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王慧
2021 年5 月14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南阳市主持召开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2022 年7 月7 日,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首个项目引江补汉工程开工,国家水网建设迈出重要一步。在此时间节点,回顾总结南水北调工程的重大现实意义与成效,汲取借鉴其积累的宝贵经验,对南水北调后续工程和我国跨流域调水工程的高质量发展、守护好国家水安全具有深远意义。本期特约请有关专家进行解读。
中国水利: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指出,南水北调是“国之大事”、世纪工程、民心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在“5·14”讲话中也充分肯定了南水北调工程的重大意义。如何从“国之大事”的高度理解南水北调工程的重大现实意义?
姚建文(水利部南水北调规划设计管理局,副局长,二级教授)
王彤彤(水利部南水北调规划设计管理局,副处长)
准确把握南水北调工程的重大意义,是推动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具体来说:
南水北调工程是构筑我国水网格局的主骨架,事关战略全局。南水北调一期工程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建设,就是推进南水北调东、中、西三条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建设,构筑我国“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网格局,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和畅通的国内大循环,促进南北方协调发展,提供有力的水资源保障和支撑。
南水北调工程是开拓国家发展空间的重要举措,事关长远发展。水土资源不匹配是我国基本格局,南方水多地少,北方则水少地多。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地处黄淮海流域,土地资源丰富,光热条件好,有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和工业基地,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居于重要的战略地位,却受制于水资源总量匮乏。南水北调工程以水资源为纽带,串联起能源、粮食、矿产等资源,打破了地理单元的局限性,缓解了由于“北粮南运”“西电东送”带来的南北方水资源开发利用需求错位问题,有效缓解了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状况,破解影响北方经济发展的水资源“瓶颈”。南水北调工程是人类改造自然而服务于社会发展的伟大工程,在更高更现代化层面上改善了人水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进入新发展阶段,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相继实施,都需要水资源的有力支撑。南水北调后续工程的规划建设,是主动开拓国家发展空间的重要举措,可为落实国家发展战略、增强发展后劲提供更有力的水资源保障。
南水北调工程是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的有效途径,事关人民福祉。南水北调工程好不好,人民满不满意、高不高兴是重要判断依据。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通水以来,为缺水城市提供了可靠的水源条件,缓解了水资源供需紧张局面,使北方地区逐步成为水资源配置合理、水环境良好的节水、防污型社会,受水区人民群众饮水质量得到改善,为北方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同时,南水北调工程还有效改善了大运河通航条件,促进了受水区地下水保护修复,保护了当地湿地和生物多样性,促进了沿线生态环境有效改善,发挥了显著的社会、经济、生态等综合效益。
姚建文(水利部南水北调规划设计管理局,副局长,二级教授)
王彤彤(水利部南水北调规划设计管理局,副处长)
南水北调工程重塑水资源分配格局、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助力打造绿水青山、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改变受水区供水格局,优化水资源配置。南水北调工程通过跨流域的水资源优化配置,从根本上改变了受水区供水格局,改善了用水水质,提高了供水保证率,保障了受水区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截至2022年5 月10 日,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超530亿m3。东、中线42 个大中城市受益,受益人口超1.4 亿人。南水已由原规划的受水区城市补充水源,转变为多个重要城市生活用水的主力水源。目前,北京市城区七成以上供水为长江水,天津市主城区供水几乎全部为长江水,山东省形成了“T”字形水网。
提供稳定优质水源,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南水北调一期工程的实施,为受水区提供了稳定优质的新水源。河北省部分地区地质条件特殊,高氟、高盐、缺水并存,水质复杂多样,老百姓饮水安全问题十分突出。中线工程的通水促进了受水区农村生活水源置换,2021 年新增江水置换人口约800 万人,中线工程通水至今,城乡受益人口超3 000万人。北京自来水硬度由过去的380 mg/L 降至120 mg/L。天津部分高氟水地区的群众也喝上了长江水。河南省十余个省辖市用上南水,其中郑州中心城区90%以上居民生活用水为南水北调水,基本告别饮用黄河水的历史。
