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峰阳
(沂源县农业农村局,山东沂源 256100)
沂源县地处鲁中山区腹地,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平均海拔401 m,是山东省平均海拔最高的县,素有“山东屋脊”之称,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无工业污染,空气清新,水质优良。沂源县属暖温带季风区域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3.6℃,平均降水量817.2 mm,无霜期224天,年累计日照时数2 158.8 h,光照充足,土壤类型多为褐土、棕壤,两种土壤交错分布,土壤养分丰富。春花生是当地主要的油料作物之一,主要分布在大张庄镇、鲁村镇、悦庄镇,常年种植面积3 333 hm2左右,自80年代开始推广花生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增产效果突出,地膜覆盖栽培成为花生增产的一项关键技术措施。
近年来,地膜生产厂家为了迎合农民降低地膜投入成本的需求,超薄地膜产品应运而生,随着超薄地膜大量应用,田间残膜清理回收难度加大,地膜污染问题日趋严重,本试验通过设置普通地膜、标准地膜、全生物可降解地膜田间对比试验,观测不同地膜覆盖栽培对花生产量影响以及全生物降解地膜田间降解破裂性能表现,综合评价农田覆盖效应,为今后推广标准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提供依据。
试验地点选在沂源县大张庄镇东唐庄村,该镇是全县花生种植面积最大的乡镇,试验示范针对性强,辐射带动效果好。
试验地块南北宽12 m,东西长84 m,面积1 000 m2,地势平坦,土壤为砂质土壤,土壤肥力均匀,适宜种植花生,在当地花生生产中颇具代表性,前茬种植作物为玉米。
花生种植品种:鲁花11号。3种地膜宽度均为80 cm,全生物降解地膜(山东清田塑工有限公司)0.008 mm,标准地膜(山东清田塑工有限公司)0.01 mm,普通地膜(山东莱州永茂塑料厂)0.004 mm。
1种地膜为1个处理,共3个处理。以普通地膜作为对照组,1个处理种植10行(5垄),东西行种植,随机排列。
4月2日:施基肥,按照施入土杂肥1 000 kg/667m2,全田均匀撒施。4月6日:整地,采样小型旋耕机对试验地块进行旋耕整地。4月19日:播种,土壤墒情适宜,采用人工开沟,播种沟内施入商品有机肥120 kg/667m2、硫酸钾复合肥(N-P2O5-K2O:15-8-22)35 kg/667m2,采用点状施肥,随后播种,墩距20 cm,种肥分离。播种后结合覆土同时起垄,垄面整平后喷施除草剂乙草胺150 ml/667m2,然后覆膜,膜上同时进行覆土,其它管理措施同常规。8月30日:收获、测产。收获标准:当花生大部分叶片枯黄,顶部保留3片绿叶时就应收获,以减少或避免芽果、烂果发生,增加经济产量。
播种后,田间观察1次/周,记录花生出苗时间和地膜变化情况。
由表1可以看出,覆盖普通地膜、标准地膜出苗为5月4日,出苗天数15天,出苗率分别为95.8%、95.2%;全生物降解地膜处理于5月5日出苗,出苗天数16天,出苗率94.8%。由此可见,标准地膜与普通地膜花生出苗时间一致,但出苗率降低0.6%,影响不明显;全生物降解地膜比普通地膜、标准地膜花生出苗晚1天,出苗率分别降低1%、0.4%,影响不明显。影响原因:全生物降解地膜透光性稍差,影响了地温,导致出苗时间推迟1天。
表1 不同地膜对花生出苗率的影响
8月30日,试验地花生成熟,进行田间测产收获。经田间调查,平均行距:40.5 cm,平均墩距:29 cm,墩数:5 676墩/667m2,1个处理选取中间2行、行长3 m进行测产,小区面积:2.43 m2,重复3次(表2)。
表2 各小区产量统计(单位:kg)
