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磊,董卓倬,杜用玺,陈夕军,姚 洁,王铁霖, 贺 振*
(1.亳州职业技术学院 药学院,安徽 亳州 236800;2.安徽中医药科学院亳州中医药研究所,安徽 亳州 236800;3.扬州大学 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江苏 扬州225009;4.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 道地药材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北京 100700)
地黄为玄参科植物地黄(RehmanniaglutinosaLibosch.)的新鲜或干燥块根,具有清热生津、凉血、止血、养阴生津功效[1],有重要的药用和经济价值,是我国大宗药材之一[2]。地黄主要分布于河南、山西、山东、陕西、河北等省份。地黄病害有多种,主要包括斑枯病、根腐病、轮纹病和病毒病等,这些病害导致地黄减产,严重危害生产[3-5]。河南温县是重要的中药材种植基地,近年来,在该区域发现地黄出现大面积叶片焦枯现象,严重影响地黄生长。据研究报道,地黄叶片上存在轮纹病,不同省份病原鉴定结果存在明显差异,童晓茹[6]等从山东地黄病叶上分离出叶点霉属致病菌,解红娥[7]从山西地黄轮纹病叶上分离得到壳二孢真菌。本研究通过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鉴定和柯赫氏法则验证,确定河南温县地黄轮纹病的病原物,为明确地黄轮纹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调查地黄轮纹病的田间发生情况,观察其典型症状,采集不同发病期的地黄叶片。用无菌水冲洗其表面,在病健交界处,切取约5 mm × 5 mm的组织块,用0.5%的次氯酸钠溶液清洗1 min,再用无菌水漂洗3次,滤纸吸干后放于PDA平板(含0.5 μL/mL的96%乳酸的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PDA平板置于霉菌培养箱内培养3 d,温度设置为22±2℃,菌丝尖端转接于新的PDA平板纯化菌株,获得单孢株DH20-2,于4 ℃冰箱内储存备用。
在20℃下,PDA上生长出良好的菌株,记为DH20-2。观测记录菌株生长情况及菌落的形态和颜色。在显微镜(奥林巴斯BX53)下观测、记录菌株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的形态特征和大小,依据文献[8]进行鉴定。
提取菌株DH20-2基因组DNA,采用CTAB法。对菌株的ITS序列进行PCR扩增[3]。PCR反应体系为:上下游引物(10 μmol/L)各2.5 μL,1 PCR buffer 5 μL,Mg2+(25 mmol/L)3 μL,dNTPs(2.5 mmol/L)5 μL,Taq DNA聚合酶(5 U/μL)0.5 μL,DNA 500 ng,无菌水补齐至50 μL。PCR反应程序为:94℃预变性5 min;94℃变性30 s,55℃复性30 s,72℃延伸1 min,32个循环;72℃延伸5 min。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PCR产物后,pMD19-T载体克隆送至上海生工测定序列,测序所得ITS序列,进行序列同源性比对。
柯赫氏法则验证,取健康地黄叶片,用酒精和无菌水清洗叶片表面,晾干。培养5 d,取菌株PDA平板边缘,用无菌打孔器(直径5 mm)打取琼脂块,将有菌丝的一面扣在叶片表面,接种20片叶,同时接种无菌PDA平板样品作为对照。将叶片置于湿润滤纸的塑料盒中,保湿密封,在20℃下培养,观察叶片发病情况。
地黄轮纹病在温县祥云镇和夏庄地区发病率达30%。该病发病初期主要在叶部出现褐色病斑,圆形或近圆形,直径2~20 mm,病斑呈现明显轮纹状(图1-A),后期多个病斑覆盖叶片表面,导致叶片枯死,易形成穿孔(图1-B)。田间湿度较大时,导致地黄大面积叶片枯死,病害严重。
图1 地黄叶片的病害症状
20℃条件,在PDA培养基上培养DH20-2菌株,图2-A中菌落刚开始呈白色絮状,菌丝致密,之后逐渐出现浅粉色,略带有紫色,约14 d后在菌落表面形成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挑取培养14 d的菌丝,在显微镜下观测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为瓶梗,小型分生孢子(图2-B)聚于瓶梗顶端,单孢,无色,卵型,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型,略弯曲。该病原菌与郑瑞瑞等[8]描述的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的形态特征相似。
图2 尖孢镰刀菌的形态
供试菌株DH20-2的ITS序列,通过扩增、克隆及测序,得到一条510 bp的片段。在NCBI中,进行同源性比对,该菌株的ITS序列与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登录号KF998987)的同源性达到99.80%。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图3)显示,菌株DH20-2与F.oxysporum形成一个明显的分支;同属其它真菌也明显形成分支,每个分支之间有很高的支持率。综合病原菌的形态特征、致病性分析、基因序列同源性比对以及系统发育树分析,确定河南温县地黄轮纹病的病原菌为镰刀菌属真菌F.oxysporum。
图3 基于ITS基因的镰刀菌种系进化树
在健康地黄叶片上,接种菌丝块,接种叶片3 d后发病,发病率为100%。病斑于接种处向外扩延,呈现黑褐色,接种地黄叶片与田间地黄叶片的发病症状相同。PDA琼脂块接种的阴性对照叶片均未发病(图4)。再次组织分离纯化接种发病叶片,得到相同病原菌株,证明所接种的菌株为地黄轮纹病的致病菌。
图4 DH20-2菌株在地黄叶片上的致病性试验
河南省是中药材大省,地黄为四大怀药之一,地黄的叶部病害主要为轮纹病,导致地黄叶片枯死,严重时整株枯死,对生产造成巨大的损失。本研究从表现轮纹病的地黄叶部分离得到菌株,对之进行形态学观察、ITS序列测序以及同源性比对,发现病原菌与尖孢镰刀菌同源性达到99%以上,结合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初步确定在温县地区地黄轮纹病分离获得的病原为尖孢镰刀菌。目前研究表明地黄轮纹病病原多为壳二孢真菌、Phoyllostictadigitalis[9]、AscohytamollerianaWinter[10]等,而由尖孢镰刀菌引起的地黄轮纹病未见报道。镰刀菌引起的多为根部病害[11-13],引起叶部病害报道也在增多,尖孢镰刀菌引起浙江磐安杭白菊叶枯病[14]。广州地区因空气相对湿度大,由尖孢镰刀菌引起的金心也门铁叶斑病愈演愈烈[15]。
本研究中,离体致病性测定实验结果显示,分离获得的尖孢镰刀菌DH20-2菌株能引起离体地黄叶片产生黑褐色坏死症状,这表明尖孢镰刀菌也可能在地黄上引起轮纹病。朱畇昊等[16](2021)从野生地黄中分离内生真菌尖孢镰刀菌,且发现对地黄生长具有促生作用,而本实验的柯赫氏法则验证,仅做了离体地黄叶片致病性测定,活体地黄的致病性接种实验还有待进一步确定。本研究结果扩大了温县地区地黄轮纹病的病原菌类别,为地黄轮纹病的有效防治提供了新的依据与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