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纲, 白秀梅, 方岩雄
(广东工业大学 a. 教务处; b. 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 广州 510006)
全球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产业变革以及新经济的蓬勃发展对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建设工程教育强国,服务和支撑我国经济转型以及“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重大国家战略,教育部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基础上推进实施新工科建设。新工科建设是一项持续深化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行动计划,是对新形势下新挑战的主动应对,具有引领性、交融性、创新性、跨界性和发展性等主要特征,其核心任务是培养满足行业和产业当前以及未来发展需求的复合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1]。因此,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有别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跨专业高度融合、引领性、创新性等显著特点,继而推动着实践教学模式的变革。实践教学是培养复合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的重要环节,是适应新业态下“工科知识”“工科技能”和“工科态度”养成的重要保证和基础[2-3]。为适应新工科建设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工程领导力、跨界交叉等核心能力、知识和素质的培养需求[4],高等院校尤其是理工类高校强化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目前高校将实践教育体系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部分。校内实践教育机制基本比较成熟,故不在此探讨。本文主要从校外实践机制探索出发,分析传统校外实践机制的特点,再以我校新工科人才培养在校外实践教学方面的机制探索为例进行分析。
当前,高校在着力提升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高素质人才的实践中,一直面临实践教学资源相对匮乏的现实问题,因此,如何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源,进一步整合和拓展学校校内外教育资源等问题引起许多专家的高度关注,专家们就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及实践教学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理论,同时也深入地进行了探索[5-12]。
众所周知,校外实践教学是巩固和加强课堂理论知识的重要一环,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应用能力的重要方式,是学生适应社会企业岗位的最佳途径,同时,校外实践教学是学生由学校走出校门了解企业生产运行的一扇窗口,也是培养学生适应新一轮的全球科技革命、产业变革以及新经济的蓬勃发展的重要途径。一直以来国家教学主管部门非常重视校外实践教学,为加强校外实践教学的规范化管理,近些年教学主管部门陆续出台系列各项政策文件,指导高校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和规范实践教学过程管理,确保校外实践教学的培养质量。2005年,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文)[13]。2007年,教育部(教高〔2007〕2号文)还提出,要“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14]。2019年7月12日,为进一步加强高校实习教学管理过程的管理与规范,教育部面向全国高校发布《教育部关于加强和规范普通本科高校实习管理工作的意见》(教高函〔2019〕12号文)[15],从而对高校的校外实习进一步提出指导意见与规范要求。教育部出台以上一系列校外实践教学的管理文件,对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组织校外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及规范管理过程,指明了方向。
图1所示为基于培养目标构建的实践课程体系对学生知识能力素养的塑造过程。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高校越来越注重学生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创新实践思维的训练,因此,高校在进行新工科人才培养过程中,会更加重视校外实践教学机制的建设,为培养学生产业交叉融合知识、解决复杂工程能力、具备工程领导能力素养奠定基础。
图1 基于培养目标构建的课程体系对学生知识能力素养塑造过程
传统的校外实践教学主要是由学校和企业双方来实施,而实践教学基地主要依托企业来建设。其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型图,如图2所示。可见这种合作模式其实是弱关系的一种模型,学校最根本的任务就是为各类企业培养人才,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基于企业的发展需求来呈现的,当企业处于高速发展期,出现人才需求旺盛期,企业与高校联合进行人才培养的意愿会比较强烈;当企业处于稳定发展期,其人才需求意愿也就会有所下降,企业对于校企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意愿会有所下降。因此,企业与校方合作的真实意愿大部分是建立在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上。