助力建设美丽中国,复苏河湖生态环境。一是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为保障工程供水水质,有关部门及沿线各省市遵循“三先三后”原则,积极开展了水污染防治工作。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三期规划,通过建设运行城镇生活和垃圾处理、工业点源污染治理、水土保持等各类项目,稳定保持水库水质在地表Ⅱ类水标准,明显改善支流水质,水源涵养能力得到显著提高。编制实施东线干线治污规划,通过清水廊道、用水保障、水质改善三大工程,保障输水水质稳定在地表Ⅲ类水标准。二是有效遏制了受水区地下水超采趋势。南水北调工程通水为受水区地下水压采提供了重要替代水源。受水区通过节水和水源置换,积极消纳南水北调水,减少辖区内地下水开采量。根据评估,截至2020 年年底南水北调受水区城区压减地下水超采量超30 亿m3,累计关停地下水开采机井38 508 眼。受水区地下水超采缓解效果明显,2020 年年末地下水水位较2019 年上升0.3 m,下降趋势得到有效遏制。三是促进了沿线河湖生态环境复苏。自通水以来,中线一期工程已累计向北方50 余条河流进行生态补水70 多亿m3,推动了滹沱河、瀑河、南拒马河、大清河、白洋淀等一大批河湖重现生机,河湖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其中2018—2021 年,中线一期工程累计向京津冀地区22 条(个)河湖生态补水。东线沿线受水区各湖泊,利用抽江水及时补充蒸发渗漏水量,湖泊蓄水保持稳定,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泉城”济南再现四季泉水喷涌景象。目前,东线一期北延应急供水工程进入常态化供水新阶段,按照水利部“京杭大运河2022 年全线贯通补水行动”部署,2022 年4—5 月,东线一期北延工程为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段补水1.89 亿m3。
激发可持续发展新动力,畅通南北经济循环。一是为受水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水资源保证。受水区是重要的工业经济发展聚集区、能源基地和粮食主产区,通过调水破除了该地区水资源短缺的瓶颈,更有利于发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建立富有特色的主导产业。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建成通水,使北京、天津、石家庄、济南等北方近百座大中城市摆脱缺水制约,有力促进了受水区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地区间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二是直接拉动经济增长,为粮食安全、能源安全提供更强的保障。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建设期间,相应增加工程建设设备和建筑材料等产品的需求,进一步刺激相关上游产业和关联产品的发展,部分投资可转化为消费,对扩大内需具有双重拉动作用。通过南水北调可以促进水土资源匹配效益提高,有助于保障我国“北粮南运”的粮食生产格局。南水北调中线陶岔渠首枢纽工程、兴隆水利枢纽工程、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均已发挥发电效益,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绿色能源。至2021 年年底,累计发电量289.12 亿kWh,收入达到62.06 亿元,相当于替代871.6 万t 标煤,减排2 324.3 万t二氧化碳。三是助推水源区脱贫攻坚和经济发展,增加沿线旅游效益。通过对口协作、技术帮扶和消费扶贫等,有力推动丹江口库区的脱贫攻坚;工程运行为水源区带来强大的资金支持,推动形成了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后,“水清、岸绿、景美”重现,盘活了过去受制于缺水的旅游业。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陶岔渠首
陈进(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二级教授)
南水北调工程是南北向的“新河流”。既然是河流,必然会有流域。南水北调工程的流域就是对沿线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和文化发展的辐射区域。京杭大运河原本是一条交通通道,有船、有人、有货物,就有码头、有驿站、有戏园,然后就有城镇,发展到后来孕育出南北经济社会和文化交流的走廊,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目前南水北调工程还只是两条输水通道,主要功能是向北方提供水资源,但随着沿线绿色廊道建设、生态补水、河湖生态修复,已经呈现出经济水道、绿色水道、生态水道和文化水道的雏形。随着电动船舶和码头岸电的推广,东线及大运河航运和旅游事业必然复兴;中线绿色渠道部分向社会开放,新水道必然带动物流、信息流和人流向水道附近聚集,向附近城镇辐射。有美好的环境,有绿色的生态廊道和充满生机的河湖,就会吸引人们在此生活和生产,就会有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相信南水北调工程一定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再立新功,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水利:新发展理念是南水北调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运行与发展必须遵循的根本,请介绍一下南水北调工程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新实践,以及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和调水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状。
