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就业“演变”的关键力量

2022-08-08 05:39:40魏国学
中国社会保障 2022年6期
关键词:演变劳动力服务业

■文/魏国学

2022 年我国就业工作总体开局平稳,但受国内外多重因素影响,就业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近期要落实好就业优先政策,加强对困难企业的稳岗纾困帮扶,积极拓展新就业空间,发挥技能培训在稳岗位、促就业方面的作用。

在加大就业优先政策实施力度的同时,也要关注影响就业格局演变的关键因素,包括人口发展态势、产业结构转型、人工智能技术等。在人口发展态势方面,劳动力供给约束增强会推动工资步入更快增长通道,人力资源结构升级带动就业岗位升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扩大有助于提高生活服务业就业比重。在产业结构转型方面,高附加值农产品产业的就业机会增加,中西部轻工业部门就业潜力较大,中等城市服务业就业增长空间大。人工智能技术短期会促进就业岗位更新换代,也通过新方式创造新岗位和新任务,长期则有助于提高就业质量。建议顺应长期趋势,促进人口和就业良性互动,促进劳动力跨部门、跨地区转移,统筹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对就业的影响。

人口发展态势

劳动力供给约束增强,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工资可能步入更快增长通道。受育龄妇女数量减少、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死亡率上升的影响,预计“十四五”以后我国人口增长势能减弱,总人口将在2030 年前后达到峰值,随后持续下降。同时,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减少,大龄劳动力比重不断升高。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1 年中国经济数据显示,16—59 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为8.82 亿人,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62.5%。预计2021—2030 年期间,劳动年龄人口将以较快速度减少,2030 年45—59 岁大龄劳动力占比将达到36%左右。随着劳动力供给约束不断增强,劳动密集型企业将面临较大的用工压力,一方面可能加快自动化进程,另一方面则会推动工资水平上升。

人力资源结构升级带动就业岗位升级。首先是我国劳动力知识素质持续改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比达到23.6%,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已由2010 年的9.7 年升至2020 年的10.8 年,2035 年有望达到12年。其次,劳动力健康状况大幅改善。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37.2%;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了23.2%,即100个人里有23 人掌握了基本的健康知识和技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3 岁,比2010 年提高了2.47岁。随着知识素质和健康水平的持续提高,我国劳动力供给质量显著改善;同时,按照比较优势发展规律,会优先发展要素更充裕的产业,产业结构要动态适应要素禀赋结构,因此,当高技术水平劳动力增加后,技术密集型产业及就业岗位比重随之增加,有助于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持续扩大,生活服务业就业比重不断提高。当前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约为4 亿人,在总人口的占比约为30%,预计到2035 年达到50%左右。服务消费将成为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重点,包括旅游、餐饮、家政、医疗保健、教育培训等,这些领域的增速和占比将持续提高。服务消费增长又将带动生活服务业就业比上升,同时有助于提高妇女劳动参与率。

产业结构转型

高附加值农产品产业的就业增加。长期以来,普通农产品消费弹性低,人均需求量增速低于人均生产效率提升速度,导致在传统农业就业的劳动力继续减少。然而,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城市化进程继续推进,消费者营养意识增强,将推动对蔬菜和水果等高价值农产品的需求,延伸的高附加值农产品产业链和价值链又能在农村地区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简而言之,现代化进程中,高附加值优质农产品需求弹性高的优势明显,未来的消费增速将远远高于生产效率增速,在品质认证、销售、物流等环节创造大量就业岗位,从而吸引返乡人员和传统农业劳动者,孕育农村就业新格局。

