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红,孟 玉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沈阳 110136)
近年来,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发展持续火爆,并被国家全面纳入战略体系[1]。文化产业需要旅游产业的推广与搭售,旅游产业也需要文化产业的拓展与支撑,两个产业的耦合发展会因另一方的发展而链接起产业价值链条,延长生命周期,激发新业态形式,产生耦合放大效应,因此,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耦合发展是两个产业发展的高级阶段。各国各地区的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都不同程度地选择耦合发展的道路[2]。2021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开端之年,国家为促进文化业与旅游业的耦合发展,着力促成“文化+旅游+互联网”的产业模式,鼓励借助现代高新科技手段发展我国的文化与旅游产业,采用产业数据的方法研究当前两个产业的耦合发展情况。为满足大众对极富个性化的美好生活的要求,有效传播和发扬中华文化,着重提升旅游发展品质,沈阳市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要尽全力鞭策文化和旅游耦合发展,推进旅游行业从单一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文化”转型[3]。但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在耦合发展过程中不免会遇到整体结构不完整、耦合产品同质化严重、耦合趋势不稳定等各种棘手的问题,从而制约文旅产业耦合发展。因此,着力研究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发展的双重魅力,促进二者更加广泛且深入地耦合,实现文旅业为其他产业赋能,互利发展,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根据以往学者的研究方法,可将文化产业研究方法分为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两大类。首先,宏观分析是以区域文化产业、全国文化产业以及全球文化为研究对象的整体性研究。从文化产业现状分析看,高质量发展是现代文化产业必须秉承的发展理念和应有的概念体系,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是推动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切入点。此外,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报告中提出,加强文化产业的规划引导、规范文化产业市场体系、开创新型文化业态、挖掘消费者潜在文化需求、增加高品质文化产品供给、加大人才培育力度等具体的意见和建议。“十四五”期间文化建设已被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2013年,行业专家就指出我国文化产业将迎来大规模的兼并重组浪潮。从文化产业发展方式来看,当下文化产业多采用耦合发展的发展方式,王健[4]指出在“互联网+”时代,文化产业发展将加速趋向网络与文化产业的跨界耦合。周育群等[5]分析认为耦合空间较为狭小,20世纪中国的文化产业耦合终止于以科学技术为主的发展阶段。从文化产业类型来看,文化产业可以划分为批发、制造、服务、零售4种类型。从发生学的思维出发,宗祖盼[6]将文化产业划分成4种类型,即“审美型”、“符号型”、“知识型”和“游戏型”。其次,微观分析是以单独的某一文化项目、城市、资源为研究对象的个量分析。如冯蕾[7]运用SWOT因素分析法分析了大连市文化产业与同级同类对比文化产业发展所具有的优劣条件。何雅洁[8]提出能弥补西藏地区文化产业体系指标空白的评价模型。
我国在2018年将旅游业定义为直接为旅游者提供餐饮、出行、购物、游览、娱乐等服务活动的总和。目前,旅游逐渐成为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9]。进入21世纪以后的20年是中国旅游业飞速发展的时期。期间,旅游业的发展速度前所未有,旅游人数持续激增,旅游类别层出不穷,未来其发展速度将更加迅猛。然而,我国旅游产业实现发展至高质量阶段的目标依然任重而道远。刘金芝等[10]指出当前网络与旅游业的耦合程度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旅游产业正在以极尽开放的姿态、极具引领性的理念和广阔的视野与互联网产业深度耦合。柯景怡等[11]认为我国旅游业之所以能够跻身“信息化时代”,是因为全民旅游浪潮的强大推动力。5G技术的上市将使国民旅游体验更加便捷化、新颖化、灵活化。徐海等[12]依据分析结果发现,无论从规模还是经济效益来看,旅游产业是中国典型的朝阳产业之一,且就人均消费情况而言,我国的旅游产业依然具有巨大的挖掘潜力。
产业耦合度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产业之间携手发展程度或相互作用程度的大小,不分利害。倘若产业与市场约束发展,则耦合度较低;反之,产业与市场协同发展,则耦合度较高。高耦合度既能够有效分散耦合产业的市场风险,又能够为企业发展和发掘新的创新点。产业耦合态势是指产业耦合关系中良性耦合程度的强弱,它可以反映出两个产业之间协调状况的好坏,能够定量分析出两个产业要素是在高水平上互惠互利,还是在低水平上彼此制约。旅游产业的深度发展在于旅游产业链的不断延伸[13]。近年来学者们开始关注我国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发展情况,不断对全国、各省市及单一旅游景区文旅产业耦合发展水平、发展前景以及制约因素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王欣等[14]分析指出我国的优势在于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先进的创意理念以及广阔的文化旅游消费市场。