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视阈下实验探究过程的设计
——以“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为例

2022-08-05 01:49
物理教师 2022年7期
关键词:玻璃管测力计弹力

许 健

(上海金山区华东师范大学第三附属中学,上海 201514)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提出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4个方面,其中“科学探究”主要包括问题、证据、解释、交流4个要素.[1]科学探究是物理教学的手段,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方法.通过充分的探究式学习过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2]课堂教学活动中实施实验探究活动,学生面临提出问题、制订方案、获取证据等一系列能力要求,教师面临课时不足与完整探究的矛盾,师生之间会出现问答无法推进教学的问题.

本文将围绕“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的实验活动设计、实验器材的改进等方面,尝试从课程视角优化实验教学设计,来落实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的培育.

1 基于单元目标规划教学流程

“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实验是沪科版必修1第3章“相互作用与力的平衡”的第1节“生活中常见的力”的第2课时教学内容.从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角度分析,第3 章是相互作用的核心内容,起到了连接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纽带作用.通过学生实验,促进了相互作用观的形成.“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是学生在高中阶段遇到的第1 个探究性实验,学生能否完整地经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环节,决定了学生能够初步掌握科学探究过程的关键.为了让学生的实验探究更加充分,先要明确《课程标准》对实验提出的要求,见表1.

表1 《课程标准》中关于“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实验的描述

第2课时的教学内容包括弹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基于《课程标准》制定课时的教学目标,见表2.

表2 课时教学目标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难点是判断弹力的方向.既要凸显重点,又要突破难点,很难在1个课时内做到全覆盖,需要从单元设计的角度进行重新规划教学流程,如图1.

图1 教学流程简图

2 基于已备知识规划教学活动

认知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大卫·奥苏贝尔认为学生的已备知识是最重要的影响学习的因素,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确认他们的已备知识,以此来制订教学计划,才能决定学生能学到些什么.[3]本节课关于力的概念和弹力的特点,学生在初中阶段获得的知识,见表3.

表3 学生已备初中知识

2.1 基于学生学情,细化教学流程

在初中阶段,学生半定量地探究过弹簧受力的大小与伸长量的关系;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基本结构;会运用二力平衡的原理,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围绕弹簧测力计模型进行活动设计,会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细化的教学流程图,如图2所示.

图2 教学流程图

教学流程图的说明,见表4.

表4 教学流程图说明

单一模型贯穿整个课时,深度挖掘模型中蕴涵的问题,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教学难点只是以弹力的拉力模型呈现,显然是不完整的,需要构建弹力的压力模型,将大量的时间用于实验探究活动,有利于课时素养目标的达成.

2.2 基于真实情境,设计问题链

真实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情境引申的真实问题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情境1:用手拉软硬不同的弹簧.

问题1:拉伸不同硬度的弹簧,大家有怎样的感受?

意义:通过手的真实感受,思考影响弹力大小的因素.

情境2:当弹簧测力计的刻度被遮挡时,观察弹簧测力计指针的位置变化;当去掉遮挡时,观察弹簧测力计指针位置的变化.

问题2:大家能提出什么问题?

意义:无刻度时,观察到了形变;有刻度时,观察到了读数.通过视觉的真实对比,思考现象背后的本质,提出可探究的问题——弹簧弹力的大小与形变量有什么关系?由弹簧测力计的均匀刻度,作出合理的猜想——弹簧弹力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

2.3 基于实验数据,培养证据意识

通过提升实验次数能有效降低偶然误差,然而系统误差可能来源于实验原理、仪器的结构、操作习惯等,误差可能一直存在.如果只是用“在误差允许范围内”来归因,显然不利于证据意识的培养,无法形成实事求是的价值观.

利用传统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实验装置如图3.此时弹簧的原长x0=0.110m,悬挂不同数量的钩码进行实验,实验数据见表5.绘制F-x图像,如图4.

图3 传统实验装置

表5 利用传统实验装测得的数据

图4 F x图像1

从F x图像获得F=27.421x+0.0184,图像几乎过原点,那么弹力F与形变量x成正比?显然图像中存在的截距是需要进一步实验探究的.

