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红 梁非哲 何文虎 闫小芳
(中国人民银行银川中心支行,宁夏银川 750001;中国人民银行固原市中心支行,宁夏固原 756000)
随着脱贫攻坚战略的实施,我国各地自发探索建立的扶贫车间这一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新型业态,在中国特色脱贫攻坚道路上发挥了巨大作用,已成为我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载体、抓手和纽带。近年来,我国一直引导、鼓励和支持推动扶贫车间的发展。在2017年全国扶贫车间现场会上国务院扶贫办要求各地因地制宜扎实推进扶贫车间建设,帮助更多农村贫困人口实现灵活就业、稳定增收。在2021年全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工作现场会上国家乡村振兴局等部门要求各地建好用活帮扶车间,帮助脱贫人口稳岗就业。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要推动支持和提升扶贫车间的带贫能力,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就近就地就业机会。
专家学者普遍认可扶贫车间的作用,并对扶贫车间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意见或建议。李玉如(2017)认为我国扶贫车间经历了从“小窝棚”到“小车间”的演变,它有助于提升农村居民的自我发展能力。梁伯钧(2018)认为扶贫车间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法宝。达朝花(2021)认为扶贫车间对于转变村民观念、稳定村民就业、增加村民收入、提升妇女地位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何阳(2021)认为扶贫车间是我国推动农村劳动力共同富裕的创造性产物,具有价值整合、资源整合、信用整合和利益整合四大功能,为了实现扶贫车间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把工作重点放到各参与方的利益共享、捆绑机制的维护、创新与巩固上。聂佃忠、周兵、李庆梅(2019)认为在扶贫车间的建设上,政府与市场必须协合发力,应从产业承接转移视角进行布局,从承接产品转移视度进行定位。雷小奇(2020)则认为推动扶贫车间建设取得实效,必须在完善建设标准、搭建信息平台、强化技能培训、加大扶持力度、创新经营模式等方面下功夫。
大力推动扶贫车间转型发展,有助于解决乡村产业门类不全、产业链条不长、要素活力不足、质量效益不高等问题,促进乡村产业向普惠化和功能化方向发展,提升各类农村生产资源、要素的质量和配置效率。大力推动扶贫车间转型发展,有利于改变和扭转乡村人才外流的现状,推动吸引返乡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军人、社会贤达等各方面人才下乡创业就业,实现乡村人才集聚。大力推动扶贫车间转型发展,有助于破除我国城乡分割的体制机制性障碍,打通城乡要素流动、交换通道,引导和推动人才、技术、资本、管理等要素向乡村集聚,全面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推动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推动扶贫车间转型发展,有利于避免农村劳动力资源的闲置和浪费,解决脱贫人口收入来源单一问题,增强其收入来源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助于激发贫困农民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农民向产业工人发展转变,使之具备一技之长,最终让扶贫车间成为广大农户的创业车间、致富车间。
在中央的大力支持和各级地方政府部门的有效推动下,我国各地通过政策引导、资源整合、发挥优势、激活要素、因地制宜、创造性推动扶贫车间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使之成为落实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创新车间、生产发展车间、致富车间和技能培训车间,取得阶段性成效。截至2020年末①数据来源于半月谈网:《扶贫车间:群众脱贫致富“梦工厂”》,我国累计建成各类扶贫车间32688个,吸纳43.7万贫困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总体来看,当前我国各类扶贫车间均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兼顾经济效益,有关扶贫车间的扶持政策已趋于稳定,建设的标准和建设程序也日趋规范化和标准化,在用地、用房、用水、用电、用工等方面的政策支持手段、方式也灵活多样,管理机制也日益成熟、完善,技能培训也基本到位。在金融支持方面,各地普遍把扶贫车间纳入创业担保贷款贴息政策扶持范围,对相关贷款给予一定比例的财政贴息。
表1 我国各地扶贫车间发展的主要做法梳理情况
