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茜
“诗书传家门毓秀,博爱处世人长久。”四川眉州苏氏,人才辈出,有老而发奋的苏洵,也有经世治国文章天下才的苏轼、苏辙。“三苏”的性格养成背后,有着怎样的家风润泽?在“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正妇顺、处事必公、为官必廉、敦亲睦族、敬老尊贤”等家训中,又有着怎样的家风之道?苏门家风,堪作当世圭臬。
在宋代时,苏家在眉州是三大家族之一。苏氏定居眉山300多年,虽算不上地方富豪,但家风优良,族人淳朴善良、淡泊豁达,孝亲睦邻,乐善好施,且非常重视家法礼制教育,良好的家风代代传续,人人称赞,有口皆碑。苏家祖辈都无意于置产增富,而是将大量钱财用于购置书籍、解困乡邻上,故而经济状况日渐衰微,到苏洵的父亲苏序这一代时,已是“田不满二顷,屋弊陋不葺”。但这位乐观豁达的父亲依然倾注大量钱财与精力用于子孙的学习教育,说:“吾欲子孙读书,不愿富。”苏家的藏书卷帙浩繁,可谓“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
在这样一个书香门第的环境中,读书自然乃第一要务。苏洵的两个哥哥苏澹、苏涣读书都十分刻苦,且二哥苏涣天资聪颖,取得进士及第。苏洵虽然晚年才跻身朝堂,但十载寒窗不仅为自己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为其两个孩子作出了读书正业、奋厉有当世志的榜样。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苏洵自然是满腹经纶、有经世致用之才,他的妻子程夫人也是出身名门,自幼饱读诗书,深知礼仪,眼界与理念高于旁人。他们深知身正为范、身教大于言传的道理。延续苏家一贯的温厚旷达,苏洵对孩子的教育从不强迫、不说教,而是尊重并利用孩子爱玩、好奇的天性,顺势而为,用有趣的小方法将孩子引入学习的殿堂。程夫人则更是亲自教授孩子,并且注重因材施教。苏轼活泼好动,思维开阔,但缺少恒心,于是程夫人便让苏轼抄写经典,以磨去浮躁。经过日积月累的抄写,苏轼对典籍烂熟于胸,不仅增加了学识,开阔了眼界,陶冶了情操,一并长进的还有他的书法功力。日后苏轼成为“唐宋八大家”、书法“宋四家”之一也就不难解释了。世人皆道苏轼是天才,却鲜知其勤奋。
苏洵的妻子程夫人出身眉州富裕之家,在嫁与苏洵之后,勉夫教子,安贫守志,经商致富不忘乡邻,将苏家一步步发扬光大,可以说“三苏”的成就程夫人功不可没。司马光撰写的《苏主簿夫人墓志铭》中对其这样评价:“贫不以污其夫之名,富不以为其子之累,知力学可以显其门,而直道可以荣于世。勉夫教子,底于光大。寿不充德,福宜施于后嗣。”
苏洵大器晚成,成为一代佳话,但其中少不了程夫人背后的默默支持和辛苦付出,她精心培养的两个儿子也均成大器。“妇人柔顺足以睦其族,智能足以齐其家”,这句话形容程夫人再合适不过了。程夫人温良恭俭识大体,得到府中上下一致好评。对待丈夫,她极尽温柔,哪怕年轻时的苏洵游历不学也从不曾对其冷眼相待。对待孩子,她躬亲示范,以身作则,教育孩子从小“立乎大志,不辱苏门,也不悔于国家”。一个个质朴善良、志高行洁、诚信守义、孝笃忠勇的故事,在苏轼兄弟心中埋下刚正不阿、舍生取义的种子;不残鸟雀,爱护生命,仁爱宽厚;不发宿藏,生财有道,非义不取;“三白”之宴,布衣粗食,成就三品俱佳好儿郎;不吝家产,仗义疏财,与几百年后林则徐家训“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异曲同工。
有这样一个深明大义的母亲作表率,也就不难理解苏轼兄弟之后为官做人的性格养成,无论是身处朝堂还是遭贬谪播迁,始终清正廉洁,宽厚爱民。苏轼在杭州城中疏浚西湖解民忧,创办安乐坊,施粥舍药,扶危济困;被流放儋州时守志安贫,开水井、办学堂,造福百姓。苏轼一生屡遭坎坷,但从没荒废一寸光阴,不仅亲自开荒种粮,养鱼栽桑,还推广种树。其间,他吟诗作赋,留下了无数精神财富。这些无不有着程夫人当年教诲的影子。
要说兄弟情深的典范,当推苏轼、苏辙。与同是“一门三文豪”的曹氏兄弟“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相比,苏家兄友弟恭的深情厚谊着实令人感动。两兄弟从小相依相伴,在嘉祐六年(1061 年)制策考试同举入第之前,一直生活在一起,他们是兄弟、是朋友,更是知己。两人血脉同源,志趣相投,是彼此最亲近和信赖的人。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这半阙出自《沁园春·孤馆灯青》,是苏轼写于由杭州赴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职的途中。当时苏轼任杭州通判,苏辙在济南为官,为能离弟弟近一些,苏轼自请到密州任职得准。诗中回忆了嘉祐年间兄弟二人初到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时的情形,正是风华正茂,诗书万卷在胸,心怀致君尧舜之志,只可惜世事沧桑难料,现实屡屡碰壁,几经宦海浮沉之后的甘苦之言也唯有与胞弟倾诉。所谓患难中尤见真情,在“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诬陷而获罪入狱,自以为罪将不赦的苏轼在绝望之中唯独给弟弟写了两首诗,而此时苏辙也在为营救哥哥奋力奔走,冒死上书《为兄轼下狱上书》,并请求朝廷削去自己的官职替兄赎罪,以保住哥哥性命,其情可鉴。一个“乌台诗案”,让两人的感情弥笃。正是苏辙的坚韧沉稳、奔走相护,成就了苏轼的锋芒与伟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