张友国(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朱承亮(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王喜峰(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核心要义,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南水北调工程充分展现了新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典范。
南水北调工程提升了水利行业创新能力。一是在水利建设的许多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都实现了重大突破。南水北调工程解决了大型长距离输水渠道等工程设计和施工技术难题,研制了大型渠道及建筑物施工装备等关键设备,形成了东线输水河渠湖库联合调控等水资源配置与输水调度关键技术,取得了东线泵站(群)优化运行等工程建设与调度管理的新经验。二是全面提升了水利自主创新能力。南水北调工程形成了五维水资源配置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方法、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并将水利科学、工程应用紧密结合,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调水工程技术体系。三是加快了水利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南水北调工程围绕重大技术难题,形成了中线水源工程等一系列创新成果转化集群;通过项目示范等多种形式,积极推广和转化上述创新性科技成果,培育出一大批优势企业。
南水北调工程促进了发展格局优化协调。南水北调提升了华北地区水资源承载力,促进了北方地区劳动力、资本、科技等要素的集聚,显著推进了北方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南北经济的协调发展。沿线各地紧紧抓住南水北调工程建成通水的机遇,有计划地整体实施农村生活水源置换,推动了乡村产业发展,实现了城乡供水一体化,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在有力促进物质文明发展同时,中国南水北调博物馆等一批工程的相继开工,也促进了沿线精神文明建设。
南水北调工程激活了受水区绿色发展。一方面,南水北调工程提升了华北地区地下水水位、扩大了受水区水域面积、基本恢复了受水区河湖等水体的自然生态。另一方面,南水北调工程遵循“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要求,倒逼沿线地区产业绿色转型,走上了产业生态化发展道路,产生了更好的经济效益。例如,南水北调工程山东沿线高污染草浆造纸企业减少65%,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环保的新技术企业,但纸产量却是之前的3.5倍,利税是原来的4 倍。
南水北调工程实现了内外联动。工程建设过程中注重吸收和借鉴了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如引入国外大型渠道衬砌先进技术,研发出具有完全自主产知识权的大型渠道机械化衬砌设备,在工程论证、建设、运营和管理方面借鉴了国际经验。工程建设造就了一批技术国际领先的企业,这些企业又服务于“一带一路”沿线许多水资源短缺、水灾害多发的国家,促进了设施联通、民心相通,推动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工程管理部门高度重视人才和技术的国际交流,助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运行、管理水平和科学性的提高。
南水北调工程深化了全民共享。工程拉动了就业与内需,保障了全国层面的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为其他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了科技示范,产生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成果为人民群众所共享。通过科学设定水资源配置规则,沿线地区公平获得水资源,提升了缺水地区的承载能力,使宝贵的水资源公平惠及最广泛的地区和人民,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受益于工程建设,沿线地区生态、生活和经济发展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受水区与水源区的对口协助得到加强,促进了沿线区域的共同富裕。
陈进(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二级教授)
一般认为,南水北调工程主要受益地区是北方受水区,但综合来看,南方水源区也是受益地区。