进一步分析当前传统的校企合作构建的校外实践基地进行人才培养时,发现其合作模式和教学情况都会受到各种条件的约束,合作方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校外指导教师、实践教学过程、实践教学经费、教学的组织和管理都存在问题。
图2 传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模型
当前高校在人才培养实践过程中,迫于人才培养的需要,学校会积极主动地与相关企业沟通联系和拓展社会资源,利用企业的资源建立学校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调查发现,这种模式的校企合作模式不具备稳定性,很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都是建立在高校教师与企业的项目合作基础上,这种模式因在短期对企业而言无法带来实际利益,因此,企业对这种合作模式是缺乏合作主动性的,该模式也容易随着高校教师和企业高管人员的变动而终止,或者随着合作项目的结束而终止,这对学校开展人才培养而言影响非常大,也不利于学校人才的培养。
另一方面,在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日趋严峻时刻,企业在市场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企业处于发展期,自身需要继续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和提高市场竞争力,会将大部分的精力放置在企业自身发展中,当企业自身面临各方竞争或生存压力的时候,企业与高校合作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人才培养的意愿就会大大降低。
当前大部分高校在校外实践的安排上,受各种校外实践条件的影响,校外实践教学的组织过程只能依托企业来执行。学生在企业进行实践过程中,很多都是走马观花式的跟随校外导师在企业各个部门转一圈,无法深入了解到企业的运行过程,无法深入了解企业生产的实际。究其原因如下:
(1) 学生在企业开展学习和研究的实践时间比较短,不便于在企业开展深入的研究和学习。
(2) 企业出于自身的生产需要,无法组织学生安排到其生产一线开展实践教学。
(3) 校外企业导师的精力和时间也比较有限,对学生教学指导上投入精力有限。
(4) 学生确实因为未接触过社会,学生的实践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比较有限。
(5) 校外指导教师没有系统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学生学到的知识比较有限。
(6) 校外实践教学缺乏规范的教学管理和组织过程,在教学管理上无法面面具到,容易出现各种管理疏忽而发生安全问题。
校外实践教学与校内实践教学有所不同,校内实践随时可以安排专门的督导队伍来对教学的过程进行及时监管,校外实践教学虽然在执行教学过程前也会有相关的教学内容设计,也有相应的管理制度,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因为受制于实践教学基地各种条件的限制,可能无法依照预先设定的教学内容组织教学,甚至在教学时间及课程内容上可能大打折扣,无法安排相关力量对教学过程进行监管,甚至部分同学会由于在企业实践过程无法满足自己学习需要,擅自离岗不服从企业导师的安排,形成无组织无纪律自由散漫的作风,甚至出现从事与实践教学无关工作。另外对于校外实践教学的教学档案也很少能按学校教学管理规范形成纸质存档记录或文档,因此,对于教学组织确实容易出现纰漏。
新工科建设是在全球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产业变革以及新经济的蓬勃发展对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背景下提出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跨专业高度融合、引领性、创新性等显著特点,推动着整个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式等方面变化,同时也推动着校外实践教学模式变革,需要通过跨企业实践场所的训练,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根据珠三角产业高度集聚的产业群特点,抓住企业转型升级的历史机遇期,研究企业转型过程中的新工科复合人才缺失的状况,与地方政府联系、与当地企业座谈,与企业协会深入研究,提出建立以当地产业发展为生态,在新工科人才培养所需校外实践教学资源的背景下,探索建立了“校、企、政、协”四方联动的校外实践育人新模式。构建的“校、企、政、协”四方协同联合实践育人模式与传统模式最大的区别就是,传统的实践教学都是以学校和企业作为主体,双方协同进行人才培养。而这种四方协同育人模式主体已经打破之前由校企双方合作的模式,起主导作用的双方已经变成了四方。四方联合在人才培养中承担的角色和作用分别如图3所示。
图3 新工科背景下“校、企、政、协”四方协同校外实践育人模式图
学校依然是新工科人才培养的主导方,作为学生外出学习的组织方,筹集教学资源、组织学生到合作的教学基地进行实践学习。学校主要职责包括,联合行业协会及相关企业共同制定新工科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教学管理制度文件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共同设计校外实践教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共同对参与实践教学的学生进行组织管理,共同确保教学安全,探索校外新工科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新模式,确保学生在实践教学期间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同时,高校也可联合更多相同专业学校一起与当地政府签订相关合作协议,各个高校可在不同阶段安排学生到实践教学点组织学生进行校外实践。
