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非一
”
王老常说:“养生是一件顺其自然的事,有些事情越是盼望和企求,越是刻意,反而越是求之不得。”王老告诉我们,有一次,他去外地出差,为了取得锻炼效果,他上午参加学术会议,下午利用休息时间锻炼,结果导致体力透支,第二天不但浑身酸痛,连吃饭的力气都没有了。这让他意识到凡事过犹不及,刻意运动很可能适得其反,更应该注意一个“度”。
“人不运动,处在静的状态,中医认为是阴。吃的食物长期滞留在胃里,不易消化,负责运化的脾就不能将水微精华输布到全身各个器官,得不到营养的各器官气血不畅,容易发生脏器功能虚弱且气机郁滞,就不能带动整个机体的正常运转。没有生机的机体,如同死水一潭,疾病就会找上门来。”王老说:“动为阳。一活动筋骨,气血容易顺畅,机体才能‘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但人在运动时,要量力而行。年轻人做一些剧烈运动没有大的问题,中老年人则不能这样。他建议,中老年人可做有氧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跳国标舞等。
王老说,适当做些运动,对保护心血管是有好处的。当然,不是说必须到运动馆做体育运动才是运动,平时做家务劳动也是运动。例如,洗衣服可锻炼手指、手腕、胳膊;去菜场买菜,可以活动活动腿脚;擦地板更是全身运动。这样不仅锻炼了身体,而且更增进夫妇关系。“以我自己为例,我每天坐诊,带学生,搞科研,做的是脑力劳动;回家还要照顾老伴,买菜做饭干家务,做的是体力劳动。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有机结合起来,工作家庭两不误,还练就了一副好身板。”
虽然“不刻意”,但也绝对不会“随意”,甚至还很“注意”,这从王行宽教授为自己制订的三餐方案中就可以看出他的用心和讲究了。“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养生”,这是王行宽教授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从饮食来讲,保持清淡是明智之举,这是因为适当吃些温甘容易消化的米粥、面汤、蔬菜、水果等食物,不会加重心脏负担,反而有利于健康。而多吃大鱼大肉、生冷海鲜、高度白酒等膏粱厚味食物,脂肪高,膳食纤维少,消化慢,对心脏压力大,则容易得心血管疾病。”对于三餐,王老建议老人这样安排:早餐,可以以燕麦粥为主,他说燕麦中含有丰富的可溶性及不可溶性纤维,能在胃肠道中阻止胆固醇及脂肪的吸收,因而能达到降低血脂中甘油三酯及胆固醇的效果;中午要吃饱,可以吃些豆制品,有利于降胆固醇;而晚餐不能吃错,否则疾病会上身。比如说,长期晚餐过饱,就会刺激胰岛素大量分泌,容易造成胰岛素负担加重、加速老化,进而诱发糖尿病。另外,吃过饱体内的蛋白质食物无法完全被消化,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会产生有害物质;夜间肠壁蠕动慢,延长有害物质停留肠道内时间,增加大肠癌发病率。此外,还容易造成结石、脂肪肝等。因此,王老建议,晚餐多进素食、定量进餐、不暴饮暴食;晚餐时间定在下午6~7 点为宜;少吃高脂肪、高热量、高钙及易导致胀气的食物。
“从不刻意”的座右铭,也同样适用于王行宽教授如何看待长寿这一问题。在王行宽教授看来,如果是以获得长寿为目的进行刻意养生,反而不容易达到目的。这就好像古今中外很多长寿老人大多是那些原本对寿命并无太多贪图的人,反观那些千方百计想要长生不死的人,往往很难如愿,甚至不得善终。
对于任何东西如何都刻意追求,心态、情绪都会受到影响。“人在世上,不如意事十有八九。经常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对健康非常有利。饮食、运动固然是主要的养生方法之一,但始终保持恬淡虚无、愉快的心态,对养生至关重要。”如何“恬淡虚无”呢?王行宽教授说,他自己完全不预期,也不会刻意追求自己能活到什么样的高寿。因为养生于他而言,是一种生活方式,是对生命的全方位关注。“养生的最终目的,是全面提升人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活得老,不如活得好。换句话说,如果长寿是以降低生活水准为代价,变成毫无快乐而言的‘苟活’,那就失去了长寿的意义。这样的长寿,我宁愿不要。”
心态情绪仍旧要把握一个“度”。“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等中医说法,对人们掌握情绪和五脏的关系有指导意义。过度的情绪波动,如“喜则气缓、怒则气逆、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则又会妨碍健康,所以,王行宽教授也很推崇道家“无为”的思想。“这里所说的‘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不争强好胜,不好高骛远,安心地、脚踏实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最大的有为。”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是王行宽教授追寻的目标,也是他几十年如一日的自我体现。
现在,和子女同住的老人并不多,大部分的时候,都是老两口一起生活,也有相当一部分失去老伴的老年人单独生活。逢年过节成了老年人望眼欲穿、期盼团聚的日子,但仍然有不少老人的儿孙们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过年过节不能回家——这令望眼欲穿的老人们有说不出的惆怅,容易产生孤独感,久而久之,还会变生抑郁、焦虑等精神损害,同时,心脑血管意外、摔跌风险也陡然增高,对于老人而言,无疑是身心双重伤害。
独居老人应该采取哪些防止意外伤害的措施呢?“除在日常生活中要小心谨慎外,还应正确地估计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在这一点上,孩子不在身边工作的王行宽教授深有体会。王行宽教授告诉我们,自己已经80 多岁了,虽然每天都还在工作,但遇到个小毛病时还是有些力不从心。很多时候都是自己的学生帮忙拿药。因此,王行宽教授建议独居老人们,在觉得力不从心时最好还是找人照顾自己。如果子女不在身边,还可以托亲戚朋友、雇用保姆甚至进入养老院等,以避免意外伤害后无人救助的情况发生。
对于孤独感的问题,王行宽教授也深有体会。他坦言,虽然子女不在身边是会令人感到孤独,但是忙碌的生活冲淡了孤独的感觉。因此他建议那些已经退休的独居老人,“如果您身体健康状况较好又有一技之长的话,‘再就业’应该说是一件利国利民利己的好事。”退休后,即使不工作,也要让自己的闲暇生活更充实,这样也能活出人生的自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