从发展模式来看,当前我国扶贫车间可以划分为六种类型,六种类型从创建优势、生产方式、经营目标、风险承受能力、劳动者吸纳能力、利益捆绑机制以及发展前景等方面各有侧重和不同。其中,基层党建引领型扶贫车间主要依靠基层党组织的推动和管理,具有政策和人力资源优势,但也存在政府过度干预、盲目跟建以及市场作用发挥不到位的问题。乡村能人带动型和资源依托型扶贫车间由于是建立在对地方特色优势资源和传统手艺的发掘、利用、改造基础之上,具有鲜明的地域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虽易受自身规模、产业和市场环境变化的影响和制约,但发展前景相对比较光明。龙头企业依附型扶贫车间由于是建立在上游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基础之上,具有规模经济发展的优势,所处产业链条也相对完整,其抗风险能力也是六类扶贫车间中最好的,但其发展易受上游企业经营管理发展策略、目标定位及经营结果的影响和冲击。合作共赢型扶贫车间具有合作社框架、性质和雏形,其成员之间利益联结最为紧密,其赢利性目标定位也能够保证自身投入资源的最优化利用,但这类扶贫车间也存在产业链条不完整、市场信息不对称、管理滞后等发展难题,不过发展转型相对容易。互联网+型扶贫车间是一种新近发展的创新型扶贫车间,其完全建立在对农村电商等互联网交易媒介工具的利用之上,建立成本相对较低,但易受快手、抖音等直播带货冲击影响,与此同时,其对劳动者素质、技能要求相对较高导致其行业进入门槛也相对较高。
(—表1续)
表2 我国六类扶贫车间模式比较情况
一是农村产业集聚优势。从扶贫车间发展情况看,我国的扶贫车间紧紧立足于当地的资源禀赋和文化传统优势,无形中推动了农村现代产业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二是灵活管理优势。扶贫车间具有投资规模小、见效快、就业门槛低、管理相对简单的特征,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文化要求和技术要求相对较低。三是组织推动优势。在扶贫车间的建设发展中,各地地方政府十分注重发挥地方党组织的牵引和服务作用,具体体现在扶贫车间建设的规划设计、组织协调、群众动员、车间管理和参谋服务上。
一是贫困劳动力吸纳能力相对有限。二是对上游企业的依赖性较大。如一些地方推出的厂房式、居家式扶贫车间,几乎全部依赖于上游企业的订单维持生存和发展,自主品牌严重缺乏,销售渠道较为狭窄。三是发展缺乏可持续性,车间的非盈利性质影响和决定着车间无法有效调动管理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四是扶贫车间与贫困劳动力之间缺乏稳固利益联结、捆绑机制,由于内生动力不足,导致贫困劳动力出工不出力现象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一是体现在政府引导上。从中央到地方我国各级政府部门都对扶贫车间发展持引导、鼓励和支持的态度,各地均通过制定支持扶贫车间发展的相关意见、实施方案或行动计划,强力推动扶贫车间的规范、持续发展。二是体现在政策扶持上。从当前各地操作实践来看,各地均在财政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土地政策、人才政策等方面制定出台优惠举措,加大对扶贫车间的支持和帮扶。
一是整体发展规模和技术含量均不高,生产工艺相对简单,一些地方扶贫车间发展存在产业同质化、产品趋同化、短期化、零散化现象,严重违背产业和市场发展规律;二是产业链条较短,产、供、销产业链体系没有完全建立,有的身处产业链最末端,仅是关联企业的一个生产加工节点或负责一个产业链某一道生产工序,要价能力和产品品牌影响力相对不足;三是我国部分地区财政自给率不高,融资担保补偿机制不健全,加之扶贫车间缺乏有效抵押物、财务核算不规范,金融部门助力扶贫车间发展存在介入难的问题。四是受行政区划壁垒的限制,我国扶贫车间缺乏统一规划和统筹协调。五是随着扶贫车间的持续发展和规模扩张,其转型升级结果必须是向市场化、企业化方向迈进,这就对劳动者素质和技术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与当前扶贫车间劳动者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年龄相对较大,思想眼界还不够开阔存在直接矛盾,也对岗位和技能教育、培训提出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要构建扶贫车间发展长远发展规划,推动相关资源在区域内优化配置。扶贫车间发展要与地方优势特色资源的开发利用相结合,要与地方传统文化和乡村治理相结合,要与我国农村四权改革、生态振兴、绿色发展相结合,以此增强扶贫车间建设发展的生命力。要主动搭建扶贫车间管理信息平台,强化对扶贫车间运营成效、建设资源投入及使用效率的检查、评估和考核,防止建设资源的流失和浪费。
要牵头制定推动扶贫车间发展的切实可行的政策实施意见或细则,全面发挥财政、税收、金融、土地、教育等各方面优惠政策的聚合效应,发挥好筑巢引凤作用。在政府引导过程中,要整合相关乡村振兴专项资金,建立推动扶贫车间发展专项发展基金,发展壮大扶贫车间。
要引导金融机构对接各类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融资服务平台,实现数据共享,为扶贫车间进行精准风险画像,研发适合扶贫车间生命周期和生产特点的信用产品;要筛选优质扶贫车间,建立“白名单”制度,对名单内扶持车间提供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要持续优化和创新“政府+银行+担保+保险+扶贫车间”等信贷投放模式,建立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支持、推动扶贫车间努力向全产业链的方向迈进。
应积极鼓励、引导和支持扶贫车间走市场化、规模化、企业化发展之路,强化车间认定、投入、管理、建设、发展、监督以及退出的制度性、规范性和科学性。要在遵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突出差异化和特色化,有针对性地创新扶贫车间发展模式。
要契合扶贫车间的技能需求和业务发展需要,切实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培训主体多元化和培训模式的多样化,使广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合格、优秀产业工人身份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