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流行词汇的非范畴化现象及其动因机制研究
——以日语流行词「なう」为例

2022-08-05 08:37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词缀句法范畴

张 黎

(大连外国语大学 公共外语教研部/中国东北亚语言研究中心,辽宁 大连 116044)

非范畴化是指范畴成员在原有范畴和即将产生的新范畴之间存在模糊的中间范畴,这类中间范畴丧失了原有范畴的某些典型特征,同时也获得新范畴的某些特征(刘正光刘润清,2005)。历年来,已有众多学者对非范畴化进行了研究,对不同的词汇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但是,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汉语和英语的非范畴化研究上,无论是用非范畴化解释日语的词汇现象,还是由非范畴化而形成的日语语言内部结构、功能分布情况及生成机制等问题都尚未展开系统、全面的论证与研究。

那么,日语词汇在获得新的范畴身份之前,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会体现怎样的句法特征和语义特征?在语句信息组织上,功能发生怎样的扩展或转移?以什么样的认知机制来满足表达需求从而进行语言创新?这些都是日语语言研究丞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以日语流行词「なう」为例,对其非范畴化的句法特征、语义功能及其动因机制进行阐释,以期透视日语词汇动态发展的过程和内在规律。

一、前人研究及本文的立场

词汇学(Lexikonology)这一术语是由美国词典学家N.Webster于1828年根据古希腊词lexikon创造的(转自汪榕培,2001)。词汇学产生以来,学者们最先关注词汇与语法、词汇与语义的研究。韩礼德强调了词汇在语法研究中的作用,指出词汇是整体语法的一部分,从而提出了“词汇精密语法”的思想(转自丁建新,2000)。丁建新(2000)、仁田义雄(2010)等以韩礼德的观点,分别论述了词汇多义性、名词、动词等语法功能。同时,森田良行(1991)、张志毅和张庆云(2001)、Geeraerts(2003)等基于词汇学和语义学的理论背景,从多角度积极探讨词汇与语义之间的相关性,将词汇研究推向纵深。

此外,不少国内外学者关注词汇层面的语用现象、文化特征、认知机制等。在词汇的语用现象研究中,Вlutner(1998)、Wilson(2004)分别解释了词汇与未完全表达意义的语用现象、静态词义在语境中的动态变化;陈新仁(2005)、冉永平(2009)、郭伏良(2016)分别论述了词汇内部意义与语用之间的关系、缺陷、层级性等问题。在词汇的文化特征研究中,周光庆提出以索绪尔主张的“语言在人文事实中的地位”(转自周光庆,2012:32)为起点,从人的存在对历时与词汇事实做动态的研究;赵明和张敏(2017)以词汇与文化关系阐析汉英词的文化意义。

在词汇的认知机制研究中,从理论基础来看,首先是原型范畴化理论。它在解释词汇语义,尤其是词汇和构式的多义性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Lakoff,1987;Taylor,1995;上原聡,2002)。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的争议也随之而来,指出原型范畴化理论主要说明一个静态模型,对语义与句法特征及功能之间的关系还难以做出令人满意的精细描写。Нopper &Thompson(1984)提出的词类非范畴化,就是对原型范畴化理论所存缺陷的一种弥补,它主要用来阐释词的范畴属性的动态发展,关注的是范畴化的起点或中间状态。遗憾的是,此观点被提出后,很少有学者对词类非范畴化进行深入的探讨。直至2000年前后,国内学者刘正光和刘润清(2005)继承了Hopper& Thompson的研究,并指出了非范畴化的意义、定义、特征等。刘正光和刘润清(2005:29)认为非范畴化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涉及语言变化,即范畴成员在重新范畴化之前处于一种不稳定的中间状态;另一方面涉及认识方法,它是一种思维创新方式。并指出非范畴化具有以下特征:在语义上,语义抽象与泛化;在句法上,范畴的某些典型分布特征消失;在语篇和信息组织上,功能发生扩展或转移;在范畴属性上,由高范畴属性成员变成低范畴属性成员,或发生范畴转移(刘正光 刘润清,2005:30)。在此基础上,国内学者刘正光(2006)、甘莉(2014)、李书兰(2019)等都运用非范畴化理论解释了汉语和英语的名词、动词、量词等的动态性及其生成机制。在日语学界,主要聚焦于语法化与非范畴化的关系,大堀寿夫(2005:16)强调“语法化来源于非范畴化的其中一个层面”、三宅知宏(2005:65)认为“句法的变化是使名词、动词等原来的范畴变得希薄”。基于上述研究,文旭和曾容(2018)又提出了动态范畴化理论,曾容和文旭(2019)将模因论与动态范畴化相结合,探讨了流行语语义范畴的发展规律,开启了流行词汇研究的新篇章。

