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飞 夏婷婷
英语教学讲究“学思结合”“学用结合”,新视野下的英语教学更关注课堂价值,即“关注人本身”。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挖掘潜在的生活资源,积极搜索丰富的网络资源,检验校本教材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核心素养形成与发展的作用,让英语教学更有教育性和意义。在当下的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过度关注“教”而忽视“学”,缺乏对教材文本的整合,采用“碎片式”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缺乏思辨能力和建构能力,无法实现语言、思维和心智的全面发展。英语课堂必须在重视认知目标的同时,关注情感目标中的价值和文化,把英语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起来,让英语教学活动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延伸到课外,以有利于英语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综合实践活动是把小课堂变大、变活、变新,将语言学习和社会实践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其中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提升自主探究能力(谢尕莉2020)。教师要引领学生进行生活体验,对文本内容进行拓展、提升和评价,从而发展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喻洁2018)。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把握语言学习和实践活动的衔接点,将语言知识学习、语言技能发展、文化内涵理解、多元思维发展、价值取向判断、学习策略运用等有机融合,发展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许志军2021)。下面探讨采用“活动—探究—体验—感受—内化”的新型教学模式,聚焦文本,挖掘文本内涵,在实践活动中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
在文本对话活动中,学生可以在真实的语境中交流,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师应立足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真实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设计多层次、开放性的问题,指导他们围绕语篇话题分享各自的经历和体验,激发他们的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让其快速进入轻松、活泼的参与式谈论。
以人教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下)Unit 2 I’ll help to clean up the city parks 为例,本单元主题语境为“人与社会”。在本堂课的导入环节,教师呈现带领学生参加敬老院和福利院活动的照片,通过设问、追问等方式激活他们的已有经验,并引导其思考:“What volunteer activity do you do after school?”“What help can you offer to them?”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导入新课,为其建构知识和发展思维打下基础后,自然呈现后续教学环节,即“Where is Helen going to work this summer?”“What did Tom do to help old people?”。在学生能够独立思考、表达参加过的志愿者活动的基础上,对实践活动的真实性和其中的价值取向作出明辨,即本次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品德,并使其懂得珍惜当下幸福,做有担当的新时代好青年。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实践活动,通过沉浸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情境式教学,为初中生提供发挥才能的平台,促进他们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在走进敬老院和福利院的实践活动中,教师让学生自主制订活动方案,预判活动实施过程中会产生的问题,并根据学生的性格和特长展开分组活动。在此次活动中,学生编排了英语话剧,给老人和孩子送去温暖和欢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张光富2008)。该活动弘扬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其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社会服务实践活动归来,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进行成果汇报,谈论“我们为什么做志愿者活动,做志愿者活动的经历可以为我们带来什么,做志愿者是否会与我们的学习产生冲突,中国学生和外国学生做志愿者活动有哪些不同”等。这些问题结合学生自身实践活动的体验,为英语课堂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拓展了他们的思路,发展了他们的思维品质,提高了他们的思维的逻辑性和创造性。
脱离学生的真实生活环境谈论语言学习是没有意义的,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社会,他们的学习能力最终要转化为社会应用能力。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不能仅依靠说教传递知识,可以借助一定的情境,高度概括其已有知识、经验或者思维材料后进行知识迁移,找出新的知识契合点。教师要把握教学契机,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启发他们根据生活经验提出与文本材料有关的问题,创设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的问题情境,让其积极思考和交流,从而实现学习迁移。
以人教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下)Unit 12 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为例,本单元主题语境为“人与自然”,讲述了莉萨(Lisa)周末去自然历史博物馆当导游,以及和家人到印度小村庄度假的难忘经历。教师如果运用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很多内容就需要学生发挥想象,但是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可以让他们自己体验、观察,有利于其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可以制订活动方案,让学生在安徽省阜阳市的植物园、科技馆、规划馆或博物馆等景点体验当导游,丰富周末生活,观生态园、访八里河、探尤家花园,了解本市的旅游文化,积淀文化内涵,丰富文化底蕴,还可以在情感体验中加深对家乡的热爱,在游览过程中亲近大自然,在欣赏美景中舒缓学习压力、释放心理焦虑,并在体验后转化为可实践的学习方式。教师通过设计问题“Where did you go?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How was your last weekend?”让学生言之有物,有话可述。教师把学生分成合作小组,让他们结合本课所学和个人经验,或者上网查资料,在问题情境的引领下,对课文知识和个人生活经验进行重组。课后,让学生绘制思维导图(见下图),串联文本信息,挖掘实践主线,识别情感态度,以问题促思考、以活动促思维、以体验促情感,表述自己周末的旅行。从学生的语言表达来看,这种知识迁移不仅发生在内容层面,而且促进了他们文化意识和思维品质的发展。
周末旅行思维导图