翁钢民等[15]分析指出:两个产业的耦合水平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正向集聚性,我国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发展不够均衡。现有的相关课题研究文献中,主要是从构建耦合模型的角度整体分析某一省份或城市的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并从国家政策方针、社会因素、经济发展等方面对文旅产业耦合协调度波动情况进行针对性分析。周叶[16]运用灰色系统理论构建耦合度评测模型,对江西省文旅游产业的耦合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李凤霞等[17]对山东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耦合发展程度进行了评价,指出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不均衡。许妍谢[18]以浙江省衢州市为例,对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态势进行测度,指出浙江省衢州市的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属于均衡的低水平、粗放型耦合模型。徐飞等[19]基于耦合模型对辽宁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态势进行测度,认为辽宁省达到了文旅高级耦合协调阶段。但是,目前对于沈阳市文旅耦合协调度系统深入分析的研究相对较少,并且对于提高文旅两产业间耦合协调度水平的对策相对具有孤立性,无法与其他省市文旅产业耦合度低者共同协调发展。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更加深入了解沈阳市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耦合态势,并根据沈阳市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特点提出省内各城市协调发展、省外协同发展的统筹性策略。
指标体系的建立是进行研究工作的基础。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及其子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互补充、耦合发展的关系,本文拟对耦合度进行定量分析。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耦合发展的影响因素很多,指标体系的选取既要反映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的现实水平,又要体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之间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耦合关系,还要考虑数据获取的简便性和统一性,并考量建模计算的可实现性。为客观、全面、科学地衡量沈阳市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耦合状况,在坚持科学性、实用性、动态性、可操作性、主导性等原则基础上,选择以下指标:旅游产业指标主要从旅游产业效应和旅游产业规模2个角度选择。本文选取了国内旅游收入(亿元)、旅游外汇收入(万美元)、接待入境旅游人数(人次)、国内旅游接待人数(万人次)、接待旅游星级宾馆(个)、国家级旅游景区(个)6个指标。文化产业指标主要从文化产业规模和文化发展情况2个角度选择。本文选取了专业艺术表演团体(个)、文化馆(艺术馆)(个)、文化团体(个)、文化艺术业营业收入(万元)、文化艺术业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人)、博物馆(个)6个指标。
本文结合辽宁省统计局及沈阳市统计局2013~2019年统计年鉴,获取研究所需的原始数据,构建沈阳市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耦合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沈阳市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发展现状。
为评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耦合态势及耦合模型,本文在综合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参照罗芳等[20]、饶金涛等[21]学者关于耦合协调度模型的构建,构建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评价模型。
(1)运用极差标准化法对初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1)
式(1)中:i表示年份(i=2013,2014,2015,…,2019);j表示第j项指标(j=1,2,3,…,6);xij表示旅游或文化产业第i年第j项指标值;xjmin表示文化或旅游产业j个指标中的最小值;xjmax表示文化或旅游产业j个指标中的最大值。
(2)确定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两个系统的指标权重(熵值法)
首先,计算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第j项指标第i年的指标值占所有年份指标值的比重pij。
(2)
(3)
其次,求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指标体系中第j项指标的熵值Ej。
(4)
并计算差异系数Dj
Dj=1-Ej
(5)