从上面文献的梳理可以看出:学者们对词汇研究的视角呈现多元化,可以对词汇在语义、句法、语用层面做出全面的描写和解释;从不同角度对词汇进行研究说明了人们越来越深切地意识到词汇在人类语言中不可低估的作用;从将词汇作为一种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过渡到非范畴,再到动态范畴,作为人类不可或缺的认知范畴进行多层次的考察。因此,本文关注词汇的句法特征和语义功能。同时,本文认为词类范畴在动态发展的过程中,进入新范畴前的起始和中间状态,即非范畴化是不可忽视的,它可以解释“非常规的”或“流行的”语言现象,对词汇发展变化与流行过程的不同阶段做出精细的描写,是支撑词汇动态范畴化的关键。

而既往有关流行词汇的研究多数拘泥于修辞特征、构词特点、社会文化现象等层面(刘大为,1997;伊藤雅光,2002;米川明彦,2013等),缺乏对流行词汇与其他词语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语义功能的深层探讨。所以,本文拟根据非范畴化理论阐释流行词汇的动态性。另一方面,从非范畴化的既往研究可以看出,大多是对名词、动词或量词的性质和认知机制进行描述,未涉及形容词的非范畴化及其生成机制问题,并偏重于对汉语、英语非范畴化的分析。与国内近年来的非范畴化相比,日本的非范畴化研究显得较单薄。有关日语非范畴化的研究只涉及了自他动词(叶磊 钱露露,2015),但对其动因机制却未有提及。也就是说,从认知语言学的非范畴化视角,结合语义功能和范畴属性变化来分析形容词以及日语词汇的研究并不多。

鉴于此,本文将日语流行词、原型范畴是形容动词的「なう」作为研究对象,在认知语言学的非范畴化理论框架指导下,对其句法范畴、语义功能及其生成机制做出精细描述,力图从语言系统内部寻求日语词汇新问题的解释,从而揭示非范畴化是日语语言创新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增强日语学习者对日语词汇变化的敏感性和理解力。此外,基于前人研究对非范畴化的定义,本文将非范畴化规定为:在词汇动态变化的过程中,脱离了原有语义、句法范畴,拥有其他词性功能的起始或中间范畴。

二、「なう」的非范畴化现象

「なう」在『日本語大辞典』(梅棹忠夫 金田一春彦,1989:1435)中以片假名「ナウ」来表示「現代的な」的意思,词性定义为形容动词。直至2010年左右平假名「なう」才日渐普及(張黎,2018:16)。下面,本文基于语料库,从非范畴化的视角来探讨「なう」在动态发展过程中的句法特征和语义特征。

(一)语料库及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なう」进行系统考察。因为「なう」于2010年被评为“日本年度最流行的词语”之一,所以,本文将2010年至今的「なう」用例作为语料收集对象。

为了尽可能多地搜集到「なう」的相关用例,本文选取了日本较权威的媒体官网『毎日新聞』(322条)、『Twitter』(实时录入)等来搜集语料。它们与其他官网传媒相比,收录「なう」的用例相对较全,截止2021年1月,如『朝日新聞』『読買新聞』『経済新聞』中有关「なう」的用例分别只有58条、31条、11条。在甄别时采用研究者阅读检索的方式,结合上下文语境,手动删除不符合项,并对重复出现的语例只选取其中一例。

在搜集到的「なう」语例中,本文发现脱离原有范畴的用例共1567条,再按照词类范畴属性特征和接续方式对其进行分类,建立本文的语料库。基于此,本文收集到「なう」后接格助词「に」、接在名词和谓语后的用例分别为338条、722条、507条。