课堂上的知识“灌输”及虚拟的学习活动等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成长,而让他们亲身参与并体验活动,让其思维与已有知识、经验产生共鸣,能够有效促进其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教师在课堂上所教内容不一定能被学生完全掌握,思维不会凭空产生,素养培育的关键是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培养思维与判断力。教师可以把学习活动方式变成主题探究式,通过探究单元主题意义关联学生的生活,体现育人价值。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上)Unit 7 How much are these socks? 中的Mr Cool’s clothes store 时,教师让学生分组表演,一名学生扮演店员,其他学生扮演顾客,并制作服装减价广告的手抄报,拓展文本对话的长度和深度,最终评选“最佳购物团队”。这样,为学生创设英语口语表达的机会,鼓励其用英语完成购物。教师还可以别出心裁地组织学生举办小型的跳蚤市场,将获得的义卖金用于植树节,为学校添一抹新绿。在活动体验过程中,学生掌握谈论服装主题的方法,会运用“How much ...?”和“What color ...?”等问句及其回答,学会购物及表达喜好,将静态、抽象的语言文字转为具体、生动的活动。该活动源于生活,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
主题意义探究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意识。主题探究体验式学习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致力于解决问题,将其感受可视化,从而让其进行自我学习和成长。《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2017 年版)》指出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等不同的主题,英语语篇也涵盖了这些主题。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调查研究和问题研究的方式学习,把“知识学习”转化为“社会学习”,从“知识灌溉”向“素养习得”转化,增强探索能力,培养科学精神及社会实践能力(教育部2017)。学生在参与体验活动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求知欲,释放天性,并被活动感染、同化,从而产生终身受用、持续发展的思维品质。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Sapir)说过:“语言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脱离文化背景的语言教育是空洞、缺少依托的。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理解中外文化的差异性,正确认识国外优秀的文化。英语学习活动的设计要体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通过实践活动与文化相融的方法,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表达个人观点、情感和态度,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增强其文化自信,让其学会做人、做事,成长为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的语言描述或者肢体动作不能生动呈现,学生又缺乏目标文化背景知识,教师就可以在充分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表层的文化知识过渡到生活中相关的本土文化,精心选取符合其认知,并与文本教学目标相关联的实践活动,锻炼其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最终实现把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目标。
以人教版初中《英语》九年级Unit 5 What are the shirts made of?为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引领学生将表层的文化知识逐步转化为行动,知行合一,最终内化为文化意识。在讲解sky lanterns、paper cutting、Chinese clay 等知识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参观、体验、学习,了解相关文化背景、制作过程和悠久的历史,从而促进其理解教材内容。教师可以设置以下问题:
What do traditional Chinese art forms try to show?
What kinds of pictures are usually found on paper cutting?
What are the special local production in your hometown?Can you introduce them to your friends?
单元主题是Things in China,主题语境为“人与社会”,语篇内容包括Chinese tea、Chinese products、Chinese art forms 等,教师可以结合实践活动展开英语教学。例如,把传统的剪纸文化和现代的激光内雕进行对比,分别开展体验活动。九年级学生对激光内雕十分感兴趣,迫切希望可以实物操作激光内雕机,对水晶等工艺品进行激光内雕。教师带领学生到技师学校用激光内雕机打印物品,感受了高科技现代工艺品的魅力,与传统工艺品形成鲜明的对比,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趣,让其感知了文本主题。该活动属于全新的课程类型,主要基于科学发展观,以学生为中心,以他们的实践水平与创新理念为核心,从空间、课程、科技、师资及文化等角度综合实践,并让其课后通过网络搜集资料,了解当今世界制造业的格局,提升审美情趣,探究文化内涵。回到课堂中,学生小组合作介绍家乡特产与文化,升华主题。
显性文化指表象的文本信息,是对餐饮、节日等文化背景陈述性的介绍,而隐性文化是较抽象的价值观念,超越了传统意义的知识教学。阅读文本的过程也是理解文化的过程。教师应巧妙进行教学设计,逐层深入,理解文化内涵,梳理文本结构,明晰文本框架,帮助学生构建文本的整体意义,避免信息碎片化。
以人教版初中《英语》九年级Unit 10 You’re supposed to shake hands 为例,由于农村学生对西餐比较陌生,为了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录制了一段微课视频,分别从餐具和礼仪两个方面介绍相关文化,组织其讨论,进行“头脑风暴”。教师先询问学生知道哪些打招呼方式,让他们两人一组展示拥抱礼仪,并表演其他打招呼的动作。课堂教学不能局限于教材。教师要丰富文化背景知识,让学生的思维在不同文化体中产生“碰撞”,使其了解世界文化的差异性、多样性。同时,以生为本,关注九年级学生青春期的特殊心理,尊重他们内心的真实情感。在学完课本内容后,要求学生填写表格(见下表),让他们以“交换生”的身份表演各自国家的礼仪和餐饮文化,或者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餐桌礼仪表演,从跨文化的角度审视各国的餐桌礼仪,用所学文本知识招待外国人,要求既要表现出国人的热情好客,又要尊重客人的餐饮文化。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探究餐具背后的饮食文化内涵,提高他们的行为修养,培育其多元文化意识,使其了解国内外优秀文化,树立民族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
中西方饮食差异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的价值尤为重要,面对竞争力与日俱增的社会,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能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值得深思。同时,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恰当借助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言知识、内化文化知识、培养思维品质。英语不仅是交流的工具,而且是思维的工具,它能促进思维发展,与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承担育人的责任。课程标准提出要注重语言实践,以“能用英语做事情”的描述方式设定各级目标要求,旨在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教师要积极探寻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语境,开展适合初中生的实践活动,采用强调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培养他们恰当运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