其中:式(4)中ln表示为自然对数,m的取值为本文比较的年份;取m=7,(ln7)-1=0.513 898 342;旅游产业指标权重求出熵值Ej的取值范围为0~1之间。
最后,求得文化与旅游产业指标体系中第j项指标的权重wj。
(6)
(3)求出文化产业综合评价函数t(Y)
(7)
(4)求出旅游产业综合评价函数t(Z)
(8)
(5)求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度
(9)
其中,式(9)中C表示耦合度。
(6)计算耦合协调度
(10)
计算综合评价指数
p=α·t(Y)+β·t(Z)
(11)
式(11)中,α为文化产业权重,β为旅游产业权重,设定a=β=0.5。
根据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模型计算出的结果,文旅产业综合指标越高,表明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状况越良好,反之表明两产业发展状况越差。
参照李凤霞等[22]、唐慧[23]、李航等[24]、余佳华等[25]学者关于耦合协调度的划分标准,本文把文化与旅游两个产业对应的耦合度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见表1所示)。
表1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等级划分
沈阳市文化产业收入在2013~2019年间起伏不定,没有形成良好的上升趋势。文化产业属于第三产业,2017~2019这3年的沈阳市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发展速度(以上一年为100)分别为105.0%、105.2%、105.2%,总体而言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呈现出平稳上升的状态(见表2所示)。
表2 沈阳市2013~2019年文化产业指标体系
根据辽宁省统计局数据显示,沈阳市旅游产业处于辽宁省领先地位,2019年沈阳市国内旅游收入占全省的13.9%,在2013~2019年间其占比呈现出先下降后于2017年有所回升的趋势;2019年沈阳市旅游外汇收入和接待旅游入境人数分别占全省的22.89%和29.13%,并且两组数据指标在2013~2019年这7年间均呈现出连续上升的趋势;2019年沈阳市国内旅游人数占全省14.8%,在研究年限期间其占比呈现出先大幅度下降、后小幅度回升的趋势(见表3所示)。
表3 沈阳市2013~2019年旅游产业指标体系
首先,本文采用文化与旅游产业耦合评价模型进行研究,运用极差标准化法对初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计算出沈阳市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指标值占所有年份指标值比重,并运用熵值法计算出沈阳市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指标体系中的熵值,通过上文构建的模型得出表4。
表4 沈阳市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指标体系中第j项指标的权重
其次,计算出沈阳市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对沈阳市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发展进行实证评价,最后得出沈阳市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度综合评价指标,通过上文构建的模型得出表5。
表5 沈阳市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指标汇总
通过沈阳市统计局数据取得2013~2019年沈阳市地区生产总值发展速度与沈阳市地区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发展速度,并将其与沈阳市7年间文化产业综合值、旅游产业综合值、文旅产业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绘制于同一折线统计图中,以便于更加直观、清晰地反映出沈阳市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与经济发展形势的关联程度,如图1所示。
图1 沈阳市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受沈阳市经济发展形势影响关联程度图
根据沈阳市2013~2019年旅游产业综合值t(Y)与文化产业综合值t(Z),可以了解到这7年间文旅产业的综合发展水平与发展差异。通过式(12)计算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类型
(12)
根据式(12)可将文旅产业的耦合度划分为三种类型:u>1时为文化产业滞后型,u=1时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同步型,u<1时为旅游产业滞后型。
为进一步判断沈阳市7年间文旅产业的综合发展水平与发展差异,本文将2013~2019年的统计结果绘制成折线统计图,如图2所示。
图2 沈阳市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类型分析图
通过以上公式分析计算出沈阳市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度指标、耦合协调度指标和耦合协调类型,由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1)文旅产业耦合度起伏不定且处于中等水平。沈阳市文旅产业耦合度的数值多位于0.3~0.4区间内,仅仅在2014年两个产业达到高度耦合,耦合度为0.999 6,但是该年旅游产业综合指标值与文化产业综合指标值偏低,分别为0.341 7和0.350 8,即2014年文旅产业都处于低水平发展状态,但是却呈现出高度耦合。此后文旅产业的耦合发展基本稳定在中低耦合度处,文化产业基本保持在承载力范围内,并呈现出旅游产业整体发展快于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这表明沈阳市距离达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高度耦合阶段还需做出更深层次的改变。同时,这也进一步体现了沈阳市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对于耦合发展的广阔前景所做出的战略有目标不一致的情形,其结果就是导致文旅产业的耦合度降低。