(二)「なう」的非范畴化特征

当「なう」用作形容动词时,一般位于名词前,对名词加以修饰,其意为“现代的”。

(1) ナウなヤングにバカウケすること間違いナシ①。/一定是现代年轻人所爱②。

(『毎日新聞』2007年5月2日)

例(1)中的「なう」是典型的形容动词范畴。从原型范畴理论来看,「なう」的原型范畴特征可以归纳如下:①从句法特征上看,一般情况下「なう」是位于定语的位置;②从语义功能上来看,由于「なう」是代表观点的描述性形容动词,所以它是普通的一种修饰性成分,具有陈述意义;③由于「なう」具有①和②的特征,往往需要搭配其他词或短语来完成其语句功能。然而,基于语料实例,事实并非全部如此,我们来看「なう」在如下语例中的动态发展。

(2) なんか知らんけど変なやつにブロられたなうに使っていいよ。/虽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但能在被奇怪的人拦住时使用哦。

(『Twitter』2012年11月24日)

(3)「彼氏がランニングデートではしゃいじゃってる。なうに使っていいよ」とコメトを添えたおばたのお兄さん。/小幡哥哥标注了“男友正因跑步约会而特别高兴。在此(情况下)使用”。

(『毎日新聞』2011年2月2日)

例(2)的「なう」前接动词,后接表示时间的格助词「に」,充当时间状语;而例(3)的「なう」位于句首,起到接续词的作用。这样的「なう」明显含有传递时间信息的语义,能置换成「とffi(場合)に」,可以从汉语译文得到验证。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なう」不再表示「現代的な」这一描述性语义,而是表示时间概念或时间特征,表示两个行为之间的关系,脱离了形容动词范畴,实现了非范畴化,转变为时间名词或接续词范畴。随着语法范畴的动态发展和使用频度的增加,「なう」还可接在名词和动名词的后面。

(4)渋谷区役所なう。/现在在涩谷区政府。 (『毎日新聞』2015年3月2日)

(5) イギリスの労働党が反ユダヤ主義に染まってるって話題なう。/现在有关英国共党牵涉到了“反犹主义”的话题甚嚣尘上。

(『Twitter』2017年11月27日)

从句法结构看,例(4)(5)的「なう」位于名词后,与名词形成一个不可分离的名词短语,发挥着类词缀③的句法功能。例(4)(5)即使不出现存在动词,也能表达“存在某处”“正在进行的事态”或“眼前的状况”这一指称语义,分别可以用「いま~にいる」「~の今」来置换。也就是说,「なう」在获得新的范畴功能的过程中,在脱离形容动词、时间名词、接续词的句法特征的同时,语义范畴属性也发生改变,即从表示描述性的陈述意义、表示两个行为间关系的时间概念转变为表示指称的具体时间意义。

此外,例(6)(7)中的「なう」是“动名词+なう”结构,不过在语义上两者之间仍有差异。

(6) 立花氏は「パスポート申請なう。来週インドネシアのバリ島へ行ffiます」と投稿した。/立花氏写道:“正在申请护照,下周要去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

(『毎日新聞』2016年1月7日)

(7) また、ツイッターで「即日控訴完了なう」と報告している。/此外,还在推特上报告“当天已完成上诉”。

(『毎日新聞』2018年4月23日)

例(6)中的「申請なう」可以置换成「申請中」,表示「今~している」这一正在进行的语义。从体的角度来看,因为「申請」是持续动词,所以允许「中」的后续。但例(7)中的「完了」是瞬间动词,很难设想开始和结束之间的关系。因此,「完了なう」不可以置换成「完了中」。例(7)的「なう」可以理解为「~してしまった」的语义,即表达已完成、瞬时的事件。由此可见,「なう」的语义发生泛化,具有了时态的指称意义,偏离了原来的语法范畴,发生语法变异。

从原型角度看,例(4)—(7)的「なう」功能已经词缀化了,但在语义上还没有完全词缀化,这是「なう」向词缀过渡的一个阶段。「なう」从描述性陈述意义转变为具有时态功能的指称意义,时态功能在语用环境因素的作用下,承担语句和表达的功能。这一时态功能确定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参照点,即事件的“现在”或“完成”。从句法特征看,「なう」接在名词、动名词词尾,为它由类词缀向词缀过渡准备了合适的句法环境。

