五岳之首,是中国山岳的文化模版,是中国山岳文化的典型代表。1987年,泰山被评为中国首例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世界遗产专家卢卡斯在命名泰山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文件中评价说:“泰山兼有自然的、历史的、文化的价值,这是个好的特点,这意味着中国贡献了一种独特的、独一无二的遗产。”[1]泰山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外宣工作面向世界,精选独具中国特色的内容,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泰山的优秀品质,为外宣工作提供了优异的资源平台。尤其是泰山文化中的平安文化具有突出的价值。文章拟对此进行初步的梳理与探讨。

一、泰山文化中的平安主题

从历史演变看,泰山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五个平安文化主题。

(一)宁于泰山、安于泰山

这一主题在泰山平安文化中最早出现。根据《战国策》卷七《秦策五》的记载,秦昭王四十二年(前265)后,吕不韦劝说在赵国做人质的子楚:“王之春秋高矣,一日山陵崩,太子用事,君危于累卵,而不寿于朝生!计有可以使君宝贵千万岁,其宁于太山四维,必无危亡之患。”[2]所谓“太山四维”,就是以太山为四维,亦即以太山作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隅。“宁于太山四维,必无危亡之患”,《史记正义》引作“宁于太山,必無危亡之患矣”[3],“宁于太山”即“安于太山、稳于泰山”。泰山所奠定的平安范围无疑指向天下,此后这一主题贯穿在泰山文化发展的始终。

(二)泰山之安

这一主题判断一般与累卵之危相对为文。《汉书》卷三十六《刘向传》载刘向语:“事势不两大,王氏与刘氏亦且不并立,如下有泰山之安,则上有累卵之危。”[4]刘向以泰山比喻稳固安定。表明外戚王氏如果有泰山一般的安稳,朝廷就有累卵般的危险。“累卵之危”与“泰山之安”构成极其危险与极度平安的极端对立,可见两汉时期,累卵之危与泰山之安已构成鲜明对比。泰山之安无疑是这一时期国家、政权等政治极力追求的平安稳固的最高象征和比喻。《汉书》卷五十一《枚乘传》载枚乘谏吴王语:“今欲极天命之寿,敝无穷之乐,究万乘之势,不出反掌之易,以居泰山之安,而欲乘累卵之危,走上天之难,此愚臣之所以为大王惑也。”此段文字将“天命之寿、无穷之乐、万乘之势”奠定于“泰山之安”的基础上,亦即企盼福寿、快乐、权势等人间极力追求之幸福权威像泰山一样安稳固定、永恒持久。

(三)天下之安犹泰山而四维之

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闽越王郢发兵攻打南越国,南越王赵眜向汉廷告急。汉武帝任命大行王恢和大司农韩安国为将军,率兵分别从豫章(今江西南昌)、会稽(今江苏苏州)出发,讨伐闽越。《汉书》卷六十四载淮南王刘安上书武帝,其中有言:“天下之安犹泰山而四维之也,夷狄之地何足以为一日之闲,而烦汗马之劳乎!”“天下之安犹泰山而四维之”无疑是先秦“其宁于太山四维”的进一步表述,亦即先秦版的汉代表述,其意义是完全相同的。天下之安犹如奠定在泰山这个基础之上,一定会如泰山一样稳固永恒。这个判断直到清代仍延续不断。

(四)措天下于泰山之安

“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始于北宋欧阳修。宋治平二年(1065),欧阳修《居士集》卷四十《相州昼锦堂记》称赞宰相韩琦曰:“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其中“措天下于泰山之安”一语在当时产生巨大影响,时之文人纷纷引用,成为一时熟语。如宋人朱弁称:“欧公作《昼锦堂记》成,以示晁美叔秘监,云:‘垂绅正笏,不动声色,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如此,予所亲见,故实记其事,无一字溢美。于斯时也,他人皆惴栗流汗,不能措一词,公独闲暇如安平无事,真不可及也。”泰山之安的这层含义,代代相传。

(五)泰安

金天会八年(1130)九月,金策立刘豫为齐帝,年号阜昌。泰山一带划入齐境。刘豫析兖、沂二州之奉符、莱芜、新泰三县置泰安军,治奉符(治所在今泰山区岱庙街区)。自此始有“泰安”之地名,并沿用至今。