(2)文旅产业的耦合协调度指标有待提高。沈阳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与旅游产业的发展趋势波动较大,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滞后型与文化产业耦合协调度滞后型交替出现。沈阳市文化产业的总体发展水平逊色于旅游产业的总体发展水平,甚至在2019年出现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为文化产业发展水平6倍的现象。在2013~2019年间文旅产业的耦合协调度指标大致位于0.3~0.6范围内,大致呈现先下降、后小幅度上升的发展形势。总体位于耦合度等级划分的中上级,耦合协调度等级以轻度协调、初级协调和濒临失调3个等级为主。近年来耦合协调度总体呈现出缓步上升的趋势,基本达到两个产业间相互促进的协同发展状态。但是,相较于北京、西安、南京等文化底蕴浓厚的城市,沈阳市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耦合协调度等级仍处于相对落后阶段。
(3)文旅产业的综合发展水平波动较大。在2013~2019年间旅游产业综合值在0.1~0.8之间波动,文化产业综合值在0.1~0.9之间波动,两个产业值7年间基本处于0.1~0.4区间内。此外,根据辽宁省统计局及沈阳市统计局数据计算出,7年间沈阳市旅游外汇收入和国内旅游收入分别占全省19%~23%和13%~18%,接待入境旅游人次和国内旅游人次7年间分别占辽宁省16%~23%和14%~19%,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数、博物馆数量、文化团体数量在7年间增加量非常小,甚至出现连续多年不变的情况。因此,沈阳市对于将文化和旅游业发展成为“高站位、高要求、高标准”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仍有较长的路要走。
(4)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滞后于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在2013~2019这7年间文化产业的综合发展水平呈现出紧追文化产业综合发展水平的趋势,旅游发展水平的上升或下降对下一年文化产业的波动趋势造成影响。与此同时,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沈阳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与沈阳市总体经济形势、第三产业产业经济形势关联度较低;旅游产业的发展情况与沈阳市总体经济形势、第三产业产业经济形势关联度较高,即沈阳市经济形势的好坏直接影响其旅游产业的发展。这一现象表明:首先,沈阳市文化产业的发展依靠旅游产业带动的依附性严重;其次,旅游产业的发展趋势对后一年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造成引导性影响,在2013~2019年间文化产业发展紧跟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上升或下降;最后,根据辽宁省统计局、沈阳市统计局数据,沈阳市各项文化产业要素指标均远高于文化产业指标。因此,对于沈阳市而言,旅游产业对文化产业的助力远大于文化产业对旅游产业的助力。
(1)沈阳市政府及文旅产业部门对产业资源进行统一整合与耦合开发。沈阳市文旅企业和相关单位应当通过统筹、规划、整合文化与旅游资源,将两个产业的分支进行细化,促使文化产业的文化资源、文化创意、文化科技、高素质文化产业人才等要素与旅游业的“吃、住、行、游、购、娱、体、养、媒”等要素进行全方位、深层次、高一致性的交叉耦合,优化文旅产业的结构、要素以及各个环节,直至占领整个文旅产业市场份额,席卷沈阳市旅游市场,进而引领沈阳的文化旅游相关企业发展成为全省主导产业和全国支柱性产业,比如酒店、旅行社、手工艺品作坊等。此外,在政府及文旅企业制定耦合目标时,还应注重文旅产业的耦合路径选择、耦合模式选择、耦合形态选择等,以便于快速提升沈阳市城市形象,为疫情过后行业复苏、转型升级夯实基础,为沈阳市发展带来综合效应。
(2)树立沈阳市的文化品牌。促进城市营销强度就必须不断提升文化品牌的层次。沈阳市要想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并使之与旅游产业高度耦合,必须树立具有沈阳文化特色的文化品牌。虽然,目前沈阳市已有符合本土满清文化内涵的城市形象宣传口号,但是除满清文化外,沈阳市还应根据地区独特的地理条件和地理位置,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许氏剪纸技艺、东北大鼓等)和物质文化遗产(新乐遗址、铁西老工业区、清昭陵等)开创主题多样的沈阳文化旅游高端品牌。树立沈阳冰雪文化、红色军旅文化、满清文化、辽金文化、民俗文化等品牌,促进全市特色文化品牌创造,衍生出新的文旅服务和产品,品牌地位得以进一步巩固,进而形成文旅品牌的循环上升式发展,达到沈阳市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高水平耦合发展的目的。
(3)寻求突破推动产业创新创意转型。文化旅游产业的核心是创意,创意则是文化与产业的衔接点。文化旅游可以理解为“蕴藏生活文化的创意产业”。由此可见,沈阳市应根据自身情况开展主题多元、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旅产业,丰富文旅产业耦合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