(8)振り返ったら彼氏が橋かけてたなう。/回头一看,男朋友好像坐在桥上。

(『毎日新聞』2018年3月29日)

(9) 高須院長は「全員にもれなく、金メダル300万円、銀メダル200万円、銅メダル100万円を各自に手渡す」と伝えたぞなう。/高须院长已传达:“金牌每人300万日元,银牌每人200万日元,铜牌每人100万日元。”

(『毎日新聞』2019年8月13日)

(10) また、益若は「そうですよね 凄いですよね~なう」と共感していた。/此外,益若也感同身受地说道:“是这样的啊,她们很厉害呢。”。

(『毎日新聞』2018年3月21日)

例(8)的「なう」起到对动词所表行为或状况进行补充说明的作用。修饰词在被修饰词之后发挥修饰功能是不符合日语语法规则的语言现象,这一点还可以在例(9)(10)及其汉语译文中加以佐证。因为在传统的日语语法中,如果终助词出现在句末,句子就必须结束。所以,这样的「なう」不管是功能还是语义都具有了词缀化的倾向。由此可以看出,「なう」在通过非范畴化来表达时间概念的同时,还具备了断句的语义功能,其修饰语范畴的典型特征发生了转移,语句功能扩展,即「なう」在句法功能上脱离了实词的范畴,并在语义上脱离了“现在”这一时间概念,语义逐渐虚化。

本文研究发现,「なう」非范畴化后发生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①在句法层面,位于词尾或句尾,具备断句功能;②在语义层面,具有指称意义,所在句子的语义部分发生泛化;③在范畴属性层面,语句功能与范畴功能发生扩展和转移,语义虚化,实现语法变异。此外,「なう」的非范畴化包括范畴内的转化和范畴外的转化。在例(2)(3)中,后接格助词「に」的「なう」属于范畴外的转化,它们失去了形容动词的地位,拥有时间名词和接续词的语义功能;在例(4)—(7)中,接在名词后的「なう」虽然有类词缀的功能,但在语义上还没有完全失去时间名词的地位,属于时间名词内的范畴转化;而在例(8)—(10)中,接续谓语的「なう」失去了实词的功能,只做词缀的地位,属于范畴外的转化。本文将例(4)—(7)这个阶段称为「なう」的过渡阶段,是因为非范畴化总是渐变的,而不是突变的。

三、「なう」非范畴化的动因机制

「なう」的非范畴化现象引起词汇的动态发展,就会出现一个自然的问题是,引起「なう」非范畴化的因素有哪些?这里体现了什么样的语言使用认知机制?本节将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对「なう」的动因机制问题加以论证分析。

(一)「なう」非范畴化过程中的转喻机制

沈家煊(1999:4)指出“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所依赖的概念系统从根本上说具有转喻的性质”。转喻的主要功能是在交际的过程中增强语言的信息性和关联性,用最突显、最容易记忆和理解的事物来代替与之相关或由该事物联想到的另一事物(甘莉,2014:128)。可以说,转喻是具有突显性、邻近性关系的类概念的一种认知机制,在这个认知过程中,在同一个认知域内,通过事物的整体替代事物的部分或以事物的部分替代事物的整体,建立与新范畴的认知思维联系。

转喻促进并激活了「なう」语法范畴的转移,把「なう」原型范畴扩大到相关范畴领域,这是非范畴化的过程,同时它也反映了「なう」语法范畴的动态发展过程。

(11) まこっちゃんの誕生日祝ってるなうに使っていいですよ。/在庆祝真子生日的时候使用哦。

(『Twitter』2014年7 月28日)

如例(11),随着人们认知思维的变化,「なう」的语义范畴属性进一步扩展,延伸到所有表达时需要表示时间的范畴,再如「なうのおかげで/(多亏在那时)」。「なうに使っていい」(作接续词)、「なうの~」(作时间名词)等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表示“……时候”这一时间概念,至此,凡表示时间概念就处于「なう」范畴的中心地位,「なう」主要用于表示时间范畴,但也可以用于表示正在进行的时刻或者眼前的状态。例如:

(12)学校のトイレなう。/正在学校的卫生间。

(『Twitter』2018年4月25日)

(13) ホヤホヤ韓国小顔コスメなう!新作が続々と登場する韓国コスメ。/如今的韩国小脸化妆品!新产品陆续登场的韩国化妆品。

(『毎日新聞』2018年3月1日)

(14)外国語勉強なう。/正在(现在在)学习外语。(『Twitter』2019年3月24日)

例(12)—(14)「なう」的句法功能相当于类词缀,这是话语者将自己的思想形式外化于句法功能转变的外在表现。但话语者为什么不直接用「いま~にいる」「~ている」「~の今」「~中」这样的表达方式呢?其实,这里的任何一个表述都无法表达话语者的思维认知。也就是说,词语的编码意义与其表达方式之间产生了不一致性。于是,话语者在动态的语用环境中将「なう」附加了更多的新语义和新用法。如图1所示,用「なう」这个整体范畴来转喻其突出的“现在”这一正在进行或眼前状态的时间范畴。因此,「なう」突破了原来的语义范畴,产生了非范畴化现象,在脱离时间名词范畴的同时,进入了类词缀范畴,其语义为“正在……”“现在(如今)的……”。

图1 「なう」的转喻映射与非范畴化④

由于「なう」这个时间概念领域包含了上述语义特征,这些语义特征可以在转喻的作用下随时被激活并添加到话语表达中。可以说,「なう」非范畴化现象的实质是「なう」编码意义(源领域)转变至新语义范畴(目标领域)的一种转喻过程。换言之,「なう」是编码意义范畴内部具有突显性、邻近性关系的转喻认知,其非范畴化生成和解读的深层认知动因是转喻机制。

(二)「なう」非范畴化过程中的隐喻机制

隐喻涉及到两个不同领域之间的互相作用。在这一互相作用过程中,其中某一领域(源领域)的结构关系和相关特征被映射到另一领域(目标领域)(束定芳,2011:31)。隐喻这一术语不仅指语言现象,更是指语言背后的思维和认知方式(范振强,2019:15)。具体到「なう」而言,当「なう」的编码意义属性和某一特定的新范畴通过思维认知选择以后,在自然地向状况、性质等相似的新范畴进行延伸和映射的基础上,来激活「なう」的原型范畴扩展,当这种扩展方式脱离了「なう」原有的范畴属性时,就具有了与「なう」本身不同的句法特征和语义功能,这样的激活机制就是隐喻。

在隐喻问题上,王军(2011:50)论述了传统意义上的映射应该进行静态和动态的划分,静态的映射称为“匹配”,动态的映射称为“投射”。隐喻的源领域和目标领域之间首先体现出一种静态的“匹配”关系。在此基础上,隐喻通过使用源域中概念的一些特定含义在人类认知思维上有选择地“投射”到目标概念上(甘莉,2014:129)。通过「なう」的句法特征,我们可以看出「なう」这一概念具有抽象性、灵活性,在具体使用中表现为陈述功能向指称功能的转化,并在原型范畴理论视域下以隐喻方式实现静态的“匹配”。同时,由于「なう」的时间类概念和人类思维认知具有灵活性,「なう」在非范畴化理论的框架下,以隐喻方式改变其范畴属性,实现其动态“投射”。比如说原先以片假名构成的「ナウ」具有「現代的な」的意义,而「なう」受到这一现代特性的刺激从而产生了动态的“投射”,并通过隐喻将其由形容动词范畴转变到时间名词、接续词、类词缀、词缀等范畴里来。

(15) ナウなスタイル/现代的样式

(『デジタル大辞泉』⑤)

(16) まこっちゃんの誕生日祝ってるなうに使っていいですよ。

(『Twitter』2014年7 月28日)

(17) 名古屋なう。/现在在名古屋。

(『毎日新聞』2019年11月1日)

(18) 学生なうだから、後悔無いよう生ffiてく。/正因为现在是学生,所以要为了不后悔而活着。

(『Twitter』2019年11月26日)

(19) 今食事なう?/ 正在(现在在)吃饭吗?