企业是工程实践人才集聚地,也是交叉知识聚集的实践基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训练的重要基地,为培养新工科人才所需的核心素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校企政协方式联合构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搭建校企合作桥梁,充分利用行业协会的企业优质资源,共同制定专业培养方案,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同时,既可安排学生到不同的生产企业开展校外实践教学学习,也可聘请优秀校外教师到校进行授课,这样不仅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拓展学生视野,也能让学生学习和了解到更多的优秀企业的生产流程和复杂的生产工艺,为学生巩固和消化课堂理论知识起到非常好的作用,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这种校外实践教学方式既是培养复合型人才及跨界人才的实践育人课堂,也是培养学生交叉融合及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重要基地。
政府在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及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中起到核心资源协调作用,可以利用行政手段,鼓励各企业积极参与人才培养,对积极参与校企合作或者校外实践人才培养的企业实施一定的税收优惠等政策,在政府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对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积极引导企业和高校开展校企合作,打通校企人才培养和产研一体化的合作通道,激发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活力。从长远看,高校培养的人才留在当地,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可以提供更多的人力资源,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
行业协会在校企人才培养过程中,可发挥其职能,利用其行业协会的资源优势和行业优势,积极与学校沟通,共同制定校企合作的教学管理制度文件,同时依据协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定位,共同与高校制定校外实践教学培养目标,依据培养目标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共同管理实践教学过程,确保校外实践教学质量。同时,协会也可利用相应的资源,对行业协会内的企业导师开展专业化培训,提高其教学指导的业务能力和素养,为企业导师开展更专业的教学指导提供支撑,有效保障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这种四方联动的校外实践人才培养模式在政府的主导下,在高校、企业、协会的联动下,可长久持续地进行人才培养,同时可以打造行业人才的专业教学示范基地,为政府打造教育名片,为学校和企业培养优秀过硬的后备人才。实现高校、政府、企业和协会等多方共赢。能够满足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需要,可以让学生到不同企业学习跨界知识,开拓视野。
近年来,我校紧密围绕本省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按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变化能力、适应能力”的目标方向,积极探索基于多专业融合培养满足产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在管理机制、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新工科人才培养探索[16]。学校在探索新工科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积极鼓励各学院利用当地社会资源,与高度发展的企业资源主动对接,与周边高效的政府主动对接,与地方政府支持的产业协会主动洽商。为学校人才培养不断集聚社会资源,与企业、政府、产业协会共同为人才培养打造人才培养平台和基地,打破传统校企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校外实践教学的人才培养高地。这些年经过学校一直以来不断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一套“校、企、政、协”校外协同育人新模式。
以学校材料与能源学院为实例,探索了进行校外实践教学的经验。学院与东莞横沥镇积极合作,充分利用分布在镇规模以上的模具企业为资源切入点,联合东莞横沥模具机械行业协会,开展了新工科背景下“校、企、政、协”校外协同育人机制的探索,通过这种模式的实践,在校外实践育人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材料与能源学院拥有一级学科博士授予点,学院材料成形及控制专业2011年开始积极探索校企3+1的人才培养工作,该专业于2012年正式被教育部列为卓越工程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学院抓住该专业开展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契机,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工作。学院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注重学生学科专业知识的交叉培养,注重学生解决复杂工程能力的培养,积极与行业协会、企业共同商讨制定专业培养方案、共同构建校外实践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案,在政府与行业协会协调下,共同构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聘请校外指导教师作为学校兼职教师,共同开展教学研讨,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实践教学资源。
