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黄柳
拓展全院血糖管理、区域血糖管理的疆域与内涵,提升医院科研与综合实力……郑超教授带来浙北医学中心、湖州市中心医院近年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作为。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担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党委委员、内分泌科主任,糖尿病研究室主任;现同时担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湖州医院副院长(挂职)。主持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发表SCI论文60余篇,被评为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省创新人才,浙江大学临床百人,行业任职包括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青年委员、浙江省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常委等。
与全国不少地市级医院搬迁新院后床位量获得大幅扩充不同,浙江省湖州市中心医院2020年9月整体搬迁后,床位量仅从此前千余张略微增加至1200张。
在这家由设计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的德国知名设计师操刀,从东往西、由南到北流线设计蕴含国际先进理念建成的“会呼吸的花园式”医院,床位量基本维持不变,代表的是医院在全新的建筑空间与硬件载体上正追求内涵的提升与巨变。
医院副院长郑超介绍,2020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湖州医院在湖州市中心医院正式挂牌,基于浙江大学与湖州市构建的“校市合作”,浙江大学医学院与湖州市卫生健康委的合作以及浙大二院与湖州市中心医院的院际合作项目,她作为浙二派驻到湖州市中心医院的管理团队中的成员,自2020年夏秋之际开始长住湖州从事临床、教学、科研以及医院管理的工作。
2020年国庆节之后,湖州市中心医院新院区正式开诊。“由马岳峰院长带领的管理团队,我们在8月份从浙大二院来到中心医院,当时就在老院区参与主持整体搬迁的各项工作,大家齐心协力、科学统筹,确保搬迁前后医疗业务平稳运行。”郑超表示,湖州市中心医院新院区的环境让她这位长住西子湖畔的专家也忍不住赞叹,“徜徉其中,就是移步换景!让医护人员在忙碌的工作之余,让患者及家属在紧张的寻医问药之余,都能感受到怡人的自然风光!”
她进而介绍,着眼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政府在新院区还投入了上亿元的高端设备,“相较于老院区的设施、设备,绝对是上了好几个档次。”但郑超也同时感慨,尽管医院在过去一些年构建起一套科研与教学体系,但质量、体量与既定的发展目标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尤其考虑到要把如此出色的硬件、设施利用好,把潜力发挥出来,确实需要在科教方面下一番大功夫。
搬迁新院后,郑超作为分管科教的副院长,首先是大力改善科研的环境与设施。“以前是医院在院外租赁场地作为实验室,搬迁后我们开辟出数千平方米面积的公共实验室。”她回顾,如此大手笔扩大实验室空间,一时间还引来少许质疑声,“有人表示‘这么大的地方,有这么多人去吗,会不会闲置……’但现在,内心曾有疑惑的医生也在排队预约去做实验,每天晚上10点,实验室都还有不少人在忙碌!”在生物样本库、二代测序平台、流式平台、动物房等设施建成的同时,医院也构筑起完备的科研管理制度与体系。
为了提升科研氛围,让大家有动力从形成惯性的繁忙临床业务中转换,湖州市中心医院从医院层面发布了一系列的激励政策,包括《学科人才18条》《科技创新18条》《教学激励15条》,广开进贤之路、广寻聚才之法、广用育才之术,全力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育。医院引入6个院士工作团队展开项目合作,设立大国工匠工作站1个,柔性引进“四青”人才3人。
引培结合,郑超介绍,医院近年招聘年青博士,注重临床学科与基础学科的搭配,且通过高层次平台的建设做到兼收并蓄,“能留得住人!”
“真正触及灵魂深处,才能摆脱惯性,增强动力去做!”她感慨,在浙大与湖州的合作框架中,医院密集派医生定期到浙大进修,而浙大的学生到医院来做项目也成为常态,这真正营造出一种浓厚的氛围。
2021年,医院申报国家自然基金数量增加到100多项,面上项目立项3项,实现跨越式发展。同年,医院还申请到“浙江省尖兵项目”500万元人民币的科研经费。
郑超总结,湖州市中心医院与浙大二院的合作期间,引入浙大二院基金文化和效率医疗管理理念,立足“高品质建成浙北医学中心和高水平打造现代医院治理典范”,让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结合医院整体学科资源配置的规划与考虑,医院内分泌科的床位在搬迁后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有所减少。”作为内分泌学科带头人,郑超告诉记者,新院搬迁之际,她深入调研了内分泌科的方方面面,并与领导班子沟通后实施了学科促进的顶层设计。
“在绩效‘国考’和支付方式改革的双重大政背景中,内科医生同样需要开拓诊疗空间,事实也证明大有用武之地。”她回顾,一方面内分泌科开始全面“走出去,到有需要的各个专科去”,另一方面,要坚强内核,提升患者的保有量和管理率,医院高效建成了标准化的代谢病中心(MMC),“有术前血糖指标不合格达不到手术标准的,我们及时跟进,在72小时内让血糖管理见效,提升了临床效率;有出院患者血糖异常的,MMC管理跟进,并实施连续性的治疗与管理。”
在投入运行不长的时间内,医院MMC已经对近700名的患者实施着连续性的管理,郑超介绍,“每看一位患者,我们都在按照标准模式积累数据,既有助于全面了解患者情况,也为临床研究做好了铺垫。”
内分泌学科的强大,还体现在网络建设方面,郑超深谙于此,同时推动医师资源下沉以及信息网络平台的建设,让这些工作在高效运行中取得多维度的成效。
“内分泌科一共10名医生,大家都有联动社区的职责,包括定期出诊,带教帮助社区培养专科医生,确保诊疗理念和用药方案一致。其中有1名医生,在负责院内血糖管理巡查的同时,还专职做好‘驾驶舱’平台的信息监测以及按需调配人员的工作。”郑超介绍,浙北区域内以医院为中心建有8大社区共同体,血糖管理的网络同时覆盖这些成员单位,这样就形成了“院内+院外”“线上+线下”的血糖管理生态圈。
正因此,搬迁新院后,没有床位增加、人员增加,内分泌科在看似狭小的空间内,服务的范围与空间得以无线扩展。而且,该维度的拓展事实上规避了血糖管理缺少强有力支付体系支撑的短板,同时发挥出降低平均住院日、提升医疗质量,为院内诊疗成效做贡献的优势。
郑超分析,考虑到患者人群太过庞大,院内血糖管理收费的问题,光靠医保支撑不太现实,“我们需要明确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坚定地去做,并明晰从多个角度展开支持工作。”
她进而为全院血糖管理的可持续发展给出了务实而全面的建议:第一,向政府申请特殊项目收费,在多学科会诊这一块落地是比较容易的;第二,院内绩效需要一定程度予以倾斜;第三,通过胰岛素泵等实效的发挥,内分泌相关的检查、医生的劳务绩效等有助于分担成本;第四,血糖管理做精细的同时,可争取患者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