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蕾,杨丽云,程 欣,朱佩茹
(河南省人民医院 郑州大学人民医院 河南郑州450003)
宫颈癌前病变早期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病变可累及宫颈上皮全细胞,威胁患者身心健康[1]。研究表明,对宫颈癌前病变进行早诊断、早治疗可有效预防宫颈癌的发生[2]。利普刀锥切术是临床应用广泛且治疗成功率较高的治疗方法。信息-动机-行为(IMB)模式理论认为,只有当信息、动机和行为技巧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才能发生和维持行为改变[3]。基于此,本次研究对宫颈癌前病变利普刀锥切术患者采用IMB模式健康教育,旨在改善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强化治疗信心,提高生活质量。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20年5月1日~2021年5月31日94例宫颈癌前病变且接受利普刀锥切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宫颈癌及宫颈癌前病变规范化诊疗指南(试行)》[4]宫颈癌前病变诊断标准;均行利普刀锥切术;年龄35~65岁;对本研究知情且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其他肿瘤患者;严重心、肝、肾等脏器功能障碍患者;严重沟通障碍患者;未婚女性。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观察组年龄(49.65±5.31)岁,病程(3.23±1.32)年;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分级:Ⅰ级12例,Ⅱ级29例,Ⅲ级6例;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21例,高中18例,大专及以上8例。对照组年龄(48.93±5.42)岁,病程(3.25±1.30)年;CIN分级:Ⅰ级10例,Ⅱ级30例,Ⅲ级7例;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23例,高中17例,大专及以上7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相关伦理学要求。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即给予患者心理疏导,进行疼痛、并发症、会阴护理,提供饮食、运动、性生活咨询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IMB模式健康教育。①建立IMB教育干预小组:小组成员均具有3年以上专科护理经验,熟知IMB教育干预理论。建立健康调查表,包括患者基线资料、受教育程度、家庭成员构成、心理情绪、对宫颈癌前病变及利普刀锥切术相关知识认知度、对治疗的依从性及应对方式等。②信息干预:小组成员根据调查表内容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调查访问,并对患者各项状态进行评估。根据调查结果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干预。a.组织健康讲座。内容包括宫颈癌前病变、利普刀锥切术及日常护理等知识。b.个性化疏导。针对患者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尽量满足患者需求。c.护理操作演示。使用医学教具对患者术后会阴护理、相关并发症处理等操作方法进行指导,以便患者直观地学习。d.邀请术后康复良好的患者分享其治疗经验。③动机干预:与患者家属沟通,让其了解IMB模式健康干预对患者疾病康复的积极作用,给予患者更多的家庭关怀及鼓励。通过座谈会上相互交流、讨论,平复宫颈癌前病变患者不良情绪,促使其逐渐接受事实,并认清早期积极治疗对改善预后的积极意义。讨论期间鼓励患者讲述自身真实想法,使患者勇于面对疾病,并积极接受治疗,提高康复效果。④行为干预:建立微信群,将患者及其家属拉入群内,如有任何问题及时提出,并在线得到解决方案。根据患者面临的问题通过微信向患者及其家属传送相关资料,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出院后,每周进行1次微信或电话随访,掌握患者康复护理情况及心理状态,并对其取得的效果给予肯定、鼓励。两组患者均干预3个月。
1.3 评定指标 比较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两组认知度、心理状态、应对方式及性生活质量变化情况。①认知度采用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HPLP)[5]进行评估,包括健康教育行为、躯体活动、心理健康、人际关系、营养、健康责任感、压力调节7个维度内容,各维度评分均与患者认知度呈正比。②心理状态采用中文版心理弹性量表(CD-RISC)[6]进行评估,包括坚韧性、力量、乐观性3个维度,评分与患者心理状态呈正比。③应对方式采用医学应对调查问卷(MCMQ)[7]进行评估,包括面对、回避、屈服3个分量表,评分越高,表明个体越倾向采用该应对方式。④性生活质量采用国际女性性功能评估量表(BISF-W)[8]进行评估,包括性欲、性心理、性高潮、性行为异常4个维度,评分与患者性生活质量呈正比。
2.1 两组干预前后HPLP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HPLP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干预前后CD-RISC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CD-RISC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干预前后MCMQ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MCMQ评分比较(分,
2.4 两组干预前后BISF-W评分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干预前后BISF-W评分比较(分,
宫颈癌前病变是临床常见妇科疾病,该病具有病程长、易反复等特点[9],利普刀锥切术在治疗该疾病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因手术部位的特殊性并需实施侵入性操作,加之多数患者将其等同于宫颈癌,导致患者存在心理负担。有研究指出,提高患者康复效果,医务人员精湛的技术与患者自身良好的治疗依从性二者缺一不可[10]。患者是否正确认识疾病、积极坚持健康的动机及准确的执行技巧是影响治疗依从性的3个重要因素。
IMB模式健康教育是通过强化正确信息,从而纠正患者的消极态度,进而建立健康的行为模式[11]。其干预理念综合考虑了影响患者治疗依从性的3个重要因素,护理人员通过问卷方式了解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点的认知程度和日常需求,并给予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提高健康教育的有效性。IMB模式认为认知能力的提高是患者行为改变的内在动力,只有患者认识到不良行为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后才会有改变不良行为的动机[12]。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HPLP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分析原因可能为:IMB实施个性化动机干预,首先通过健康知识讲座促使患者逐步建立改变不良认知、不良行为的意图;其次促进新老病友相互交流能进一步纠正患者对疾病的错误认知度,使患者积极应对疾病。
宫颈癌前病变患者因对疾病的恐惧,以及害怕手术会对性生活造成一定影响导致夫妻感情破裂,进而产生紧张、焦虑等不良心理。相关调查显示,心理弹性水平高低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呈正比[13]。本次研究中,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CD-RISC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分析原因:①IMB模式健康教育干预采用健康知识讲座、座谈会、医学教具示教以及网络等方式进行健康教育,可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及时帮助其疏导不良情绪,又可帮助患者掌握正确的护理方法,减少术后并发症等。②IMB模式健康教育干预可促使患者正确认识自身疾病,利于接受自身疾病情况,并积极应对疾病。③小组成员疏导、家庭关爱及同伴的榜样作用均可给予患者更多人文关怀,改善患者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应对方式是影响患者疾病康复进程的重要环节。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应对疾病更加积极。原因可能为:一方面患者对疾病认知度的提高及病友间相互鼓励,增强了患者治疗的信心;另一方面医患间提问、解答等相互沟通交流,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家庭成员的细心照顾及安慰,促使患者树立信心。
有学者认为,虽然利普刀锥切术仅切除子宫高危病变区域,但宫颈癌前病变患者性功能仍可受到影响[14]。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BISF-W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分析原因:IMB模式健康教育通过一系列针对性措施更新患者认知水平,提高病耻感;另一方面医护人员、家属、病友之间的支持与鼓励,可提高患者康复信心。
综上所述,IMB模式健康教育在宫颈癌前病变利普刀锥切术中应用效果良好,可有效提高患者认知度、心理状态、应对方式及性生活质量,改变患者消极应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