提问:是什么原因造成F x图像存在截距?

猜想:弹簧非轻质弹簧.当竖直悬挂弹簧时,由于其自身重力的影响,弹簧发生拉伸形变,不挂钩码时的长度并非弹簧的原长,导致F-x图像出现正截距.

假设:选择“软”弹簧进行实验,在其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发生的形变量会更大,导致F x图像的正截距增大.

测量:测得弹簧的原长x0=0.118m,悬挂不同数量的钩码获得实验数据,绘制F-x图像,如图5.

图5 F x图像2

讨论:从F x图像可得F=8.0276x+0.2778,图像的截距增大了,所以图像的截距可能来源于弹簧自身重力的影响.如果弹簧是轻质弹簧,图像应该是过原点的直线,即弹力F与形变量x成正比.

追问:两个图像的斜率不同,图像的斜率有什么物理意义?

“硬”弹簧的斜率大,“软”弹簧的斜率小,斜率代表弹簧的软硬程度,称为弹簧的劲度系数.

3 通过演示实验完善探究过程

教材“交流与谈论”中的问题:如果弹簧发生压缩形变,是否也满足此规律,你会如何用实验验证?教材没有呈现具体的解决方案,只是用“大量实验证明”一笔带过,最终获得了胡克定律F=kx.需要验证弹力F与压缩量x同样呈正比的关系,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实验探究过程,深刻体会到物理规律的普适性.需要重新设计实验探究过程,制作一种压缩弹簧使其形变的实验装置,并利用DIS获取和分析数据.

3.1 实验装置的设计原理

自制实验装置,如图6所示.

图6 自制实验装置

(1)压缩弹簧.

由于玻璃管的右侧封闭,弹簧被卡在左侧圆形塑料挡片和右侧透明塑料盖之间,力传感器通过细绳拉着挡片,如图7.当向左拉动玻璃管的时候,弹簧就发生形变.

图7 压缩弹簧

(2)避免弯曲.

弹簧被套在内径比弹簧直径略大的玻璃管内,可以保证弹簧不会发生明显弯曲.由于玻璃管的内壁非常光滑,在拉动玻璃管的过程中,弹簧与玻璃管之间的摩擦力可以忽略不计,金属轨道上安装两个在一条直线上的两个定位器,它们可以保证沿直线方向拉动玻璃管.

(3)记录数据.

弹力的大小由力传感器直接测量.当向左拉动玻璃管后,弹簧发生了相同大小的形变,从玻璃管上的刻度直接读出弹簧的形变量x.

3.2 实验探究过程

实验探究过程以演示实验的形式呈现,依据学业质量水平及能力框架划分,实验能力层级图,如图8所示.其中浅灰色部分表示目标水平,深灰色部分是本实验着重培养的目标.[4]

图8 实验能力层级图

问题:如果弹簧发生压缩形变,是否也满足相同的规律,你会如何用实验验证?

猜想:弹力F 与压缩形变量x 成正比.

测量:使用自制教具压缩弹簧,从玻璃管上的刻度直接读出弹簧的形变量x,利用力传感器测量弹力F.

处理:利用DIS的通用软件绘制F-x 图像.

结论: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弹簧弹力与压缩量成正比.

4 结束语

“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是探究性实验,学生经历实验探究各个环节,需要对探究的过程进行评价,基于实验能力层级图,设计的实验操作评分量表,见表6.

表6 “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实验操作评分量表[5]

实验操作的评价以标准化、量化的列表形式呈现,在高中阶段的实验技能考试中已有相类似的实践应用.然而实验操作评价只是实验能力评价的一部分,提出问题、形成猜想、制订方案、交流讨论等环节都在对话中完成,单一的量表无法实现全覆盖,并且过于复杂的量表又不利于操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完善实验能力的评价,借助信息技术记录影像资料,教师回看资料,进行追溯评价;组成实验小组,进行组内互评和小组间评价;可以鼓励学生自我评价.

猜你喜欢
玻璃管测力计弹力
例谈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巧用弹力带防治颈肩痛
可以“自己消毒”的门把手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阳光下的生命
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
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
弹力球
玻璃管的妙用
弹力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