明人萧大亨《新修泰安州志序》称:“抑汉人称天下之安,若泰山而四维之,我国家以泰安名州,不为无意。维是赫赫巨灵,实长群岳,泰岱安则四岳之神举安,五岳奠安斯海内无弗安者。顾名思义,所为协和神人以绥四国者,且当自吾州始。”他们认为“泰安”之名,源于秦汉时“天下之安犹泰山而四维之”的泰山价值判断,亦即“泰”即“泰山”,“安”即“天下之安”。由于泰安地名的出现,泰山从此成为“国泰民安”的民族价值观念的最佳载体。

二、泰山封禅与天下太平

封禅是传统社会中泰山独有的礼仪形式,司马迁《封禅书》开篇称:“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盖有无其应而用事者矣,未有睹符瑞见而不臻乎泰山者也。虽受命而功不至,至梁父矣而德不洽,洽矣而日有不暇给,是以即事用希。传曰:‘三年不为礼,礼必废;三年不为乐,乐必坏。每世之隆,则封禅答焉,及衰而息。厥旷远者千有馀载,近者数百载,故其仪阙然堙灭,其详不可得而记闻云。”

在这里,司马迁指出了封禅的五个必要条件,即受命、符瑞、功至、德洽、暇给。其中“功至”与“德洽”,历来少有人关注与注释,而从汉代学者对封禅的解读与论述中,可明显看出“功至”与“德洽”的确切含义。

西汉刘向《五经通义》言:“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何?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又東汉班固《白虎通》卷六《封禅》记载:“王者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报告之义也。始受命之日,改制应天,天下太平功成,封禅以告太平也。”

由上引文可知,汉代人对封禅的目的做出了几乎完全相同的判断,就是向天报告天下太平,太平是封禅的前提。也就是说“功至”与“德洽”就是天下太平、太平功成、功成封禅。随同唐玄宗泰山封禅的张说作《封禅颂》,其称封禅之义有三:“一位当五行图箓之序,二时会四海升平之运,三德具钦明文思之美,是谓与天合符,名不死矣。”[5]其明确提出了四海升平是封禅必备的三个要素之一。阮芝生先生认为:“功至,应指改朝换代成功,国家统一,而县政权稳固系考四洽,应指政治上轨道,人民安和乐利,安于新朝代。”[6]可谓切中肯綮。

再从封禅的具体实践来看,以秦始皇为例,在其封禅之前,先到了峄山,作峄山刻石,其辞称:“廼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7]明显表达了天下一家、太平平安的政治理想。其封禅泰山刻石向天下宣告了“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皇帝躬圣,既平天下,不懈于治。夙兴夜寐,建设长利……施于后嗣,化及无穷”,亦即天下统一。封禅所展示的天下太平之观念贯穿历次封禅过程始终,大中祥符元年(1008),宋真宗泰山封禅后,更是直接将泰山之巅改名为“太平顶”。

由上可见,天下太平是泰山封禅之因,泰山封禅是天下太平之果,也就是说泰山封禅就是向天报告天下太平成功,展示国家平安稳定昌盛。

三、泰山国家祭祀与国家平安

传统社会中,泰山为五岳之首,享有国家祭祀之隆崇,自先秦一直到清末,国家一直对泰山祭祀不断[8]。从秦代开始,国家展开对泰山的常规祭祀。秦将泰山列为天下十二座名山之一,每年三次致祭。西汉时,泰山地位骤升,神爵元年(前61),汉宣帝制诏太常:“夫江海,百川之大者也,今阙焉无祠。其令祠官以礼为岁事,以四时祠江海雒水,祈为天下丰年焉。”[4]汉宣帝诏书中明确说明了泰山祭祀目的,就是为天下祈祷丰年。此后,泰山常规祭祀不辍,从历代祭祀文看,无不体现着乞求泰山神灵保佑东方乃至国家平安的价值取向。

在泰山非常规祭祀中,也体现了登泰山平安的含义。如献文帝拓跋弘皇兴二年(468),遣中书令兼太常高允奉玉币祀于东岳:“吐纳风云,育成万品,摄生之所归焉,祯祥之所萃焉。是以历代帝王之崇,封禅铭功,以告其成,七十二君,咸在兹焉。自非功侔造化,应同自然,孰能若此者哉!”