(『Twitter』2019年3月18日)

(20) 明日の朝、民進党大西健介議員と蓮舫代表を提訴するぞなう。/明天早上要向民进党大西健介议员和莲舫代表提起诉讼。

(『毎日新聞』2017年5月21日)

例(15)—(20)中的例(15)(16)(17)和(20)说明了「なう」由形容动词非范畴化为时间名词、类词缀、词缀的过程。但例(16)—(19)是这个转化过程的中间状态。在例(15)中,「なう」表示描述性概念,是实意形容动词。但在例(16)中,「なう」后接的是表示时间的格助词「に」,表示两个行为间的时间概念;在例(17)中,「名古屋」是场所名词,「なう」指目前所处的状态,表示指称意义;在例(20)中的「なう」是模糊的,接在终助词「ぞ」后面,以表示断句功能的词缀呈现。但从例(16)→(17),从例(17)→(18),从例(18)→(19),从例(19)→(20)是转喻认知机制在发挥作用。其中,从例(17)→(19)仍保留了时间名词的语义属性。如图2所示,如果只考察例(15)(16)(17)(20),从描述性陈述意义到时间概念、时间指称意义再到语义泛化,这是一个隐喻映射的过程。通过隐喻的映射作用,「なう」逐渐抽象到表示模糊的意义,语义逐渐虚化,具有断句的功能,产生了词汇多义性和功能多义性。

图2 「なう」隐喻映射与非范畴化⑥

由此可以看出,「なう」获得词缀的功能与特征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例(16)—(19)可以看出「なう」逐渐从一个概念领域跨越到另一个概念领域的过程,该过程反映了从转喻映射逐渐发展到隐喻映射的连续过程,而不是从一个概念突然跳跃到另一个时间意义中,这是本文将其纳入其中一起考察的原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なう」的非范畴化过程也是从一个认知域到另一个认知域的隐喻迁移。

综上所述,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例(15)—(20)的「なう」是以转喻来扩展形容动词原有的意义,用隐喻的方式来实现范畴的改变。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なう」在非范畴化的过程中,转喻和隐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们是日语流行词汇非范畴化的工作方式。

四、结语

本文与既往研究不同,不再拘泥对汉语或英语的名词、动词等层面的非范畴化研究,而是以形容动词「なう」为例,运用认知语言学的观点探讨了日语流行词汇非范畴化的句法、语义特征及其动因机制。「なう」因陈述意义向指称意义转变,语义泛化直至虚化,构成了“陈述意义→指称意义→丧失指称意义”的非范畴化过程,发生语法变异,致使语句功能与范畴功能扩展和转移。同时,在「なう」非范畴化的过程中,转喻和隐喻是其重要的认知机制,使其获得原词类属性以外的范畴意义。由此可见,非范畴化是日语语言创新与发展的重要方式,本文研究是对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进行词汇研究的补充,丰富了非范畴化理论的研究内容,为非范畴化在日语研究中的应用提供了一个新的实例,也为日语学习者掌握日语词汇的发展现状提供了途径。

注释:

① 日语例句划线部分为笔者加入,分别作以如下解释:波浪线“~~~”强调「なう」前面接续词的词性;单横线“——”为「なう」本身所指;双横线“=”强调「なう」的词类属性。

② 本文所有日文例句的译文都是笔者自译。

③ 本文对“类词缀”的概念界定,参考吕叔湘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中的定义。吕叔湘(1979:41)提到“类词缀”时指出:“说它们作为前缀和后缀还差点儿, 还得加个‘类’字, 是因为它们在语义上还没有完全虚化, 有时候还以词根的面貌出现。”。(吕叔湘.1979.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

④ 笔者根据转喻映射作用和「なう」的非范畴化特征绘制了图1。

⑤ 此例句出处为官网“Weblio日本語例文用例辞書”中的『デジタル大辞泉』。

⑥ 笔者根据隐喻映射作用和「なう」的非范畴化特征绘制了图2。

猜你喜欢
词缀句法范畴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从网络语“X精”看“精”的类词缀化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词尾与词缀的区别研究
回路范畴的扩张及其应用
句法二题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浅谈现代汉语类词缀
释西夏语词缀wji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