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创新与实践

2022-08-05 11:36赵颖常州工学院江苏常州213032云南民族大学云南昆明650031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2年15期
关键词:理论课思政政治

赵颖(1.常州工学院 江苏常州213032;2.云南民族大学 云南昆明 650031)

书 名:化与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机制的深层理论探究

主 编:奚彦辉

出版单位: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05月

定 价:89.00元

ISBN:9787519459857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探索学科理论知识,而且是服务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实践教学,旨在培养大学生优秀的思想品格、高尚的职业素养和国家总体安全观。在高校思政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思政教育内容的拓展和延伸,这不仅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提高思想道德素养和职业道德素养,也有利于加强民族交流交融,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稳定。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化与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机制的深层理论探究》一书,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历史回顾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机制两个维度出发,介绍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新变化和所面临的教育实践困境,结合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认同”概念的四重维度,提出建立“主体之化和客体之认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机制优化路径与方法。该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史;第二部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理论;第三部分阐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机制和教学创新方法。

面对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也面临着新挑战。然而,高校大学生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兴趣,教师难以运用优质的教学资源形成共建共享的教学创新机制。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对实际教学效果影响较小,学生主体参与度较少,教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信息化教学方式存在误解。造成此现象的根本原因,主要归结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创新与实践成效不显著,高校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缺乏理性且客观的认同,主要存在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全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提出新挑战。全媒体不仅包括传统的电话、电报、广播、电视等媒体形式,也包括了数字电视、数字电影、移动电视、智能手机等新兴媒体。全媒体时代的来临,带来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一整套信息技术革命,对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带来了新挑战。一方面,信息渠道的多元化形成了高校学生的多元价值观,对思想政治教育所达成的思想统一性目标造成一定冲击,另一方面,全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开启了线上线下、虚实结合的教学新形态。这不仅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打破原有纯文本讲授的授课方式,也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打破学校和班级建制,采取共建、共享、共育的方式积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积极适应全媒体的时代潮流,利用全媒体积极推进教学创新与实践。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单一,制约了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以文本教学为主,部分教师以经验教学为主,缺乏思政教学应具有的科学性、严谨性和时代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要求教师遵循思政教育教学规律,根据学生的需求因材施教,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提高思政教学的亲和性。一方面,由于学生在课堂上无法获得成就感,无法感受思政教育的“实用性”。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接地气”,学生无法感知思政课的亲和力。这不仅要求教师寻找生活的切入点和学生的关注热点,形成思政课教学的聚焦力,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信度和效度;也要求高校思政教育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成为思政课教学的主动参与者和积极建设者,用学生自己的“故事”来深入学生心灵,将思政课教学内容和高校学生的思想需求有效对接,缓解学生的生存焦虑,充盈学生的精神世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最后,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影响,增加了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不确定性。目前,受教育环境的影响,思政课教育教学存在被弱化的现象,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成了当务之急。从国内环境而言,部分高校教学注重强调课程教育的实用性,却忽视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德育和美育的培育。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不仅能够引领高校学生正确认识复杂的世界形势,把握国际局势的发展态势,也能够认识中国国情,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肩负起党和国家赋予高校大学生的光荣使命。同时,面对教育环境的变化,思想政治课教师需不断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突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大学生将思政课真正“入脑、入耳、入心”。《化与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机制的深层理论探究》第四章,强调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重要作用,指出从国家认同、政治认同、价值认同、文化认同四个维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创新和体系创新,深化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改革。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实践,是高校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应有之义。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国家认同、政治认同、价值认同和文化认同,将国家的“大德”转化为高校学生的“德育”,寻找国家和个人之间的“道德”契合点,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在高校,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意识,首先要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真理性、丰富性和趣味性,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充盈学生的精神世界。在思想课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创新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模式,有效提升思政课的教学质量。

首先,整合资源,加强教学方法创新。随着全媒体和互联网的大规模应用,教学手段呈现多元化和现代化趋势。从具体方法而言,专题式教学要求教师打破章节授课的习惯,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坚持问题链导向,讲授专题教学。在思政教育教学过程中,把握学生的思想需求,激发学生思政课学习的内生动力,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近年来,国家明确指出将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整合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拓展实践教学形式,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使学生从书本走向社会,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思政课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发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双向互动的重要作用。情境式教学将教学内容寓于真实或虚拟的情境之中,采取“感知-理解-深化”的方式,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

其次,因材施教,加强教学理念创新。在思想政治教学理念方面,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根据高校学生的学习喜好来适当调整教学方法,采用多维化育人方式。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强调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协同创新,坚持“大思政”教育理念,打破书本和课堂的限制,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相互协作,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践行思政教学理念,营造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氛围,使教学的内容和深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因材施教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差异,提高学生主动学习思政课的兴趣,建立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化与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机制的深层理论探究》第六章第四节,通过抓住思政教育中的核心内容,提升思政教育理论深度和广度,整合教育过程中的理论资源、方法资源、媒介资源和机构资源,形成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方式。

最后,因势利导,形成全媒体的教学创新。当代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熟练运用数字信息技术。全媒体的教学创新是要求教师能够应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全媒体教材,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利用线上线下教学资源互动,实现优秀教学资源共享。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因势利导,由“满堂灌”转变为探究式学习,发挥教学内容体系的整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协同合作和主体思维能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效果。《化与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机制的深层理论探究》第六章第一节,思考技术革新对高校思政教育带来的影响,指出教学创新中技术变革固然重要,教师和学生的观念转化和观念引导同样不可或缺。高校思政教育进行全媒体的教学创新过程中,不仅要关注人和社会的因素,也要重视技术创新对思政教育产生的影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铸魂育人和立德树人的主渠道。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重点是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创新和教学媒体创新。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创设教学环境应用思政教学理论与实践,构建线上线下共建共享的教学创新机制,让学生真正认同和接受思政教育的教学内容。

猜你喜欢
理论课思政政治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