祭文称,泰山是吐纳风云、育成万品起源地,是维持生命的归依之处,是吉祥幸福的集中之地,自古以来帝王选择此处封禅,它具有其他地方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可以说极好地阐释了泰山保天下平安的信仰价值,明确指出了泰山具有保佑天下人民、安定国家的文化功能[9]。

四、泰山平安文化的外宣价值

以上从泰山之安、封禅与天下太平、泰山国家祭祀与东方乃至国家平安等三个方面对泰山平安文化主题进行了初步的考察与梳理。

首先,从发生的时间看,泰山之安、封禅与天下太平、泰山国家祭祀与东方乃至国家平安三个维度几乎同时发生,并且平行发展,延续至今。

其次,从各自的历史演进来看,泰山之安的文化主题侧重于以泰山为借喻,以表征内心向往天下太平安定、稳固久远;泰山封禅重在表现天下太平,统治者德洽功成;泰山国家祭祀则以泰山为祈求对象,求其保佑一方乃至国家平安。

最后,从其运行的领域看,泰山之安诉诸人的内心理想信念,期盼天下国家如泰山一样稳固平安;泰山封禅一方面则是以国家大典的方式向天下展示太平功成,另一方面向天地报告成功,其一统天下政治观念意味更加强烈;泰山国家祭祀则是以祭祀泰山的形式祈求泰山神灵保佑一方乃至国家平安,其宗教信仰色彩更加浓厚[8]。

由上可鉴,泰山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平安文化,其具有重要的外宣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从主体层次上看,泰山平安文化包含了从个人、家庭到社会、国家乃至天下的诉求,有着较为完整的体系,因此可从泰山这一座山岳身上,见证华夏民族整体的平安追求。

第二,从平安追求上看,泰山平安文化里面虽然有着大量一己之私的期盼,如追求个人乃至家庭的健康、福寿、利禄等,但这些不是泰山平安文化的主要内容,其更具特色的部分乃是对国家、民族直至天下平安的价值追求。这突出体现在泰山封禅与泰山国家祭祀中,如“四海升平”“疆场以宁,干戈以息”“祈为天下丰年”等;甚至更多地体现在中国士大夫阶层的天下情怀中,如“措天下之安与泰山”“佑我民人,宁我邦宇”。以此为外宣内容,可向世界充分展示中华民族平安追求的核心理念,即以天下平安为最高诉求,而非仅仅执迷于个人一己之私的博大精深的理想境界。

第三,泰山平安文化有着丰富的、优秀的资源,这些资源为泰山文化的外宣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素材。如历代帝王封禅祭祀过程中,纷至沓来的文化精英、外国友人的慕名攀登等等,为泰山平安文化提供了大量的故事,从而为讲好泰山平安故事准备了优秀的资源。

五、结语

泰山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平安文化。泰山文化中有五个平安主题,分别是:宁于泰山、安于泰山;泰山之安;天下之安犹泰山而四维之;措天下于泰山之安;泰安。同时,泰山封禅与天下太平、泰山国家祭祀与国家平安之间关系密切。泰山文化中丰富的平安文化赋予了其独具特色的外宣价值,为泰山文化的对外传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

参考文献:

[1] 田明中,武法东,张建平.泰山地质综合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8:273.

[2] 诸祖耿.战国策集注汇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435-436.

[3] [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0:1952,173.

[4] [清]陈立.白虎通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1994:278.

[5] 周郢.泰山志校证[M].黄山:黄山书社,2006:183.

[6] 阮芝生.三司马与汉武帝封禅[J].台大历史学报,1996(20):310.

[7] [清]王昶.金石萃编:卷四:石刻史料新编:第1辑第1册[M].台北:台湾新文丰出版社,1982:790.

[8] 陈咏梅.新经济背景下泰山石敢当非遗传承的探索:打造石敢当文化展馆的展示、传播与推广一体化格局[J].现代营销(信息版),2020(4):216-217.

[9] 刘方华.中国山岳文化的载体与文化遗产保护:以泰山文化为例[J].科技创新导报,2014,11(32):232-233.

作者简介?宗德志,本科,主任编辑,研究方向:电视外宣。?刘兴顺,本科,教授,研究方向:泰山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祭祀封禅
“封禅”与“登极”:中国传统政治宣誓制度的“天道”视域
汉武帝封禅
泰山封禅
《文心雕龙》与《文选》“封禅”文体的比较
试论《蛙》中的民间文化
浅析《九歌》祭祀与戏曲之关系
辰河高腔传承谱系与科仪
清入关前后谒陵礼仪的演变
《文心雕龙·封禅》篇立体缘由及其论文得失
两晋郊祀礼试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