先看中线工程,虽然汉江中下游多年平均水量会因为调水而减少95 亿m3,但通过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兴隆水利枢纽、引江济汉、部分闸站改扩建和局部航道整治等补偿工程,已经将这一问题解决;待引江补汉工程完成后,汉江中下游经济社会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保证率将进一步提高。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后,库容由174.5 亿m3增加到290.5 亿m3,水库由年调节变成多年调度,不仅北调水保障率提高,也增加了汉江中下游水资源可利用量。由于水库调节能力的增加,汉江上游原本调蓄在库区不可利用的洪水变成可利用水量,实现洪水资源化;多年调节水库通过调节年际来水量,以丰补歉,使汉江中下游水资源可利用量明显增加。至于调水使中下游部分时段水位和流量下降等问题,已经通过兴隆水利枢纽及以上航电梯级、部分闸站改扩建和局部航道整治等补偿工程解决,而兴隆水库以下河道可通过引江济汉工程引500 m3/s 长江水进入汉江,超过陶岔渠首最大420 m3/s 调水流量,使得兴隆以下河道不仅不受影响,还可以加大泄流量。新开工的引江补汉工程,不仅会显著提高北调水的保证率,更会将大部分水量供给汉江中下游,使汉江中下游成为工程最大的受益者。再从防洪来看,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后,预留的防洪库容增加到81.2 亿~110 亿m3,显著增加了汉江的防洪能力,使汉江中下游蓄滞洪区使用概率下降,如过去70 年使用最频繁的汉江杜家台分蓄洪区,过去使用概率是5~10 年一次,现在则减少到15 年一次。
再看丹江口库区,丹江口库区受工程影响较大,但由于南水北调工程采取的开发式移民方式,不仅补偿了移民的住房和耕地,而且保证了他们平稳致富。国家在这里实施了一系列水污染治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修复措施,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库区已率先实现了农业生态化和产业绿色化,成为国家“三农”发展的示范区。目前汉江上游的秦岭南麓,森林密布、山青水绿,环水库周边景色优美,成为亲近自然的向往之地。这一巨大变化得益于国家、地方和受水区持续的生态补偿和产业扶持。
南水北调东线沿线也一样,通过贯彻“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经过10 多年持续而系统的治理和沿线产业结构的调整,沿线河湖水质大为改善,目前稳定在优良水平,不仅保障了北调水的水质,而且促进了沿线工农业绿色发展新格局。所以说,水源区与受水区一样,也是南水北调工程的受益区。
中国水利:当前国家水安全战略部署和生态文明建设对南水北调工程提出了新的要求。新阶段南水北调工程在发展思路、发展目标方面有哪些考量?
许继军(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水资源所所长,正高级工程师)
曾子悦(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高级工程师)
新发展阶段南水北调工程面临新挑战和时代新要求。作为“国之大事”,在新发展阶段,南水北调工程应更好适应当前国家发展形势与时代前沿需求。一方面,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和优良环境的意愿增强,南水北调工程所具备的促进、保护和改善华北地区生态环境的作用日益凸显,今后华北地区生态环境复苏对南水北调的需求也将越来越大。另一方面,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长江经济带、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长江大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南水北调工程更是承载起了促进南北经济协同高质量发展、推动黄淮海流域生态保护修复等宏伟使命。总而言之,新发展理念、生态环境改善新需求、生态文明建设部署、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等,都对南水北调工程今后运行管理和建设发展提出了更多要求,寄予着殷切期盼,也必将赋予更高使命。
新发展阶段南水北调工程的发展思路。“十四五”时期及未来15~30 年,是我国新发展阶段的关键时期,也是南水北调工程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期。南水北调工程今后要进一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遵循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和安全高效等基本原则,立足国家骨干水网的战略定位,以构建和优化我国水资源配置新格局为目标,加快推进南水北调东、中线后续工程和西线工程建设,并联合西北、东北和华南等地区一系列已建、在建和规划的调水工程,科学合理实施水资源配置,为实现国家水资源空间均衡布局提供物理基础,从而通过水资源的安全高效和优化配置,来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稳健发展。同时,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样板工程为抓手,进一步彰显工程的生态和文化功效,通过打造新时代的生态水网,来促进南北方经济社会和政治文化的协同发展。