视觉中国

中西部轻工业部门就业潜力较大。从区县视角看,中西部许多地区工业化进程仍待加快,居民收入增长空间大,对食品、服装等轻工业产品的消费需求强,同时西部开放也会带动出口增长,消费增长潜力和起步阶段相对较低的生产效率叠加,能够吸引东部相关产业转移,在中西部创造大量的轻工业就业岗位。国家支持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相关政策有助于创造就业岗位,《中西部和东北重点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平台建设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专项管理”采取直接投资、资本金注入、投资补助等方式安排到项目,支持园区基础设施项目、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建设,提高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给予中部、西部地区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随着中西部人均资本水平的积累,配之以丰富的自然资源禀赋,当轻工业发展到一定水平,会继续在重工业部门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中等城市服务业就业增长空间大。《2020 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0 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5064 万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分别占23.6%、28.7%、47.7%,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比2000 年提高了20 个百分点,在此过程中,大城市的作用尤为突出。之后,随着城市化进程步入新阶段,240个城区常住人口50 万以上100 万以下的中等城市的服务业就业增长空间大,在10 个超大城市、20 个特大城市、150个大城市、240 个中等城市、350 个小城市和19000 个小城镇组成的六级国家城市规模结构新体系下,中等城市既具备服务业发展所需的规模经济效应,也能带来更快的服务业就业增速。随着服务业就业人口的增加,为挣工资而工作的劳动力减少,独立经营者和创业者增加,生活服务业将随之兴起,那些原本从事低效、不稳定工作的劳动者,将转向更有效率、收入更高的常规就业岗位。

人工智能技术

人工智能技术在短期会促进就业岗位更新换代。世界经济论坛《2020 年未来就业报告》指出,2025 年之前,全球将有8500 万个就业岗位被自动化技术取代,雇主将考量如何在人类和机器之间平均分配工作。进入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深化阶段,数据管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数字营销、自动化过程、物联网等领域将持续创造大量高新岗位,而会计师、审计师、银行柜员、装配工、建筑工、数据录入员、行政秘书等重复劳动岗位数量会同步萎缩。新冠疫情下,自动化技术的进步显著加快。我国跨省农民工数量减少,东部地区制造业持续面临较大招工压力,季节性、周期性用工需求难以得到及时响应,长此以往,企业不得不加快自动化和智能化进程,部分就业岗位在未来几年或被人工智能及自动化技术替代。

人工智能技术也通过新方式创造新岗位和新任务。新技术带来新职业,在大数据、算法、算力等必要领域,人工智能技术相关领域需要大数据、数据标注、数据管理、云计算工程、物联网工程等技术人员,这些新岗位既包括常规岗位,也有许多灵活就业岗位。人工智能技术会不断替代工作中机械、重复、枯燥的工作片段,将劳动者从繁琐乏味的工作片段中解放出来,同时赋予劳动者更专业、更集中、更人性化的任务,即人工智能技术将给传统岗位塑造新任务。

人工智能技术在长期有助于提高就业质量。人工智能技术在短期确实可能降低蓝领工人收入,也可能导致低学历和低技术群体收入受损。但从更长远的视角看,人工智能技术一方面能够发挥岗位创造功能,并通过带动经济增长创造新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则会孕育一批大型企业。依照国内外的发展经验,规模更大的企业往往能给员工提供更高的工资。

顺应长期趋势

促进人口和就业良性互动。积极应对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下降和年龄老化趋势,推动就业政策和劳动力市场建设有机衔接。提升劳动力素质,强化企业在职工培训中的主体作用,完善以就业技能、岗位技能提升和创业为主的培训体系,培养创新型、应用型、高技能、高素质技能的劳动者。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提升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加强大龄劳动力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转岗就业能力。

促进劳动力跨部门、跨地区转移。加快构建优质农产品信用体系,健全优质农产品生产、存储、流通体系,培育优质农产品消费,吸引农村劳动力在相关产业就业。先由劳动力丰富的地区开始,梯次推动中西部工业化进程,创造制造业就业岗位。提高中等城市经济和公共服务承载能力,带动服务业快速发展。

统筹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对就业的影响。强化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对工资提升的支撑作用,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支持通过新技术创造技能密集型岗位,通过创新提高产品定价能力,夯实工资上涨基础。短期要解决好被人工智能技术替代人员的就业,长期要健全新职业发展和保障的制度体系。

猜你喜欢
演变劳动力服务业
中国服务业开新局
经济(2022年10期)2022-10-12 05:28:26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今日农业(2021年1期)2021-03-19 08:35:16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今日农业(2020年24期)2020-12-15 16:16:00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商周刊(2017年6期)2017-08-22 03:42:43
异类女性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演变
文教资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1:23:34
美国公共住房退出管理中的两难抉择及启示
谈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进程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7:41:38
中国证券市场制度演变及制度性风险分析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中介服务业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