由表3 可以看出,覆盖普通地膜平均产量为268.46 kg/667m2,覆盖标准地膜平均产量为278.9 kg/667m2,覆盖全生物降解地膜平均产量为265.2 kg/667m2;应用标准地膜处理花生产量最高,比对照组增产3.9%;覆盖全生物降解地膜处理花生产量比普通地膜(对照组)减产1.2%。原因分析:在花生生育期内,普通地膜和标准地膜不能降解,田间膜面基本无破裂,全生物降解地膜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花生生育后期膜面逐渐发生开裂、破裂,从而使膜内水分散失较快,地膜保水、保温性能基本丧失,不利于花生饱果,从而导致最终产量有所下降。同时,进一步说明了全生物降解地膜的易降解性。
表3 不同地膜对花生产量的影响(单位:kg/667m2)
覆膜后,10天田间观察1次,记录地膜破裂、降解情况。开裂阶段划分:诱导期,指垄(畦)面地膜出现多处(超过3处/m)≤2 cm自然孔缝或孔洞的时间;开裂期,指垄(畦)面地膜出现2~20 cm自然孔缝的时间;大裂期,指垄(畦)面地膜出现≥20 cm自然裂缝的时间;破裂期,地膜柔韧性尽失,垄(畦)面地膜出现碎裂,最大地膜残片面积≤16 cm2的时间;无膜期,指垄面基本见不到地膜残片的时间。
由表4可以看出,全生物降解地膜在覆膜59天后开始出现裂口,随着时间延长到131天采收时,其绝大多数碎裂成为直径不足5 cm的碎片。而普通地膜和标准地膜仍具有拉伸性,田间膜面基本无破裂。
表4 不同地膜开裂、降解情况统计(单位:cm)
从本试验3种地膜对花生产量影响来看,与对照组相比,标准地膜平均增产10.43 kg/667m2,全生物降解地膜减产3.26 kg/667m2。3种地膜平均用量3 kg/667m2、6.2 kg/667m2、6.7 kg/667m2。考虑到花生收获后要清理回收田间残膜,普通地膜破碎严重,清理难度大、用工量多,标准地膜比较厚、强度大、破裂轻、易于回收、用工少,全生物降解地膜最终能实现降解,不再进行田间清理回收,3种地膜回收用工量见表5。
表5 不同地膜产量与地膜使用量、回收用工量
按照花生价格8元/kg、普通地膜和标准地膜12元/kg、全生物降解地膜34元/kg、回收残膜人工费80元/个计算(表6),单纯从地膜使用投入成本一项来看,全生物降解地膜使用成本最高为230元,其次是标准地膜使用成本74.4元,普通地膜使用成本最低,为36元,这也是农户喜欢用超薄地膜最重要的原因。综合比较3种地膜使用成本、残膜清理回收费用、不同地膜对花生产量效益的影响,分析不同地膜的经济效益,应用标准地膜能实现增产,与对照组相比,地膜综合投入成本减少85.28元,经济效益最高;应用全生物降解地膜比对照减产,与对照组相比,地膜综合投入成本增加140.08元,经济效益最低。在没有财政补贴的情况下,全生物降解地膜使用成本过高,农户使用意愿低,推广难度较大。
表6 不同地膜经济效益分析(单位:元)
普通地膜厚度低,作物收获后,破碎严重,田间清理回收难度大,是造成地膜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应全面禁止使用。标准地膜因为厚度比普通地膜高,保温、保水性好于普通地膜,试验表现为增产,地膜应用经济效益最高,标准地膜在作物收获后,地膜破裂程度轻,耐拉伸,易于清理回收,残膜捡拾回收率比普通地膜高,可显著降低在土壤中的残留量,今后应重点推广应用标准地膜。
全生物降解地膜在花生生育后期出现破裂,保水性基本丧失,易受干旱、杂草危害,影响花生饱果,是造成本次试验减产的主要原因。但是,全生物降解地膜随着时间延长,最终会实现降解,同时省去了作物收获后进行残膜清理回收的人工投入成本,地膜降解后对土壤、农作物无毒无害,生态、经济效益显著。因此,应用全生物降解地膜是解决土壤地膜残留污染的根本措施,今后应在试验示范的基础上,逐步推广应用全生物降解地膜。
鉴于本次花生覆盖全生物降解地膜试验表现为小幅减产,说明了全生物降解地膜的降解时间可控性还达不到农艺要求,技术尚不成熟。建议今后继续开展试验观察,以探索不同气候条件下全生物降解地膜对花生产量的影响,并逐步扩大示范面积,为全面推广全生物可降解地膜提供科学试验依据。在此,建议国家对应用降解地膜出台财政补贴政策,降低降解地膜使用成本,促进降解地膜推广应用,实现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