为适应新发展阶段的国家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需求,南水北调工程未来发展的总体目标:一是通过后期建设和运行管理,形成东中西三线互连互通的供水网络,与长江、黄河、淮河、海河水系一同搭建起“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国家水网骨干脉络,为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持久水资源保障。二是建立完善的运管体制和监管机制,响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环境的迫切需求,充分发挥工程的综合功能,促进水源区和受水区生态修复,有效保障和改善水源区和受水区生态安全。三是结合京杭大运河等运河和河湖生态修复,以及南水北调工程沿线生态复合廊道建设,打造“幸福运河”,提升工程文化创意,促进南北文化融合发展,为美丽中国建设和实现中国梦提供水文化动力。四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以构建生态水网为目标,在更高层面上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文明国家工程,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
许继军(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水资源所所长,正高级工程师)
陈述(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高级工程师)
面向“十四五”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必将重塑国内经济社会的发展格局。南水北调工程必须适应当前国家发展形势与时代前沿需求,既要满足受水区日益增强的用水需求,也要助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需求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水资源效益发挥不充分等矛盾,以优化完善水资源配置格局为主线,持续筑牢“四条生命线”,助力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一是筑牢优化水资源配置的生命线。其一是通过加快南水北调东中线后续工程、东中互济连通工程和沿线调蓄工程建设,打造南水北调连通水网,构建本地水与外调水统筹协同的水资源配置体系,着力提升水资源调配能力,从而形成节约高效、连通调度、多源互济、南北协同、多措并举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其二是应严格遵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充分考虑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黄河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部署,按照“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原则,加强精准调水和严格用水管理,全面建设节水减污型社会,着力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充分发挥工程综合效益。
二是筑牢保障群众饮水安全的生命线。其一是加强引调水与受水区当地水源的统筹调控,实施科学精准调度和优化配置,提高受水区供水安全保障能力。中线工程要加强以丹江口水库为核心的水库群调度,充分利用预报信息,实时动态调度,提高汛末蓄满率;构建沿程调蓄工程网络,实施中线总干渠与岗南、黄壁庄、王快、西大洋、岳城、盘石头等大型水库连通,增强工程调蓄能力。东线工程要充分利用高邮湖、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等调蓄水库,通过科学调度提高供水保证率。其二是通过理顺价格关系,完善水价形成机制,实现优水优用、分质供水,主要满足受水区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大力挖掘非常规水资源潜力,包括对雨洪水和再生水等非常规水源的进一步挖潜利用,推动再生水用于农业灌溉以及生态环境等领域,提高再生水利用率,着力建设海绵城市,对降雨进行“化整为零”式收集利用。
三是筑牢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的生命线。其一是实施政府合理分担公益成本,加大生态补水力度,改善受水区生态环境。中线工程考虑利用工程季节性富裕供水能力,基于优化配置,通过相机补水兼顾沿线的生态用水;东线工程考虑在保障受水区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的基础上,加大对黄河以北及海河水系的河湖生态补水力度,促进河湖生态保护和地下水恢复。其二是推进南水北调工程与受水区主要河湖水系连通,加强河湖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多措并举推进地下水超采区治理与修复。将北三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漳卫南运河等与中线工程连通,在汉江丰水年向地下水超采区补水;推进东线工程与白洋淀等连通,择机向白洋淀补水。通过南水北调工程实施水量置换,将城市挤占的部分农业、生态用水归还农业与生态,缓解大量超采地下水、过度利用地表水的严峻形势。
四是筑牢畅通南北经济循环的生命线。其一是加强生态补偿、促进南北共赢,通过财政支付转移、从外流域调度水量等方式,补偿南水北调工程水源区生态保护和水源涵养,实现长期可持续和多方共赢。其二是推动水权市场交易,通过水源区和受水区区域间的水权交易,采用经济手段对水资源配置进行调整,实现调水量的优化配置和利益均衡。其三是加强水源区保护,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探索水源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和实践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