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黎霖 叶 琛 温爱华
创伤性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折疾病,主要指受到外界暴力因素的影响导致骨小梁发生局部中断或者完全中断[1]。目前临床对该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患者病程较长、恢复缓慢,治疗阶段存在程度不一的疼痛症状,并且患者需要长期卧床休养。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患者易滋生负性情绪,如焦虑、恐惧、抑郁等,同时还会引发肌肉受损、呼吸乏力、血压不稳定、难以入睡等病理生理改变,对患者的康复造成影响,严重威胁其健康与生活质量[2]。因此在治疗阶段为患者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十分必要,改善其疼痛症状及睡眠质量,促进其康复[3]。基于此,本研究对中医疼痛控制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展开分析。
1.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2019年10月—2020年10月在罗源县中医院收治的84例创伤性骨折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2例)与观察组(42例)。对照组男、女例数为23例和19例,年龄区间24~75岁,平均(45.32±8.04)岁;麻醉方法:全身麻醉15例,硬麻27例;疾病类型:脊柱骨折14例,上肢骨折10例,下肢骨折12例,盆骨骨折6例。观察组男、女例数为24例和18例,年龄区间25~75岁,平均(45.57±8.13)岁;麻醉方法:全身麻醉14例,硬麻28例;疾病类型:脊柱骨折13例,上肢骨折10例,下肢骨折12例,盆骨骨折7例。2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用于比较研究。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均经临床影像学确诊为创伤性骨折;②单处创伤性骨折;③年龄>18岁;④患者及家属均为知情自愿参与本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具有严重精神意识障碍;②合并其他恶性病症;③妊娠、哺乳期妇女。
1.3 方法将常规护理应用于对照组,为了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需要做好术后口腔、皮肤以及饮食干预等基础护理措施,术后嘱咐患者卧床休息,结合其恢复情况指导其进行肢体功能锻炼,严格遵循医嘱对患者使用镇痛药物,保证环境安静、舒适,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其合理用药、正确饮食。观察组在以上基础上采取中医疼痛控制护理干预,主要内容:①耳穴压豆。操作方法:通过酒精进行常规消毒处理,操作者固定患者耳廓位置,之后将粘有中药物王不留行籽的胶布通过镊子贴在患者相应穴位,主要穴位为心、神门、皮质下以及骨折处穴位。对各穴位进行按揉,时间为1~2 min,每日进行3~5次,左右两耳交替进行。②贴敷。在患处贴敷中药物伤科1号,药方成分:丹参、白芍、川芎、当归、延胡索、地榆炭、木香、姜黄、茯苓等各50 g,研磨为粉,通过适量饴糖拌制形成。使用过程中将药膏均匀涂抹在软组织胀痛明显位置,通过绷带进行包扎,贴敷位置需要避开切口,每日换药1次。③穴位镇痛针刺。如果患者为上肢骨折,选择肩井、大杼、手三里以及合谷进行针刺;如果患者为下肢骨折,选择肾俞、环跳、足三里、阳陵泉进行针刺;如果患者为盆骨骨折,选择肾俞、承扶、阳陵泉、三阴交、足三里、委中进行针刺,结合患者手术部位疼痛情况,每日进行2~3次针刺治疗,各穴位留针时间为20~30 min。④中医情志护理。结合不同证型对患者采取针对性心理干预。肝气郁结者失眠多梦、易怒,护理人员需要换位思考,保持平和、温柔的态度与患者沟通,满足患者护理需求,交流阶段避免激怒患者的因素;心肾不交型患者失眠严重,伴随强烈的焦虑、烦躁情绪,因此需要多给予其鼓励与安慰,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心虚胆怯型患者存在一定的抑郁、悲观情绪,护理人员重点对其悲观情绪进行疏导,可以为其讲解成功治愈病例,提高其依从性。护理人员也可以使用深呼吸疗法、注意力转移法以及音乐疗法等帮助患者缓解负面情绪,以积极稳定的心态接受治疗。
1.4 观察指标①比较2组疼痛情况。通过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估2组干预前以及干预后第3天、4天和5天的疼痛情况。分数区间为0~10分,分数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严重。②比较2组干预后睡眠质量情况。通过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进行评估,评估指标主要包括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睡眠质量、催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满分为21分,分数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③记录2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进行对比。
2.1 NRS评分干预前2组N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3 d、4 d、5 d观察组N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干预前后NRS评分比较 (分,
2.2 PSQI评分2组PSQI评分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PSQI评分比较 (分,
2.3 住院时间与骨折愈合时间2组住院时间与骨折愈合时间比较,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住院时间与骨折愈合时间比较 (例,
创伤性骨折的主要发病因素为外伤因素,患者的主要症状表现包括肢体肿胀、持续性疼痛以及功能障碍等,随着病情的发展会导致休克,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4]。创伤性骨折对神经系统造成一定的损伤,导致疼痛程度加重,患者存在病理生理变化,对手术治疗效果以及患者术后康复造成影响。另外,受到疼痛的影响患者多伴随一定的负面情绪,可导致其病情加重,不利于改善其预后[5,6]。因此对患者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研究多注重于西医常规治疗与护理,但是常规护理模式过于单一,多依靠经验展开护理工作,无法满足患者护理需求[7]。近些年来,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发展,中医药治疗与护理得到了临床的广泛应用,中医护理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展开护理工作,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取得明显成效[8]。
中医学认为创伤性骨折属于“骨折”“外伤”的范畴,患者存在经脉受损、气机升降失调、骨折位置气血瘀滞等情况,不通则痛,改善患者术后疼痛症状是护理工作的主要内容[9],因此需要采取中医疼痛控制护理模式。通过本次研究结果可知,干预后观察组NRS评分和PSQ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这也说明对患者实施中医疼痛控制护理干预效果理想,有助于促进其恢复。中医疼痛控制护理干预在常规骨科护理的基础上联合耳穴压豆、穴位贴敷、针刺、情志护理等护理干预措施,能够进一步缓解患者疼痛症状,促进其康复[10]。其中在耳穴压豆指将药丸、药籽等贴在穴位上,通过手指进行按压,对耳穴进行刺激,通过经络传导达到行气止痛的功效,改善机体平衡状态,具有良好的疾病防治效果;穴位贴敷是以中医经络学为指导的一种中医疗法,在穴位的刺激与调节作用以及药物吸收后的药效作用下,达到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效果,有助于改善患者疼痛情况;针刺具有良好的止痛作用,具有疏经通络、活血化瘀、消除肿胀的效果,能够促进局部瘀血的消退,有助于促进骨折的愈合。另外,针刺具有刺激成骨细胞的成骨作用,促进骨痂的快速生长,使骨折能够早日愈合。情志护理也是中医疼痛控制护理干预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要指通过情志调节方法改善患者病情,促进患者康复,结合患者的不同辨证类型对其进行针对性心理疏导,对心虚胆怯、心肾不交、肝气郁结等证型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全面分析,结合评估结果对其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另外辅以音乐疗法、注意力转移法等进一步缓解和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强化其遵医行为,为后续治疗与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夯实基础[11,12]。
综上所述,对创伤性骨折患者采取中医疼痛控制护理模式效果理想,有助于促进其康复,缓解其疼痛情况,改善其睡眠质量,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