我校相关专业学生在广东工业大学-东莞横沥共建的校外实践基地学习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有明显提高,参与该项目校外实践的学生非常受企业欢迎,其就业率保持在92%以上,大部分同学在大四第一学期实践结束后,就与当地企业签订三方就业协议,部分优秀学生在广汽集团、广汽本田汽车有限公司、格力股份有限公司、美的股份有限公司等知名制造企业就业。图4所示为学校与东莞横沥镇、产业协会及企业签订校外实践教学合作基地。
图4 广东工业大学、东莞横沥镇、产业协会及企业签订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仪式
广东工业大学-东莞横沥镇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立后,基地相关企业积极参与学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并向学校提供企业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报告,为学校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提供依据,共同参与构建实践课程体系,积极参与实践课程体系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的制定,为学校材料成形与控制工程专业人才校外实践教学的实施提供教学场地和师资队伍支撑。另外,学校在讲授相关专业的前沿导论课程时,校方也积极邀请企业一线导师参与到校内课程讲授中,让同学们更早地了解企业发展的前沿动态,以便为自己大学四年的学习做好长远规划。例如,学校材料与能源学院,就聘请了模具行业的知名企业银宝山新等企业的高级工程师作为我校的校外兼职教师,这些教师实践经验丰富,对行业未来发展方向和行业对人才需求定位有精准的辨识度。同时,对于优秀的学生,银宝山新上市企业会提前给同学们签订三方工作协议,部分同学毕业后留在了企业。
东莞横沥镇模具产业高度集聚,企业发展处在转型升级改造中,学校材料与能源学院积极抓住机遇,主动与镇政府协调沟通,并将校企合作的相关调研报告与政府分享,得到镇政府的高度重视,镇政府将模具业实践人才培养纳入政府工作内容,帮助企业培养急需人才,为企业转型升级助力。在此项目合作过程中,镇政府协调多方资源,出台相关税收优惠政策,集聚四方资源,和我校共建“广东工业大学-东莞横沥镇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长期持续为各高等学校材料成形类专业学生提供实践教学资源。
广东工业大学-东莞横沥镇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一直稳定有序地在运行中。目前,镇政府将此种人才培养模式复制推广到其他高校,除与我校进行合作外,也与广东工贸职业学院等高校签署合作。这种方式解决了高校长期以来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质量不高,合作不稳定的通病。同时,政府也以此为契机,为当地模具企业的转型升级培养了急需的高端人才,提高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助力企业转型升级。我校与东莞横沥镇政府共建的校企政协四方协同校外实践基地运行模式如图5所示。
图5 横沥镇模具行业实践教学培养基地运行模式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培养的学生能力需要具备学科专业交叉以及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单一专业培养的人才已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高校积极拓展社会资源,与行业协会相互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可以弥补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学生知识单一化的结果,行业协会可以集聚平台内部企业资源,为人才培养提供校外实践资源支撑。东莞市机械模具产业协会是在横沥镇原有的模具机械产业协会的基础上升格成立的,是东莞市机械模具及其相关上下游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有70多家模具企业申请入会,主要以东莞市机械、模具、零部件制造企业为主[17]。东莞市机械模具产业协会在当地政府协调下,积极与学校合作开展模具人才培养。模具行业协会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精准的模具人才需求定位,共同制定学校材料成形与控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共同商讨学生校外实践课程体系,共同制定校外实践教学方案,积极争取政府的政策性支持,推动高校与企业的科研合作、人才培养等相关工作,为东莞模具企业转型升级,促进校企深度合作方面做出贡献。
传统校外实践教学模式已经运行多年,在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和培养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随着这种模式的深入运行,其校企合作实践人才培养模式出现了各种问题,如合作建设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不稳定、师资队伍建设无法得到保障、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障。这些问题的出现,已逐渐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打破传统校企合作校外实践育人机制,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为培养满足行业和产业当前以及未来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科技人才,学校积极与企业、政府、行业协会合作,深化人才培养改革力度,提出了构建“校、企、政、协”校外实践育人机制的探索,同时通过学校材料与能源学院与东莞横沥镇的合作共建实践育人基地实践,解决了校企合作校外实践育人机制中存在的问题,为高校在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养下探索校外实践育人机制提供新思路。